46岁:独居中原。 有年轻人上门讨教。 林黛玉与其相谈甚欢,给他看了自己积攒的资料、撰写的理论文章,提出了阶级等雏形。 该年轻人后来在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后世真正震惊世界的理论。 这个年轻人后来跟他的同伴,在中原成立了影响数个世纪,闻名天下的大同组织,试图践行大同之梦。 47岁:林黛玉病逝。后世评语,“三次称文贼,千古做文豪”。
第163章 番外 “黛玉妹妹~多年未见, 你还是这么美!” “宝哥哥!你、你憔悴了!” 一男一女执手相泪眼,男的面如敷粉,扭臀嘟嘴, 深情的神态与呆滞的神态别无二样。女的瞪大眼睛、瞪大眼睛以表示悲痛,摆了个美美的姿势, 从眼角唯美地滴下了眼药水。 一旁站个染黄毛的男演员, 脸如刀削——真削, 据说在医院削过三次,歪着嘴巴, 梗着脖子, 鼻孔喷气, 一把拽住女主角的另一只手:“呵,女人, 你已经是我的未婚妻了, 跟我走, 否则我就灭贾家的满门!” “不,卢斯恩,你不能这么做!”女主角瞪大眼睛,表示愤怒:“如果你这么做, 我就从这里跳下去!让尤金、克雷、你,都不能得到我!” “好, 卡!”导演叫停, 满意地说:“大家都很有精神, 演的非常努力!都休息一下啊。” 叫停了片场,导演颠颠地跑到一旁, 对公司领导带来的那队人点头哈腰:“欢迎中国的演艺圈同行来参观片场!” 听说丽国得到授权,正在翻拍中国的《林黛玉传》。 两位来国际交流的中国导演, 趁着交流的最后一天,在回国之前,兴冲冲到片场参观,想看看异国同行的手法。 一看之下,目瞪口呆。 李姓导演手指发颤,舌头打卷,指着摄影机里的男女二人深情对视这一幕:“这,是、是林黛玉传的、的哪段情节?” 演员们听说是有中国导演来参观,也都非常积极地凑了过来。 那位饰演贾宝玉的男演员掐着嗓子,柔媚而殷勤地为他们解说:“这是林黛玉和她的表兄宝玉,在二十多岁时,重逢中原呢!” “他们表兄、表妹二人,少年情深,互许终身,却不料被残酷的世事和双方的家庭所累,林黛玉一直到二十多岁才重返中原,身边却已经有了个元帅未婚夫......” 李姓导演说不出话,半天,才挤出一句:“可是,这时候,智空禅师,他已经、已经实际上剃度了......在林黛玉传里,他的后半生,只跟林黛玉再见过一面。那一幕也是我国电影<林黛玉传>的一个名场面,海港送别......此后,他们一直到各自去世,都未再见面......” 李导演还非常欣赏智空禅师晚年的诗画呢! 祖母去世后,与妻子离心离德,又亲眼见证中原翻天覆地,贾家衰亡,大族离散成无数小家庭,压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却反而打开。 俗名贾宝玉的智空禅师顿悟红尘中,遂剃度为僧,后成一代高僧,暮年精通诗画,诗作臻于大成,沧桑悲凉而意味悠长,为当代的中学生语文近现代必修古诗词添题若干道。 李导演还记得,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林黛玉传》当中,那个曾经感动了许多人的名场面。 林、贾二人,确曾青梅竹马,有少年知己之情。这在林黛玉的隐约有折射年少经历的早期作品《金龟梦》,以及智空禅师晚年的一些自述、贾家后人的家族传记当中,都有体现。 但他们早早就分道扬镳。在那个变幻莫测,东西方都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中,林黛玉走上波澜壮阔的一代文豪之路,贾宝玉困锁贾家,历经贾家起复,衰落,最终出家为僧。 在中原的第二次革命成功后,天翻地覆,尘埃落定,中国进入了近代史。 故国却再次成了林黛玉的伤心之地。 后来,在她的一篇游记中,也不无感慨地说过“伤心最是中原事。” 林黛玉再次选择西游,到生命的最后几年,才回归故国。 她要离开之前,救苦军高官,乃至太后薛宝钗都有意相送。 林黛玉却全部拒绝,选择独自离开。 电影中,那时的近代中国制造的远航汽船刚刚启航,她一人站在甲板上眺望。背景是旧城市旁,大片工厂的烟囱冒出的滚滚黑烟,夹杂着马车在驰道上的哒哒声、新造铁路试行的轰鸣声。 一个衣着朴素的僧人站在港口,背后是新与旧背景的分界点。 儿时的笑语闪回片段。 最开始,他与她,二人初见。 人间变换。又只剩下他们二人。 二人对视。 他知道,她半生动荡。 她知道,他平生失意。 他朝着她,做了一个俗家的揖。 她看见了他,双手合十,向他行了佛家的礼。 海天渺渺,隔着已经南辕北辙的人生,却仿佛心意仍通。 只是,各自余生。 这就是他们人生中的最后一面。 林、贾二人此后的交集,只剩下了文学史。 此后一别,再无相见的这对表兄妹,一前一后,同列文学史上。 按时代的先后排列,文学史上,林黛玉之后,排在她后面的,就是智空禅师。 这个片段,据说是根据智空法师晚年的一些自述而改编的。 就因为这个片段,中国还多了许多研究林、贾二人少年时代感情的小文。 但无论怎么研究,也绝对不会搞成这种样子啊!还有,这种演技,啊! 李导演觉得这台摄影机上像被涂了辣椒油,多看一眼都感到疼。 一旁的张导演倒是比较冷静,只是指着那个黄毛男,说:“这是卢斯恩?” 有着卢士特血统的男演员顶着一头染黄的发,傻乎乎地咧开一嘴大白牙:“是咧。我扮演卢士特大革命中的铁血军事少帅。霸道又冷酷,巧取豪夺,明知林黛玉心系表兄,还是逼迫她与自己订婚,为了追妻,一路追到中原,却一直到战死,才真正赢得了未婚妻的芳心。哦对了,卢斯恩是花名,他其实还有个真正的名字叫........巴拉巴拉巴拉.德.巴拉巴拉巴拉,真正的身份是艾伦一世的亲弟弟,二人兄弟相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虐心!” 张导演本来只是想告诉他们,在这个片段的时间段里,林黛玉再次西游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护送卢斯恩的棺木回乡。这时候卢斯恩早已经战死了,所以,是不可能撑着墙,歪着嘴,梗着脖子对林黛玉说“呵,女人”的。 而且卢斯恩本人是卢士特大革命中坚定的激进派民主领袖之一,非常讲原则,他后来担任救苦军的军事统帅,行事作风也一如既往。根本不会为一己私欲说出灭人满门的话。 但等黄毛男演员说完这一通自我介绍,张导演的手也抖了,恨不得一棒子打在这黄毛头上。 霸道冷酷?巧取豪夺?谁?卢斯恩? 卢对革命的态度,确实十分刚强激进并且坚定,为人也颇锐利洞明。 但他并不霸道,在卢士特大革命处于危险关头时,即使明知自己要受委屈,仍然甘忍受革盟一些叛徒的侮辱,最终团结了大部分人,制止了许多的军事分裂行为,推动了大革命的成功。 说他巧取豪夺,更是无稽之谈,谁不知道,卢斯恩作为大革命的二号人物,实际上的军事最高统帅,除了公共的分配和定额工资外,并无私财? 卢、林二人的爱情佳话和各种真真假野史小段子,在中国乃至各国,都流传甚广。 其中,有一个中西民间都家喻户晓的段子。 林黛玉和卢斯恩谈恋爱的时候,有一次忽然闷闷不乐。 卢斯恩问她怎么了,她不肯说。后来有朋友告诉他,说林黛玉收到中原的信,据说连中原的亲戚也知道了。说她“以千金贵体,竟配黄发蓝眼之郎”。 因为那时候。中原实际上远比卢士特富裕。黄发蓝眼,在中原人看来,这是蛮族。 卢斯恩得知,觉得自己受到了歧视。林黛玉坚持自己并无歧视。 卢斯恩却问她那为何闷闷不乐,必定是心里也这么想。二人难得起了争执。 第二天,朋友们被卢斯恩找到,悄悄询问他们黑色假发的售卖情况,那时,他当月的工资尚未发下,正身无分文,于是窘迫地向他们借钱。 最后,假发当然没有买成。卢、林重归于好。 但“卢斯恩借钱买假发”,这个笑话一度成了当时大革命期间,反动派嘲笑激进派贫穷的一个经典段子。 段子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很多人也说是胡编的。 但从这当中,也可以看出一个即使是当时的反动派也默认的一条: 卢斯恩出身富贵之家,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他将所有的家财,都用于革命,个人反而并无多少私财。 至于二人的婚约之订很晚,一直到卢随林东渡时,才有白首之盟。这倒是真的。 但是原因,历史书也写得很清楚。并且这个原因,一直是正史、野史,都当成佳话,明确写过的。 卢斯恩支持妇女走出家门参与工业生产和劳动,明确反对当时卢士特禁锢、压迫妇女的婚姻制度,他不希望与林黛玉在这样充满压迫的婚姻制度,尚未被废除之前,许下哪怕是名义上的婚姻约定。即使让林黛玉即使是在名义上人身依附于他,亦不赞同。 林黛玉也明白他的心意,二人是互相理解与支持的。 当时卢斯恩写给林黛玉的信,因此还在历史教科书的西方妇女解放史部分,占了一页小小的图册。 因此,卢士特大革命之后,在激进派的主推下,宣告实行新宪法,包括新的婚姻制度,废除旧的。在这部卢、林二人均参与编撰的宪法公布后,卢斯恩立即在新的平等的婚姻制度下,向林黛玉求婚。 林黛玉本已经答应订婚,只是忧心故国,准备东渡还乡,不知前程性命,怕耽误爱人,才忍痛拒绝。 后来,就是众所周知的卢斯恩随妻东渡。 只可惜,卢、林二人参与编撰的新宪法,其中包含在现代看来也相当先进的婚姻制度部分的这部宪法,后来在卢士特大革命后的反动潮流中,随着激进派被残酷血洗,被反动派废除了。 虽然如此,仅短短实行过一小段时间的这新婚制,仍然是世界妇女解放史上相当闪光的一页。 如果这样的革命爱侣之间,都可以用“巧取豪夺”来形容,那世上又有多少所谓真爱呢?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60 首页 上一页 157 158 159 16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