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暖看着林和元:“林副市长觉得这里不好?说说理由?” 林和元是从农业部门提上来的,听到向暖这么说,他摇摇头道:“没有觉这里不好,就是觉得将这么多的田地废掉,有些可惜。” 向暖点点头,从这里往远处看,能看到连成片的金黄色稻子。 将这里推成平地来发展商业,确实有些可惜,但城市想要发展,就会不断地侵占周边的农田。 毕竟市中心就那么大。 段红兵不赞同地道:“林副市长说的有道理,但如今老百姓要是光靠种田,除掉一家的吃喝拉撒,一年下来挣不到几个钱,日子会一直清贫下去的。” “这里变成汽配城后,这个村子里的老百姓肯定都能得到妥善的安置,他们也能在厂子里找工作,这样日子也就慢慢好过起来了。” 林和元没说话了。 道理他都懂,只是做了一辈子的农业工作,看不得这么嚯嚯田地罢了。 郝建民着急了,五山开发区发展的越来越好,他这个区书记自然也就越来越好。 “我觉得咱们开发区,在扩展产业园的同时,也要注重周边的配套开发,除了刚才段副市长说的那个小山外,山底下还有一个很大的水塘,大的都可以叫湖了,目前那湖是村子里人承包了,里面养殖了不少鱼。” “这个村子叫余塘村,塘,指的就是山下那个大湖,这里还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是当年大禹治水的时候,将这里的琥湖泊都给填了,结果发现没给这里的老百姓留下吃水的水塘,于是就大手一会,那个水塘就出现了,就余下那么一个塘,所以这里就叫余塘村。” “那个山也有个说法,你们看,那山是不是有一处凸出来的,就像是一个蛤蟆伸出舌头想要吸水?” 被他这么一引导,众人再看的时候,还真觉得有那么点意思。 郝建民道:“根据村子里的老一辈说,这个塘有仙气,所以有一只蛤蟆修炼成精,最后没逃过雷劫,最后就变成了那座山,石化了还想吸取那水里的仙气。 后来老一辈就将那山叫做蛤蟆山,每年春天的时候,山里的蛤蟆可多了。 那些故事可能是瞎编的,但是山里蛤蟆多是真的,尤其是下雨后,我滴个天,真的能一脚踩一只蛤蟆,蛤蟆多,山里的蛇也多,每年都有捕蛇人来这里捕蛇。” 众人都笑了,太难为这些村民了,居然编的还挺有根据的。 段红兵问:“那蛇这么多,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不是不安全吗?” 郝建民是个实干型的干部,办公室坐得,田间地头的活儿也能干。 所以对于段公布的提问,立刻就回答道:“村子里有两个赤脚大夫,都是治疗蛇毒方面的专家,手里有独门解药,一旦有人被蛇咬了,去他家弄点药,内服外敷,几贴药下来就能好,都不是什么毒蛇。” “每年也有人因为被蛇咬去世的,不过都是老年人,抵抗力差。” “要是投资的话,这些田地都变成水泥地,蛇也不傻,肯定就不下来溜达了。” 众人都笑了。 见众人都笑了,郝建民也笑道:“我们B市也算是水乡了,等汽配城发展起来,那边可以开发成悠闲娱乐的地方,这样就能带动更远处村子的发展。” “郝书记这个想法不错。”还有一年多就要进入到千禧年了,城里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就有闲情逸致老养生了。 农家乐也是在零几年后开始盛行的。 在做规划的时候,可以将这些都规划进去。
第913章 拆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有些事适合慢慢探讨,但有些事就需要决策者一锤定音。 向暖道:“再看几个地方,大家到时候都写一份意见,回头开会的时候我们再讨论,如果没有更合适的了,就选这里了。” 众人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了。 连续看了几个地方那个,要不就是太小,要不就是太大,浪费,要么就是地理位置不好交通不便。 于是最后开会一讨论,还是定了那个叫余塘村的地方。 至于那个大湖,以及那个蛤蟆山,到时候也会开发成旅游景点,至于流传下来的传说,自然也会加工一番成为地方文化。 上面确定下来后,郝建民就开始动员老百姓们签合同了。 田地按照相关规定补钱,房子可以选择要钱,去城里买,也可以选择要房子,到时候政府会在这边建造还迁房。 因为这里只有四十多户,所以向暖不想建造那种六层小楼,直接打算建独栋二层小楼,还能分一分地给他们做菜地。这样大家就不用背井离乡,有块菜地种菜。 之所以给一分地,是因为这些村民大部分都是大字不识几个,去了城里生存成本非常高,给一分地种菜,能给村民省下不少钱,他们就还可以在这里生活。 要发展,但也不能让原居民无家可归。 这个消息一出来,余塘村的村民们都高兴坏了。 百分之八十的人都选择了要房子,政府给建房子的机会从古至今可没瞧见过,他们赶上好时候了。 他们的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他们自己也不想离开。 继续留在这里,这里的工厂有些体力活他们可以干,不需要太高的学历,而且他们也不想搬到城里,城里好是好,但是太挤了。 也有家里有孩子在城里上班的人家,就选择要钱,在城里买房子,搬去跟孩子们一起住。 没用一周时间,全村的人都签好了合同。 等地里的农作物全部丰收后,余塘村的拆迁工作就开始了。 与此同时,谭宗平手里项目的地址也定下来了,将火车站附近的那一片城中村给拆了,建服装城。 火车站那边本来就脏乱差,各种违章建筑将道路都挡了起来,治安也是一言难尽。 火车从这里穿过,也给这边的居民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 因为有铁轨横穿这边的几个城中村,所以这些人上下班都要穿过铁轨,每年都有那么一两个不怕死抢道的人被火车给碾压了。 还有火车的轰鸣声,这些噪音白天还好,晚上都累了一天还要伴着轰鸣声入睡,就太折磨人了。 所以得知这边要拆迁,几个城中村的人都高兴坏了。 以前都嫌弃的地方,一下子就变成了香馍馍。 家里有没结婚的儿子,赶紧娶媳妇。 家里已经有媳妇的,赶紧造娃。 家里有快要嫁人的女儿,赶紧暂停婚期。 拆迁分房子也好,分钱也好,都是根据人口来了,大家心里都有小九九,算盘打的溜溜的。 但拆迁办也不是吃素的,户口本上的人口以公告张贴出来的那天日期为准,户口本上有几口就分多少钱,之后加上来的人,不算。 有人抗议,但抗议无效。 虽然娶进来的媳妇不能分到福利,但之前因为穷一直娶不到媳妇的城中村小伙子们,这下子水涨船高了,在婚姻市场一下就成了香饽饽。 之前是被姑娘们挑,现在是挑姑娘们。 这边村民们开始签合同,签合同的时候钱就要到位。 城中村这边的人几乎都选择要钱,不想留在这里,他们真的是受够这些噪音了,只想远远离开这里。 计划跟实际还是有区别的,计划差不多要两个亿,一个亿是拆迁安置费,还有一个亿是后期的投资建设。 几个城中村加起来人口就有小十万了,除了人口补贴外,还有房屋面积补贴,这么一算下来,光前期的安置费差点就不够了,这些人准备的现金一下子就捉襟见肘起来。 搞得那几家参与服装城开发的投资者差点撤资,但因为签署了合同,他们这个时候撤资,前期投入的钱,政府是一分钱不给退的。 最后一番商谈,在政府的牵头下,将他们买下来的这块地,以资产再抵押给银行,利息是低于市场的。 这才缓解了现金的压力。 前期投入的一个亿,基本都是补偿款,钱到位,老百姓本又着急搬离这里,所以到了年底,这边居民就搬迁的差不多了。 今年冬天下了一场雪后天气就一直晴好,多耽误一天就多一天的成本,于是大冬天的,拆迁工作依旧进行的如火如荼。 拆迁工作非常顺利,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项长期工程,估计要个三五年的,急不得。 在签正式合同之前,谭宗平还带着考察团去了一趟花城,想借鉴花城那边的现成的案例,吸取教训,扬长避短。 等到了花城,看到那些连城片的产业链,本来还有些担心前期收不回来成本的投资者们,立刻觉得服装城是个非常好的项目,后期的投资他们更有信心。 谭宗平看完花城的服装批发中心后,也信心大增,他一定要打造中部地区的一个超级服装批发中心。 他要借助这个项目,顺利升职。 一时间,整个安省各个市都在不停地拆,不停地建,到处都是乌烟瘴气,老百姓们抱怨空气质量太差的同时,也在期待美好的未来。 他们都知道,拆,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未来 别的不说,拆迁工作给那些下岗男职工们提供了很多的工作机会,卖力气就能养家糊口。 那些下岗的女职工们,也能在工地附近卖盒饭,挣点钱贴补家用,孩子能得以继续上学。 虽然累,但大家都知道,好日子就在前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就到了千禧年。 这一年,是向暖留在B市的第五个年头。 唐家人除了唐常宁外,其他人都来B市过年,他们开着电视,看着电视里的向暖,正在发表千禧年贺词。 电视里的向暖明显能看到眼角的鱼尾纹深了不少,眉心的川字纹也有了。 她身上上位者的气势更浓郁了,再也没人说她靠走后门上位的公社小会计了。
第914章 千禧年 电视上播放的致辞是早就录制好了的,向暖这会儿正在老干部中心,陪着这些为B市付出毕生心血的老干部们一起过年。 说是过年,其实就是露个面,陪着他们坐一会儿,聊聊天,听听他们发牢骚。 这是以前的模式。 自从向暖来B市后,能被吐槽的大事真的不多。 这会儿向暖正被一群老头老太围着。 其中一个快九十高龄的大爷拉着向暖的手:“我三月份去我女儿家的时候,市中心那边还乱七八糟的,前几天我儿子接我回来过年,我路过市中心一看,给我吓一跳。 两边的商铺张灯结彩,一眼看去都看不到店门,都是人啊,地面上也干干净净的,小摊小贩都不见了,大家丢垃圾,都往垃圾桶里丢,偶尔有那么几个不讲究卫生的随地乱丢垃圾,被其他人提醒后也不好意思的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592 首页 上一页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