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有那么一丢丢的羡慕嫉妒和不甘而已。 再加上之前胤禩等人在三阿哥弘时和他们接触的时候,多多少少明里暗里向三阿哥弘时,“灌输”了争夺皇位的想法。 这就让三阿哥弘时平添了一份侥幸心理——万一汗阿玛脑子出了问题了?万一四弟自己撑不住压力像废太子胤礽那样自己作死了? 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他也未必不能捡漏。 正是因为三阿哥弘时心理对皇位渴求的火种没有熄灭,所以在观察了一阵后,三阿哥弘时才算是摸出了一些门到来。 八叔等人话里话外好像已经驽定了四弟未来肯定是储君这事。 但问题是四弟现在还不是储君。 在皇上尚未下正式的册封皇太子的圣旨之前,以储君自居,这不是在找死嘛! 难怪四弟躲避他们起来。 三阿哥弘时因为对继位的事情,没有完全死心,所以对那方面的事情还是有一些了解。 有些话,皇子可真不能说,连听别人说都不行。 结果就在三阿哥弘时看弘昴好戏的时候,没想到之前和他交好的某些人,也对他来这么一出。 然后三阿哥弘时也只能采用弘昴的办法——无法拿对方怎么样,那就躲避着对方。
第264章 给气着了 在三阿哥弘时眼里,四弟弘昴比自己聪明多了,连他都躲着这些人,三阿哥弘时自觉自己也惹不起,跟着躲了。 当然其实三阿哥弘时心里还是纠结了一下,毕竟那些人一个个的听上去都颇为有权势,瞧着对于母族妻族都颇为势单力薄的他而已,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 但随后三阿哥弘时又想到,他们之前支持八叔已经失败了一次,凭什么支持自己就能成功? 三阿哥弘时自觉自己是比不上八叔了,意识到这点后,又瞧四弟弘昴的动作,三阿哥弘时这次咬咬牙也跟着躲着那些人。 而弘时和弘昴的举动,自然引起了胤禛的注意。 这一下子可就把胤禛给气着了。 说起来,之前胤禛虽然对胤禩等人各种不爽,尤其是在自己继位后,八爷党等人在朝堂上还有很大的影响力,更是让胤禛如鲠在喉。 但说实话,胤禛最多想得就是削他们,最多就是像胤禔胤祉那样软禁而已,并没有要将胤禩等人往死里整的想法在,毕竟大清宗室潜规则摆在那里,胤禛平白无故的也不想突破底线,引起宗室更大的反弹。 没想到这些人竟然把手伸向了自己的儿子身上,先一步突破了之前在康熙朝,争夺皇位却不对对方后院下手的默契。 胤禛的子嗣本就不多,弘时、弘昴还有已经被指婚的弘昤,算是三个已经长成立足的,就这么几根苗苗,这些人还要动坏心思,想要挑唆他们自相残杀,这如何不让胤禛气恼。 但这事也让胤禛自继位后,第一次认真的思考储君的事情。 要胤禛现在就立下皇太子,那不可能。 他虽然看好弘昴一些,但把弘昴对比自己,弘昴做事还显得太嫩了些,达不到他心目里最完美的继承人程度。 而先帝朝事情二立二废太子引发的朝堂震荡,胤禛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胤禛也没觉得自己会短命,所以以他个人的自愿来说,他还想多看看,看看到底哪一个儿子于政务上最有天赋最聪慧最能震住朝堂内外。 可一旦立下皇太子,日后又觉得他不好,或者是有更好的人出现,那想要换人,那可就千难万难了。即便是成功了,从而引发的朝堂震荡,也是对大清朝的损伤。 就比如先帝末年那几年,朝堂上只要但凡是有名有姓而且能给先帝上折子的大臣,都搀和了进来,导致很多人一天到晚都在琢磨这事,无心政务,以至于民生混乱不堪,埋下的隐患极多。 别说外面民间了,哪怕就是皇宫,也是管理混乱,各自为政。隆科多在那几年,抓了好几起,以各种不可思议的说辞,就混入皇宫的人。更有甚者,还人在皇宫外城那里裸奔。 这会儿立太子那是万万不行的。 但这个问题也的确改重视起来,不知道多少皇帝都栽倒这个事情上,连累了自己一世英名。 虽然不想这个时候就立下皇太子,不过胤禛对于弘时和弘昴的表现还是十分满意的。 没有那个父亲,愿意看见自己儿子天天谋夺自己的位子。 于是胤禛叫来苏培盛,他让去自己的私库挑了些宝贝给两个儿子送去。 随后在内阁送来一大堆奏折后,胤禛又立马把这事暂时抛到了脑后,开始批阅奏折。 比起这事,自然是批阅奏折更重要一些,而且还有八爷党那边,继承人可以慢慢挑选,但没了底线的八爷党却必须要铲除。 留他们在朝堂上,不但于大清朝无益,反而会搅浑水。 但现在胤禛的力量还不足以掀翻对方,所以胤禛现在是真迫切希望年羹尧能打赢,打赢了,他就有足够的底气和依仗去收拾八爷党等人。 *** 阿哥所。 弘时收到苏培盛送来额赏赐有些莫名其妙,平白无故的汗阿玛送赏赐来做什么? 不过既然送来了,弘时当然高高兴兴的收了下来。 但是弘昴在收下赏赐后若有所思,随后也没去后院看望儿子,而是去了书房,拿起一本账册来,继续算账。 如今他和弘时都跟在怡亲王胤祥的后面办差,而怡亲王虽然名义上总管大清所有的事情,但实则现在怡亲王手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会考府,要查清各个部门地方的账本。 于是弘昴和弘时现在的工作就是跟着怡亲王一起算账,一起应付那些账上有亏空,却哭穷没钱还的官员。 不得不说,这些经历让弘昴大开眼界。 之前无论是在上书房,还是在雍亲王府里,大家都是一团和气,有些事情都是相互谦让,绝对不会把事情闹大。 弘昴还真没见过什么泼皮无赖,现在他算开眼了,那些人是恨不得把事情闹大,让大家都可怜他,然后让上面的人碍于无奈免了亏空。 可这一招只能适用于要脸面的人。 胤禛既然成立了会考司,就是下定决心不要脸了! 当然他也是被逼无奈,先帝驾崩后,国库就只剩2716万银子,看着多,可面对大清朝这么大一个国家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而各地的亏空却是一年比一年多,在这么下去,总会有一天国库没了银子。 大明朝是怎么灭亡了,作为皇子他们清清楚楚,说白点就是——没钱! 军饷发不了,天灾没办法救灾,底下的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反了。 要知道当年最初攻破皇宫的人,可不是清军,而是李自成的军队。 大明朝不是亡于大清,而是亡于农民起义。 那为什么大明朝会没钱了? 从李自成的军队进入京城后,查抄各个官员的府邸,查抄出来的财务,就能一窥究竟,一个个都富得流油,查抄出来了七千万两白银,这还只是黄金白银,还不算其他古董字画等值钱的东西。 也因此,等大清入主中原后,对这些汉臣十分警惕。 一方面是因为不是一个民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另外一方面就是因为大明朝这些官员干的实在是太漂亮了,江南那么大的富裕之地,一年的税收竟然只有四两银子,实属厉害。 胤禛可不想日后大清朝落到这种地步,所以哪怕不要名声了,他也要一算到底。 如今对于会考府,已经整个大清官员来说,视线都聚焦到了山西。 年羹尧之前提前离京,就是跑去了山西,考察实情去了。 事情还要从之前说起,胤禛继位后,就命令礼部选择一位官员去祭告华山。 这种事情自然都是美差,任务不重,走个过场,到了地方选个吉日把祭文读了便是。而且还是肥差,因为一路上吃喝玩乐不说,还会有官员巴结孝敬。 自然是有很多人争着抢着去做。 但也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碌碌无为按部就班了几十年的内阁学士田文镜突然雀屏中选。 田文镜虽说已经六十几岁了,但也没推迟,领了旨意后就去了。 没想到却给了田文镜一个飞黄腾达的机会,他在路过山西的时候,发现山西发生灾情,大旱导致庄稼颗粒无收,需要朝廷救济并且下达一定的救济政策,比如免除当地当年的税收。 然而作为山西巡抚的德音却为了个人的政绩故意隐瞒灾情,这就使得山西百姓不仅得不到救助,还需要正常缴纳朝廷税负,让百姓们苦不堪言。 田文镜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敏锐的察觉到了自己的机会来了,立马写了奏折让其送到京城,奏报皇上这事。 胤禛最初接到田文镜的奏折的时候,还有些不信,一来是田文镜不是他心腹,二来山西巡抚德音才写了山西省国泰民安的奏折上来。 但胤禛毕竟是谨慎的性子,正好年羹尧不宜在京城多待,要回西北主持大局,于是雍正就让他去山西查一个究竟。 年羹尧到了地方,根本就不用查看,就看见了大旱的灾情,立马写了奏折上奏皇上,请求朝廷拨款赈灾。 这个时候,山西巡抚德音也不知道是不是从熟人那里提前得到了消息,因此连忙上了一份奏折给胤禛。 承认山西发生旱灾,但只是部分地区而已,灾情在可控范围之内,不需要朝廷拨款赈济。 加上今年是胤禛登基的头一年,这么喜庆的时候,要是爆出发生了旱灾,那就太大煞风景了。既然灾情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他才斗胆没有上报。 这番说辞有理有据,胤禛又在千里之外,要是不心生警惕,怕真会被德音糊弄过去。 就在这个时候田文镜回到了京城,进宫觐见了胤禛,毫无保留地说出了山西受灾的情况,这才让胤禛确定山西的确受灾了。 胤禛又询问了田文镜不少事,见他回答得井井有条,不是官场上那种老油条,而是做实事的人。心生喜爱,于是便令田文镜前去山西负责赈灾,受命他为山西布政使,同时交给了他一个密旨,让他暗地里去查山西的贪污。 田文镜到了山西后,一方面赈灾,一方面就在办这事。 很快就暗查到了三个确切的贪污官员,立马上报给胤禛。 胤禛收到田文镜的奏折后,和怡亲王等人商量了一下,然后给山西巡抚德音传了密旨,要他对山西的平阳知府冯国泰、太原知府李清钥、大同知府栾廷芳进行参劾。 胤禛之前主管户部,所以他心里清楚,山西这几十年来就是大清朝的贪污大省,可能不是第一,但也肯定是前几名。而且因为西北战争,这么多年下来,不知道这些人以军需的名目,侵贪钱粮,私征加派,中饱私囊了多少。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56 首页 上一页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