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经常给娘写信。” “我会七天给娘亲写一封信的。” 张明珍又叮嘱了几句,这才让朱瞻基去见朱高炽。 等朱瞻基离开后,张明珍再也忍不住地留下了眼泪。 缃色见状,忙劝慰道:“太子妃,殿下是跟着皇上去北京,皇上身边的人一定会照顾好殿下的,您不要担心 。” “我知道,我就是舍不得,我就是怕……”张明珍怕朱瞻基在去北京的途中,又要被白莲教的刺客掳走。 “太子妃,您心里清楚皇上带着殿下去北京的目的,您不能太担心,不然皇上会误会的。” 张明珍擦了擦眼泪,微微点了下头说:“你说的对。”有时候,张明珍希望朱瞻基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这样他就不用承受这么多。“缃色,瞻基长大,我这心里越发不安。” 缃色明白张明珍心中所想,宽慰她道:“太子妃,殿下不是凡人,是皇上最宠爱的皇孙,是被皇上委以重任的皇孙。”说毕,她又说了一句,“殿下一出生就肩负重任,随着殿下长大,皇上对殿下的看重也会越来越重,对殿下的教导也会越来越多,您要看开点。” “我知道……”张明珍心里清楚,但是身为母亲,她真的很心疼儿子。 “太子妃,这才开始,您要习惯。”皇上带殿下去北京只是一切的开始,以后像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多。“您心疼担心殿下,但是殿下却很高兴。” 提到这事,张明珍无奈地笑道:“你说的没错,瞻基这孩子很高兴能跟皇上一起去北京,枉我们担心他。” 缃色说道:“太子妃,殿下不是凡人。” “哎,只要他高兴就好。”张明珍在心里无奈地想到,她操再多的心也没用。 东宫书房里,朱高炽没像张明珍那样唠唠叨叨地叮嘱个不完。他只是简单地交代几句,让他好好听朱棣的话,让他注意安全,不要让自己身处危险之类的话语。 “爹爹,你就不要操心我了,你还是操心你自己吧。”朱瞻基乜了一眼朱高炽,“皇爷爷走了,留下你监国。监国可不是小事,可没有你当初监府那么简单。”他口中的监府,是朱棣当年发兵,留下朱高炽监督管理燕王府一事。 朱高炽微微颔首:“我心里明白。” “爹爹,皇爷爷对你还是不太满意,你这个监国太子可要小心谨慎。”朱瞻基双手抱胸,小大人一般地说道,“还有,二叔和三叔是绝对会搞事情的。” “你说的,我心里都清楚。”朱高炽深知他这个监国太子不好当。 “二叔和三叔他们,我会帮你盯着。如果有什么消息,我会派人通知你。” “好。”有朱瞻基在朱棣身边盯着朱高煦和朱高燧,朱高炽心里能安心很多。 “爹爹,皇爷爷是皇帝,你也知道做皇帝的,生性多疑,你处理政事的时候可得小心了,不要给二叔和三叔他们抓到小辫子。”皇爷爷对他百般疼爱,也对他深信不疑,但是对爹爹就不一样了。 “爹爹明白。”朱高炽见儿子对他不放心,安抚地对朱瞻基笑了笑,“你爹爹我心里有数,你不要太过担心。” 朱瞻基没有再多说什么。不过,他心里还是不太放心朱高炽。他知道他爹爹聪明,而且大智若愚,但是他爹爹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太过信奉儒家的“仁慈”。有时候太过仁慈,并不是一件好事。最重要的是他爹爹有时候的仁慈会惹怒朱棣。 准确来说,他爹爹有时候因为仁慈,并不能弄清楚背后的深意,还误以为皇爷爷有时候太过冷酷。 “瞻基,爹爹和娘亲等你平安回来。” “爹爹,你放心,我会好好地回来。” 朱高炽没有再说政事,而是跟朱瞻基说起北京的好吃的,他让朱瞻基帮他尝尝北京的美食。 对于他爹爹这个托付,朱瞻基当然非常乐意。 跟朱高炽聊了一会儿,朱瞻基就离开了。 等朱瞻基走后,朱高炽继续和杨溥他们商议政事。 杨溥是朱棣特意送给朱高炽的,让他辅佐朱高炽的。 虽然朱棣不太满意 朱高炽这个太子,但是朱高炽身为太子,身边不能没有人辅佐。 朱棣这次去北京,留下朱高炽监国,当然不会把所有朝臣带走。他留下一部分大臣辅助朱高炽监国,这其中包括解缙。 解缙奉旨修书,朱棣让他留在京城继续修书,顺便辅助朱高炽。至于杨士奇和杨荣他们二人,则要跟着朱棣去北京。 杨士奇身为朱瞻基的先生,在去北京的途中,和到了北京后,他都要继续教朱瞻基读书。 在朱瞻基动身跟着去北京之前,朱高燧带着赵王妃进宫给徐皇后请安。 前段时日,赵王妃怀有身孕,但是她一直没报。等满了三个月,她才说。原本她早就该进宫找朱瞻基,但是前段时间她病了。 赵王妃之前生女儿的时候伤了身子。按理说,她需要好好休养两三年才能再次怀有身孕,但是她急着想要为朱高燧生下嫡子,不顾自己的身子再次怀有了身孕。 这次进宫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给徐皇后请安,而是为了向朱瞻基确认她怀的是女儿,还是儿子。 朱高燧和赵王妃他们状似不经意的询问朱瞻基,他是想要堂弟,还是想要堂妹。 朱瞻基知道朱高燧他们在打什么主意,不过他装作不知道,还装作纯真烂漫地说他想堂妹。 朱高燧和赵王妃听到朱瞻基说想要堂妹,心中当然非常不满,让朱瞻基重新说,结果朱瞻基还说是堂妹,这让朱高燧夫妇俩的脸色非常难看。 朱瞻基知道朱高燧他们一心想要儿子,故意说想要堂妹。 在捅软刀子这件事情上,朱瞻基可是非常擅长的。 朱高燧夫妇俩满怀期待地进宫,结果被朱瞻基气的脸色阴沉地离开了皇宫。 徐皇后伸手捏了捏朱瞻基的小鼻子,笑骂道:“小坏蛋,你是故意的吧?” 朱瞻基一脸无辜地说道:“我没有,我就是喜欢妹妹。” 徐皇后又点了点朱瞻基的额头:“你啊……” 朱高燧和赵王妃决定不信朱瞻基的话,他们深信这一胎是儿子。 过了两日,朱棣带着浩浩荡荡的一群人离开了南京,前往北京。 与此同时,远在云南的朱高煦也正在去北京的路上。
第127章 在去北京的途中, 朱棣顺便视察民情。 朱瞻基跟着朱棣一起下地了解民情。不仅如此,他还经常跟着朱棣一起帮农民干农活。比如说犁地、除草、除虫等。 有时候在途中,遇到需要帮助的农民, 朱棣也会派人去帮忙。之前,朱棣在出兵过程中, 他的将士就经常帮助农民做一些事情,他们还曾经帮助老百姓修过屋顶。 原本一个多月的路程,因为朱棣他们走走停停, 走了两个多月才抵达北京。 朱棣和朱瞻基回到北京, 对北京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大喜事。 这一年多来,北京老百姓们每天都在盼星星盼月亮地等朱瞻基回来。 朱瞻基对北京老百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这一年多, 朱瞻基不在北京城, 北京的老百姓们都觉得北京城冷清了不少。不止如此, 小殿下不在, 他们都觉得少了主心骨。 如今见小殿下回来,北京的老百姓们自然非常高兴。 在朱棣和朱瞻基他们抵达北京的那一天, 全北京城的百姓们都喜迎他们归来。 对朱瞻基来说,回到北京就等于回到了自己的家。 朱棣一到北京, 就带着朱瞻基巡视北京, 关心北京城老百姓的生活。 北京老百姓面对皇上的关心, 当然非常感动。 他们之前还担心皇上他们去南京, 就忘了北京。没想到皇上不仅没有忘记北京,反而一直惦记北京。更没有想到皇上登基一年后, 特意回到北京,关心他们过得好不好。 朱棣关心北京老百姓生活后, 就开始巡视边境。果然被朱棣猜中了, 他离开北京后, 北元的一些势力就变得不老实。好在他们不敢猖狂,只是在边境上小打小闹。 北元的那些不安分的势力倒是想南下,但是他们深知朱棣的厉害,不敢轻举妄动。他们之所以在边境上小打小闹,就是为了试探。 他们没想到他们刚试探没多久,朱棣就回到北京。 朱棣回到北京后,重新布置边境的布放。 虽说朱棣让朱高炽留在南京城里监国,但是他带走了一半的大臣。这一半的大臣里,还有不少是能臣,比如说杨士奇和杨荣。 朱棣带一半的大臣来北京,自然也要处理政事。这就导致南京有朝廷,北京也有朝廷。 北京的朝廷和南京的朝廷一模一样,同样设置了朝廷六部。 朱棣这么做,就是提前为迁都到北京来做准备。 朱瞻基早就猜到朱棣这么做的目的,杨士奇和杨荣他们也隐隐约约猜到。 对于迁都到北京一事,杨世荣和杨荣他们其实是不赞成的,但是朱棣没有提出来,他们也不好直接说。 朱棣不仅在北京设置了朝廷,还已经找人设计北京皇宫的图纸。朱棣并不打算原原本本的把南京皇宫搬到北京。 新朝新气象,再者京城都改到北京,那么北京的皇宫定然要与南京的皇宫不同。不仅如此,北京的皇宫要比南京的皇宫大,要比南京的皇宫恢弘。 说实话,南京的皇宫有些小,朱棣挺嫌弃的。 朱棣想要把京城搬到北京,一是因为北京的地理位置重要,二是因为朱棣内心不安,三是南京的皇宫很小,四是嫌弃南京太过锦绣繁华。 关于盖建北京的皇宫一事,朱瞻基倒是给朱棣出了不少主意。其实,他是他把前世看到过紫禁城跟朱棣说了说。 这一日,朱棣收到马三保寄来的信。 这次来北京,马三保并没有跟着朱棣一起来。他被朱棣派去浙江修建船舶。 关于派马三保出使外邦一事,朱棣已经和大臣们商议过了。朝中大臣,有一大半的人赞成。有一小半的人反对。少数服从多数, 确定了马三保日后出使外邦一事。 这几个月,马三保在浙江尽心尽力地修建船舶,终于作出了点成绩。 朱瞻基跟着杨士奇读完书,来找朱棣一起用午膳。 “皇爷爷,发生了什么好事?”朱瞻基走进来,见他皇爷爷满脸笑容,便好奇地问道。 “马三保来信了,你看看。”朱棣把马三保寄来的信递给了朱瞻基。 朱瞻基接过信,仔细地看了看。看完后,他也笑道:“马公公真是能干,这么快就能建造出适合出海的舰船。” “马三保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船员,他小时候经常跟着他父亲他们出海,不仅对大海非常了解,对船舶也非常了解。”朱棣笑着说,“让他建造船舶最为合适不过。”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10 首页 上一页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