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将军入川时,他以数百人抵御一万余人坚守一年之久,守住了葭萌城。 原以为自己挺牛的,没想到还有比他更牛逼的,十倍于他。 【叛军已经占领了长安和洛阳,睢阳城就成了重中之重。失去了睢阳城,唐朝就离亡国不远了。张巡坚守的虽然只是一座城,但是给了李亨翻盘的机会。】 天幕下的众人:张巡坚守的城池至关重要。 【说起来,张巡身为文官,书没有少读,能够守住睢阳城,用的几乎都是三国时期前人用过的计谋。 使用刘备攻打汉中时,法正的疲兵之计。夜间擂鼓造势,佯装出击却按兵不动,多次行骗之后突然出击,赢得胜利。 使用孙权在濡须口抵御曹操攻打时,用的草船借箭之计。夜间用绳子将稻草人放下城墙,被敌军误以为是真人,用箭一通乱射,收获无数支箭。 再有就是学曹魏的程昱,吃人。】 曹魏的众人都沉默了,怎么到了他们这边,张巡学到的就是吃人? 程昱:!!! 有不少人赞叹道:“学以致用,张巡真乃军事奇才。” 虽然心疼那些被吃掉的百姓,但是和亡国相比,还是守住睢阳城守护国家重要一些。一旦城破,死的人会更多。 有气节的人是宁死也不当亡国奴的。 宋仁宗赵祯认为张巡做的太过了,就是有再大的功绩,吃活人也是让人痛骂的污点。安史之乱时,唐朝气数未尽,叛军内部也不是坚不可摧,即便丢了睢阳城,唐朝也不会亡。 为了守住睢阳城做到这样的地步,不值得。 洪武大帝朱元璋深有感触,若不是张巡守住了睢阳城,唐朝将会被胡人灭亡,汉人毫无意外会如元朝时一般,是低人一等的存在。 他推翻元朝,才提升了汉人的地位。 【李隆基和李亨在公元762年5月先后病逝,太子登基。公元763年,郭子仪和李光弼平定了长达七八年的安史之乱,但强盛的唐朝已经走向了衰落。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安史之乱是怎么发生的。】 【我们知道,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有了统一六国的实力。唐朝经过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周国皇帝武则天的治理,国力强盛,到了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这一代达到顶峰,这才有了真正属于百姓的开元盛世。】 被天幕盘点忽略的李渊、李旦等人:“……” 唐高宗李治心中宽慰不少,武则天不愧是他的知己,延续了他的政治理念,之后继承皇位的人也是他们的血脉。 他心软了。 前些天得知武则天会是女皇后,他想过废后,到底还是忍住了,因为他需要武则天这一贤内助帮忙处理政务,所以退而求其次的决定立一个让武则天殉葬的遗诏,可保无忧。 现在,他不想立这种遗诏了,倒是要叮嘱武则天好好教育孙子。 不,他现在就叮嘱太子李弘好好教育儿子。 临朝称制的吕雉十分羡慕武则天,也想要称帝,但是条件不允许。她只生了一个刘盈,还早亡。如果刘邦的儿子都是她生的,所有的刘姓诸侯王都是她的子孙,或许她就能够排除万难称帝。 她想要称帝,朝堂上的阻力太大了。 【李隆基和前面盘点的败家皇帝司马炎一样,看到自己创造了盛世,然后就飘了,变得昏庸起来,前后判若两人。和司马炎一样,不听劝告。 司马攸建议除掉胡人刘渊,司马炎不听;张九龄劝李隆基杀了胡人安禄山,李隆基不听。】 【李隆基由明变昏的转折点在公元736年,也就是开元二十四年,罢免宰相张九龄。】 正想罢免张九龄的李隆基:“……” 想到今年就是开元二十四年的张九龄,疑惑地看向皇帝。他自认不会做出作奸犯科的事情,到底因何罪遭到罢免? 还是说,他是无罪遭贬? 【我们都背过张九龄的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张九龄被罢相,遭贬后写下的。张九龄之所以遭贬,不是因为他犯了罪,而是因为被小人陷害。】 李隆基:??? 李林甫听到天幕所言,出了一身冷汗,看来今日是在劫难逃,再如何巧言善辩也是无用。 天幕坑他!
第25章 【前面我们说到,李隆基好色到可以不顾天理伦常,娶儿媳为妃。 在杨贵妃之前,李隆基宠爱的是武惠妃。武惠妃受宠,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于是就打算和丞相张九龄勾结,但是被张九龄拒绝了。 张九龄是忠于皇帝的,认为太子无过,轻言废立会动摇国本,并不想要这种从龙之功。 武惠妃转而勾结李林甫。】 天幕在说这段话的同时,展现了张九龄拒绝武惠妃心腹的情景,以及李林甫与武惠妃的提议一拍即合的情景。 画面逼真,转场很快。 只是没有放出他们说话的声音,只有天幕的讲解声,但可以从他们的表情看出来事情到底如何。 天幕上,李林甫与武惠妃的心腹相谈甚欢。 李隆基看到天幕上的这一幕,心中刺痛,忍不住狠狠地瞪了李林甫一眼,实在是想不到李林甫竟然和他的爱妃勾结。 等听完天幕所言,他要好好清算。 李林甫听到天幕所言,想到自己在皇帝面前说了不少张九龄的坏话,都是些子虚乌有之事,为自己的前程默哀,怆然地跪下道:“陛下,臣冤枉。” 李隆基斥责道:“闭嘴,别吵。” 他还想听天幕接下来怎么说,并不想被李林甫干扰。 先前有空问责太子,是因为天幕在播放画面,并没有讲解,不会漏掉重要的内容没有听到。现在不同了,天幕还在滔滔不绝,他可不想错过一个字。 天幕的声音并没有停顿,继续讲解。 【武惠妃的儿子是李琩,就是杨贵妃的前夫。其实李琩不见得比废太子李瑛差,也不见得比唐肃宗李亨差。 张九龄当初若是答应就好了,不至于遭受陷害,相位不保,不能再为国效力,守护这太平盛世。 有张九龄在朝堂上,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安史之乱了。相比李瑛这个太子,还是留住一位贤相比较好。】 李瑛心中万马奔腾。 张九龄:“……”他若是答应,他就不叫张九龄。 李隆基:“……”就因为武惠妃和他奶奶武则天是同宗,他就绝不可能立武惠妃为后,立武惠妃的儿子为太子。 询问张九龄的意见,只是敷衍武惠妃罢了。 【张九龄当初若是答应,不管事情成与不成,都不会把武惠妃得罪的死死的,在皇帝已经有昏聩倾向的情况下,官位起码能保住,能够继续为百姓谋福祉。 可惜没有如果。 自西汉以后,古人奉行的是“君为臣纲”,参与废立太子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张九龄是不会做的,而这么做的李林甫没做过多少伤害百姓的事,却因为这个被定位为奸臣,陷害张九龄,除去朝中比他能力强的同僚都是次要的了。 张九龄因为这种原因罢相实在是让人痛心,却也无可奈何。 同样的遗憾也发生在汉景帝的妃子栗姬身上,她当初若是答应和长公主结为亲家,她的儿子刘荣也不至于那么快被废,说不定还能多苟一苟。哪怕最后被废,那也是自己作的死,怨不得别人。 长公主和栗姬谈不拢,转头就找到了刘彻的母亲,谈妥儿女亲事后大力扶持刘彻当上太子。刘彻能当上太子,虽说是自己争气,但长公主的帮助也至关重要。 武惠妃和张九龄谈不成,转头就找上了自身有能力的李林甫。李林甫得武惠妃帮助当上了丞相,为武惠妃的儿子李琩美言,对二人来说简直是互惠互利的买卖。 两人合作以谋反罪陷害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李隆基偏听偏信,将三子全部诛杀。】 天幕在说这几段话的时候,画面也随之变化。 讲到张九龄为百姓谋福祉时,播放的是百姓安居乐业,城镇繁荣的景象;讲到张九龄被罢相时,播放的是李隆基一脸畅快的表情,张九龄黯然神伤,李林甫和武惠妃小人得志的嘴脸。 而讲到栗姬时,画面并没有跳到西汉,而是武惠妃与李林甫谋划构陷张九龄和太子等人的种种细节。 汉景帝刘启虽然知道了当时的真相,但是从后世的评价来看,刘彻登基确实比刘荣登基要好,也就不想追究刘嫖和王娡的罪过了。 唐玄宗李隆基看到天幕上的种种,捏紧了拳头。 他之前还以为李林甫是位难得的对他胃口的能臣,现在看来是他瞎了眼。 李林甫才华是有,但人品实在是太差了。 天幕上所展示的李林甫陷害人的手段,不像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做得出来的,哦,李林甫就没读过几本书,理解了。 他不由得想到了牛仙客。 张九龄说的对,牛仙客没文化,不能当大官。之前他还反对张九龄的观点,现在十分的认同这一观点。就像李林甫这样,以李林甫的文化程度,不能当丞相。 李林甫:“……”天要亡他。 李瑛恨的咬牙,希望父亲看完天幕异像后能处死武惠妃和李林甫。父亲若是不杀,他想尽一切办法也要除去这二人。 不能让这二人祸乱朝纲。 【明君之所以是明君,在于能够选贤任能,爱护百姓。比如唐朝的李世民、李治,周朝的武则天,爱护百姓,任用贤相。公元736年,也就是开元二十四年,李隆基已经不再爱护百姓了,也不再任用贤相了。】 大周皇帝武则天本以为自己称帝会被后人唾骂,没有想到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只是为何是她的孙子李隆基登基了? 她好不容易建立了大周朝,继承者应该是她武家的人才对。只有武家人即位,才能把她的大周传承下去。 哪怕是李旦改姓武,也终究不是正统。 【这一年,李隆基想要从东都洛阳提前返回长安。张九龄认为提前回长安打乱了沿途的部署,会影响百姓生活,建议等百姓们抢收完农作物再回。这一提议是为百姓们着想,但是李隆基一意孤行,说回就回。】 李隆基听到这话很不服气,他不是免了沿途百姓的税收吗?怎么能说他不再爱护百姓呢? 天幕上出现了百姓不得不放弃田里的粮食,为迎接皇帝的到来而忙碌,导致没有来得及收割的粮食烂在了地里。 免除的税收,还不够烂在地里的粮食的三成。 看到这一幕的李隆基沉默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看到这一幕暴跳如雷,十分心疼烂在地里的庄稼。 李隆基浪费粮食,应该遭天打雷劈! 【我们再来看李隆基重用的李林甫在执政期间,是否担得起贤臣二字。说起贤臣,首先得爱民吧。很遗憾,这点李林甫并不具备,支持李隆基在秋收时回长安的就是李林甫。】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71 首页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