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连卫青都觉得刘挽可以,真要有那样的一天,刘挽为何不可以。 刘挽握住卫青的手道:“舅舅放心,我会的。” 有些想法藏在心里,刘挽只是不曾对外说而已,并不代表她没有任何想法。 卫青在听到刘挽没有犹豫的话后,突然意识到,刘挽从来不是那任人宰割的主儿,不由的露出了一抹笑容,“有你这句话,我放心了。可是泰永,你膝下无子,你知道江山传承之重吗?”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无数人。 刘挽看不上别的男人,也不愿意生养一个孩子,倘若刘挽当真要迈出那一步,彼时的刘挽将要遭受多少的阻挠,或许那些原本站在刘挽这一边的人,想到刘挽后继无人,或许都会因此打退堂鼓。 “舅舅放心,我自有办法让所有人都认我,服我。”子嗣传承让人宽心?别人或许需要,但对刘挽从来不需要。 这个天下,这个江山,刘彻既然一副能者居之的模样,也该能者居之。 刘据,他有本事坐稳这个江山自然是他的,若他坐不稳,别人也休想坐上。 太初元年,大将军卫青病逝。 刘彻悲痛不矣,赐谥号“烈”,允其陪葬茂陵,并下令按照阴山的形状为其修筑墓冢。不仅如此,卫青下葬后一年,刘彻更是定下刘挽将来的墓穴所在。 生前定下死后墓穴,刘彻也算是给刘挽又开了一个先例。 原本刘彻是想给刘挽定在霍去病之侧的,和刘彻祭奠卫青的时候,刘挽不可避免的想起后世对于霍去病和卫青的态度。 同样的民族英雄,两人的墓穴遭遇却截然不同,一个热闹,一个冷清。 刘挽想起卫青这一生,她的舅舅并不比霍去病逊色,将来也该和霍去病一样引得无数人追逐。 是以,刘彻要给刘挽定下墓穴时,刘挽指了卫青的那一边,“表哥陪父皇,那我陪着舅舅。免得将来舅舅寂寞。父皇身边不缺陪您的人。” 独一个卫青,生前不争不抢,如今去了,在未来也未必能争能抢。卫青不能争不能抢的,由她来。 刘彻何尝不清楚刘挽的用意,“就依你的。朕会让人给你选一个位置,未来不管发生任何事,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动你的墓。” 说到这里,刘彻问:“你如今还有机会。有嗣传承,将来才能有人为你争一争?” “子嗣为我争?也会受我连累。大可不必。”刘挽没有想到会再被催及子嗣。 “况且,父皇以为我会管身后事吗?真要是怕将来无人供养,无人祭奠,我不会等到今天。”刘挽作为一个完全不打算委屈自己的人,生前死后,她的态度是一样的。做好眼前的事,不要给自己留下太多的后路,否则反而适得其反。 “我这辈子活到如今,权势地位,名利富贵,我都有了。将来,我也只会朝我一直坚定的目标前进,无论多少人恨我,怨我,无所谓。死无全尸,被人挖坟掘墓,父皇,人既已死,有何干系?”刘挽根本不在意,活着的时候好好的活,想什么以后的事呢,大可不必去想。 刘彻瞪大了眼睛,想提醒刘挽她的命能够被救回,证明有些事是存在的。 “父皇知道,我能多活的这些年都是赚来的。我只要过这一辈子,够了。”人不能太贪,不能样样都想要得到,也样样认为自己能够得到。 子嗣传承,留有后人祭奠,刘挽孑然一身或许还好一些,当真要跟她扯上关系,并非幸事。 刘彻劝不动刘挽,而在多年后,登基成为皇帝的刘挽,又一次被人提及子嗣传承,让刘挽过继一事。 “过继大可不必,天下在朕的手里,朕会传下去,定的是刘家的人。至于是谁,朕会慢慢的看。朕不在意将来作为姑姑的朕会不会受到刘氏皇帝的供奉,朕觉得,只要朕能成为后世帝王的标杆,谁又能不祭奠朕?比起以血脉而论,朕更希望朕将来能够得到后世皇帝及天下人的称赞,认可,觉得朕是一个圣明之君。如此,纵然千秋万世之后,依然会有人供奉于朕。众卿难道不觉得,这比让朕过继一个子嗣传承江山一事更有成就吗?”青年白发,面容不变的帝王,她的胸襟气魄,非常人可比。她的目标立在那儿,属实让一群想劝她过继子嗣的人无可反驳。刘挽自然是说得在理的。 真要是成为这样一个标杆存在,刘挽还用担心以后无人供奉。 “众卿,朕想成为后世称颂的帝王,你们不想吗?大汉朝的君明臣贤,一道开创一个后世追逐希望能够达到的盛世,这是朕所求,不是你们所求吗?”刘挽自己有目的,必须也得给人立下目标,她很是想听上一听,难道她的臣子们没有这样的目标吗? “愿与陛下共勉。”不得不说,冲刘挽这样的一番话,无数人动心,动心更应该付之行动。 刘挽笑了,很是满意的笑了。 比起子嗣传承,一个无数人以为标杆的盛世,更值得他们共勉。
第548章 番外八方来朝一 汉天汉三年, 刘彻在位43年,经过四十余年的励精图治,加之二十多年前屡次出击匈奴,二十年前生擒匈奴单于, 灭以匈奴, 从此, 那令大汉饱受屈辱, 令大汉不安的匈奴,不得不对大汉俯首称臣。 西域各国, 匈奴残余的势力勾结, 好战之族有心要与大汉抗衡, 因而联合西域之内的种种野心勃勃的国家, 以为未必不能对大汉造成一定的困扰。 结果却发现,困扰是不成的,自匈奴被灭后,刘彻派女儿刘挽镇守于西域之内, 开互市, 兴商道,更不吝啬于教各国的百姓以耕种的能力。 在各国的王室贵族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他们震惊的发现他们的百姓对大汉的各种认可,甚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百姓们对大汉的认可竟然远在对他们本身各政权的认可之上。 所以,想跟大汉作对完全不可能, 防着大汉别把他们的人全都拐跑才是顶顶要紧的大事, 否则他们都会遭受他们无法承受的后果。 正因如此, 虽然不少人对大汉的各种新奇之物以及文化都充满了好奇, 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防备于大汉。 对大汉来说, 他们那点小心思怎么可能瞒得过大汉。 一心挑起国内众世族转对外头的刘挽,面对各国之内对大汉的人都心存戒备的情况,完全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对百姓好的知识应该推广传播。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绝不是空话。 比起大汉内的世族们,真把他们连根拔起极有可能会让大汉损失惨重,一但西域各国内的达官贵族胆敢生出对付大汉之心,说句不好听的话,开疆辟土的法子也并非只有打仗而已,用别的办法扩张大汉的领土,还真是大汉所求之不得的局面。 是以,刘挽镇守西域既大胆开互市,令各国互通有无,同时也在无声的扩张属于大汉的疆域。 元鼎元年,作为一个刚刚生擒匈奴单于,夷匈奴山的刘挽,面对失去匈奴的压制,蠢蠢欲动的西域各国,想要让大汉的商道畅通,刘挽秉持的是先礼后兵的原则。 代表大汉皇帝的刘挽,对所有西域国家都送去国书,表明大汉愿意和各国和睦共处,共谋发展的决心。当然,在刘挽已经跟各国相互间都已经得到不少好处的情况下,想跟刘挽做生意,做大生意的人们自然是不遗余力的促成与大汉的交好。 当然也会有不信邪的,认为打败匈奴的大汉或许只是运气好。 商道一通,与之而来的巨大利益,引得多少人为之趋之若鹜。免不得也有自以为是的国觉得他们能和大汉抗衡 据载,元鼎二年,匈奴单于被擒,大汉开商道通天下,汉使路过一小国名莫支,见汉行衣着华丽,生恶念而掠之。不承想臣汉使以三千人灭莫支小国,以令天下知道大汉之使不可小觑,更不可侵犯。 不过总是有人不信邪的,以为大汉鞭长莫及他们便可以欺负到汉使的头上。 有一回一个乌环小国,因与汉使起了冲突,一怒之下竟然杀了汉使,本来乌环小国内没有人当一回事,不料消息传回大汉,不好意思,杀人者偿命,没有一个人是例外。乌环之国,胆敢杀我汉使,必灭之。 而除了一个乌环国外,还有楼兰国也以杀汉使,最终的结果无一例外,皆被灭国。 自此,大汉的使臣所到之处,不管他们身处于哪里,既为我大汉的人,他们的安全将由大汉来负责,谁敢欺负大汉的人,大汉朝廷绝不会坐视不管。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并非一句空话,而是刘挽在西域之内,用实打实的能力昭示于各国。 大汉的使臣不能动,大汉百姓不能动。纵然是大汉的货物也不能动。 在一回一回的明知故犯中,诸国真正见识到大汉的强势,也明白大汉对各国的态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十倍奉还。 自此,西域各国的规矩随刘挽强势而且高情商的拉拢与互利之下,自不必说,都唯大汉以马首是瞻。 若非五年前大将军卫青征于西南之地,突然生病倒下,那时候大战在即,刘彻也不会将刘挽从北调到南,以令刘挽速速接手西南之地,迅速平定西南,而且最近又开始接手东北之事。 那些个落后的部族,以为他们依山傍水必然能够拦下大汉的军队。是,大汉是得一个个的将他们收拾妥当,如卫青自漠北之战后,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平定西南和东北等地上,每平定一国,刘彻就给卫青以免死一次的机会,如今卫家得到的荣宠,世间无可敌之人。 但念及卫青所立下的显赫功劳,谁都不得不服。 而刘挽比之卫青的功劳,于大汉之内,不相伯仲。而自刘挽接手后,无论是西南亦或者东北,只在于安定。 在这一点上,刘彻选择将刘挽调过去的最大原因莫过于刘挽懂得安定人心,也懂得该用哪一种方式可以让人心聚拢。 在刘彻看来,打下了城守不住,反反复复是最让人闹心的,卫青作为一个大将军,他未必没有能力像刘挽一样,安抚于人心,收拢人心,但他的位置注定让他没有办法做得太多,只因为做多了反而会让他无法再上战场。 战场,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人,卫青此生所愿是死在战场之上。 于西南之时,卫青已然命悬一线,这样的情况下刘彻丝毫没有犹豫,立刻让卫青回长安休养。 西南多瘴气,在许多的人眼里西南临山靠水,山林茂密,让人根本无法探清西南到底有什么东西,有多少的人。 但边境不宁,刘彻是断然不能容忍的。 随百越安定,刘彻也从百越人的口中得知山中山民不少,都未经教化,说的都是他们听不懂的语言。 那也没有什么关系对吧。 人在刘彻看来才是最重要的。大汉地大物博,只要有人,大汉就能容得下。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72 首页 上一页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