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叶安澜所料,裴元江的大方不计较很得谢渊的心,他不仅全盘接受了裴元江为裴氏文武官员请功的册子,而且还承诺了会给裴元江封亲王位。 裴元江给他推荐的裴氏能臣,谢渊也都亲自见了一遍。因为有裴元江这个熟悉所有人的裴氏旧主代为介绍,谢渊很快就给这些裴氏旧臣安排了适合他们的职位。 那些负责征战以及戍守的武将,叶安澜依然还是让他们在裴元江手底下效命,只不过他们的职责却不再是守卫西北全境,而是只需专心抵御外敌。 至于那些牧守一方的文官,这些人谢渊虽未一一亲见,但仅仅只是他们应裴元江的要求递上来的当地情况汇报,就已经把他们当中七成以上的人或是能力不足、或者心思不端的弊病全都暴露了出来。 能力不足的谢渊没打算直接弃之不用,这些都是曾经跟着裴元江一起治理西北的人,看在裴元江的面子上,谢渊可以培养他们。 实在培养不来的,谢渊也可以给他们换个适合他们的岗位。 可那些心思不端的,既然他们对裴元江不忠,大着胆子把他当傻瓜糊弄,那他们就也别指望谢渊会看裴元江的面子对他们多加包容了。 他可不是只会打仗,但却对内政一点儿也不精通的裴元江,能在内政上忽悠他的人不能说没有,但最起码对方也得是李璟那个级别的妖孽。 像这些做假都做不到天衣无缝的,人蠢偏偏还要自作聪明,这不就是上赶着找抽? 当然,就算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整顿吏治,眼下的这个节骨眼儿上,谢渊也不会给西北地区来一次大换血的。 为了安定人心和军心,谢渊起码还得多忍他们几个月才成。 这么想着,谢渊把原本的裴氏文官全都留在了他们原来的位置上。 他的这一举措,直接给了裴氏那些文官一个错误信号。 那些心中有鬼的,还以为谢渊也是个和裴元江一样好糊弄的糊涂主家,他们高高提起的心放回了肚子里,原有的一点忐忑也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彻底消失无踪。 他们不知道的是,谢渊明面上虽然啥也没干,但暗地里却派出了不少人手到西北各州各县明察暗访。 这些人或是扮成世家公子、举子、进士、商贾、随行的下人、走南闯北的镖师、医婆、游方郎中、道士、算命先生......或是干脆就直接披着谢家军的军服,当自己是个负责守城的寻常士兵。 他们在西北地区一边自己调查,一边自然而然的融入、团结当地的底层群众,从他们或有意或无意的言语片段中慢慢了解实情、收集物证、保护人证。 如此过了不到三个月时间,谢渊派出去的那些暗线就已经掌握了西北地区大部分州县的具体情况。 剩下的极少数地方,谢氏暗探罕见地铩羽而归,明知有问题却什么也查不出来。 这些地方明显处理起来十分棘手,但因为暂且影响不到大局,所以谢渊就没有第一时间派遣自己的得力干将过去。 他把自己接下来的忙碌重心,转移到了和大周朝廷的那一战上。 筹备粮草、军服,更新武器、盔甲、战马,按部就班练兵,发动所有暗线打探情报,根据情报制定战略战术,根据战略战术调派将领,打舆论战...... 如此又忙活了好几个月,直到这一年的抢收结束,谢渊这才拍板定下对大周朝廷的最后一战。 此时叶安澜和李璟已经从京城离开近两个月,在此之前,他们用最少的人手把京城搅得愈发动荡不安。 在他们处心积虑的谋算下,太后一党和其他皇室宗亲之间的关系一天比一天紧绷。 要不是谢渊备战的动作实在太过明目张胆,就连路边的大黄狗都知道这京城很快就要不太平了,大周朝廷也已经没多少日子了,这两拨人恐怕早就人脑子打出狗脑子了。 当然,就算现在他们还没打起来,他们这岌岌可危的微妙平衡也已经维持不了多久了。 若非如此,叶安澜也不会心满意足的在李璟的劝说下离开京城了。 他们从京城撤出,为的是帮谢渊去做另外一件相当重要的事。 为防盘踞在西南地区的赵宗荣趁谢氏与大周朝廷交战时,冷不丁冒出来捅谢氏一刀,谢渊把李璟和叶安澜派去了谢氏与赵氏接壤的边境地区。 李璟负责的是靠南的那一侧,叶安澜负责的则是靠西的那一侧,两人带领的谢氏大军成犄角之势,把西南赵氏牢牢夹在犄角之间。 讨厌正面对决,并且生怕谢氏调转刀口先收拾赵氏的赵宗荣瞻前顾后,数次拒绝了来自大周朝廷的联手提议,气得比他有见识、有魄力的大周太后接连大发脾气,慈宁宫中的杯盘碗盏没少代替赵宗荣受气。 可赵宗荣却又不像裴元江那么干脆利落,裴元江是在受制于人之后,直接就彻底放弃了逐鹿天下、位尊九五的机会,赵宗荣却是黏黏糊糊、拖拖拉拉、犹犹豫豫的既不敢得罪谢氏,又想着万一呢,万一我能捡漏儿呢。 这也是那位大周太后最看不上赵宗荣的地方,在她看来,这赵宗荣简直就不像是个大男人,就这磨磨唧唧的样儿,他还不如干脆就直接认了谢氏为主呢! 当然,这只是那位大周太后气急之下的不理智发言,赵宗荣若是真像裴元江那么干脆,直接就投了谢氏,那她才是真的要怄到吐血三升呢。 要知道当裴氏并入谢氏的消息传到京城,那位大周太后可是被气得直接晕倒了。 被太医救醒之后,她硬是大半个月抱病在床没能上朝,可见当时那一晕给她的身体带来了多大的负面影响。 相比之下,只是把她气到发脾气、砸东西的赵宗荣,给她带来的打击显然还不够级数。
第394章 抉择不同 赵氏苟在封地一动不动,大周朝廷就只能单凭一己之力对抗谢氏。 可问题是,谢氏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已经把京城周边与谢氏接壤的州县都给打下来了,大周朝廷现在已经只剩了京城和地处京城西南的三个县城。 那三个县城城墙低矮、城门也薄,大周朝廷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却是他们已经彻底放弃了那三座县城。 没了各州各县为他们提供赋税,如此的大周朝廷,已经沦落到了只能吃老本儿的凄惨境地。 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太后一党还是皇室宗亲,这些人其实都很清楚大周朝廷已经步入穷途末路。 他们压根儿就没指望自己这边还能打得赢,现在他们唯一纠结的,就只有是死守、是投降,还是逃走的这个问题。 太后一党倾向于先死守,实在守不住再跑,绝不能让谢氏反贼轻轻松松得了京城。 如有必要,他们甚至可以牺牲城中百姓,要挟谢氏退兵。 反正他们已经没有未来了,名声什么的对他们来说早就已经不重要了,但谢氏却不一样,他们想要这天下,那他们就得顾忌悠悠众口和民心所向。 当然,这后半段的打算,他们没有告诉给太多人知道。 毕竟他们手底下的兵,有很多都是出身京城的,若是说了,他们怕是就不会拼死守城了。 和太后一党截然相反,那些大周朝廷的皇室宗亲却更倾向于直接投降。 他们的观点是,谢氏既然都已经得了这天下的四分之三,那么剩下的四分之一,肯定早晚也会落入谢氏之手。 到时候他们被困在京城里,其实就等于是被丢到了一座相当繁华的荒岛上。 没有外来的物资做支撑,他们难道还能把京城的房子全都扒了种粮种菜、养猪养鸡? 到时候谢氏就算是只围不攻,他们肯定也捞不着好。 与其如此,他们还不如在眼下的这个时候放弃继续负隅顽抗。 他们相信,只要他们肯出城投降,谢氏一定会为了名声,善待他们这些前朝的皇室成员。 届时他们就算不再是皇族,他们也还是会继续好吃好喝的被人给供着。这样的日子难道不比拼死一战,然后或者被杀死,或者被俘虏的强? 被着重打压、刻意养废的大周皇室宗亲在这种时候充分表现出了太后一党想要的胆小怕事、胸无大志,可太后却并没有因此生出哪怕一丝一毫的自豪之情。 她用尽心机手段,把这些蠢东西养成现在这副只想享乐、不思进取的模样,为的是让他们不要觊觎那把椅子,可不是为了让他们对着外敌也表现出这样一副软骨头的不争气样子。 可她的这双重标准,显然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那些皇室宗亲又不是橡皮泥,她一会儿就能给他们重新捏出一副新样子。 已经定型的性格没那么好改变,最终他们到底还是以太后没有想到的方式,成了她决策路上的绊脚石。 在谢氏眼线不着痕迹的挑拨下,这些皇室宗亲为了自己的性命和富贵,难得地鼓起了勇气与太后一党交锋。 他们虽然几乎没有手握实权的,但却架不住身份足够,一个个的,手里多少都有点儿大周历代皇帝曾经赐予他们先祖的保命之物。 这些东西拿出来,饶是如今太后一党大权在握,明面上他们也还是要给这些大周的先帝们一点面子的。 两拨人在死守和投降这两个选项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越是争吵,他们之间的隔阂就越深,也就越是如了叶安澜和李璟的心愿。 这时候的他们还不知道,他们投降的最好时机就是之前谢渊忙于收拢西北地区的那几个月,那时候他们没等作出决定,以后他们就再也不会有机会作出决定了。 在谢渊兵临城下,一堆皇室宗亲终于忍不住动了逃跑心思的同时,大周太后也开始了战前动员工作。 她把记在她名下,被她充作嫡子推上皇位做摆设的小皇帝带出了宫,然后又以太后和皇帝的身份亲自动员三军,号召他们死守京城,抵御反贼谢氏,守护大周正统。 小皇帝虽然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坐上皇位,但他的嫡母太后娘娘却并没有让人认认真真教他帝王之术。 他什么也不懂,每天读书学的也不是治国理政,这么多年下来,他唯一学会的,就是什么都要听嫡母的。 太后说什么他就听什么,太后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太后不让他做的他就坚决不做,这就是他的生存之道。 眼下也是一样,虽然他的那些亲戚不止一次找他进言,可他却始终和太后站在同一阵营。 不是他觉得太后的做法才是正确的,他只是单纯地畏惧太后,不敢跟太后唱反调。 因为这个,那些皇室宗亲没少在暗地里骂他是个废物皇帝,简直丢尽了大周朝历代先帝的脸,可他们却谁也没有设身处地想一想,小皇帝到底为什么这般畏惧他的嫡母太后娘娘。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69 首页 上一页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