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自己的儿子,应该还行? 【唐睿宗光宅元年,也就是公元684年,李世勣也就是李勣的孙子李敬业因罪被贬,心怀怨怼,用武则天废掉唐中宗李显当借口,起兵造反,不到两个月就被武则天给平定了。 可见李敬业的作战水平也是一言难尽啊,不过给叔父改姓倒是一步好棋,保留了李勣的血脉,没有因为李敬业的造反而被株连灭族。 李勣原本不姓李,而是姓徐,因为功勋卓著,被赐国姓,改姓李。 李勣有两个儿子,长子就是李敬业的父亲,死得早。次子李思文反对大侄子造反,被大侄子给抓住了。李敬业见叔父忠于武则天,就给叔父改姓武。原本是讽刺叔父,结果却是救了叔父一家。 李敬业兵败之后,武则天不但放过了李思文,还让李思文接着姓武。】 李勣的这张老脸也挂不住了,回家也不请家法了,直接杀孙子。 【唐朝的开国元勋中,功绩最大的就是皇子了。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也是名将啊,他的子孙作战水平如何呢? 唐睿宗垂拱四年,也就是公元688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八子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摄政。这位比李敬业更有出息,不到一个月就被武则天给平定了。 武则天更是趁此机会,杀了大量的宗室成员。 李渊的后代,李世民的后代,李治的后代,凡是不是从武则天肚子里出来的,和武则天没有血缘关系的李唐宗室,几乎被武则天杀了个干净。 剩下的姓李的,都是武则天的血脉。 汉初,吕后摄政,群臣心有不满,但是隐忍不发,等吕后一死就全面反扑,把吕后的血脉杀了个干净,包括刘盈的儿子也全部被杀。 武则天或许是吸取了吕雉的教训,所以即便是被迫退位,也能够安享晚年,被新皇帝恭敬地推上太上皇的位置。 群臣想要兴复李唐江山,除了拥立武则天的血脉,没别的李唐宗室可以拥立了。】 汉惠帝刘盈怪自己的母亲太强势了,但是拿母亲毫无办法。 忤逆母亲是不可能的。 吕后预知了后事,觉得让刘邦的儿子都娶吕氏的女儿并不保险,武则天真乃吾辈楷模。 要不要学?能不能学? 武则天有四个儿子,因为活得长,孙子不但多而且年长。 她就刘盈一个儿子,孙子都还小。 这要学武则天还是很困难的,而且太过于冒险了。 所以,她还是多练练五禽戏吧。 只要活得够长,再保佑儿子长寿,吕家就能逃过被清算的下场。 唐太宗李世民气得脸都绿了,李贞是吧,比雉奴还年长一岁呢,不小了,是该重点照顾了,将来不能成为战神就别姓李了。 冷静之后想了想,一个庶子废这么多心思做什么,干脆还是直接过继出去吧,省事。 李世民决定重点培养三个嫡子的军事作战能力。 唐高宗李治得知武则天大肆屠杀李唐宗室,在犹豫要不要废后,到底要不要废后呢? 没了皇后,谁来帮他处理政事? 李弘现在看起来没病没灾的,难保监国后会像天幕说的那样积劳成疾一命呜呼,李贤品性不太好,都靠不住啊,难道指望李显和李旦? 还是留着武则天吧,不能让李弘受累,只要李弘健康长寿,便可以改变未来。 【翻开我们的初中历史课本,可以看到武则天的那一页写着武则天在位期间,“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初中属于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还是十分严谨的,没有把唐中宗和唐睿宗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算进武则天的在位时间里面去。 李显和李旦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完全就是武则天的傀儡。 唐高宗后期在持续性地丢失领土,直到武则天登基称帝之后,确实没有再继续丢失领土了,还收回了部分领土。 这就是所谓的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但是丢失的那些领土没有再回来,武则天也只是收回了一小部分。】 【回到最初的问题,说她丢失大量国土,主要指的应该就是丢失了鸡背上的鼓包,但那是从唐高宗时期就已经开始丢的,算到她头上有失公允。 说是开疆拓土的功臣,也言过其实,毕竟唐高宗时期和她当太后执政时期丢失的领土没有全部收回。】 唐太宗李世民觉得可惜,如果李治打下的那些领土没有弄丢,那绝对会成为超越他的存在。 千古一帝当有李治的姓名。
第98章 【武则天在位期间,曾与后突厥汗国和亲,较以往不同的是,这回不是送和亲公主去夷狄和亲,而是王子皇孙娶夷狄公主。 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和亲”都是送公主去夷狄。和亲公主远在异国他乡,下场基本上都是十分悲惨的。 和亲乌孙的刘细君,发明琵琶乐器弹奏以解思乡之情。老乌孙王死后,按当地习俗,她要嫁给老乌孙王的孙子军须靡。刘细君向汉武帝告状,得到的回复却是按当地习俗照做,在乌孙只活了五年。 刘细君病逝,汉朝马不停蹄地又让解忧公主去和亲,嫁军须靡。军须靡死后,按习俗嫁新的乌孙王。 “昭君出塞”耳熟能详,王昭君和亲匈奴,在老单于死后想要回到汉朝,但是被汉成帝拒绝了,命令她依从当地习俗,嫁给了老单于的儿子。 和亲公主在异国他乡活得不如狗,祖国也只是把她们当成工具,没有当人看待。 这种情况似乎在唐朝有所改善,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似乎在吐蕃地位挺高的。当时吐蕃有把脸蛋涂成红色的习俗,文成公主不喜欢这个习俗,让老公把这个习俗给禁了。 老公去世之后,文成公主守寡三十多年不愿意回到唐朝。唐高宗曾派人去接,文成公主拒绝了。 和亲公主在异国他乡过的怎么样,还是得看祖国的国力如何。】 曾经当过质子的秦始皇嬴政感同身受,最有感触的当属他的父亲——嬴子楚。 嬴异人和嬴子楚是同一个人,改名前和改名后的处境,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在异国他乡过的怎么样,不光要看祖国的国力如何,还要看祖国对身处异国他乡的孩子是否重视。 汉高祖刘邦脸上挂不住了,如果不是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他汉朝无需向匈奴和亲、进贡。 汉武帝刘彻有种被李二凤比下去的感觉。 他汉朝的和亲公主遵循夷狄的风俗,唐朝的和亲公主不遵循夷狄的风俗,而是让夷狄为公主改变风俗。 【和亲公主在夷狄过得那么惨,既然要和亲,为什么不让夷狄公主过来呢? 有种说法是中原王朝的皇室重视血脉。这种说法在别的朝代或许说的通,但是在李唐王朝,本来就有一半夷狄血脉。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就是少数民族。 说什么以父系为主,在现代,父母有一方是少数民族,大多数会让孩子上少数民族户口,以达到利益最大化,哪管什么父系母系。 总结一句话,为了利益。 让公主去和亲,无非是因为女人在古代地位低下,所以可以随意的当成工具使用,完成政治使命,而且所选的和亲公主也大多不是真正的公主,大多是宗室女,而且是罪人之后。 这样身份的人被送去和亲,谁又会管她们的死活呢?】 天幕上以刘细君和王昭君的身世举例,一个是罪臣之女,一个只是宫女。 【后突厥可汗默啜认武则天为义母,想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武则天的儿子,丞相张柬之反对,说和亲是自古以来都是公主嫁入夷狄,没有夷狄公主嫁过来的。 张柬之因此被贬。 武则天没有让自己的儿子去娶夷狄公主,而是让自己的侄孙武延秀去突厥迎娶公主,结果就被扣下了,给出的理由是和亲的人不是天子的儿子。 为什么去接和亲公主要驸马亲自去接?历朝历代夷狄向中原王朝迎娶和亲公主的时候,驸马也亲自来接了吗?】 天幕下有人想要将答案打在屏幕上,但是苦于找不到途径。 蛮夷的王是派使者来接和亲公主的,没有亲自来接。 【去接公主的是武延秀,如果是皇太子李显,很大可能也会被扣下。因为突厥这个时候还没有被武则天打服,随时都会反扑。 武延秀被扣,武则天派人攻打突厥,把人救回来了。 之后默啜又派使者来为女儿求亲,这回不嫁武则天的儿子了,而是要嫁武则天的孙子。默啜这次心满意足,为了感谢武则天应下这门亲事,送了一千匹马和其他物品当嫁妆。 唐朝开了先例,是由夷狄公主嫁过来的和亲在唐朝比较普遍,在这之后武则天的曾孙和回纥和亲也是娶夷狄公主。】 汉武帝刘彻想到祖辈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就火大,什么和亲?分明是弱势的一方送女人送金钱去求和。 和亲不过是一块遮羞布,名声好听点罢了。 【武则天虚岁十四岁入宫,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三十二岁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六十一岁成为皇太后,六十七岁登基称帝,七十五岁的时候想明白了皇位该传给侄子还是亲儿子,立三子李显为太子。 武则天七十五岁以后开始宠幸面首,七十六岁的时候建后宫控鹤府,专门收纳男侍,不是一两个,而是四十多个,都有品阶。七十七岁的时候改控鹤府为奉宸府,七十八岁的时候为了男宠张易之兄弟杀了自己的亲孙子。】 【《新唐书》记载,武则天七十八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701年,杀自己的亲孙子李重润,亲孙女永泰公主李仙蕙,以及侄孙武延基。 但是永泰公主的墓葬出土的墓碑写着永泰公主的死因是难产而亡。专家对永泰公主的骨盆进行测量,得出结果,永泰公主的骨盆很小,生孩子确实会难产。 可见永泰公主并不是武则天杀的。 既然《新唐书》记载的永泰公主的死因不可信,那么就有理由怀疑武则天也并没有杀自己的亲孙子李重润和侄孙武延基,至少不应该是以私底下议论张易之兄弟的理由杀。】 天幕上出现了永泰公主的墓道。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字有可能造假,但是现代医学可以让死人开口说话。 或许随着墓葬的挖掘,历史的真相能够浮出水面。 当然考古学家不是曹操的摸金校尉,每次掘坟都是保护性挖掘,将那些被盗墓贼盗得不成样子的坟墓保护起来。 现代的技术还不能够完美的保护埋在地底下的文物,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破坏就是个惨痛的教训。 什么时候兵马俑的色彩出土后能够保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杨梅能够保鲜,所有出土的文物都能完美保存,就能够放心大胆地挖坟了,见识见识老祖宗的智慧,看看秦始皇陵的日月星河。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71 首页 上一页 98 99 100 101 102 10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