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看来,或许此案真是意外? 包大人却仍对王大娘子充满了怀疑,不惜亲自去盛家问案。 “你去慎戒司前一日,见到过谁?” 王大娘子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回答“大嫂和外甥媳妇?” “来做什么?” “许久不见,来看看我,聊些家常。” “只聊了家常?” 王大娘子沉默了一会儿,终于慢悠悠开口,“他们告诉我,我姐姐被人告了人命官司,不日就要到开封府问案。” 没想到她会如此实诚,包大人又问道,“所以你才去慎戒司看望康王氏。” 王大娘子点点头,“是,虽然姐姐到底有没有犯人命案子,我也不好说,但杀人偿命的道理我是知道的,如果姐姐真的犯了罪,我好歹送她一程,要是姐姐是冤枉的,我就当探望多年不见的姐姐,好歹我们是亲生姐妹,没成想……”王氏掩面哭泣起来,苦咸的眼泪从她那已经瞎了的双眼中流出。 “你曾对仵作说,误以为新酿的头酒是好久,所以才带去给了康王氏。但前一日,两位女眷前来探望,你为何不给她们饮这新酿的好酒?” “因为我忘了。”王氏不假思索地回答。 包大人无言以对。只得换个问题,“当年,康王氏为何被康、王两家一同送进慎戒司?” 这个问题刚好触动王大娘子心事,惊得王大娘子忍不住瑟缩了一下,却依然强作镇定回答:“不知道,我是王家的出嫁女,并不知娘家和姐姐的恩怨,更不知康家的事。姐姐当年不知道犯了何错,致使康王两家执意要把姐姐关进去,我也无可奈何。” 这时,方仵作来报,方才又开了盛家剩下的几坛自酿酒,黄医女亲自验毒,果然验出,每一坛酒里都含有大量“甲醇”。 包拯皱眉,眼下所有证据都指向了意外,而且人证物证滴水不漏,看来突破口不在盛家,而在其他地方。因此拱手告别,带人离开了盛家,顺便带走了那几坛子毒酒。 康王氏为何被关进慎戒司,这个问题,包大人也曾经问过王家人和康家人,王家人声称,康王氏不知怎么得罪了王老太太,王老太太才铁了心把亲女儿送进慎戒司,因王老太太是家中主母,一个孝字压在头顶,因此谁也不敢过问,更无人敢违逆王老太太。 而康家人那边,也把一切都推到了过世的王老太太头上,坚称当年是王老太太一定要把女儿送进慎戒司,康王氏与其相公夫妻关系本就不睦,因而康海丰也就顺手推舟同意了王老太太,出文书把妻子送进了慎戒司。 看来三家早就通好气,以为把一切推倒死人头上就万事大吉,但越是遮掩就越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包大人相信,康王氏这桩案子背后一定有更大的隐情。既然盛家这边滴水不漏,那就从王家和康家查起。 包大人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全力投入到调查康家的案子中去。根据受害人家属的供词,多年以来,康家表面光鲜,内里却一直藏污纳垢,康海丰年轻时贪花好色,不仅淫遍家中妇人,而且年年都要往家里添些姬妾,而康王氏心胸狭隘,自私善妒,容不下小妾,经常找茬寻衅,羞辱折磨家中姬妾和庶子庶女。而这些受害的姬妾和庶子庶女们,或许就是关键的人证。 但找他们出来作证,又谈何容易,他们纵使从前在康家受再多委屈,也始终是康家的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很可能为了自身现在的利益,拒绝替那枉死的小妾作证。 即使明知困难重重,该做的事还是要去做。包大人命手下根据康家的家谱和受害人的状纸,一一寻找了能证明当年案件真相的证人,果不其然,不是碰钉子就是吃闭门羹。 康家活下来的庶子庶女们基本都已成家立业,靠分得的一点产业或者嫁妆过着小日子,有孝心者,甚至把生母接过来同住,这些小妾们年轻时吃足了苦头,老了老了,却过上了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日子,生活虽不富裕却有盼头,倒也和乐。 而一旦康家获罪,罪累五代,便会牵连儿孙不得入仕,因此为了儿孙,康家那些当初备受欺凌的姬妾和庶子庶女们必然不会替一个不太熟悉的庶母作证——这也是康家人早就预料到的。 但凡是总有例外,只有一个庶女,至今没有子嗣,她就是康家第十五个女儿。 康十五娘乃是康家的当家小妾金小娘所出,自小便是个美人坯子,十几岁时更是生的妖娆多姿,眉目含情,康海丰便动了让女儿攀龙附凤的心思,做主将十五娘送给了安阳王,康家小姐一夕之间变成了康小娘。 彼时安阳王已年逾七十,康小娘的土地再好,老王爷的种子也不可能发出芽来,所以康小娘迄今仍是孓然一身。既无子女牵绊,或许她愿意出来作证。包大人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安阳王府拜访康小娘。 但却遭到了安阳王府的拒绝,安阳王府以王府小妾不得见外男为由,拒绝了包拯。包拯又辗转找到了八贤王,看在八贤王的面子上,安阳王府终于肯让包拯见康小娘一面。 没想到,康小娘当场答应作证,但是提出一个条件:要包大人救她一命,免了她日后为安阳王老王爷殉葬。 原来康小娘入安阳王府为妾以后,凭着绰约的姿貌和出色的才情,甚得安阳王欢心,风头无两,多年以来,地位无人可撼动,安阳王甚至想着,等自己百年之后,也把康小娘带到地下,在地府继续伺候自己。 那年华正盛的康小娘自是不肯,可她如今身份尴尬,只是王爷的小妾,又无亲生子女,连自由行动的权利都没有,等王爷一殡天,安阳王府的人把她往棺材里一塞,再给她报一个自愿殉葬追随旧主,到时可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以作证的机会请求包大人救自己一命,或许是自己逃出生天的唯一机会了。 听完康小娘自述身世,包大人和八贤王都十分震怒,没想到安阳王竟为了满足私欲,让活人殉葬,真是岂有此理。 八贤王立即表示,愿意以皇亲国戚的身份帮康小娘说情,让安阳王府放康小娘一条生路。 包拯也表示,若是八贤王说情不成,安阳王仍旧冥顽不灵,开封府会立即捉拿安阳王,治他个罔顾人命之罪。 康小娘垂泪下跪,拜谢包大人和八贤王救命之恩。 ----
第88章 无人生还(知否x包青天)三 当年债 63 康家倒台 ====== 包拯把康小娘带回开封府衙后,又得知一个意外之喜:当年远嫁宥阳的康家庶女康兆儿和随康兆儿去宥阳养老的生母周小娘,也愿意上公堂作证。她们母女二人早前得到消息,便立即从宥阳出发,可惜山高路远,母女俩又走不快,所以直到今日才抵达开封。 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越来越多的人证物证浮出水面,当年在康姨妈手底下助纣为虐的下人们也意识到纸终究包不住火,纷纷反水,对当年的事供认不讳。 最后开封府查实,当年折在王若与手里的人命,竟多达十几条,有些甚至是还未能出生的胎儿。虽然主犯王若与已死,但其他帮凶,以及其他知情不报者也难辞其咎。 最后,包大人宣判:康海丰、王夆(王舅父),身为朝廷官员,知情不报,包庇杀人犯,判革去功名,贬为庶人,永不起复。其余帮凶共犯,也各自判了不等的流刑、徒刑和仗刑。其他牵涉此案的官员,上报吏部,听候朝廷发落。 这场官司,康王两家被一撸到底,彻底没了指望。当年参与过包庇王若与的,或者知情不报、装聋作哑的,战战兢兢听候发落,不知道即将面临的是贬官还是罢免、抑或是像康王两家一样被革去功名。 昔日里帮康王氏行凶的狗腿子们,虽为奴为婢身不由己,但也都为当年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 而当年曾经帮康家遮掩应急的王若弗夫妇,也没有逃脱法律公正的审判,分别被判处了徒刑。 盛纮汲汲营营一辈子,最怕沾染这种官司,但又不敢得罪岳丈王家和连襟康家,于是怀着侥幸心理,通过王大娘子,给康姨妈送了几次应急银子。但根据本朝律法,身为御史,知情不报,反而给凶手送财物,主观上帮助凶手逍遥法外,亦属包庇之举,盛纮到底还是被送进了监狱。 而王大娘子更是推脱不了责任,当年康姨母常到盛家求妹妹帮忙遮掩,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连素来和葳蕤轩不算亲近的盛明兰都听说过一些细节,何况其他下人。这次王若弗盛纮夫妇纷纷落马,据说就是因为包大人找到了当年从葳蕤轩遣散走的下人,证据确凿,万万抵赖不得。 可惜了远在惠州的长柏,这一年来宵衣旰食、焚膏继晷,兴水利、垦荒田、办积案、硬是在偏远之地做出了一番事业,造福了不少当地百姓,可又被父母之罪连累,面临罢官。幸好惠州百姓知恩图报,听说了长柏的事以后,及时送上万民伞,为父母官求情,这才保住了长柏头上的乌纱帽。 半个月后,盛宅。 小厨房的银铫子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绿枝觉得火候应该差不多了,便把银铫子从小火炉上端下来,用一个漆器茶盘托着,一路送到了王大娘子房间里。“大娘子,王大娘子的燕窝粥好了。” 明兰小心翼翼地把燕窝粥盛到白玉碗里,舀了一勺,递到嘴边轻轻吹凉,待觉得不烫口了,才送到躺在病榻上的王大娘子嘴边,“母亲,好歹吃点燕窝粥吧。”上等的粳米、上好的极品官燕,佐以晶莹剔透的白糖,既开胃健脾、又强身健体。连在一旁伺候的绿枝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明兰留在盛宅照顾王大娘子,已经持续好几天了。十日前,王大娘子和盛纮都因为包庇罪被判了徒刑,对于已经眼瞎,而且刚刚从中毒中死里逃生的王大娘子来说,再进一回监狱,无异于要了她的命。 幸好明兰力挽狂澜,发动身边的一切关系向皇帝求情,愿以己之身代替嫡母王氏入狱。明兰至今仍然记得那天在皇帝面前说的话:“嫡母虽有过错,但她年事已高、又中过剧毒,如今已经瞎了眼睛,她一个瞎眼妇人,要如何在那天牢中度日啊!求皇上怜悯我一片孝心,准许我代替嫡母入狱赎罪,我愿坐牢两年抵嫡母一年,只求圣上放我嫡母一条生路。” 亲子愿意替生母坐牢抵罪,本朝所见不少,但是非亲生的庶女愿意顶替嫡母坐牢,闻所未闻,在本朝又是一宗开天辟地的孝举,且不少朝臣纷纷替盛明兰求情,赞誉其孝心可堪比当年缇萦救父,皇帝便也顺水推舟,不仅表彰了盛明兰的孝道,而且亲自下令,准许王若弗免于入狱。但五年之内,王若弗不得离开盛宅。 而盛明兰也孝女当到底,在王若弗回家以后,也搬去了盛家,亲自照顾王大娘子。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80 首页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