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进士,甲科进士是一等,乙科进士是二等。 再说明朝,神童张居正的科考成绩是二甲第九名进士,前面还有八人;王守仁科考多次落第,最终的科考成绩是二甲进士第七名;神童解缙是乡试解元,但最终的科考成绩是三甲第十名。】 宋仁宗赵祯:“……!”好家伙,这算不算是欧阳修利用职权之便,行科举舞弊之事? 以往科举都是以诗赋为主,欧阳修主持会试的时候,非要以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原来是为了方便朋友啊。 欧阳修老神自在,并不担心。 他又没有泄题,曾巩是凭自己的实力考中的进士,跟他有什么关系?他不过是帮了一点小忙,而以曾巩的才华,也值得他帮扶。 宋神宗赵顼倒是没有想那么多。 王安石变法,其中有一项就是改革科举,以策论为主,诗赋为辅。 欧阳修做的没错。 【范仲淹、欧阳修是语文课本中的名人,张居正、王守仁是历史课本中的名人。他们有才吧,科举考试都没能名列前茅。 作者菌高考结束后曾经幻想,如果穿越到了古代,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识面,熟悉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参加科举考试那还不是轻轻松松? 退一万步来说,以作者菌能够考上大学的学习能力,穿越回古代,和古人一样从小学习考试大纲中的书籍内容,一路考上去考上进士那还不是能打包票的? 但在看过历代名人的科考成绩之后冷静了,想要高中,至少要比解缙强。 严世蕃单凭靠父荫得官这一点,就称不上有惊世之才,只能说是有些小聪明,或者说是媚上欺下更为贴切,才华也不及范仲淹、欧阳修、曾巩、张居正、王守仁、解缙等人。】 秦始皇嬴政十分的好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不能给他讲讲? 神仙当真不存在? 天幕下的众人也很想知道天上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天幕异象能够给他们讲讲就好了。之前开放了半年的评论区,对于后世之事他们有了大概的了解,现在想知道一些他们不知道的。 唐太宗李世民:“……”这又跑题跑到天外去了,不是在盘点“青词宰相”严嵩吗? 怎么说起了严世蕃? 恐怕事情不这么简单,很有可能是这父子二人狼狈为奸,所以才对严世蕃有了过多的介绍。 毕竟严世蕃代写青词,父子同心。 明成祖朱棣对解缙的才华还是十分认可的,并没有看不起解缙的同进士出身。 解缙:“……”他在殿试的名次低,不代表他就不行啊。能进殿试的,都是通过了会试的准进士。要比,也该是和会试录取的最后一名比。 额,殿试发挥失常,确实是一个遗憾。 明世宗朱厚熜也并不觉得严世蕃多有才华,只是能够讨他欢心罢了。 早年,他励精图治的时候,朝臣几乎都和他对着干,光是皇统之争就耗费了他大量的心力。朝臣若是能够顺着他一点,他也不至于甩手不管事。
第158章 【严嵩出身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480年,从小被称作神童。 他在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498年,十九岁的时候考中举人;在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505年,二十六岁的时候考中进士,为二甲第二名。 他或许不擅长写青词,需要儿子严世蕃代笔,但考科举还是十分出色的。 在才华这方面,严嵩要比儿子严世蕃强,但在揣摩上意方面,严世蕃更胜一筹。严世蕃是靠父荫进入国子监读书,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直接做官的,只能说比其他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强,真参加科举考试,未必就能考中进士。 说到青词,在嘉靖朝,靠写青词步步高升成为宰相的有不少,和严嵩争夺首辅之位比较激烈的夏言也是靠青词发家的。“青词宰相”主要是讽刺吃公粮不干人事的首辅。】 明世宗朱厚熜察觉出作者菌对特权阶级的不满。 按照恩荫制度的规定,以严嵩的官职,是可以送一个儿子入国子监读书的,但还是要参与科举考试才能够做京官。 严世蕃能够当上京官,主要还是能够讨他欢心。 天幕说严嵩吃公粮不干人事,倒是列举出来干了哪些祸国殃民的事情啊。在他看来,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真要收拾严嵩,得有个能够说服他的理由。 一个不得不对严嵩父子严办的理由。 不然,他还是舍不得做事符合他心意的严嵩父子的,只要对他忠诚,其他的都是小毛病,不是不能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要的不是和他作对的所谓的名臣。 【一般来说,靠父荫做官的有诸多限制,不能担任京官。有传言严嵩父子公然卖官鬻爵,所以严世蕃能够当上京官不足为奇。 但是,作者菌没有看到这部分的史料记载。 严嵩只是向各宗室藩王索取贿赂,以达成他们想要求得抚恤和提升爵位的目的。倒是没有向平民百姓、富商巨贾索要钱财,授予官职的说法。 最有名的是,国家的接班人,下一任帝王,当时还是裕王的朱载坖需要贿赂严嵩才能够拿到自己应得的岁赐,也没有看到史料出处。有知道的观众,可以在评论区贴一下,后面会重新开启评论区。 裕王朱载坖并不受他的父亲朱厚熜喜欢,如果不是兄弟死的早,他成了独子,这皇位还轮不到他来做。 总的来说,严嵩父子卖官鬻爵存疑。 在卖官鬻爵这方面,清朝的乾隆皇帝做的十分出色,官方称之为“捐纳”,朝堂上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官员都是花钱买来的。康熙皇帝打仗缺钱的时候,也有过“捐纳”。所谓的康乾盛世,就是这么来的吧。】 天幕下的众人:“……”已经没有人敢在评论区留言了。 因为观念不合,在评论区干架都是轻的,关键是会被老祖宗私信痛骂啊,这谁顶得住?都是年少无知惹的祸,轻易在评论区暴露了自己,以至于被家长追着骂。 在评论区留言得掂量掂量,是否能够承担起后果。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他算是明白了,天幕是逮着机会就要批判一番败家皇帝,无差别的扫射。 只是,他的好圣孙也太不像话了。 【“三苏”的祖先苏味道苟合取容,阿附张易之。这严嵩也是同类人,在夏言得势的时候,无所不用其极地讨好夏言,以求高升。 严嵩进入礼部之后,能够见到皇帝的次数变多了,开始讨好皇帝。 相传嘉靖皇帝沉迷道教,给朝臣们发放了道士戴的帽子。大多数朝臣都不愿意戴,觉得官员就应该戴官帽。严嵩则不同,为了讨好皇帝,天天戴着道冠在皇帝面前晃悠,讨皇帝欢心。 严嵩在皇帝这边能够说的上话之后,就开始对他曾经讨好的对象夏言下手了。 鞑靼入侵的时候,严嵩诬陷夏言收受贿赂,收复失地是别有用心。几年后又散布谣言,说夏言毁谤皇帝,彻底击垮了夏言。 严嵩为了讨好皇帝,单是戴个道士帽子也就罢了,他还支持嘉靖皇帝大肆兴建道观的愿望,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大规模的建设、修葺道观。 比如兴建中元禅院、隐仙庵,扩建紫霄宫,重修龙虎山正一观。 相传严嵩为了讨好皇帝,营建斋宫,耗资巨大,是国家收入的1.5倍。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也依然废寝忘食地写青词讨好皇帝。 当然,这些只是传言。 鞑靼入侵的时候,严嵩忙着扳倒夏言,忙着诬陷曾铣,哪有空写青词?外敌逼近京师的时候,严嵩想的是如何利用这个机会排除异己。 关键嘉靖皇帝选择了听信严嵩所说,冤杀大臣。】 各朝各代的君臣们觉得嘉靖帝朱厚熜和梁武帝萧衍有的一拼,一个崇尚道教,一个信奉佛教,都做出了极端的举动。一个沉迷修道多年不上朝,一个将自己卖身进寺庙。 明世宗朱厚熜不服,历朝历代建设、修葺道观的皇帝多了去了,怎么只说他? 都是皇帝了,还不能修道观? 严嵩:“……”兴建中元禅院、隐仙庵是嘉靖初年的事情,和他有什么关系?他那个时候,还只是一个小官,没有进入内阁。 夏言没有想到严嵩是这种人,自己先前真是瞎了眼提拔严嵩。 没有想到严嵩这么能装。 想当年,他对严嵩并不待见,数次驳了严嵩的面子。严嵩非但不生气,反而对他的态度越发的恭敬,长跪在他的榻前,让他误以为严嵩是真的尊敬他,原来这都是为了利益啊。 【严嵩为什么能得到嘉靖皇帝的青睐?因为严嵩能够迎合圣意。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38年,嘉靖皇帝朱厚熜想给献皇帝朱祐杬,也就是他亲爹上宗号,请入太庙。 这一举动遭到了严嵩和朝臣们的反对。 朱厚熜是继承堂兄的皇位,堂兄朱厚照是明孝宗朱祐樘的长子,也是实际意义上的独子,驾崩的时候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兄弟,皇位就轮到了朱厚熜这个堂弟的头上,等于是天上掉馅饼了。 朱厚熜的父亲生前不是皇帝,死后被追尊为皇帝,朝臣们反对也是有理由的。 朱厚熜见朝臣都不支持自己,十分的生气。这个时候,严嵩一改先前的反对态度,转而支持朱厚熜,为了将献皇帝抬进宗庙进行了详细地规划,可谓是尽心尽力,很快就赢得了朱厚熜的欢心,步步升迁。 严嵩升到高位之后,就开始排除异己,陷害忠良。】 唐高宗李治想到了李义府,虽然有许多的不法行为,但是政治正确,支持武则天当皇后,所以他和武则天都想要重用此人。 不过,也因此造就了李义府骄横跋扈的性子,到了后来没有用处的时候,就该杀了。 果真人啊,不能太飘,认不清楚自己是谁。 【严嵩善于揣摩圣意,掐媚讨好。皇帝想要治人的罪,而他想要保住这个人,就先顺着皇帝将这人大骂一通,让皇帝误以为他是与自己站在统一战线上的,而后他再委婉地替这人求情。 而他想要陷害谁的时候,往往是先在皇帝面前夸奖此人的优点,再不经意间透露出这人的不足或者是犯了皇帝忌讳的地方。 严嵩以这种的方式,不管是为人脱罪,还是想要陷害谁,基本上未曾失手,精准地把握住了皇帝的喜怒。】 天幕下的众人表示学废了。 把握住了皇帝的喜怒不是批评的点,反而认为是有本事,但这本事没有用在正途上,而是用在排除异己上,就不要怕招人骂了。 但凡严嵩能做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也不会被认定为奸相啊。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71 首页 上一页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