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即也觉得有些伤脑筋,要是实在不行的话,请自己的父亲代为观礼,应该也是可以的。 他还未提出这个办法,还是等着陆世宁说那位姨母会不会来再看吧。 刚刚陆世宁说着那些话的时候,有几分无奈,他其他的事儿都能算的定,可是,有些事儿,他拿不准。 一个是她,一个是如今陆家其他的族人对他和陆明清的态度。 一方是他自己,一方是整个陆家的荣誉和安危。 所以,他一定要做官,一定要当进士,一定要,靠自己,为陆家正名。 陆世宁的神色有些忧郁,这信,他还是会写的,至于姨母会不会来,他也不能强求。 或许,请周家那位讲课的先生代为观礼也行,他也算是陆世宁的教书师父了。 韩即见着他有些走神,忙拉着他回过神来,说还有其他的事儿。 “这宅子的事儿你什么时候决定好了,什么时候告诉我一声就行,我会帮你办的。” “多谢韩兄了。” “世宁以清茶一杯暂代谢礼了。” 他倒上了刚煮好的那壶新茶,给他做了谢礼。 “不用那么客气,我们都是老相识了。” “既然要买了宅子,那这院子里其他的事,修缮补办什么的,我家娘子或许能帮得上忙,到时候你再来我家,都跟你一一交代了。” 考虑的这么细致,韩即真是太贴心了。 韩即说的也对,就是光修缮屋子,都还要时间呢,怕还是得等几个月了。 这喜酒嘛,还是先放放。 “韩兄现在真是心细如发,这些都考虑好了。” “既然要留在东京,那事事都要考虑周到啊。” “现在,就等着四月发榜了。” “是啊。” 眼下,盯着那金榜的可还不止他们这参加了考试的人,还有许多想争抢这些未来进士当女婿的富贵人家呢。 榜下捉婿,真是好一个趣事。
第42章 第四十二回 清明节前三天, 是寒食节。 清明前三日,又称为百五节。 相传,寒食节的起源,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 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 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 最终成为了一代名君即“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 与母亲归隐绵山, 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 介子推却坚决不出山, 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为感念其忠臣之志, 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 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是从冬至开始算的,从上一年的冬至往后推算一百零五天, 即为这一年的寒食节。 从寒食节的凌晨至清明节的凌晨, 三天三夜, 都不能烧火。 但是也架不住会有人偷偷的生火,这倒是小事儿,要是不小心点燃了屋子那才是大事了。 宋南锦算着寒食来的日子, 早早的就叫厨房蒸好了米饭和馒头之类的东西, 什么炸鱼什么炖肉都要准备些,各式的小点心也要准备些。 煎炒烹炸都有, 荤素俱全,备好的东西放了满满的几大缸子,毕竟整个宋家上下还有这么多的人。 宋家这宅子也大的很,这么多要吃饭的人,也是让厨房的人都忙死了。 这寒食节的吃食就是粥饼一类的。 有加了麦芽糖的粥。 就是将麦子泡软,磨掉了硬皮,麦仁和杏仁一起熬煮,最后再加一碗浓稠的麦芽糖汁,浓香甜蜜,口感软脆,这就是麦粥。 还有另一种叫做饧(tang或xing,第二声)粥。在这几天,却是只能喝冷粥。 除了粥,还有另外两种面食,一种叫做子推燕,一种叫做枣?(hu,第二声)。 子推燕则是蒸熟的面点,形状如飞燕一般,再用柳条穿起来,可以挂于门楣之上。 枣?也是一种蒸熟的面点,形状却如馒头,上面插满了大枣,红白分明的,看上去很是喜庆热闹。 再有则是肉食,一名叫冻姜豉,就是用姜末和豆豉凉拌的猪肉冻。 将猪肉煮熟,再把肉捞出来,只留下肉汁,等着放凉了以后,自也成了肉冻,切成了块儿,再拌上姜丝和豆豉。 合着这道菜,可以和那两起面食一起吃。 这寒食节的汴京大街上,叫卖麦芽糖的人,带着箫,一会儿走一会儿吹箫,只要这声儿响了,街上的人也都知道是卖麦芽糖的人来了。 跟在这小贩的身边,拿着铜钱,等着买糖呢。 同样,叫卖麦糕,乳粥,酪乳饼的人那声儿也大,带着这一担子的糖香,吸引了不少贪吃的小孩一路跟着。 陆世宁正坐在楼上,开着窗,还在细细的看着这苏槐巷的宅子图画,也听见了底下街上的各处叫卖声儿。 他的眼神还很定,心里只想着这宅子的事儿,院落布局是有些地方不大合他的意,但是整体还是好的,就是自己改改就是。 陆世宁桌旁还备下了一张墨纸,他打算自己再依着这本有的图画,再重新依着他的喜好再改一些地方,他也就还剩下这点能耐了。 街上箫声不绝,这声儿,倒是跟前两日的箫声比起来,是有些不同,或许是,心境不同,传出的心情也就不同了。 这清明寒食,除了是个扫墓的日子,还很适合踏青,这出城去赏玩的马车多的是。 宫中的人在半月之前,就会派人去祭拜皇陵。 清明节当天,还是会派出马车,去各处寺庙道观里,祭拜各宫嫔的坟墓。 金铜装饰,青色车幔,珍珠帘幕,这等阵势,那是会引得百姓们驻足赏看。 城内的人都出了去,祭拜完了,还会带上早就准备好的果子点心和酒水,在外还赏看会儿山外青色。 或是到了日暮时分,才会慢慢的返回城内来。 大娘子和宋父也带上了东西出了城去,家里的事儿也都还堆着,宋南锦可没空出去玩耍,她其实也没有那个心。 都懒得动。 她时不时的还要叫人去看看厨房内的吃食准备好没,也不忘在家门口叫人插上柳枝。 这杨柳插门之俗,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其意也如桃木一般,能祛除邪恶,清明也是鬼节,正当了杨柳树勃发的时节,大家也都会佩戴上柳枝来避除邪祟。 这辟邪一说,在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就已经有了影子,曰,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至此,这汴京城内宛如一片翠绿色的海洋一般。 春城柳绿,燕归水晓。 那边杭州之地的清明一风俗,西湖上更是有春宴。 苏杭一地的人们会争观竞渡,泛舟游湖。倾城而出,笙歌不断,锣鼓喧天。 与之金明池边相较,不出其二。 艺伎和歌女会在湖边赏乐歌唱,那些行人也正好在湖边搭的棚子里边喝着茶,边欣赏着这春日胜景。 直至傍晚,这红日落于西湖上,月渐上了柳梢头,这会儿醉意浓的很,湖边的歌声圆亮,一嗓清曲,是叫人起了该回家的意头了。 小姑娘们手挑着花篮,和摘的柳枝,乘兴归去。 十焉是心觉自家公子这生辰真是生了个不大好的时日,偏偏就是在清明这一天,这下倒好,连过个生辰都还要记着寒食的规矩。 之前陆家说要给陆世宁正起个陆清明的名,谁让他就在这天生了,可是又为了避开陆父陆明清的名讳,还是放弃了那个名。 世宁二字,便是求个万事安宁的意头。 陆世宁可从不觉得自己这生辰是生在了一个不好的日子里,那还有在中元节生的人,那岂不是不活了。 清明,反倒陆世宁还觉得这二字就犹如清风明月一般,自有一番高深的意境。 这禁火的令,在清明凌晨,就已经没有了,今日还是能吃得上热饭熟食的。 要是这禁火的令再持续下去,这口是能撑住的,就是怕这肠胃受不了。 陆世宁是个怕冷的人,就这几天,为了吃冷食,他还多穿了两件衣裳来抵御寒意。 “公子今年的生辰还是这样简单的过了,要不请我们家的姑娘过来,陪着公子吃顿饭喝点酒?” 十焉替他收捡好了他前几日刚画好的几幅画,墨已经干了,不知道是不是他要拿去送人的。 “算了,懒得折腾她来,我以往的生辰不也是这样过的吗?” “要是想添个好意头,等会去讨壶酒来喝了就是。” “公子吃了几天的冷食,还要喝冷酒?这下身子还受不住的,前几日十焉抓的药,还剩下最后一碗,公子等会还要记得喝啊。” 连生辰之日,也不能逃过喝药的命运。 陆世宁听着他这么一说,直直的叹了口气。 屋子里的药香已经淡去了很多,就还剩下了那么一点。 “对了,公子,等会十焉去问问酒楼有没有青精饭吧,这算是药膳,也是以往公子喜欢的。” 青精饭,又叫杨桐饭,石饥饭。道家谓之青精饭。 其实这就是一种用草叶或者枝叶染色的糯米饭,陆龟蒙曾有诗云:“旧闻香积金仙食,今见青精玉斧餐”。 除了道教,佛教对青精饭也相当推崇,唐代时每逢浴佛节就要吃青精饭。 还有青团,这也是在青精饭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有些不同,青团却是糯滑绵软,清香爽嫩,甜而不腻。 青团,又唤作青草团,艾稞,艾草果。 这本也是在江南一带流行的,江南人管这春天的第一口青团叫做尝春。 这也是得益于江南一地的得天独厚的鱼米条件,糯稻品种多,产量高,米食文化发达。 另外则是,一到了清明时节,各种时令野菜纷纷破土而出,清香四溢。活跃在浙南地区的鼠曲草,以及生长在苏南、皖南地区的艾草,都是青团里绿野仙气的来源。人们把青绿色的植物收割,经过洗净、焯水、沥干、煮沸、加碱粉、过冷水等工序,再将碧绿浆汁与脱壳磨出的米粉反复揉撞,最后包入甜蜜馅料,上屉蒸熟,新一年的青团就此出炉了。 闽南地区的清明节则是流行吃春饼,春饼又名“润饼菜”。在泉州和嘉禾屿地区,都流行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卷上胡萝卜丝、肉丝、蚵(ke,第一声)煎、芫荽(yan,第二声,sui,第一声)等主料的“春饼”。闽东地区的清明节有吃芥菜的习俗,特别是吃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44 首页 上一页 44 45 46 47 48 4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