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泽道:“君上自然会差人命我们离开。” 太子和左右丞相都要等,他们只好等。一直等到半个时辰之后,秦王柱才派遣宫人来通知他们解散。 卿大夫们看着太子子楚和左右丞相,眼神十分复杂。 秦武王时,秦国在相国之下,增设左右丞相作为相国的副手,以削弱相权,增加君权。 此后相国之位和左右丞相之位都时常空悬,不一定同时配齐。 比如范雎任相国时,左右丞相就没有配齐;范雎卸任相国后,秦国相国之位一直空悬。 秦昭襄王禅位之前,为秦王柱配齐了左右丞相——荀况年老,德高望重;蔡泽年轻,精明能干。两人合力,能应对秦国大部分难题。 而这两位丞相都与长平君朱襄交好,所以咸阳已经出现谣言,说长平君朱襄虽无相国之名,已有相国之实。 更有甚者,传起了朱襄才是秦国的实际掌权人,秦王柱不过是一个盖章的傀儡的可怕谣言。 或许把连朝堂都不去的朱襄传成秦国“幕后之王”实在是太过离谱,所以谣言又变成了秦国的实权人物是太子子楚,说太子子楚已经架空了秦王柱。 秦昭襄王的遗体还摆放在咸阳宫等待举行葬礼,原本咸阳在秦昭襄王授意下才会传谣言,现在什么牛鬼蛇神都冒了出来。 秦王柱忙于政务,还未听到流言。 他今日气闷,丢下政务去别庄找朱襄蹭饭,路上才听到了纷纷扬扬的流言。 朱襄包着头巾,提着一桶奶迎接秦王柱,闻言惊讶极了:“传流言的人声音居然能大到让马车上的君上听到?!” 秦王柱本来正处于暴跳如雷的状态,听到朱襄的惊讶之后,不知道怎么气突然泄了。 他转移话题道:“你怎么提着一桶奶?” 朱襄道:“荀子那里不是正吵着要守几年孝吗?我担心最后规定的守孝吃素时间太长,影响君上、夏同和政儿的身体健康,正琢磨做点奶制品应付应付。” 虽然《礼记》写的父死重孝三年,但先秦时守孝三年并不常见,否则孔子和宰予就不会争论守孝三年还是守孝一年了。 后世大儒如孔颖达等,多称守孝三年是从尧舜时开始。不过后世史学家已经证明他们考据的《尧典》和《舜典》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弟子所作,并非真实历史。 殷商出土的甲骨文可以证明殷商“丧期无数”,《春秋》和《左传》中也记载了周王室和诸侯国不通行三年之丧。从这可以看出,先秦时并不流行守孝三年。 从现实出发,殷商周的当权者也不可能在贵族中实行三年之丧。因为《礼记》中三年之丧规定,太子、世子等守孝,不仅是三年披麻戴孝禁酒吃素,还要三年不过问政务,由宰相或者家臣代管。 朱襄读《礼记》读到这一点,差点笑出声。 这不纯扯淡吗?让宰相或家臣摄政三年,继承人怕不是大部分时候夺权都要伴随着鲜血,白白造成社会动荡。 看看那些继位前没及冠的诸侯在亲政后所做的大清洗,前车之鉴就在那呢。 不过朱襄也能理解为何儒家会这么说,因为儒家的治国理念就是君王垂拱而治。 儒家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兴旺衰败现在都系于国君一人身上,所以要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让国君“大公无私”。 人性之私难以避免,那么不如让士大夫执政,国君“垂拱而治”。这样国家不会因为国君之私而出现问题;而执政的士大夫如果出现问题,国君可以随时换掉他们。 在儒家理想化的这一套治国体系中,国君不需要多贤明,只需要能识人,或者国家制定一套能够识人的选拔体系,就能达到长治久安。 法家其实也有类似的思想,区别只是儒家想用道德来约束君王,法家想用律令来约束君王。 华国古代所有先贤的理想治国理念,基本都是以约束君王权力的方式,来限制君王的私心对国家的破坏。 只是他们理想都不符合现实,或者说,太超前了。所以能被国君接受的法家或儒家,都进行了适应时代的更改。 在如今的经济文化发展阶段,恰恰需要的就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秦国正是因为比六国更加集权,才能走到如今霸主的位置。 荀子是一个很务实的人。他放眼整个华夏历史,估计也是最现实主义的大儒。 不过“三年之丧”是儒家礼制最基本的准则,荀子也是支持“三年之丧”的。只是支持归支持,现实也重要。 你让秦王去守孝三年不理国政?六国联军怕不是立刻又要重组了。 荀子考虑,是守孝三年但只禁酒肉乐色,政务照常处理;还是干脆按照被他揍了一顿的朱襄的荒谬提议,以日代月守孝三年,宣扬一下孝心就够了。 荀子更改礼制也有理可循。守孝三年是为了宣扬重视孝道,秦昭襄王的遗诏希望秦王柱别守孝,一切以秦国为重。真正的孝子就应该听从长辈的遗愿。 在听从长辈遗愿的基础上,秦王柱再对外表明“虽然我听取了先王遗愿,但孝还是要守的,两不误”,这样既能削弱守孝的程度,还给秦王脸上贴金。 现在荀子就在和儒家其他派别弟子、秦国的礼官天天吵架,要在诸侯前来拜祭秦昭襄王之前,把秦王柱守孝的事吵明白。 无论哪种守孝方式,朱襄都要陪着秦王柱等人吃一段时间的素。 还好这时候守孝吃素不太严格,不仅别人宴请或者自己生病的时候能吃肉和蛋类,奶制品也不算做荤腥之内。有些地方甚至只忌五辛,不吃姜蒜韭菜等重口味菜就行。 而且如果守孝的时候关起门偷偷吃肉吃鸡蛋,只要不大肆喝酒奏乐宴请,一般人也不会管。 有荀子盯着,秦王柱、子楚和嬴小政又确实在为秦昭襄王的离世而悲痛,吃素这个环节他们不会省。老吃豆制品补充蛋白质也不好,朱襄便打起了奶制品的主意。 他对奶制品了解不多,只见过院里人做过,知道一些原理。自己上手制作,还需要多多尝试。 提到守孝,秦王柱忍不住抱怨道:“鲁儒真聒噪。荀子带领的儒家多好啊,他们留在东方不行吗?入秦就要守秦的规矩!” 朱襄道:“原教旨主义者在哪都讨人嫌,他们与荀子不一样,自己没本事顺应潮流的时代,就不准其他人进步。说什么周礼,周王都没了还周礼。孔子每日反省自己做得是否正确,告诫弟子学无止境不进则退。那群人倒好,孔子就是完美无缺不允许更改,那这样教出来的弟子不是一代不如一代?啧。” 秦王柱郁闷的心情在朱襄连弩箭般的吐槽中好转,他笑道:“你这么能说,怎么不与荀子一同与那群人说道说道?” 朱襄一脸憋屈:“我去了一次,他们说不过我就追着我打。我打不过他们,荀子便不让我去了。” 秦王柱笑容一僵,唏嘘道:“怎么还动起手来了?” 朱襄叹气:“荀子说,不一定要动手,但至少能自保。可如果要自保也得动手,我哪能对一群老人动手?” 秦王柱失笑:“你脾气太好,不适合论战。还是待在家中养政儿吧。” 朱襄继续叹气:“我虽答应先主留在咸阳辅佐君上,但总感觉我做不了什么,还不如南下帮君上种地,好歹多产些粮食。” 秦王柱开玩笑道:“怎么做不了什么?有你在咸阳,我每日能多吃几大碗。” 朱襄忍俊不禁:“也对,我还是很有用的!” 朱襄与秦王柱回到小院,嬴小政正在学剑,见秦王柱来,给了秦王柱一个汗津津的拥抱,用秦王柱的袖子擦了脸上的汗后才继续学习。 秦王柱给了嬴小政一个脑崩。 “君上等一会儿,我给你做刚学会的奶饮。”朱襄提着牛奶回厨房。 秦王柱坐在阴凉处看嬴小政学剑,仆从摇动着前面放了冰块的手摇风扇,为秦王柱送凉风。 朱襄到了厨房,将牛奶烧开后立刻转小火,随时注意牛奶沸腾的情况,保持高温一刻钟才关掉火。 喝生牛奶很容易得布病。牛奶容易假沸,还容易起泡,沸腾起泡的时候温度离杀菌的速度还远。所以朱襄保持小火,将牛奶熬制一刻钟左右,保证牛奶杀菌杀透。 这样虽然牛奶的风味会降低许多,但健康安全才是第一要务,味道可以靠调味。 牛奶加热后会形成奶皮,朱襄将奶皮搅碎,与牛奶继续熬煮。 一刻钟后,牛奶变得黏稠。朱襄让牛奶自然冷却,在杯子里放入了鲜桃水果泥和绿茶水做底,缓缓注入牛奶搅拌均匀。热腾腾的牛奶果饮就做好了。 朱襄又拿出硝石,为牛奶果饮降温。当牛奶果饮降至比常温微凉的程度后,朱襄将牛奶果饮端了出去。 秦王柱年老,嬴小政年幼,脾胃都偏弱,不能吃太多冰。这个温度刚好。 “君上,快尝尝。”朱襄将牛奶果饮递给秦王柱,“今年的桃子很甜,不需要加糖都很可口。” 嬴小政不用朱襄招呼,自己走过来捧着牛奶果饮啜了一口,嫌弃道:“我还是想加蜂蜜。” 朱襄伸手戳了一下嬴小政鼓鼓的腮帮子:“都八岁了还有婴儿肥,你反省一下,吃什么蜂蜜!” 嬴小政挺着腰道:“我只是脸胖,腰间早就没肉了,比舅父腰间的肉少!” 朱襄在咸阳待了一年,闲得长肉,嬴小政非常高兴地嘲笑舅父。 以前都是舅父叫他小胖墩,等舅父再长胖一些,他就嘲笑舅父是大胖墩。 当然,朱襄离大胖墩还差得远,他只是干农活干出来的腹肌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软肉而已。 秦王柱一边喝着牛奶果饮,一边笑眯眯地看这舅甥二人打闹,心情舒畅极了。 虽然咸阳宫的事没有解决,但每次一来到这里,秦王柱就有一种能暂时喘口气的轻松感。 朱襄不需要特意做什么,只要他还在咸阳,秦王柱就觉得朱襄功劳大极了。 喝了牛奶果饮,享受了一下天伦之乐,秦王柱就等着朱襄开饭了。 朱襄今日准备用豆腐干和面粉、米粉做“假肉”,给家里人解解馋。 幸运的是,如今辣椒并不普及,所以辣椒明明比五辛味道更重,但不列入吃素时禁用的调料。再加上孜然等香料,家里的饭菜仍旧很有味道。 秦王柱夸奖朱襄,一桌素肉和真的肉几乎没区别了。 其实朱襄的手艺没达到素肉和真的肉差不多的程度,反倒是咸阳宫里的膳夫们在有了朱襄提供的丰富调味料后,手艺已经超过了朱襄。但秦王柱就是觉得在朱襄这里吃的东西更可口。 今日子楚、蔡泽、荀子等人都没来打扰秦王柱,他们留在咸阳城中处理公务。 秦王柱吃饱喝足之后,打开了话匣子,对朱襄开启了抱怨模式。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56 首页 上一页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