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当然会是荆州。 — 所以夷陵之后,他们到底没能再次把荆州夺下来了。 刘备的眼眸沉了下去,剑眉横斜,脸上带出些战场上磨砺出来的冷意。 这样的情况其实不难想到:他在夷陵之后逝世,刘禅幼主继位,哪怕将大权托付给了诸葛亮,国家也称得上一句动荡,哪里有什么夺回荆州的余地。 只是他在最开始还是怀揣着些许微薄的希望,期待着以诸葛亮的能力,是否能够给他一个惊喜。 但到底没有。 他看着天幕,没再开口。 心里是百转千回的念头思虑。 【而在这样一片混乱的局势之中,一个人的出现可以说改变了东吴的方向。 对,是周瑜。】 安静旁听许久的将领愣了一下,而后没来得及做出什么反应,就听见一旁的主公果断开口,声音铿锵有力的坚定。 “没错。” 孙权笑眯眯地肯定,看着周瑜望过来的眼神也不带分毫害臊。 “若是没有公瑾,”他顿了顿,组织了一下措辞:“我是确实不可能有今天的。” 别的都不多说,没有周瑜,他觉得光靠张昭为首的保守派,赤壁是肯定打不起来,早就“被”投降成为曹魏家臣,压根别想什么未来称帝的事情了。 这话说得实在太重,听得周瑜也是怔然。可是错愕之后,便是感慨的温暖洋洋散布开心扉。 于是他也笑,性烈如火似风,果敢决断的青年人不再推辞,眉眼间自信流露的骄矜神采飞扬,默认下主公的这句夸赞。 “但若是没有主公,”他再开口,话音带着点欢笑的轻松:“瑜也不可能有今天。” 他们是互相成就的君臣。 【周瑜是在孙策时期加入的孙氏集团,但是和演义中的描述,以及大众认知并不相同,他在孙策时期其实并不算决策最为核心的一层。 孙策的霸业方针,中心是由张纮所提出的“桓文霸业”。 桓是齐桓公,文是晋文公,从这两个名字也可以看出,在孙家家底实在太薄的前提下,孙策最初提出的争霸方针其实是相对比较保守的。 他尚且不敢直接跨越到称帝这一步,所构想的其实是一种类似于春秋时期,周王室势衰,而以强大的诸侯为主的伯长制。 以之为核心,他最重要的三个谋士分别是张昭、张纮以及虞翻。 唔,对,还没有周瑜。】 周瑜:…… 虽然你说的是实话,但是为什么说出来就这么奇怪地让人手痒? 他脸上原本轻松的笑意往回收了收。 他没当上核心又不是他比不上三人,而是单纯先来后到,孙策对他的感情信任还没到位,并且实施的政策和他构想的争霸方针不太相符而已。 自信的青年悄悄撇了一下嘴角:后世人怎么搞得跟他不行一样。 “那演义到底说了些什么啊?!” 孙权的关注点倒是在别的地方,反复将原文看了几遍,他有些迷茫地睁大了眼,冥冥之中生出一种不好的预感。 【在这三个人当中,张昭是他手底下公认的第一谋士,与张纮合称为他的“二张”。 两个人在孙策出征的时候,必然有一个会陪伴在他的身边为他出谋划策,而另一个就留下来坐镇大营。 他也是孙策众多升堂拜母对象中的一个,被自认要建立“桓文霸业”的孙策认为是他的管仲(齐桓公和管仲这对君臣大家都懂),“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基本上江东所有的事情他都要经手一遍。 演义里面写孙策托孤这一段,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 实际上就很离谱,前后都是槽点。】 孙·终于知道演义说了些什么·权:…… 他无语地摁住了自己的额角,在旁边周瑜同样没绷得住泄出的笑声中,问出了自己发自内心的疑惑: “写的是挺工整的,但为什么要把他俩主内主外区分得那么清楚?” 不管是张昭还是周瑜,他们都称得上文武兼通啊?就算张昭确实打仗没有周瑜能耐,那也不是完全不掺和军事啊! 冷知识:江东人才基本上文武兼用,甚至准确来说,没几个正统型纯“文臣”的存在的。 “还有,”他面容复杂地深吸一口气,微妙的百感交集于肺腑,但为了就在旁边的周瑜考虑,他最后到底没直接说出口,只在心里默然: 他也不觉得那时候的公瑾已经能够混上托孤大臣的位置了…… 【孙策死的时候,周瑜还驻守在外地呢,哪里来的托孤? 他之所以能和张昭共掌江东大权,实际上是因为在孙策死后,他回去奔丧的时候,第一个向孙权投诚,行了君臣之间的礼节。 他的权力从一开始就是孙权给的,是孙权决定的“内外不决都问周瑜”。 而孙策只把自家二弟托付给了张昭,甚至是类似于刘备托孤诸葛亮级别的全然信赖: “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对,就是经典的,要是我儿子、啊不是,弟弟干得不好,子布你就自己上吧这个话术。甚至还直接贴心地给张昭想好了万一事有不顺的退路。】 刘备,刘备此时也是默然的。 大家说的话都差不多,怎么我这边出的苗子,确实还不如我家丞相顶替干活得了。而对面东吴最后的表现却跟孙策只是在意思意思客气几句一样…… 【这句话直接把张昭和孙权这对互相看不很顺眼的君臣牢牢捆绑了几十年: 孙权会因为张昭的固执和严厉,被烦到直接按着刀大骂“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问出我对你的尊重难道还不够吗这样的诛心之言。 他会因为张昭觉得自己的谏言没被听取就不肯上朝,而恼火地把对方的门用土堵上,会因为对方在他需要的时候故意装病不肯见他,气到放火烧门要把对方逼出来。 张昭会因为孙策和吴夫人的嘱托,直接对孙权暴言“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会说自己对孙权的严苛完全是因为“太后临崩,呼老臣於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言下之意完全是如果不是你哥你妈,我完全不想管你这样的暴论。 孙权跟他发火堵门,他就在室内自己也砌土堵门跟主公杠上;孙权放火逼他,他就干脆安然不动任由他烧,逼得孙权自己焦头烂额把火灭了,站在张昭门口手足无措没有台阶下。 他俩之间的相处,如果用君臣的定义去看简直不像话,所以连修史的一些人看了,都忍不住指责张昭倚老卖老,不像个臣子该有的样子。】 “说的没错!” 听着自己未来和张昭之间的相处,孙权感觉自己的额角青筋鼓鼓直跳。应和着天幕的发言,他心中的邪火也就更盛,于是皱着眉便忍不住破口大骂。 “所有的谏言我难道都要听取吗?难道不应该是采取其中合适有益的说法实施吗?” “哪有人竟然就因为自己说的话主公没听,就干脆跟主公赌气的?到底我是君上?还是他张子布是这江东之主啊!” ——看我哥把你给惯的是吧! 他骂得很辛辣,甚至在不熟悉的人眼中,完全称得上暗藏杀意。可是一旁的周瑜却不以为意,很平静地任由孙权把心头第一阵怒火宣泄出去。 他也就口头上这么骂骂得了……之后还不是和张昭要捏着鼻子凑合着继续相处下去。 【但是他们每一次的冲突,结局是什么呢? 是孙权会因为张昭提到兄长和母亲的遗命,就忘记了所有的怒火,把刀一扔,两个怀念旧日时光的人相对而坐,哭得嚎啕。 是孙权在张昭的门口站了很久,最后张昭的儿子们把他架起来送到孙权的车架上,孙权把他载着回宫,对着他深切反省完之后张昭就忍不住心软,最后选择重新上朝。 ——说白了,张昭对于孙权,不管是哪一方都不认为他只是个单纯的臣子。 吴中甚至把他喊作“仲父”——考虑到孙权幼年丧父,孙策对他相当于长兄如父,张昭这个托孤地位,确实和诸葛亮之于刘禅差不离多少。 对于孙权来说,张昭保守、耿介,忠诚于他完全是因为他哥,说话又耿直地一点也不好听,老在各种战略上和他唱反调,心心念念都是孙策当初那句“缓步西归”,因此在赤壁这种大事上面都坚决选择投降。 他当然不是孙权喜欢的那种臣子,一般当皇帝的也不会喜欢这种类型的臣子。 可是他代表着孙策对他的担忧与关怀,代表着吴夫人对他的怜爱和忧虑,象征着孙权所眷恋的一切往日时光,在周瑜鲁肃等人逝世之后,更显得尤为珍贵。】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3-07-0321:50:29~2023-07-0422:02:2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雪落霜如玉15瓶;小趣不成10瓶;秋思如晦5瓶;旺仔牛奶3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97章 后世人的语气罕见的柔和,没有什么戏谑的口吻,它只平静地说完这样一段话,随后话音顿了顿,留出了一片沉默的余地。 这是天幕对他有意抱有的几分宽和呢?还是无意之间,后世人单纯的因缘巧合呢? 孙权不知道,但他在这份正好的停顿中放任自己的思绪游离了一会,不管事实到底如何,他此刻却确实不想再多说些什么了。 只有平静,天幕和周瑜共同为他留下了一片寂静,任由他在默然的怅惘中整理心神。 过了一会,光幕才继续开口。 【而这样一个身份地位的人物,说句老实话,在一开始对于孙权的认可也是相当稀薄的。 或者说,在孙策突然去世之后,对于骤然再度失去主心骨的江东众人而言,不管真正上位的是孙权还是孙翊,心里其实都会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忧虑。 毕竟孙坚当年猝然离世,家业尚且实际是由跟着他一起打天下,年龄甚至都差不了多少的侄子所代管,血雨腥风中的经验并不少缺。 而待孙策长成后再接手,因着孙坚留下的基础,他最大的考虑也只不过是军队上的事情。 可是现在孙家的家业壮大到牵扯进政治,紧要关头,最能扛事的两个人也不过十八和十六岁的年纪。 谁能不担忧呢?】 刘备皱眉。 他在后世人的言辞中已然反复听见了孙翊的出场,然而细细想来,他实在还是没办法在脑海中搜刮出对方更多的印象。 哪怕是赤壁两家联合之时,他也不曾在江东的麾下听闻过这样一个名字——孙翊既然被称为有孙策之风,若是活着,孙权不可能放着好好一个能打仗的弟弟不用的。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82 首页 上一页 99 100 101 102 103 10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