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当官,谁愿当贼?” 朱由检悄悄伸手拭泪,百姓苦啊! 太子朱慈烺更是慈悲心肠,觉得百姓甚是可怜。太祖当年,不也是因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才毅然起兵吊民伐罪么? 殿上也有些官员大为动容,但范景文不吃这一套,他知道百姓日子不好过,不好过便能造反么?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的臣民百姓,都应该敬奉天子。造反,就是反了天,属大逆不道之罪! 再说了,他可不是那等盘剥百姓的贪官,家底几乎都捐出去赈灾了,自家人也就是堪堪吃饱穿暖。 怒道:“天时不好,更该同心协力共度时艰,怎能跟朝廷捣乱?” 巩永固也道:“依你所言,造反是为了百姓,可战火一起,苦的也是百姓!” 刘宗敏叫道:“百姓宁愿战死,也不愿饿死!” 范景文大声道:“饿死的是百姓,与朝廷作对战死的是反贼!” 李自成也怒了,“范老儿,饿你三日三夜,你要还能说出这句话,老子便服了你!” 范景文倔着头道:“便是饿上十日、百日,我也忠于大明!” 别的大臣说这话,可能是抬杠,但他说来可信度还挺高。因忧心国事,他已三日未食,只是喝了点汤。 两方就这么吵了起来。 一方说,没了活路才造反。 另一方就讲君臣父子,忠孝礼仪; 一方说,朝廷不但不管百姓的死活,还多收税赋。 另一方就说如果不是你们造反,朝廷就不会出动军队平乱,不出动军队,就不必耗费大笔粮饷,就能用这些粮饷赈灾;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快打起来了。 别看范景文上了年纪,神勇非凡,撸起袖子就要去撕扯刘宗敏,刘宗敏那个气啊,要不是被李岩抱住,当场就能揍他个半身不遂。 朱由检听得头好大,甚至还有点灰心丧气。平息李闯之乱又如何?各种问题依然存在。 如果不能让老百姓吃上饭,平了一个李闯,还有千千万万个。 可是,他哪来无中生有的本事? 田地歉收就是歉收,没粮就是没粮! 七杀看场面差不多了,道:“诸位,且听我一言。” 她的声音也不如何大,可所有人都听到了,也都看向她。 七杀轻笑:“听了这半天,我算是听懂了。” 对范景文、巩永固等大臣道:“朝廷无错,镇压叛乱是应该的。” 不等他们高兴,又对李自成等人道:“义军也无错,与其坐而饥死,不如为盗而死。” “有错的是谁呢?”七杀竖起一指,目光往上看,“是天。” 确切的说,是天灾。 -- 作者有话说: 三更继续~~~
第279章 大明公主(13) 朱由检非常倒霉。他继位之后,在嘉靖前期就开始了,但一直缓慢持续的小冰河时期突然加剧,各种极端天气轮番出现。 先是全国大范围内气温下降,北方酷寒,大半年冰天雪地,致使庄稼歉收甚至绝收。就连温暖的珠江三角洲,也多次降大雪,很多动植物都被冻死。 然后旱灾、蝗灾、瘟疫、大饥荒都来了,人口锐减。 比如李自成的家乡陕西,自朱由检登基后就没一个丰年,几乎每一年都有灾。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也正因如此,席卷全国的明末大起义才会从陕西兴起。 其它地方就风调雨顺吗?并没有。 那个时期的史书,有着很多触目惊心的记载。 崇祯十三年,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爆发大疫,并且传染性极强,“瘟疫传染,人死八九”。 崇祯十四年,华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崇祯十六年,天津、北京一带又来一轮鼠疫,“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打入京城,义军也被传染了瘟疫,战斗力大减。没能打赢吴三桂和满清,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所以,与其说明朝是亡于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农民起义或者满清入关,不如说是亡于小冰河时期的极端天气。 满清入关初期,蔓延多年的鼠疫神奇地消散了,但极端天气并没有立刻停止。能够渡过去,完全是因为人死得太多。 七杀既来,便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 听她竟敢说上天的不是,满殿哗然。朱由检紧张地道:“媺儿,不可胡言!” 封建时代,上天降灾,通常预示着对当朝天子的不满。深更半夜独自一人时,朱由检也反省过是不是自己德不配位,才引得上天震怒。 平时很是忌讳这个。 大臣们也只敢在内心嘀咕灾祸太过频繁,没敢归罪于上天。 七杀明白他们的心情,道:“父皇,大明得以立国,便是有上天护佑,我大明国运昌隆,江山永固!” “国运昌隆,江山永固,好!”朱由检激动地附和。 众臣斜眼看七杀,那你还说什么上天有错? 七杀话锋一转,“天降灾劫,伤我国民,这便是错。但,这也是上天的一种警示!” 朱慈烺配合妹妹:“警示什么呢?” 七杀:“警示父皇,朝中有奸臣,民间有妖孽,宗室有蛀虫!” 可不正是如此?朱由检大力赞同:“我儿说得极是!” 不过,奸臣、蛀虫他明白,妖孽又是指什么?李自成不是已经暂时稳住了么?还有谁?嗯,私下再问女儿罢。 七杀:“大明若想再复昔日的荣光,就必须杀奸臣、诛妖孽、除蛀虫!” 朱由检暗想,诛妖孽、除蛀虫,可以容后再议,杀奸臣这一项,立时就可以办。 而且他很有经验。目露凶光,道:“朱纯臣何在?” 朱纯臣硬着头皮出列,“臣在此。” 他现在很后悔,为何要为了验证皇帝是否真与李闯议和而亲自进宫探查?他明明可以派家仆! 朱由检冷声道:“朕亲写诏书,命你统领诸军辅佐太子,太子去你府邸,你竟敢拒之门外,致使太子被贼,被李王所获!” 范景文、巩永固等人一脸震惊地看向朱纯臣。 纯臣同志,你家可是世袭功勋啊,与老朱家关系向来紧密,说是亲戚也不为过。良心被狗吃了? 朱纯臣喊冤:“陛下,臣冤枉啊!城中生乱,臣紧闭门户,实不知太子殿下驾临。” 朱慈烺怒道:“你胡说,孤听得清清楚楚,你家门后有人私语!” 朱由检:“我儿,莫与他争辩,有失身份!” 喝道:“来人,推出午门,斩首示众!” 朱纯臣知道今日免不了被责罚,却也没想到是直接斩首,吓得魂飞魄散,跪倒求情,“陛下恕罪,陛下恕罪!” 朱由检平平静静地道:“朕不恕。” 如果朱纯臣是新贵,他都不会这么生气。新贵嘛,与皇室感情不深。可这朱纯臣,皇室给他这么多,他就是这么回报皇室的? 幸好李闯没那么丧心病狂,太子无恙,否则杀朱纯臣七八十次都不能解他心头之恨。 朱纯臣就这么被推出去斩了,没有任何一位大臣为他求情。 这还没完,朱由检磨刀霍霍,目光在大臣中间搜寻。 视线所到之处,心中坦荡者泰然自若,心中有鬼的恨不得把自己缩小藏起来,免得被这死亡视线触及。 良久,朱由检收回目光。真的好想再杀几个。但是,他虽然肯定很多大臣都生了二心,却不像朱纯臣那样有实证。 罢了,先容他们几日。
第280章 大明公主(14) 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但朱由检焦虑多日,又连续两日两夜未得安眠,眼神都有些涣散,实在撑不住了,只好宣布散朝。 让大臣们回家待命。 李自成、刘宗敏、李岩也想出宫回营,朱由检哪敢让他们走?万一他们回去又反了怎么办?好言劝他们暂留宫中。 朱慈烺自告奋勇亲自招待。 之后,七杀回后宫见原身的生母周皇后。经过朝上这一场,议和之事算是定了,应该没有哪个大臣敢再反对。 反对也行,被大臣伤透了心的皇帝正想找由头杀大臣呢。 昨晚王承恩去得及时,周皇后还没来得及将头套进白绫,其他各宫娘娘也都救下了。 朱慈炯、朱慈炤也被从各自的外祖家中接回。 这会儿都聚在皇后宫中探听消息,得知扭转一切的是长平公主,无不惊诧、感激。 周皇后抱着她一通大哭,诉说这一夜的担忧恐惧,七杀好言劝慰,种种情状自不必细说。 晚间,好好睡了一觉的朱由检急召女儿商议大事。 女儿太能干,大臣们和她比起来就是渣渣,可有可无。太子,唔,太子天性纯良,心思简单。 他算是看出来了,得了老朱家真传的不是太子,甚至不是他,而是女儿。论武力有武力,论手腕有手腕,论口才也不输大臣们。 没看李闯、大臣都被她糊弄得团团转? “媺儿,咱们父女之间,就不讲那些虚话了,以你之见,下一步该当如何?”朱由检推心置腹。 他既然诚心诚意地问了,七杀便也认真回答,“父皇,儿臣以为,大明现有五大难题,粮食、瘟疫、建奴、吏治、宗室。” “这其中,建奴的威胁最为严重。但只要中原不乱,建奴便暂时不敢深入,这一难可留后处置。” “吏治、宗室也如此,必须严治,可并不是当前最为迫切的。” “咱们急需解决的,就是粮食和瘟疫。” 还在华夏现代时,七杀就分析过李自成为什么会想跟明廷谈判?也许正是因为自觉没有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能力。 李自成并不是那种野心很大的枭雄,只是一个被起义浪潮裹挟着不得不往前走的带头大哥。思想一直比较淳朴,又有着野兽般的直觉。 当他所经之地尽是荒凉、所见尽是饿殍时,他知道这个国家出大问题了。他会害怕,害怕自己当了皇帝后,也无法让老百姓吃饱饭。 那么,新的起义就会爆发,他照样会被推翻。 说得直接点,一旦他进京称帝,大明皇帝的难题就成了他的难题。 事实也如此,一想到这些,李自成就头皮发麻,只想甩锅。 女儿这些话真正说到朱由检心坎上,但是,“那如何解决呢?” 七杀道:“瘟疫不用过于担心。儿臣听说有位名叫吴有性的江苏名医,于治疫颇有一手,料想民间也有别的神医,父皇可召他们入京,许以高官重金,令他们全力治疫。” 吴有性创作了《温疫论》一书,首开华夏瘟疫学之先河,领先西方200年。 而且她也会适当的改进药方,遏制瘟疫邪风。 朱由检是个行动派,没问她是从哪儿听说的,连声让王承恩去传旨有司,宣吴有性进京面君。 他都不管女儿是如何跟着南海神尼学武了,这些小事更不细问。 “粮食怎么办?”他只关心这个问题。 七杀:“两个办法。其一,沿着成祖朝三宝太监的路线,再下西洋,沿途购粮。”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819 首页 上一页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