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知道科技是什么,但是这些东西大宋可以找,有思路就可以。 【宋朝因为四面环敌,南宋时期更是偏安一隅,疆域面积远远小于汉唐。】 【但是,这更少的土地却养活了宋朝上亿人口,这其中就离不开宋朝时期已经职业化的农业教育】 【宣和六年,宋朝人口约为1.3亿,这也是世界上首个人口过亿的国家。但其实宋朝时期最大的垦田面积也不过800万顷。】 宋朝的皇帝又尴尬又激动。 激动的是人口多,尴尬的是疆域小、田地也小。 这不相当于直白地说皇帝无能,只能不断后退龟缩一角? 虽然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是想到全天下人都在看,百姓可能一边看一边骂帝王无能,那种悲愤的心就更强烈了! 【美国十分注重农业法,相继颁布了《农业调整法》《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和改革法》《纯净食品和药品法》《肉类制品监督法》等等】 【为了养活过亿人口,宋朝从上到下都极为注重农业,同样很重视农业法制,制定了一系列的农田水利法规,比如全国性的《河渠令》《农田利害条约》,地方性的法规有《通济堰规》《千仓渠水利科条》等,各种圩堤堰闸都有人负责日常管理。】 赵匡胤眼前一亮:“这个可以学!” 不就是制定法律吗,他也可以! 还有赵光义,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就让他发挥余热去赎罪吧,他擅文,正适合压榨他。 【美国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宋朝统治者在农业上非常开明,鼓励发明创造。 宋朝也是华夏农具史上的第二次大变革时代。比如水力翻土工具踏犁、切割饲草的铡刀、华夏历史上最早采用畜力牵引的中耕除草工具耧锄、灌溉工具牛转翻车等。】 “好像都是可以用其他的力气取代人力。”嬴政思考着大秦可用的政策,听到这里,从中看出了重点。 “看来宋朝的耕牛也不足。” 再看到天幕放出的各种农具,不管大秦能不能做出来,先把图画下来再说。 . 在宋朝,民间百姓看到天幕上放出的一样样熟悉的农具,开始点评:“这踏犁好用,比曲辕犁还好,用水力可比我的老胳膊老腿轻省。” “可不是,咱家没牛,自己耕地太费力气,还是踏犁好。” “耧锄也好用,去找官府借牛,用牛牵引耧锄除草可快了!” “秧马也好用!” “秧马是唐朝就有的,不是我大宋发明的!” “管它呢,天幕都夸了,说明咱大宋不差!” 【宋朝时期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的人身更自由了。】 【授田制基本瓦解后,土地私有和雇农制度确定,土地买卖盛行,买卖双方签订契约耕作即可,农师既是负责人,也是契约的见证者,会监督地主和佃户签合同,等收获之后按照契约分成。书面法律保障让佃户能得到基本收入,也激发了农民的生产和学习积极性。】 【你们看,这种合同制度像不像美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 朱元璋原本对这种合同制度并不喜爱,觉得像商人的做法,容易生出事端。 听到天幕夸这样让农民的人身更自由、更激发农民的生产和学习积极性依然有些不理解。 百姓快要饿死时,能去地主家里做长工就做呗,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哪里非要签合同? 他当年也给地主家做过长工,也没什么合同,不一样天天种地好好活着? 但是一想到那个可恨的地主,就忍不住想起爹娘的死,再想起爹娘死后地主甚至连一块安葬的地都不给他。 朱元璋狠狠一咬牙。 他似乎又懂了。 如果他不是长工,就是那块地的主人,他们勤勤恳恳种地,爹娘真得会饿死吗?他至于去求人吗? 虽然饥荒时百姓饿死无数,但是哪有富户饿死? 富户有地有粮,还会故意囤积居奇,把粮食囤着高价出售。 就算他没有地,如果是自由身不是长工,也能去挣钱买粮食,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朱元璋从鼻孔一喷气,心情不高兴,一不高兴,就开始粗声粗气骂儿子:“都给朕好好听!” 儿子们:??? 他们有在好好听,又怎么了? 【儒家崇尚“士农工商”,虽然重农抑商,但有些时候对农业依然是鄙视的态度。但是宋朝时期氛围比较重农,这也跟统治者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宋太祖赵匡胤明确提出“农为政本,食乃民天”,带头推广农业知识,强化各种兴农政策,比如他还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开始将植树作为官员考核的方式,禁止民间随意砍伐树木。】 【我们现代也知道植树的重要性,每年都有植树节专门去植树,因为大范围植树,现在毛乌素沙漠已经变回绿洲啦!】 天幕放出毛乌素沙漠种树前后的对比。 60年的时间,从光秃秃的沙漠,到一点一点的绿色星星点点,再到一片一片,最后是一整片的绿色,看起来充满生命的希望。 赵匡胤看得热血沸腾:这是他的政策!果然没错! 李世民眼前一亮:“植树!植树节!” “朕知道怎么应对长安周边被砍伐过度了!” 大臣们集体不妙,长孙无忌小心试探:“陛下,您不会也想把植树加入官员考核吧?” 天可怜见,贞观朝的许多大臣已经年纪不小,像杜如晦房玄龄眼看着已经一条腿踏进棺材了,哪有力气去植树! 李世民摇摇头,然后笑着说:“让宗室去,还有朕的儿女们,他们闲着也是闲着,尽到处惹祸,还不如去种树。” 李世民算盘打得啪啪响。 反正儿女们没成年也不能上朝参政,做不了正事,光学习又坐不住,还不如扔去种树。 而且上行下效,皇室宗亲都去种树了,百姓能不跟着学习? 大臣们集体笑了。 挺好,折腾年轻人去,没事干的年轻人猫憎狗嫌,又不到干正事的年纪,又不愿意好好学习,是需要做点事。 “臣家里的孩子也可以去。”杜如晦立刻申请把自家的儿子孙子全给扔去种树。 房玄龄也道:“老臣家也可!” 尉迟敬德:“我儿孙力气大,武将家的孩儿能种得更多!” 程义贞:“敬德说得没错!” …… 大臣们一个比一个积极,在折腾自家孩子上达到了快乐的大和谐。 【最重要的,就是我提到的农师制度,在美国叫做专家制度。让专业的农业专家、农业科研技术人员一对一指导农业】 【而宋朝的农师制度同样对农业有很大的助益,我们现代同样有这样的专家下乡指导农业的措施】 【在中央,帝王、官员发布《劝农诏》《劝农文》教导百姓,朝廷将《授时要录》《齐民要术》《四时纂要》等农书颁布给官吏用于指导农事】 【在地方,农师负责传授农业技术,并且监督农民耕作】 地方上,有劝农亭,劝农亭有一面墙壁,叫做粉壁。 粉壁上贴满了各种告示,都是与农业有关的知识科普,农人没事就要过来学习。 这一日农人正围成一圈看着,有小吏喊着“让让!”“让让!”“又有新的农书来了!”。 农人连忙让开,看着小吏把告示贴上去。 他贴了告示也没有离开,因为并不是每个农人都识字,需要官吏把告示朗诵一遍告诉每个农人。 “秧苗既长,秆草亦生,须是放干田水,仔细辨认,逐一拔出,踏在泥里,以培禾根……” 这一行行新来的农业技术科普的标题《劝农文》下,写着作者的落款: 朱熹。 除了贴在粉壁上的告示,还有部分劝农文刻在石碑上,叫做劝农碑。 天幕放出其中一块黑色的劝农碑,上面用宋体写着一首简单易懂的小诗: “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吾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 落款:苏轼。 等官吏离开后,劝农亭依然专职人员不厌其烦的跟每个前来求教的人员传授经验。 “县令大人,我家的秧苗有点黄是不是生病了?” “县令!我家的羊下了崽不产奶怎么办?” “县令县令,我家的鸡最近下蛋没以前多了是不是被人偷了?” 官员好脾气的挨个解答:“你家水田的肥力如何?” “有的母羊自己营养都不足哪里来得奶水,给母羊多吃点草料试试。” “你家的鸡多大年纪了?” 等围在劝农亭的百姓回家吃晚饭了,官员才松了口气,擦擦被围在中间热出来的汗水,这才看到人群外等待自己许久的朋友。 “平仲,你脾气真好。”来探望的友人笑着喊着官员的字。 这位年轻的县令,名叫寇准,字平仲,是新科进士,被分配在巴东当县令。 在未来,他是那个逼着宋真宗上战场打了胜仗的宰相,也是宋真宗想要求和、被他逼官员说“赔钱不能超过十万,不然提头来见”的铁血寇准。 【美国重视农业,可以从几百所农业大学看出来,而宋朝虽然没那么多农业大学,但是有所有朝代最多的农书。】 【宋朝造纸术和印刷术越发发达后,农书的种类越来越多。宋朝以前农书仅有60余种,到宋朝时单种类已经多达105种,农林牧副渔各方面皆有涉猎。】 【宋朝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是农学家陈旉,他在自己的《陈旉农书》种写道:“士大夫每以耕桑之事为细民之业,孔门所不学”,强调农民应该掌握生产的科学方法,应该向农民普及农学知识。 其次提出了各级官吏要考察农户的生产情况,奖罚有度,这些概念也贯穿了整个宋朝的农业生产,非常的科学先进。】 “好!”武曌也觉得学到了,她看向上官婉儿,“这样的文才取士,你也可以去倡导一番。” 上官婉儿既然可以倡导诗歌流行,为何不可以倡导农书? 上官婉儿从善如流:“是,陛下,臣这就在报纸上堪称消息,以农会友。” 武曌满意点头:“好!” 【除了陈旉,大宋还有其他文人著作有用的各种农书。比如邓御夫的《农历》、沈括《茶论》、蔡襄《荔枝谱》、秦观《蚕书》、王愈《畜牧篡验方》、王灼《糖霜谱》等等,各方面农书十分普遍】 雷州,已经头发斑白的苏轼夸秦观:“少游,恭喜恭喜哈哈!” 此时的秦观被贬雷州,恩师苏轼特意来探望秦观,正好天幕夸到秦观,而且出人意料,他青史留名的竟然是农书。 秦观哈哈一笑,在老师面前仿佛变回了当年那位意气风发的少年。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85 首页 上一页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