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郡守今年处理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起了。 去了之后,先看有没有死伤。还好,今日闹腾的百姓有三个受了轻伤,没闹出重伤或人命来。 蔡郡守先松口气,然后沉着脸下令,衙役们将领头闹事的百姓绑了起来。 蔡郡守也不回府衙,就这么当着村民的面开始审问。 “府衙出的公告都看了没有?” “水渠里的水,不是哪一家哪一户的,也不是哪一个村子的,都是府衙的。水渠里的水要计划着用,不能抢,更不能因此生乱闹事。” “今日谁先动的手?罚半个月劳役,去挖水渠。” “所有人都给本郡守听着。再有下一回,整个村子都别想用水渠了。” 治理百姓,只说好话是不成的。该立威的时候,不能手软。蔡郡守疾声厉色地审完案子,就让村民们都散了。 被罚劳役的八个汉子,都捆了手脚,直接送到修水渠的地方。那里全是边军里的军爷们,别说八个汉子,就是八十个八百个,也不敢闹事。军爷们可没那么好的脾气,一瞪眼,就握拳揍人。 处理完这个村子的事,归梁城里又闹了事端。这一回是同住一个院子的住户闹了矛盾。 从柔然部落活着回来的百姓,大多是青壮年男子,女子孩童少之又少。能破镜重圆的夫妻,更是凤毛麟角。一堆光棍汉,凑合着住在一处。短时间还好,时日一长,摩擦矛盾就都来了。 这也是短期之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想让这么多壮汉都成家,就得有许多年轻女子。女子数量太少,能婚配的男子只有一两成,剩下的八九成,在未来几年内大概率还是光棍。 蔡郡守也没好法子,先将斗殴的双方都怒斥了一顿,同样罚去修水渠。 这般忙碌到天黑,蔡郡守才拖着疲累的步伐回来。再处理一批公文,忙到深夜才睡下。隔日五更就起床,精神抖擞地出了府衙。 昭平八年春,归梁城开垦出了四十万亩良田。这一年的秋日,归梁城大丰收。蔡郡守终于可以挺直腰杆收田赋了。 大梁田赋,一直都是五税一。也就是说,每五斗粮食,要交一斗。女帝陛下登基五年后,将税赋改为八税一。今年又下了旨意,改为十税一。 百姓们种上了高产粮种,收的粮食是以前的两三倍。交的田税又大大减少。这么一加一减,百姓们家家都有余粮,有了好日子。 于朝廷而言,田地产量上来了,十税一收上来的田赋,和以前差不多,并不影响朝堂运转。 各地秋赋入了国库,户部上下忙碌半个月,清点出了今年的账目。 冯尚书看了之后,一张老脸如菊花般舒展,笑着进宫向天子禀报:“皇上,今年秋赋比去年多了一成。” 别小看这一成税赋。大梁朝这么大的疆土,秋赋能稳定收起来便是大功德。逐步且稳定地增长,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姜韶华难得见冯尚书喜形于色,笑着打趣:“这么说来,今年户部预算充足,朕可以让军队再扩充一些兵力了?” 冯尚书思虑片刻:“各军队可以招募些新兵。” 姜韶华点点头:“柔然死心不息,修养生息几年,定然还会进犯边关。朕打算,让边军多招募新兵。” 边军一直都是死伤最多折损最重的军队。两年前的国战,边军损了将近五成,简直快被打残了。这两年来不停招募新兵,勉强恢复了之前的兵力。新兵要操练,要实战,要兵器要盔甲要战马,总之,样样都要消耗钱粮。 冯尚书不管这些,只负责筹措钱粮,算了一会儿,给了个比较精准的数字:“新增的兵力不超过两万人,还是养得起的。” 正经大事,朝廷要发明旨。 姜韶华吩咐下去,王舒王舍人便去拟旨,发往边军。 范大将军接到圣旨后,喜不自胜:“太好了!皇上心里一直惦记着我们边军哪!” “皇上这般厚待边军,我们可不能负了皇恩。” 范大将军一脸振奋:“皇上准我们边军落扩充两万人。还令刘将军来替我们练兵。” 朝中姓刘的武将有几个,范大将军口中的这位刘将军,正是南阳亲卫营的刘恒昌。 南阳亲卫营在两年前一战成名,被誉为大梁第一精兵。刘恒昌声名鹊起,甚至有人称背地里传言,将来威远公兼左大将军退了,接替之人肯定是刘恒昌。 天子特意派了心腹武将前来,范大将军非但没觉得被冒犯,甚至是满心欢喜。 刘恒昌前程远大,不可能一直留在边军。就是来帮忙练兵。最多练个一年半载就回京城去了。 功劳是刘恒昌的,练出来的兵可都是边军精锐。说起来,还是他占了大便宜。 当然,这也是范大将军性格使然。换了霸道的左大将军,绝不会容忍自己麾下的将士听别人号令。 一个月后,刘恒昌带着五百人来了边军。这五百人,皆是从亲卫营挑出来的精锐。刘恒昌一个人,不可能练出十万精兵。这五百人,会被打散,分到边军的队伍里做练兵校尉。一个人负责练两百个士兵。 在来之前,刘恒昌特意嘱咐众亲卫:“到了边军里,你们只管低头练兵。边军具体事务,不得随意插手,更不得胡乱生事。” “记住,我们是奉皇上之命来边军练兵,不是来收编边军的,不能惹恼范大将军。” 众亲卫齐齐点头领命。 他们肯定不会乱来。收编边军什么的,他们哪敢。 最多就是宣扬一下女帝陛下的神武和仁慈。边军将士们一颗心要是靠过来,这可怪不得他们。 ……
第832章 番外之太子 转眼已是昭平九年。 这是女帝陛下登基的第九年,大梁朝堂上的重臣几乎都是天子心腹,政务运转通畅。各军队都在奋力练兵,你争我赶,呈现出一派令人欣慰的气象。 这一年,女帝陛下二十有五,正是青春鼎盛之年。 宝儿公主过了八岁生辰,已经长成英气勃勃的小小少女了。 宝儿公主的太傅一共有四个,有两个是博学多才的翰林大儒,负责教导宝儿公主经史子集。陈丞相和冯尚书也兼了太傅,每过五日要抽出半天时间,教导宝儿公主处理政务和税赋之道。 宝儿公主的武太傅,是宋渊。 女帝陛下实在忙碌,无暇亲自教导女儿习武,便将此重任托付给了最信任的宋统领。偶尔得了空闲,姜韶华会陪女儿过过招。 宝儿习武天赋出众,比起姜韶华少时更胜一筹。可惜的是,姜韶华的一身神力没能传给女儿。不过,身为大梁公主,未来的大梁皇位继承人,宝儿公主身边高手环绕,倒也不必成为绝顶高手。 更难得的是,年少的宝儿对政务颇有兴趣。姜韶华每晚要批阅奏折,宝儿经常陪在一旁,为娘亲研墨,顺便竖着耳朵,听娘亲和陈丞相商议政务。 陈丞相私下里对女帝陛下笑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宝儿公主聪慧且有悟性,将来必成大器。” 姜韶华对女儿也很满意,笑着说道:“宝儿已经八岁了。朕打算今年就册立太子。” 按着大梁习俗,孩童养到八岁就算养住了。不过,这个年岁立太子,还是早了些。 陈丞相略一思忖,低声道:“皇上确定不会再怀孕生育了?” 陈丞相的意思表达的很委婉。 如果姜韶华膝下只有宝儿公主,立宝儿为太子天经地义。可姜韶华这般年轻,万一以后再生个儿子出来,以世人的想法,就该将皇位传给儿子。宝儿公主就会陷入尴尬境地。 所以,这等事一定得想好了再做决定。 姜韶华看着陈丞相:“朕不会再生,有宝儿就足够了。” 陈丞相点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老臣这就准备册立太子事宜。” 姜韶华嗯了一声:“让礼部先上奏折。” 这是要让董尚书先挺身而出,先为册立太子一事造声势。这几年来,董尚书不遗余力地推行科举改革,已经快被骂成孤家寡人了。不过,董尚书的圣眷也是肉眼可见的浓厚,地位之高,无人能撼动。 陈丞相亲自去了一趟董家,和董尚书密谈许久。 几日后的大朝会上,董尚书便上了一道请立储君的奏折。董尚书博学多才,文采也是一等一的。这一份奏折写得慷慨激昂,听得人热血沸腾。 臣子们反应也很微妙。一方面,他们早有心理准备。女帝陛下生了宝儿公主后,再没有过喜讯。宝儿公主四岁就开蒙读书习武,一应待遇都比照着培养储君来的。现在女帝陛下要立太子,不立宝儿公主还能立谁? 另一方面,心里也着实有些别扭。大梁龙椅上坐着女帝,太子又是宝儿公主。这岂不是意味着,未来的几十年内,大梁都是女子坐江山了? 如今大梁处处开设南阳学堂,读书的女童越来越多,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中女进士的也是一批又一批。各地的官员中,女官从零星几个,迅速增长到一个可观的数字。 长此下去,大梁官场怕是要涌现大批的女子官员。大梁的时风俗气,也如斗转星移,逆转乾坤了。 臣子们打从心底不乐意。 奈何董尚书是礼部尚书,上奏折请立储君天经地义。还有杨尚书丁尚书等众臣附议。册立太子一事,根本容不得臣子们反对。 曹御史更是直接跳了出来,张口就道:“公主殿下天资聪慧,文武双全,臣请皇上册立公主殿下为太子。” 董尚书忍不住瞥曹御史一眼。 这个曹御史,当年花五万银子跑官,补了御史的官职。张尚书倒台的时候,曹御史毫不迟疑地和张尚书划清界限,这几年处处想皇上之所想,俨然是皇上的狗腿子。 小人嘛,有时候比君子好用得多。 女帝陛下冲曹御史笑了一笑:“曹御史所言,甚合朕心。” 曹御史得了皇上夸赞,浑身都来了劲头,又将宝儿公主吹嘘了一通。在他口中,宝儿公主读书习武的天赋举世无双,小小年纪就能看懂奏折,简直就是古来今往第一神童。这是天佑大梁,赐给大梁的瑰宝。这样的宝儿公主,天生就该是大梁储君。 董尚书微微抽了抽嘴角。论不要脸和无耻,他实在远远不及曹御史,还得继续修炼。 有曹御史带头,臣子们陆陆续续地出言支持立储一事。 立储大事,就此定下。 大朝会散后,姜韶华心情颇佳地回了昭和殿。 宝儿公主双眸熠熠地迎了过来,先行礼,然后扑进娘亲怀里:“娘,我真要做太子了吗?” 姜韶华对女儿的课业要求严格,私下里也有温柔慈爱的时候,笑着搂住女儿的小身子:“娘亲是天子,你是娘唯一的孩子,当然要做太子。”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69 首页 上一页 465 466 467 468 46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