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风风火火接下来,也开始召集太医整理起太医院多年来的病案和药方。 这医书除了民间的药方之外,自然少不得太医院里面的。 当然这样让一些太医反对,毕竟这是宫里多年来的方子,就这么写进医书里传出去,会不会不太好? 以后在宫里的贵人问起这是哪里的方子,却是到处可见的,他们会不会觉得这方子不够好了? 院首就解释道:“药方不分贵贱,就是用来救人的。诸位进太医院之前,难道不都是想济世救人的吗?若是这医书一出,能救更多的人,何乐而不为?” 他环顾一周,见众人沉思的样子,就继续道:“各位也不必担心,有些方子是宫里的药材才能做出来,根本没必要写进书里去。” 毕竟哪怕写了,根本搜集不齐全这些珍贵的药材,那等于是无效药方,没必要占着书里的位置,又正好是专供给贵人用的东西了。 这下子太医院就再也没人反对,除了值班的太医之外,都开始忙忙碌碌整理起方子来。 乾隆见医书风风火火开始了,也打算让人写一部农书。 他是发现沐瑶这个法子挺好的,毕竟传递消息这个,要全国上下都知道,实在太难了。 比如种地的法子,很多农人根本不识字,更别说是记录,只能口述。 但是他们熟悉天气,熟悉耕种的恰当时分,更是抓一把土就能大概推测出要不要施肥,什么时候施肥,需不需要灌溉之类的。 这些经验如果不记录下来,随着这些经验老道的老农去世后,就只能家人口口相传,却有可能口误而有所遗失,这就很遗憾了。 加上很多新作物推广,有些地方早早种下,经验要多一些,要是能写进书里,让人在城门朗诵,那是再好不过了。 不过要让农人们记住,恐怕没那么容易。 乾隆就召集群臣相议,大臣有提出在茶馆里请说书先生,编成故事来说,有趣味更有意思,农人就能记下了。 也有大臣提出在城门口或者农田多的村落门口,让书生轮流去宣读,反复说,农人们自然也能记住了。 乾隆感觉这些法子都挺好的,更有傅恒提议,哪个农人能背下来,就让村里给奖赏,自然让其他人也能努力跟上了。 这个主意倒是不错,却也有大臣觉得如果农人都背下了,人数一多,这奖赏跟着多了,花费就多了起来。 傅恒是管着户部的,自然明白上回把伍老爷抄家之后,大部分财产都进了国库。 所以国库如今充盈得很,这点花费自是不在话下。 不过伍老爷究竟有多少私产,乾隆没对外宣布,傅恒也守口如瓶,户部帮忙清点财产的人更是什么都不敢对外说,所以至今大臣们都不清楚伍老爷究竟送了多少银钱进国库,只知道不少。 哪怕不少,全国上下多少农人,这笔花费积累起来可不少! 大臣们倒是替自己心疼银子,乾隆好笑,摆摆手道:“费银钱倒是无妨,就怕奖赏多了,反而让先头的人心生不满。” 毕竟他们最先熟读和背诵,后边的人渐渐跟上,花的时间更多,却也能拿到奖赏,那前面的人何必着急背呢? 傅恒深以为然,就改为同村最多三人,按照时间顺序来排,第一的奖赏最多,第二次之,第三更少,这就公平多了。 乾隆微微颔首,此事就这么定下了,却总感觉没那么满意。 回头他倒是跟沐瑶提起此事来,沐瑶感慨乾隆这主意真是不错,农人不识字不能记下,光靠后背来背诵,漏掉的可能更多,中间也可能断掉,就实在太可惜了。 沐瑶琢磨了一下就道:“皇上,不如让人编些简单的歌谣,让孩子们都能背下来,农人们自然也没问题了。而且歌谣越是顺口,他们越是能记住,简单又好记,也能抓住重点了。” 而且孩子们背下来了,长大后也能记住,反复背诵,农人们在旁边也能听进去了。 乾隆点头,这倒是个不错的建议,于是就交给翰林院去办了。 那边有才的举人那么多,不至于连几句耕种的歌谣都编不出来吧! 歌谣要编,各地跟农人仔细问询后的记录也送上来给翰林院整理。 一时之间最清闲的翰林院反而忙了起来,每天得先整理资料,每个省份分开,毕竟各地的天气和土地不同。 中间还得寻找他们的共同点,才能编歌谣了。 别是这个地方能用,别的地方就不能用,岂不是叫农人记住了也没用处了? 翰林院的人想得头都要大了,乾隆倒是带着嫔妃们舒舒服服去圆明园避暑去了。 高贵妃得知沐瑶最近折腾得很,就笑道:“听闻你最近成了散财童子,宫外的人都说纯贵妃最是大方,就是有点藏不住银子了。” 苏家的买卖以及后来乾隆给沐瑶分了红利,倒也没瞒着人,宫里头都是知道的,只是不知道具体数目。 但是看沐瑶这挥霍的架势,估计都快花个精光,确实是藏不住银钱的。 沐瑶就笑道:“反正我在宫里也没什么能花的地方,如今正好能用上。要是医书能写出来,多年来不知道能救下多少人,只挥霍一些银钱,也是值得的。” 反正这些钱她只拿着太可惜,还不如让钱流通起来。 愿意献上方子的人怎么都得嘉奖才是,更该过上好日子。 善良大方的人要不能过上更好的日子,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高贵妃点头道:“也是,之前民间的药十分有用,若是能整理出来,宫里的药方也能更多一些。” 沐瑶附和道:“确实如此,我也是之前听三七提起,钱太医早年已经开始写医书,想要记录下来,才想到这个法子。” 钱太医更擅长儿科和妇科,所以打算写一本医书,哪怕他不在了,钱三七带着能反复熟读,也能够继续流传下去。 钱三七以后肯定会收徒弟,徒弟会再有徒弟。 哪怕后来出了什么变故,这传承断了,只要医书还在,那么钱家的医术就不会中断或者消失了。 正是如此,沐瑶才想到编一套医书,也能流传下去,让民间更多的医者能够借此救更多的人了。 高贵妃就道:“如此行善积德之事,你得算我一个。” 娴妃也道:“是呢,怎么都不能少了咱们。哪怕咱们手里头的银钱不如你多,能给一份帮上忙也挺好的。” 沐瑶想着如今资金是够够的了,但是看高贵妃和娴妃殷切看来的目光,于是笑着点头道:“正好,我想着还差一点儿,有你们两个添进来就够了。” 高贵妃欢欢喜喜让石榴回去取了银票来,娴妃也不例外。 比起娴妃,高贵妃更财大气粗一点,给的就更多了。 不过比起沐瑶,两人只算是领投了,却是重在参与的。 回头皇后听说了,也派人送了银票来,算是参与进来了。 沐瑶照单收下,还琢磨着回头也要在医书后头写上,感谢皇后、高贵妃和娴妃的慷慨解囊才是,让后世之人也记住她们几个出钱出力的一份功劳呢! 前期拿了主意,后边自是有人帮手来忙碌,沐瑶完全空闲下来。 高贵妃和娴妃留下一起用饭,高贵妃唏嘘道:“海贵人被挪到后边的宫殿偏殿住下了,虽说不算冷宫,却跟冷宫没什么两样。” 那宫殿很偏,已经靠近城墙了,除了巡逻的侍卫之外,几乎是没什么人会踏足的地方。 更别提乾隆,是绝不会过去的。 海贵人住进去后,不让踏出宫殿一步,很可能以后都见不着乾隆了。 高贵妃明白乾隆如此震怒,也是因为海贵人这次只是伸手到四阿哥身边的人,让四阿哥告诉五阿哥身世。 若是她有了歹心,要借此对四阿哥不利,那就麻烦了。 正因为海贵人起码没对四阿哥下手,才让她保住了性命,不然就不是去冷宫,而是一张草席卷了送出宫外去的,甚至都没能葬在宫妃的墓园当中。 沐瑶也不由感慨一二,忽然外边一片喧哗,然后火光渐起,她不由大吃一惊。 她匆忙到窗前看向外头,火光冲天,离得有点远,估摸着却像是碧桐书院那边! 几个小阿哥出宫后,自然是跟着永琏一起住在碧桐书院后边。 每人一个小院子,却都是挨着的,也能互相照应了,比起在阿哥所还能宽敞一点。 沐瑶还让人送过点心和衣服过去,如今一看这火光的地方,吓得心脏都要停下来了。 她急忙想要过去看看,走了几步感觉眼前一黑,险些都要站不稳了。 高贵妃连忙扶住沐瑶道:“你先别着急,石榴,石榴呢!你快叫个腿脚快的太监过去碧桐书院看看,怎么就烧起来了,阿哥们可都出来了?” 石榴在门口慌慌张张应了,小豆子的声音反倒要稍微沉稳一些,在门外答道:“娘娘莫慌,小应子刚才一见火光就已经冲过去了,只怕很快会回来禀报消息……” 沐瑶感觉眼前渐渐能看见,却感觉到高贵妃刚才安抚自己,手其实也在发抖,估计也是吓着了。 两人互相搀扶着坐下,娴妃赶紧给他们倒了一杯茶安抚道:“没事,没事的,那么多侍卫巡逻呢,绝不会波及到阿哥们的。” 沐瑶简直坐立不安,只觉得度秒如年。 幸好小应子确实跑得很快,这会儿已经气喘吁吁回来了:“娘娘,阿哥们没在碧桐书院那边……” 这话一出,沐瑶直接松了一口气,人一松下来,感觉浑身没了力气,直接仰头一倒,吓得高贵妃一把抱住:“来人,快去请太医!” 沐瑶只觉得头晕晕的,手脚绵软,被高贵妃抱着动弹不了,却还是能听见外头纷乱的声音。 小豆子这次声音都不稳了,一叠声喊人去请太医,另一边去九州清晏禀报乾隆,想了想又再让人去请钱三七过来。 乾隆和太医是一起到的,乾隆一看见晕倒在高贵妃怀里,脸色惨白的沐瑶就吓着了。 他赶紧上前一把抱起沐瑶到里边床榻躺下,又示意太医赶紧过来把脉。 太医伸手把脉的时候,外边永璋和永瑢也过来了。 高贵妃扭头看了一眼,见两位阿哥身上干干净净,显然真的没在碧桐书院里边,也没因为火势而被烧着了,很是松口气。 她跟乾隆小声说道:“我们几个在这边说话,外边忽然喧闹起来,就见碧桐书院的方向火光冲天。沐瑶想着几个阿哥都住在里头,顿时急得不行,想要亲自过去看,好歹被我拦下了。” “后来小应子去看了回来,听说阿哥们都没在碧桐书院,沐瑶松口气就晕过去了。” 乾隆听得皱眉,点头道:“今晚朕把阿哥们都叫过去九州清晏问功课,所以他们都没在碧桐书院那边。”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302 首页 上一页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