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炎三年四月,年仅九岁的宋端宗赵昰在硇洲岛病逝。次月,年仅七岁的赵昺登基了,改元祥兴,史称宋少帝。” “同年六月,朝廷向北迁往崖山,而就是在这小小崖山,却成了南宋朝廷的最后落脚之地。” “与此同时,文天祥终于打听到了朝廷所在的消息,于是接连写了几个奏疏,想去崖山行朝觐见新皇帝,却未被允许,无奈之下,只能按原计划,率领督府军移师海丰往南岭进发。” “而就在此途中,伪装成当地人的元军突然出现,将正在用餐的督府军打得猝不及防,文天祥知道自己这次难以脱身,便从身上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二两冰片放入口中,决定以身殉国。 “但他不知道,冰片这种东西,直接这样口服下去,只会腹痛昏迷,却不会死亡,文天祥没能死成,被元军所俘虏!” “祥兴二年正月,元军水师从潮阳启航,向崖山进发,打算去歼灭南宋最后仅存的力量,为此他们还特意把文天祥也带上了。” “途中,张弘范多次派人劝说文天祥写信给张世杰等人,要让他们尽快投降元军,莫作无谓挣扎,文天祥冷笑连连,厉声拒绝!” “而当元军船队航行在广东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时,不甘心的张弘范亲自登上囚船,再次劝说文天祥写投降书。“ “文天祥触景生情,直接提笔,一气呵成写就了一首千古绝句《过零丁洋》。” 乔安说到这里,停顿片刻,随后才正色道: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大汉刘彻:好一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大宋赵匡胤:我大宋有此忠义之士,当为我大宋之幸! 大明朱棣:文相公千古!忠贞可嘉! 杜甫:文相公忠贞义士,碧血丹心,实乃我辈楷模矣! 李白:先有岳元帅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再有文相公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大宋虽说是武力堪弱,却当真是文风鼎盛! 大明朱元璋:宋主昏聩,宦官干政,奸臣当道,却仍有如文相公这般铁骨铮铮的忠贞义士,大宋,何德何能啊? 始皇祖龙:朕还从未见过一个文人身上能有如此力量,也不知朕之大秦,在原定历史轨迹中是否有此忠贞之士? 大汉刘彻:…..始皇陛下,你想多了!内乱四起和外敌入侵,那是两回事! 始皇祖龙:……. ……. “这一首诗,气贯长虹、光耀天地,表达出文天祥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并从此成为千古不朽的爱国主义绝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 “而张弘范在看过此诗之后,笑叹道好人好诗,便再也不逼文天祥写什么劝降诗。” “而后,大军行至崖山,张弘范亲率元军攻至崖门,对南宋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崖山海战正式爆发!” “这是南宋最后一次与蒙元大军的决战。” “宋将张世杰为了防止元朝大军攻克崖山,下令将所有的战船全部靠山排列,以河滩淤泥涂抹船身,构成了一道船体城壕。” “元军水师火攻不成,便以水师封锁海湾,随后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 “宋军吃干粮十余日,饮海水之士兵呕泄不止,战力大损。” “趁此良机,元军水师在箭雨下驶近宋船,双方展开激烈交战,连破七艘宋船,一路打到宋军中央,宋军不敌,大败于此。” “年仅八岁的宋少帝赵昺的船就在中央,左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大宋从此再无回天之力,不禁潸然泪下,他跪在地上悲泣道:“大厦将倾,无力回天。臣欲投海殉国,陛下可愿同往,以全名节呼?” “年仅8岁的小皇帝用稚嫩的声音,却坚定地回答到:“十万军民共赴国难,国家将亡,朕虽小,亦不愿苟活于世!” “陆秀夫听闻之后,已是悲痛万分,幸得上天赐予英主,却生不逢时,无法挽救这已然破碎的大宋。” “随即,陆秀夫背起小皇帝,投入海中,殉国而亡。” “十万军民看到小皇帝和丞相自杀殉国的悲怆一幕,无不心如死灰,随后亦相继跳海,以死明志,壮烈殉国!” 乔安说到这里,声音之中带着颤抖,眼眶也不禁泛红,万朝中的众人,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数十万军民一同跳海殉国之举给震惊在原地,久久无法回神。 赵匡胤被乔安的话给惊得一个踉跄,连连后退,最后只能无力地搭扶在龙椅的扶手之上。 在他眼前,似乎浮现了一个场景。 浩瀚无垠的大海之上,四处都是被破坏的断裂船体,船体之上是无数正在与敌人血战的英勇将士,战场似乎已进入尾声,败局已定,一个满面悲痛的中年男子,望着无力回天的战局,悲怆大哭,随即背起一个身着皇袍的小皇帝,径直跃入海中。 十万军民仍在,却仍坚守誓为大宋人的初心,他们跟随着男子与小皇帝的身影,一个又一个地跳入海中。 稍时过后,海面之上漂起浮尸,林林总总,几乎遮掩了大片海域。 那是他的大宋子民,那是他大宋宁死也不降的民族气节! 赵匡胤双目猩红,眼泪滚滚而下, 随即噗得一声,吐出一口鲜血,直直地倒在地上。 守在门口等待传唤的内侍听到动静,瞬间冲入殿中,随即一声尖厉声响传来:“官家晕倒了,快传太医!”
第230章 浩气长存 宋庭之内,好一阵手忙脚乱。 太医匆匆而来,几针下去,赵匡胤这才缓缓苏醒,醒来之后,似乎想起了什么,目露悲怆之色。 蒙古! 金国! 赵匡胤咬牙切齿地喊出这句话,随即又喃喃道:“朕之国策,竟是失败至此吗?” 评论区中,一片寂静。 众人似乎都被这南宋朝悲壮殉国的一幕所感染,虽是国灭,却莫名的让人心痛! 乔安的声音继续传来: “崖山海战正式结束,而南宋朝廷,正式宣告灭亡!” “而文天祥被元军固定在海岸之上,眼睁睁地看着十万军民投海殉国,南宋朝廷全军覆没,却无能为力。” “他悲痛欲绝,恨不能以身代之,却又被死死按在原地,无法动弹。” “张弘范再次劝降,若他能投降元庭,大汗必许之以宰相之位,文天祥面如死灰,含泪回道:国家沦亡却不能补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苟且偷生!” “张弘范无奈,只得将文天祥押解北上。” “途中行至江西之地,这是文天祥起兵抗元的根据地,而文天祥也知道自己七八天后将到达家乡庐陵,便开始了他的绝食计划,一心想饿死自己、归葬故里。” “看守他的元军也担心这个重要囚犯会在押送途中死亡,到时无法向上面交代。于是便想尽一切办法让文天祥吃喝,甚至按着他的鼻子灌食,这也导致了文天祥在绝食八天之后,依然没有饿死。” “忽必烈久闻宋末三杰的名望,听闻这其中的张世杰和陆秀夫已死,而今也只剩下了一个文天祥。” “文天祥状元宰相,文武全才,更高出张陆一筹,如果能够为元朝所用,对于他稳定天下的统治,特别是稳定元朝在南方的统治,必然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于是针对文天祥的劝降活动开始了!” “从已经投降的南宋君臣到现任的元朝高官,一场接着一场,这其中还包括,之前退位投降的宋恭帝,也前来狱中劝降,文天祥看到宋恭帝,跪在地上,泪如雨下,痛哭失声道:“圣驾请回!” “元权臣阿合马和丞相孛罗等先后亲审并诱降,文天祥亦是慷慨陈词,义薄云天,绝不投降。” “这一场接着一场的劝降活动,真可谓是苦口婆心,高官厚禄,只要他文天祥愿意归降大元,从此便能走上人生高峰,香车美人,财富名望,应有尽有。” “为了招降文天祥,大元朝廷还打出了亲情牌,让同样被俘在大都的文天祥的两个女儿前来劝说,文天祥这才知道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都还活着,并且就在大都的东宫当牛作马,为奴为婢。” “面对哭哭啼啼的女儿,文天祥心如刀绞,他强忍悲痛,告诉女儿,个人荣辱在国家民族的气节面前,都不值一提,他将以死殉节,绝无可能向元庭效力。” “高人名若浼,烈士死如归” “监狱中的生活苦不堪言,环境阴阳潮湿,腐鼠虫尸应有尽有,而文天祥却在这样的境况之下,文思泉涌,写出了不少诗篇,其中那首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正气歌》便是在狱中所写。” “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辞,也没有亡国之臣的呐喊彷徨,他以最平静的心,来面对最残酷的命运。” “因此,尽管文天祥身在狱中,可他的诗句墨宝却传遍大都,被人视作珍宝。”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 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召见文天祥,进行了最后一次劝降。” “面对忽必烈的殷殷劝导,文天祥只回了一句他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 “忽必烈见他宁死不降,只好同意将他斩首示众。” 赵匡胤见此,心有戚戚,悲痛不已,随即在评论区中回道:江山已失,朝庭已灭,你就是投降,天下百姓也不会怪你! 大明朱棣:就连那宋恭帝都已经投降安心当一个国公爷,你就是投降,后人也不会怪你,文天祥,何至于此啊! 王守仁:一个忠字贯穿一生,高官厚禄又待如何?他至死都是宋人,而非元人! 苏轼:这便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士大夫气节吗? 张居正:被俘三年,受尽外伤内辱,而不改其节,文相公,当真为我辈楷模! ……. 乔安的声音仍在继续,带着些许微不可察的颤抖,向万朝中的众人讲述这文天祥的一生: “那一天,北风怒号,阴云密布。” “大都刑场之上,戒备森严,百姓们听到文天祥将要就义被斩的消息,纷纷自发集中到此,将整个刑场给围得水泄不通。” “文天祥戴着镣铐,神色从容,来到刑场。” “他朝着正南方向拜了几拜,随后端端正正坐了下来,从容就义。”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止休。” “文天祥以死尽忠,全了南宋最后的孤勇。” “后世人称,宋之亡,不在崖山之崩,而在燕市之戮。”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389 首页 上一页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