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其他人惊讶,白师兄也觉得不可思议。 自己之前只想着让青云寺好好经营。 没想到返璞归真,留住好名声才是真的。 不过是内里的手段换了换,钱没少挣,名声却也好起来。 以前的青云寺,只想着接待富人。 如今他发现了,对穷人越好,那些富人反而更愿意过来。 纪元私底下说的直白。 那些富人未必不知道青云寺在做什么,可他们也是为了自己博名声。 平日都讲为富不仁,他们要用青云寺的招牌给自己洗洗名声,接济穷人,是最快扬名的方法。 青云寺便相当于他们“洗白”的一个程序。 大家各有所需。 毕竟名声这事是能压死人的。 这是社会的道德标准之一。 纪元利用的,就是他们这个心理。 至于,是抱着什么目的接济穷人,给穷苦书生提供住所。 暂时已经不太重要了。 这些好事既做了,那就是真的做了。 拿到粥的穷苦人家是真的喝到粥了,没钱的读书人也确实找到地方住。 以后也有真名士过来讲学。 更别说,等到明年开春,寺里的和尚就会教山脚下百姓做香烛,做佛串。 到时候,几个村子都会连带着致富。 等到那会,谁还会在乎这些事情是为了什么,而青云寺也确实实实在在帮助了很多人。 白和尚或许还没看出来什么。 但现代人却能看出一些意思出来。 这不就是现代景点的经营模式吗! 就是把门票换成了富人添香油了! 一座庙,一座阁楼,一座桥。 本身的意义或许并不大,但开发之后,能带动当地的旅游业,这不就是好事吗? 只要周围百姓从中能够获益,那就是好事。 但是想要做好景点,那就要做好真正的内容。 有些景点是看景致,有的景点是看人文。 而青云寺,提供了情绪价值跟读书价值。 情绪是满足大家当好人的想法。 读书,则是真正给人提供读书的场地,还请名士教学。 青云寺本身,尝到这种良性循环的好处,便会更希望做个“好人”,做“好事”。 时间长了,谁还能分得清最初是为了什么。 真真假假的,总之也有利于民了。 白和尚的师兄并不傻,他能利用白和尚的名声,把青云寺从一个没什么香火的穷寺变成如今的样子,就知道他会长远考虑。 毕竟上面的事说起来简单,纪元只是动动嘴出建议,他确实要力排众议,更改之前的做法。 单说不收香花券这事,就让寺里很多和尚不满,认为直接少了很多收入。 白师兄依旧这么做下去,也是不容易。 再者把穷苦学生们请回来,同样也大费周章,甚至以后接待更多穷学生,也是个难题。 但人家就是一一做了。 好在,事情确实在往良性循环方面走。 这或许不是很多礼佛人真正的圣地,却是个实实在在能帮助人的地方。 白和尚怎么也没想到,让纪元过来之后,事情竟然这样发展。 怎么觉得,有些怪啊! 但要说不好吗? 看着过来领过冬被褥的穷人家,似乎又觉得没什么错? 排队的人千恩万谢,捐钱的人也觉得,这比塑金身似乎要强上很多。 就连官府也赞他们寺庙心善慈悲。 白和尚看了全程,也是瞳孔地震。 满脑子就一句话。 这也行? 可这样确实行。 而且寺庙里的风气也有了变化,至少不会明面上瞧不起读书的穷人,反而要善待他们,表示自己的善心。 白和尚还在消化这件事,不过另一念头却是肯定的。 那就是,找纪元过来,果然是没错的。 事情到他手里,好像变得轻而易举起来。 白和尚忍不住道:“若是让你当一地长官,绝对能让当地百姓过上好日子。” 纪元笑:“你们青云寺的基础本就好,不过是换个思路而已。” 主要是 白和尚的师兄也经营得当。 他不过扭正方向而已,这也只是出个嘴,出个脑子,不算什么。 他是这样讲,白和尚师兄却对纪元很是敬佩,自己瞑思苦想,也就想到那些方法让寺庙变得更好,殊不知一山还有一山高。 纪元心知,自己不过是见得多。 后世甚至把这些整理成册,许多现代人或许不会应用,但稍稍看一看就明白的。 古代消息闭塞,其他寺庙未必不是这样做的,只是还未传到青云寺而已。 青云寺的事情解决,白和尚终于可以放下心了。 只要不是一路往斜道上奔驰,他也就不用再担忧,想来青云寺奢靡的风气也能稍微改改。 纪元顺路来了一趟,见白和尚的担心解决,自己也要回府城了。 眼下要到十二月,他要去找殷博士,也把程教谕的信件给带过去。 今年过年,他应该在殷博士家中过。 而且趁着年前年后,他肯定要专心备考会试。 白和尚自然是不能走的,他还答应师兄,给其他学子补课,也算是他们青云寺乐善好施的一项。 纪元见此,心道别说家家有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是如此。 他无父无母,更没有家族,这便是没有靠山。 白和尚他们是有“家族”的,若说相互帮衬,自然是有,可也要受到钳制。 一时间也说不上哪个好哪个不好。 纪元再次启程。 依旧是一个人去往府城。 这一路走来,多是他一个人,如今倒也习惯了。 白和尚本来还说,今年天冷的早,让他在青云寺过年,被纪元谢绝。 他跟殷博士约好,肯定不能食言。 骑着快马,终于在十二月回到府城。 再回来,纪元对读书的想法,似乎更坚定了。 陆游曾讲,读书本意在元元。 读书的本来目的,就是为了黎民百姓。 他是纯粹的读书人身份也好。 还是从秀才到举人,走入“职场”也罢。 只要这份心不变,一切都不会改变。 纪元回到府城,自然还有无数人想来拜见,交际应酬也好,攀亲带故也罢,全都被他拒绝。 此一次归乡,又去了一趟青云寺。 该交际的都交际过了,该见的也见了,该悟的也悟了。 接下来的时间,只有闭门苦读。 明年四月会试,那才是他的目标。 纪元翻开手边的典籍,在栖岩寺的禅房中闭门读书。 无数新进举人方在解决手边困境。 或因婚配,或因家族,或因交际享乐,周旋在人际交往当中。 纪解元已经在静心读书。 厚冰无裂纹,短日有冷光。 一个读书的冬日,渐渐过去了。 化远三十八年,正月十五。 纪元推开禅房的窗户,却有些推不动,出去一看才发现,这窗户也冻住了。 今年的年前年后,似乎格外冷。 纪元搓搓手,干脆清理起窗户的积雪。 窗户收拾好,纪元伸伸懒腰。 好像又要启程了。 这次的目的地,京城。 第91章 第91章 化远三十八年, 会试年。 去年乡试,今年会试,每一次的考试, 都更加艰难。 如果说最开始的童试, 是整个建孟府几十个县读书人的比试, 录取率还算可以。 但乡试, 就是整个建孟府所有县城秀才们的比试。 能考上秀才,就说明大家的学问。 在秀才中优中选优,最后得出举人。 多少人,考个五六次七八次也考不上,最后只能遗憾离场。 许多人就是卡在考举人这一步。 可要说,考上举人犹如登天之难。 但对于举人上面的进士, 很多人便直接止步了。 相当于,你刚读书的时候,觉得自己考上初中轻轻松松,考上高中大学也还可以。 但要说自己能考上前二的学校, 大多数学生直接望而却步, 直接换赛道了, 没必要为不可能的目标努力。 或者说,学到现在,自己几斤几两已经很清楚了,再往上断无可能。 在村里,县里,自己可能是第一第二。 而乡试相当于省考, 全省学生里, 原先村里的第一第二,能占个几十名开外已经不错了。 会试, 这种全国考试,多数人不会有什么信心。 能踏进举人门槛的,便是今年的举人最后一名,他也是普通读书人中的天才了。 可惜他的天分对比真正的天才来说,就是普通人跟天才的差距一样,几乎有个鸿沟。 像很早之前,纪元蒙师赵夫子的好友黄举人。 他三十多岁中举,当机立断,不再考进士,直接做官。 就是知道,自己再考下去也无意义,不如抓住机会就职。 还有直接在府城当官员的举人们,也是放弃了科举之路。 倒是在府学做夫子的,多数还能再次应试。 反正想要考进士,就不能在朝廷里做职官,这是历来都有的规矩。 在旁人眼中,高高在上的举人老爷们,面对会试的考试,还是望而却步。 可见会试之难。 但要说,大家不想做进士吗? 那肯定是想的。 天齐国之初,举人跟进士还是并用的。 但如今科举兴盛,三年一次的大选,举荐不知多少人才,自然更重用进士。 不只重用进士那么简单,还要严格按照进士的排名来用。 之前讲,进士分为三个等级。 一甲前三,为进士及第 二甲大约在三十人,是进士出身。 三甲在一百多人,则为同进士。 三榜之间井然有序,不可混淆。 后续职位的安排,人才的选用,也会参考三榜的名次。 而每上一步,下面都是无数读书人的肩膀。 再厉害的天才,能考上三甲同进士,都能喜上眉梢。 没办法,天外有天。 你觉得自己是个天才。 但这世上总有比你更厉害的天才。 再拿蔡丰岚作比。 他在正荣县县学的时候,也做过丙等堂,乙等堂的第一名。 之后遇到纪元。 但纪元也不是个例。 蔡丰岚到了府学之后,一直在二堂读书,就可见,在夫子们心中,一堂的三十人,个个比他要聪明,比他有天赋。 此话说起来残酷,却是事实。 那话怎么说来着,你觉得自己是金子,但京城金碧辉煌。 约莫就是这种感觉。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67 首页 上一页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