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毕竟老了,三天前被叫门天子气到差点灵魂出窍。罢朝三天,他还能承受多少批评? 语言是一种艺术,自己要怎么把挑刺的实话说得很动听呢? 朱元璋看到没人动笔,继续和煦微笑,没有恶狠狠地催促。 “也对。这种问题需要思考时间,那就给你们一炷香去写。今天下雨,不宜户外赏景,等你们交了卷,就一起吃顿好的。” 众人很难不倒吸一口凉气。 这话更加可怕了,吃什么?吃断头饭吗? 只见朱元璋从讲坛抽屉里取出了一根清香点燃。“计时开始。” 香炉,袅袅烟起。 众人仿佛能听到死亡倒计时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交白卷是不敢交的,有苦难言地拿起笔。 有些人选择了写真实想法,有些人企图用拍龙屁的方式蒙混过关。 谁说溢美之词不符合要求,朱元璋是要他们写实话,而大肆赞美老爹/祖父也能是心里话。 一炷香很快过去。 朱元璋看了一眼殿内众人。“纸上写好各自名字,这种简单规矩,不会有人蠢而不知吧?” 最前排,秦王朱樉正想着这种提示是多此一举,却猛地一个激灵。 看向卷面,自己居然忘了写!这十天抄书抄到脑子发晕,睁眼闭眼都是字,眼下忘了把自己的名字写上。 唰唰两笔,飞速加上。 抬眼偷瞄朱元璋,老爹似乎没有发现自己的小动作。是真的没发现吗?刚刚那句提醒,是不是对他含沙射影? 算了,不深想。 朱樉近来有了不多想的习惯。胡思乱想老得快,他要好好保养身体。 含沙射影又何如,父皇没指名道姓就是对他很照顾的表现,他很幸福很愉快。 朱元璋站在上位,距离二儿子最近,将其神态尽收眼底。 顿时感到一阵心塞。 老二的脑子到底是什么做的?居然能因怕死,从一个极端突变到另一个极端。 不愿承认朱樉能够发生这种极端变化,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子肖其父的体现。 朱元璋撇开眼睛,转而点名朱棣。“老四,你去把答卷全部收上来。” “是。” 朱棣起身,从前面的两位兄长位置开始收卷。 瞬间,其余人全都看向朱棣。 朱元璋选择储君的表态很明确了。让朱棣收答卷,就是让他评判兄弟子侄。凭什么他高人一等,那就是凭他要坐上太子之位。 朱元璋瞧着朱棣,没有说出下一句‘收完卷子,写一份点评’。 他果然是心软的好父亲。今次表明了立储心态度,但没有明晃晃地给老四拉仇恨。老四,应该好好谢谢他。 朱棣被兄弟子侄们的复杂目光盯着,没有感觉到半点不适,但一不小心瞥见朱元璋的眼神,那种瘆得慌的感觉又冒出来了。 以前听过一句俗话,不怕鬼哭就怕鬼笑,现在改改用到朱元璋身上。不怕老爹怒就怕老爹笑——准没好事。 ** ** 话分两头。 秦朝,嬴政在观看了叫门天子的史实后,大为震撼。 明朝竟然能出现这种人做皇帝?! 果然是江山代有败类出,史书上的胡亥与朱祁镇比一比,难分伯仲了。论残酷,朱祁镇更胜一筹,但明朝的运气好,不似大秦直接亡国了。 同一段历史,不同的人看能够有不同的领悟。 嬴政从中看到即便朝代更迭,但北方势力带来的军事威胁从未消失。 明遇瓦剌犯边,秦有匈奴侵扰。从秦到明,北方势力的构成变了,但对中原王朝的掠夺性始终未变。 他不免思考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能从源头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吗? 又意识到另一点。 当有一个外部敌人出现,一致对外的情绪有时能让人变得很可怕。 恰如于谦指挥下的京城保卫战,将瓦剌军打得逃出塞外。 他在领兵布阵时,充分调动了京师内的官员、士兵、平民等团结一心。 由彼及此,嬴政想到六国遗民。 大秦对六国来说就是共同的敌人,其目标一致要推翻大秦的统治。 如今神迹已显,能让六国遗民暂且安分下来。趁此时机,能拉拢的要拉拢,而那些极端危险要趁早扼杀在摇篮里。 比如会下达屠杀咸阳城命令的人。 很快,嬴政收到了一封奏报。 ——「泗水郡,项籍与项梁被诛」,其人头随竹简送来了咸阳。 作者有话说: ①《清史稿·诸王传序》
第37章 项籍与项梁被杀,人头被送到了咸阳。 这事是谁干的? 当然是嬴政。他获知史上项羽对咸阳屠城又火烧宫殿,怎可能无动于衷。 刘邦与项羽是灭秦的两大人物。前者起于微末,后者是楚国贵族遗民。 论谁更有危险性,史上虽然是刘邦开创汉朝,但对大秦来说项羽更不可被收服。 假设大秦制度做出改变,给了刘邦吃饱喝足的安逸生活环境,他有几分可能会造反? 同等条件,楚国遗民项氏又是否能彻底熄了叛秦之心? 嬴政有自信能彻底掌控刘邦,两人之间没有个人私仇。 项羽却不同,对大秦的仇恨在对咸阳的屠城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会因为百姓在秦朝统治下安居乐业就不搞破坏吗? 八成不会。 嬴政做此判断。 总有六国遗民想害朕,而朕没闲工夫一个个花大力气去收服。项羽不值得,没有到非他不可的地步。 既然不为朕所用,又是极大的不安定因素,当然要将其扼杀在造反之前。 在听了《古代人身份证明》的那一集故事后,派人去追踪刘、项相关人员。 其实,水镜影像提及刘邦、项羽的内容不多。 嬴政没有遗漏任何细节,抓住了那句“同样亡命天涯”,是描述张良与项伯结识时的用词。 史书上,张良刺秦后逃入下邳,在那里遇到了项伯。换句话说,项伯也是犯了罪后逃亡。 在这个世界,张良刺杀嬴政,被神迹降世中途打断了。 暗访者抵达下邳,没有发现逃亡的张良,但找到了项伯。 嬴政命暗访者查明其中内情,如今的项伯及其身边人有无犯罪? 这一查就查出了事,发现了一张几年前就悄然形成的反秦之网。 项伯的兄长,项梁目前身在吴中。 据查,项梁几年前在栎阳犯罪,本该被捕入狱判刑,但他被放了出去。 后来,他又杀了人逃到吴中。根本没有夹着尾巴做人,而是活得有头有脸。 项梁怎么能逍遥法外? 让他免去牢狱之灾的人,是蕲县的狱掾曹咎。 当时项梁在栎阳被捕。 栎阳的狱掾司马欣,接到了来自曹咎的信,两人徇私帮助项梁脱罪。 栎阳与蕲县相隔千里。 前者在秦国腹地,曾经一度是秦国国都所在。 后者在泗水郡,属于楚国旧地范围内,即楚国大将项燕被杀之处。 两地执掌刑狱的官吏居然勾结起来,执法犯法,私放罪犯。 这个问题太严重了! 不仅因为两地相隔很远,官吏还能够暗中勾连,更严重的是两地的官吏出身背景透露出的讯息。楚地的官吏对大秦不忠,秦国腹地的官吏竟然也被渗透了。 从项籍的活动轨迹来看,他本是泗水郡人,在楚国灭亡后没有在被划分到清算行列中。 他没有安分的生活,而北上关中犯了案。 此案非但没让他坐牢或被处死,反而让他打开了栎阳牢狱的一扇后门,罗织起一张暗网。随后犯下杀人案也能顺利逃脱,在吴中获得舒舒服服。 今天曹咎能偷偷释放项籍,明天他是不是要随着项氏一同反秦?甚至是煽动其他的官吏一起行动。 这份奏报看得嬴政火冒三丈。 项氏哪是等朕死后才造反的,分明是早就准备了起来。 朕还活得好好的,这些暗中勾连反秦的动作就开始层出不穷,都深入到大秦的老家来了! 朕就是太仁慈了,才让这些六国遗民不知悔改。 三年前,大秦一统天下。 对于原先六国的豪富们,其中十二万户被迁至咸阳,对剩下的没有继续喊打喊杀。 不可能杀光所有六国旧贵族,迁移了一部分近距离监管,以敲山震虎的政策希望剩下的能安分守己。可明显其中有好些人始终不认同身份转变,不想做大秦人。 六国遗民还口口声声喊着暴秦。 假设嬴政真的残暴到底,把那些人的全部家财都给抄了,张良如何花重金雇佣大力士搞刺杀,项氏又怎么能有钱罗织隐秘反秦网络。 反秦思潮一直在民间持续着,直到两个半月前,博浪沙出现神迹。 大秦是天命所归的传言传遍全境,民间出现了一种茫然情绪。上天认定了秦朝,渺小的人为什么还要反抗? 嬴政下令严办项氏案件,以儆效尤。 依照大秦的律法,项梁所犯之罪必牵连他的侄子项籍,还有他同样逃狱兄弟的项伯,还有其他家人。 项氏死了一批人,项梁与侄子项籍的人头被点名送来咸阳。 两颗人头死不瞑目,鲜血凝固,散发腐臭味。 嬴政冷漠地看了一眼,史书上屠杀咸阳城的人原来长这副模样。 随即将其挂到城墙示众。没有让人头孤零零地悬挂,挑选了相貌出众者在城下给它们讲故事。 于是,咸阳城门口出现了古怪又新奇的一幕。 墙头挂人头,墙下小吏讲故事,说的就是人头的来历。 自从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天下陷入分裂局面。 几百年间,各诸侯国相互攻伐,今天不知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阳。 秦国受命于天,肩负起天下一统的使命。这件事极难办成,但是不畏艰难的秦国人一代又一代奋斗着。 时至秦王政登基,奋六世之余烈,率领关中父老勇往直前。在短短十年内横扫六国,终结了五百多年的诸侯国战乱不休。 终于,华夏大地出现了大统一。 从今往后,大秦百姓都可以安居乐业,不用再担忧明天有这个诸侯国屠城,明天有那个诸侯国割让城池。 偏偏,总有坏人居心不良。 企图颠覆好不容易创造的大一统局面,搞刺杀搞策反。 他们说始皇帝是暴君,暴君却未收割他们的财产,从何谈“暴”? 始皇帝蒙受的是千古奇冤! 他生于战乱,深知乱世之苦。以最短时间结束天下分裂,期望大秦境内不再有人生活动荡。 他一心为民,励精图治。此生但求造福天下,立誓不会为私欲另造宫殿享乐,但被反咬一口称其为暴君。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78 首页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