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原本就清白有森严,擅长作战,是兖州士族出身的将领。 而现在,高顺也正式成为了昭国的将领,目前正在长安的军事堂里面学习。 此人创造出的陷阵营可是留名在了史书上,值得培养一番。 所以,昭国目前真没有打算出兵南下,而是在消化这三个州的势力。 明眼人也看得出来,昭国接下来要为农耕做准备。 毕竟占领了这么大一块地盘,肯定要先把这几块地方治理好才行。 这让豫州朝廷也松了一口气。 因此,得到图纸的刘宠开始秘密召集了大量工匠,研究这火炮到底怎么制作! 而在长安这边,因为今年天下形势又出现了大变化,所以有一些隐藏在暗处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了。 比如郑玄这种大儒名士,眼看着昭国越来越有希望统一天下了,然而昭国治理天下用的却不是他这一派的学识,这让郑玄怎么可能镇定? 他都在长安太学免费讲学了,怎么这位昭王完全不在意,还任凭他在长安四处收徒? 就一点不担忧,他推崇的治国方法影响昭国吗? 郑玄想不明白,于是杨秋的无视渐渐让他失去了沉稳。 到这一年十月,他这边主动请求拜访,想要见杨秋一面。 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杨秋还有些惊讶,这么快沉不住气了? 但想一想郑玄的年龄,大概也怪不得他,七十岁的老人,恐怕他自己都不觉得还有多少年好活。 这样的天下大儒名士拜访,自然是不能拒绝的。 杨秋和对方定下了见面的时间,然后在那之前,她把蔡邕这个老头子叫了过来。 蔡邕这个人政治上的立场其实挺模糊的,所以他这个人交友交遍天下。 在郑玄来到长安之后,不管两人政治理念是不是一致。 但在学术研究上,这两人倒是非常欣赏彼此,也算得上是一声好友,所以关系还不错。 因此,杨秋想从蔡邕这里打听一下,郑玄这一次到底想要聊什么? 蔡邕没想到大王会关注这件事情。 不过他和杨秋这些年比较熟,关系也比较随意,所以这一刻,蔡邕回答得也比较直接。 “郑公此人,重视儒家礼教德治天下,倡导农桑为国之根本。 然大王则重视商贾轻教化,昭国选拔官员之时,更侧重于考试成绩,而非品行德行,甚至对守孝之事不予重视,避讳之风亦被禁止……因此,郑公对于这些事宜,恐怕都会有所议论。” 杨秋麻了。 这是要找茬吗! 在长安这么久了,也应该明白这些话劝说了没用啊。 因为以前早就有人干过这回事儿了,最后发现杨秋本人听了就当没听。 这是一个我行我素的君主,所以下面人最后也只能放弃,然后将目光放在下一代身上。 因为还没有生育子嗣的原因,好些人都围在了杨冬的身边进行洗脑。 好在杨秋这个妹妹专注化学理工,从小就热爱这方面的知识,杨秋也由得她折腾,导致那群人扼腕叹息,下一代好像也洗脑不成。 至于杨秋的父亲母亲,对不起,完全听不懂这些人在唠叨什么。 “郑公是想劝说我,还是为了在史书上留个名?” 郑玄又不是傻子,应该知道自己劝说成功几率不大,但他还是决定做这件事情。 要么就是赌一把,要么就是另辟蹊径,在史书上留个劝谏美名,这是杨秋猜测的。 “或许吧,若此生无缘一见,恐将成为终生之憾。 毕竟,世人皆以为大王将来必能君临天下。郑公纵使不能左右大王的治国方略,至少也应在未来的史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如此,这场见面就不会是紧张的辩论,反而可能只是平和的讨论。 大约郑玄也只是想说一说自己的见解,然后在史书上留下两人会面谈论的对话,未来由后人评说谁对谁错,也许对方是这个想法。 “蔡公,若是如此,那天你也亲自到场,把这场对话记录在史书之上吧,对错交给后人来评判,我想郑公应该不会有意见。” 辩经是变不赢的,更何况这些人还擅长断章取义,微言大义。 但若是不辩经,只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给后人留个记录倒是有趣。 蔡邕也觉得这个想法不错,何必辩论输赢,这天下又有多少道理能辩个明白。 不过说到记载史书这件事情,蔡邕倒是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 他一直在负责给汉朝修史,已经写到了刘协登基到死亡这几年发生的事情。 有一个人几乎是绕不过去的,蔡邕在犹豫这件事情写不写进去,虽说史学家应该秉笔执直书。 但现实当中,大家都知道不是这么回事儿。 “你是说要不要记载,胡月当年入选了刘协后宫做贵人这样事情?” 蔡邕点头,有些话自然是不能明说的,但聪明人也不必说太多。 关于刘协当年为什么会死亡的事情,天下人有诸多猜测,不过都拿不出证据。 而杨秋绝对是头号嫌疑人。 这件事情原本可以随着时间逝去变得渐渐无人关注,但是杨秋情况不一样,胡月直接跟在了她身边学习。 这位曾经刘协后宫的贵人,在刘协死后被杨秋重用,家族还在昭国飞升。 就在今年,胡月还直接考上了昭国的状元。 也就是说,胡月这个人根本就不能隐去记载。 以后,她就是昭国历史当中第二位女状元。 若未来在官场上有所作为,恐怕在历史上留下的记载更多。 所以胡月曾经在汉室的身份,这事儿到底该怎么记载,蔡邕真的很忧愁! 就算他不记载,后世的人修私史的时候难道就不记载吗?恐怕也会出现各种猜测? “何必隐去记载,大大方方记录下来,我料未来之人只会惊叹其一生,曾经在后宫之中差点儿沦为亡国妃嫔。 后来却识时务者为俊杰,入昭国为我赏识重用,然后成为了一位天下闻名的女状元,这岂不是激励未来万千女子,记下来就是……” 这坦然的态度让蔡邕笑了。 “大王就不怕未来之人妄加揣测?” “你若不记载这事儿,未来之人的揣测才会令人无法想象,无妨,事非功过都是后人评说,当世之人只做当下之事。” 在杨秋这边即将准备着和郑玄的会面之时。 扬州这边,孙策也秘密拿到了刘宠和刘备千辛万苦买下来的图纸。 刘宠觉得自己和刘备做的事情很隐秘,拿到图纸之后也任用了心腹之人开始研究。 实际上,他们这个朝廷早就漏成了筛子,所以孙策这边花点钱也拿到了图纸。 人心不安的时候,身在局中的人都在纷纷寻找着出路。 所以豫州这个朝廷,虽然还没有灭亡,但是从刘宠这边禁止使用昭国货币,并且对隐藏昭国货币的家族进行查抄定罪斩杀之后。 豫州内部上上下下都已经是大难临头各自飞了,所有人都在寻找着退路。 “伯符,听我一言。即便这图纸确凿无误,然豫州、徐州近日之变故,你也有目共睹。 陛下本为宽厚仁君,历年来鲜少增加百姓赋税。然而,岁末之际,忽闻增税之令,言其缘由乃储备来年粮草,以备边患。但我等现已查证确凿,此举实为锻造兵器之需! 这次赋税如此之重,豫州、徐州的百姓日子更艰难了,这个冬天怕是要出大乱子。 再说,扬州这两年天时不利,实在不适合研究这兵器。若执意为之,恐生不测之祸!” 今年下半年,他们亲眼见证了昭国大船之上所配备的武器有多威猛。 当兵器的爆炸的时候,如同雷霆万钧,直接震撼了扬州的水军,让孙策和周瑜都久久回不过神来。 那一场战争失败得很惨,也让这两人看到了未来的战争,根本不再会是简单的刀枪拼刺。 所以下半年,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昭国在扬州蚕食越来越大的地盘,而他们暂时都不敢主动发起攻打。 这样的情况让孙策怎能甘心,所以他一直在打听昭国船上的武器到底是什么? 因此,当从豫州朝廷窃取到这个机密之后,孙策很是兴奋,并觉得未来不用再害怕对方的武器了。 不就是昭国武器厉害一些吗?难道他孙策就不能派人研究出来 可是周瑜却觉得不对劲,那种隐隐的不安如丝线般缠绕在心头,可究竟哪里不对劲,他一时之间却又想不出来。 他纯粹是出于一种直觉,研究这种武器恐怕要消耗大量的金钱,这对于刚刚占据江东一地的孙策来说,那简直就是徒增负担。 毕竟江东初定,民心尚未完全归附,各方势力暗流涌动。 此时在金钱上的巨大消耗,无疑会动摇这脆弱的平衡。 “公瑾,我这一生就爱冒险,岂不知即便研究此武器,亦未必能败昭国。 但若不研究,那就是坐以待毙,只能任人击溃。 如今你我尚年少,我尚有本钱可输,因此,我不愿就此轻言放弃!”
第181章 “大王,为尊者讳,此乃古之大义,不可不察也。 君者,一国之主,其名讳之尊,象征社稷之重。臣民避讳,是为表对君权敬重,此乃国家安稳之基石。 若君之名随意被呼,仿若国之威严遭轻慢,纲纪何存? 且避讳之风,非为虚设。它能正人心,厚风俗。使万民知礼义廉耻,明尊卑之分。” 和郑玄见面的这一日天气还不错。 杨秋也将对方邀请到了一处装饰风格随意的会客厅里面聊天说话,并配合着对方用了跪坐的礼仪,虽然昭国这边已经很流行用桌椅了。 而郑玄一开口就讲到了避讳这事儿,没有一开口就来个大的,显然是不指望今天能有什么成果。 估计要把自己的想法一咕噜的都说出来,让后人知道他郑玄已经尽力了。 “郑公此言有理。” 杨秋这话一说出来,郑玄还来不及露出欣喜的表情,杨秋就又继续开口了。 “只是,我之所以禁避讳之风,实乃为后世子孙计。试想,若后人观古本之时,因避讳之故,难明其原意,岂不谬哉? 文字古籍,乃文化传承根本,当保持其原意,方为正道。若因避讳而使古籍之意晦涩不明,如明珠蒙尘,使文化传承受阻。 我之禁令,意在护古籍之真,使后人可从中汲取智慧,明晓古人之思,此乃惠利后世之举。” 此言一出,一旁的蔡邕都惊讶了,而站在他旁边的田冲毫不意外。 这真的是实话,大王还跟他吐槽过,难道未来春夏秋冬都不能用秋了吗?这种避讳之风毫无意义,还得琢磨换个字用,就不嫌麻烦吗?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53 首页 上一页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