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闻言陷入沉思。 对啊,他可以住卫青家。 舅甥俩相互串个门小住几天不算什么大事吧。 卫青:“……” 既然是自己先抢娃的,卫青自然不在意让霍去病也过来住几天。 自从他与霍去病同为大司马,不少见风使舵的人便在他们舅甥之间游走,卫青看在眼里,但没有在意,左右他也不想养这么多门客。 他还不至于为这些人转投霍去病而动气,倒是霍去病对这些人很有些不满。 霍去病在朝中没什么朋友,连军中也没什么亲信,这样一个孤狼般的存在被天子捧到了高处,其中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能懂。 连他们舅甥俩都挺久没好好说说话了。 卫青对上一大一小两双齐齐看向他的乌眼睛,笑着邀请道:“那就这么说好了,你们父子俩一起过来住上几天。” 霍去病微微一顿,接着他“嗯”地应了一声,那本就紧跟着卫青的脚步迈得更快了。 卫青除了给霍善父子俩安排住处,还命人把温应几人带下去安顿好。 霍去病瞧见温应几人被带了下去,才与霍善说起自己给他买了个医馆的事。 霍去病道:“今天应该就可以买下去了,你明日可以看看。” 他倒不是买了医馆让霍善去坐镇的,那边本就有医家负责坐诊,药材也配备得挺齐全,霍善想要让温应几人过去跟诊完全没问题。 对这个在外流落了三年的孩子,霍去病是秉承着霍善想做什么便让他去做什么的想法。 听闻霍善想要找个医馆带温应几人看看真实病例,他的想法便是直接把医馆买下来算了。 若是不买下来,别人家的医馆哪能配合他一个小孩子? 霍去病就像世间所有看着自家孩子学走路的寻常父母那样,瞧见前头有半点障碍物都想帮霍善搬开。 霍善没他爹想得那么多,他觉得自己只是带人去学学怎么诊病,问题应当不大。不过霍去病直接盘下医馆也有好处,他晚上可以瞧瞧自己绑定的医馆是不是多了一间。 要是买下医馆就可以和他绑定,那他说不准可以往全国各地都开一间,到时候张仲景他们想去哪儿坐诊便去哪儿坐诊。 这样的话他“入梦”时兴许也可以跟过去瞧两眼呢! 足不出户,畅游大汉! 霍善高高兴兴地谢过霍去病,才兴冲冲找卫登他们玩耍去。 可惜卫登三人年纪都比他稍大些,尤其是卫伉和卫不疑,年后已经开始正式读书习武了。霍善见到他们的时候,他们都在咸鱼瘫,浑身上下透露着一种“动不了了我一根指头都动不了”的疲惫感。 霍善不由问他们每天都学了啥,怎么给累成这样。 卫伉两人倒没说什么,卫登看向霍善的眼神则充满幽怨。 说都是霍善给害的。 从来只有别人给自己背锅的份,霍善还没背锅这种不明不白的锅。他顿时不乐意了:“怎么就是我害的了?” 卫登道:“你去年才三岁就已经能跟着学《春秋》了,而且识的字比我们还多。父亲知道以后就给我们物色了几个先生,轮番教我们习武读书,每天的课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霍善听得大吃一惊。 嘶! 舅公竟是传说中的严父! 卫登道:“你这次要在我们家住上好几天的话,不如跟着我们一起上课吧。” 霍善亲眼见证了他们的惨状,自然不会一脚往坑里踩。他坚决无比地拒绝道:“我有别的安排,就不跟你一起了。” 卫登问他有什么安排。 霍善便把他将几个学徒带出宫来的事给他们讲了。 当学徒当然是要跟诊啦! 没跟过诊的学徒是出不了师的! 至于有没有人愿意找他一个四岁小娃娃看病,霍善压根就没考虑过。 哪怕患者看他年纪小不乐意让他开方治病,一般也不至于不让他参与诊断。 以前他没主动提想给人看病,那些患者都要逗他说“小神医你也给我看看”呢。 最年长的卫伉听后微微皱眉,有些犹豫地询问:“你以后打算从医吗?” 霍善听出卫伉的不赞同,疑惑地追问:“从医不好吗?” 卫伉道:“只怕陛下与你父亲不会同意。” 卫伉性格是比较像卫青的,考虑事情相对要谨慎些。 霍善信心满满地说道:“才没有不同意,我爹刚帮我买了处医馆,明儿我便过去看看!” 至于卫伉说陛下不会同意,霍善虽不晓得自己以后做什么和刘彻有什么关系,却还是把刘彻与霍去病的戏言讲给他们听。 陛下金口玉言说过了,以后给他当太医令! 官职都给他安排好了,怎么可能不乐意让他学医! 卫伉听后一阵沉默。 他觉得霍去病和刘彻现在应该是类似于“孩子想玩就让他玩吧”的心态,如果霍善真的想当个医家的话他们恐怕会第一个反对。 霍善没那么多烦恼,当晚还是无忧无虑地早早睡下。 夜里他发现自己名下还真多了家绑定医馆,这家医馆的知名度还不低,已经到达863/1000,只需要再努努力便能邀请一位名医来坐诊。 受邀名医自然是李时珍他们几个人中选。 霍善不由积极地和李时珍他们说起开设“全国连锁医馆”的构想。 李时珍道:“这所医馆开设在长安市中才有这般高的知名度,别处的医馆恐怕没这么容易经营到这种程度。” 自古以来大都会都不缺人,像那种整个县都没几个人的地方,医馆开到猴年马月才能达到“小有名气”的程度? 霍善听后有些失望,对哦,想邀请李时珍他们出来坐诊还得让医馆打出知名度。 孙思邈笑着说道:“无妨,我们真要能再给人看诊的话,日后可以分头出去走走,遇到适合的地方便开个记在你名下的医馆。等到你长大了,我们兴许已经能带你去许多地方了。” 他们都知晓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走过许多地方,既然李时珍能走,他们有什么不能走的? 以前他们也没少进山采药,凭借自己双腿跋山涉水对医家而言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霍善听后自然欢喜不已,高高兴兴地跟孙思邈他们采药行医去。 霍善睡得香沉,卫青与霍去病舅甥二人却没睡下,两人正对坐闲谈。 其实也算不得闲谈,他们讨论的事情还是桩朝中大事。
第72章 在他们频繁打匈奴之前, 有个人给刘彻出了个好主意:推恩令。 推恩令表面上的说辞是这样的:现在你们只有嫡长子能够袭爵,其他孩子什么都捞不到。同样都是你的血脉,日后却可能过得比寻常黔首都不如,朕看着真是于心不忍啊。不如这样的吧, 我们把你的封地分一分, 嫡长子分大份的,剩下的切吧切吧分给其他孩子。 这样一来, 你所有儿子都能过上好日子, 咱老刘家所有后代都能幸福快乐, 何乐而不为! 至于实际上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提出这个主张的主父偃最清楚了:无非是重提贾谊、晁错他们讲过的诸侯王威胁论, 通过这种办法进行变相削藩。 这封地一小份一小份切下去, 只会越来越成不了气候。 要是其中出几个无后的, 那肯定是收归国有啊。 这样一来, 诸侯王自然就被削弱了,再也没法重演当初的七王之乱——毕竟分个几代你的封地估计都跟个县那么大了, 哪里还有能耐造反? 诸侯王又不是傻子,那肯定是不乐意的。 主父偃还提了另一个建议, 那就是让刘彻效仿太祖把各地豪强富户徙往茂陵。 主父偃一口气得罪诸侯王与各地豪强富户, 在朝中又因为圣恩正隆、树敌无数,于是他提出这些主张没几年就赔上了自己全族性命。 如今主父偃人虽然被诛杀全家将近十年,他的建议却是沿用至今。 当初主父偃初到长安还曾请卫青帮忙引荐,卫青那时候在刘彻面前提了主父偃此人好几次, 可惜刘彻一直没召见他的意思。 直至主父偃自行上书, 刘彻才把他召进宫问对, 而且是早上上的书、傍晚便进的宫。 可见主父偃的主张其实很对刘彻的胃口。 想到主父偃被族杀的下场,卫青心中也有些叹惋。 想当好刘彻手里的刀并不容易。 既然是舅甥私底下谈话, 卫青便没有太多顾忌,直言道:“陛下让你找机会上书请封三王?” 霍去病微顿,听卫青说得稀松平常,便知刘彻也将此事与卫青讲了。他点头说道:“确有此事。” 刘彻目前拢共就四个儿子,刘据已经成了太子,余下三个人都不是卫皇后所出,而且年纪都不大,才堪堪能掌握最基本的礼仪。 刘彻让他领头请封三子为王的时候,霍去病也想不明白其中曲折。 既然想不明白,霍去病也懒得计较太多,他奉命走程序就是了。他是当朝大司马,又是皇帝表甥,算得上是皇亲国戚,于情于理由他上书都挺合适。 只是这事情还得再筹备一段时间、找个适宜的时机再上书,霍去病也没与旁人讲过。 卫青一看便知道霍去病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卫青便给他剖析起其中的利害关系。 这事其实还是与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有关,目前推恩令已经逐步推行下去,只是朝中仍有不少人与诸侯王眉来眼去,想方设法抵抗推恩令的执行。 还有人拿“支子不祭”来说事。 支子不祭的意思是嫡长子以下的孩子是没资格祭祀祖先的。 连祭祀祖先的资格都没有,凭啥分走祖上传下来的土地? 还有一些则是以孩子还小,不适合给他们“推恩”为由拖延着。 刘彻是亲眼见识过诸侯王如何作乱的,怎么可能容忍他们这么推三阻四。 孩子还小是吧,支子不祭是吧,看看我这孩子还没满十岁,我就早早把他们给分封出去了。你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刘彻准备给三位皇子挑的封地,也是开了大汉的先例,这次他不准备拿整个郡给三子封王。 大汉有“王国不辖侯国”的规定,如今不仅有军功封的侯,还分出了一批王子侯,整个大汉有多少地方是没侯国的? 简单来说就是三位皇子的封地还没到他们手里,刘彻已经提前先给他们切上一刀,改郡为国时把有侯国的区域划拉出来设个新郡负责管辖。 这样一来,现有的诸侯王切了,即将分封的诸侯王也切了,堪称一举两得! 还能趁着分封的机会往需要管控的几个区域扎几根钉子。 三个皇子基本都处于啥都不懂的年纪,还不是朝廷派过去的人负责封地各项事务?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307 首页 上一页 78 79 80 81 82 8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