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想不到的。 再圣明的天子也想不到,天子高高在上,再怎么体恤百姓,能看到的终究有限。 毕竟最底层的庶民贫民,连“百姓”都够不上,官吏根本不会让他们出现在贵人的面前。 “那么统治者集中皇权时,会想要皇权在手上但是朝廷无人吗?” “统治者会希望需要服役交税的百姓越来越少吗?” 武瞾连连发问,太平公主连连摇头。 国库需要靠着百姓交税来维持国家的稳定帝王的统治,田地需要百姓种地才能让皇室贵族大臣们不劳动也能吃得上山珍海味,各种工程需要百姓服役建造大人们们享受尊贵的宫室府邸和长城,边境需要百姓服役来剿匪防御敌人才能保护贵族们的珍宝财产…… 统治者会真得希望民间把孕妇和新生儿都打死,会希望民间的人丁越来越少吗? 很明显是不需要的。 他们甚至根本没想到这么多,会有这么深远的影响。 帝王要的是稳固,是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上,就连自己也没想到,会造成完全相反的作用。 “陛下,太平懂了。”太平正式地深深俯首一拜。 她懂了,她也明白了母亲为什么要称帝而不是甘心于做掌权太后。 太后与女皇,看起来只是一步之隔,却是天壤之别。 从为他人作嫁衣裳,到名正言顺的当权者,母亲是唯一一个如此大胆、敢于顶着所有朝臣的不满、儿女的不理解依然走到这一步的女子。 “希望你不会让朕失望。”武瞾没有表现得太激动,比起口头上的承诺,她更喜欢看到实质上的突破。 更何况,太平从小被宠爱着长大,没有自己的那些经历也没有自己的意志力,能不能走到那一步可不一定。 就让她,拭目以待吧。 . “令民间严查此事,若有打旱魃浇旱母之事立刻报上来。若有人敢瞒报,严惩不贷!” 天幕熄了,刘娥的怒火未熄,反而烧成了熊熊大火。 她能听出天幕中几次不忍继续讲下去的愤怒,能感受到后世女子隔着几千年的时光依然无法平息的愤怒,更能亲自体验到那些无辜惨死的孕妇的痛苦。 刘娥在入宫前曾经嫁过人,在嫁人之前也不过是民间普通女子,见多了俗世间的男男女女,人世百态。 入宫后她一直没有自己的子女,不知道为此吃了多少苦头,却没想到竟然有人辛辛苦苦生下了孩子还被丈夫不珍惜。 刘娥恨那些无情的丈夫比愚昧的村民更深。 她也是来自底层民间,也曾经嫁过人,与民间的婆母、底层邻居相处过,自然理解那些村民和丈夫到底是什么想法。 村民欺软怕硬,选择的定然是最好欺负、最没有势力的一家; 丈夫不仅仅是因为生性软弱想要息事宁人,还因为他想要借着别人的手去处理掉自己家的怪物,把生出怪物的责任推到自己妻子身上。 甚至往阴暗一点的地方想,说不准是丈夫买通“天师”,故意借刀杀人。 又或者是与丈夫家中不睦的人,故意买通“天师”打死孕妇。 但凡丈夫强势一点能站出来保护妻子,就像那些孝子保护父亲一样保护自己的妻儿,惨案也不至于一连发生那么多。 这还只是记录于史书上、流传到后世的,那些没有被记录、时间久远记录逸散的民间惨案,又有谁来替那些无辜的女子和孩子伸冤? 天幕说打旱魃起源于明朝,但是旱魃投胎的谣言起源于宋朝,宋朝就算没有打死孕妇打死婴儿的事,会不会有类似的其他惨案,只不过不为后世所记载? 史官向来不愿意记载女性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女人的事都是小事。 就算闹出人命惨案,那也是女子本弱,死了也正常。 刘娥想,男人不在乎,她是女人,她在乎。 男人当官当皇帝解决不了这种事,她来解决。 她作为大宋站在最高处的女人如果连民间女子被欺压的事都解决不了,还有谁来替她们伸冤? 刘娥看着一直不敢穿上身的龙袍,轻轻抚摸: 总有一天,她要光明正大穿出去,让群臣跪拜在她的脚下,让天下的男人,也要跪在女人的裙底下! . “这些男人竟然还是我们汉人?”邓绥身为东汉太后,原本听到汉朝被夸同样很开心,她也没少为大汉的建设出力,然而听到后世打旱魃如此荒唐的事迹简直难以置信。 “我大汉可不认这样的不肖子孙!” “这些后世男人该不会都是什么胡人吧,想要灭绝汉人根基才如此残忍?”别说女人觉得荒唐,正常点、有点见识的大臣们也觉得荒唐。 世家兴盛首先就需要人丁兴旺,哪个大家族不希望自己子嗣更繁茂,把孕妇和新生儿都给打死了,谁来给家族开枝散叶传承香火? 大臣们只听说过谁家弟子强抢民女、奢靡无度纳妾无数、管教无方子嗣无法无天的,第一次听到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孕妇鞭打至死的,简直惊呆了。 “还好我大汉没有。” 对比之下,大臣开始感念太后的好,而在他们家中,大臣们家里的女眷更加感念邓太后。 还好太后是女人,懂得女人的苦。 邓绥专政时期,正好遭遇了大旱,大旱之后又是蝗灾、水患,还有丝绸之路开辟后带来的瘟疫,西域不稳频繁扰边,大汉也过得不容易。 但是好在这时候还没有打旱魃的恶俗,民间在朝廷部分不满邓绥的朝臣有意引导下,开始把天灾往邓绥身上引导,说是因为太后当权阴阳颠倒遭遇了天谴。 但是邓绥并不是一个会被轻易打倒的人,一边派人赈灾,一边开仓放粮,经济正在缓缓恢复,开始平稳过渡。 除了政治手腕厉害,邓绥还兴修水利解决了水患,派兵平复了边疆叛乱甚至还平复了海上贼寇,文治武功都很厉害。 邓绥喜爱文学,还支持开办学校,第一次男女同校; 宦官蔡伦造纸是为了迎合她,也实实在在做出了成就,让有条件的贵族大臣家中女眷也有了读书写字的机会; 邓绥还支持许慎编修了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天幕上有过多次引用,古人对文字的释义许多都来源于《说文解字》,也让女性和底层人士多了更多识字机会。 “学校扩建,书籍多多刊印,争取每个乡村都能出一两个识字的。”邓绥一条条施令发号下去后,大臣们正要像往常一样反对,邓绥直接一句话堵死: “让更多乡村男女多学些圣贤书,知道礼义廉耻,不要把天灾变成人祸。村民愚昧迷信祸害的不止是女子,还有无辜幼儿无辜老人,死后都不得安生,你们不怕你们后世子孙祖坟被掘?” 大臣们顿时沉默了。 谁敢保证,他们能世世代代荣华富贵? 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后人沦为平民后一定继承了祖先的才华和勇气,能不被愚昧村民欺压? 尤其是山东和河南地区的官员,这两个地区是人口大省,也是中原科举大省。 ——虽然史料上关于这两地在明清时期打旱魃的风俗很多,但是谁敢保证,其他地区是因为识字率更低没有人记载,还是说更为蛮夷已经司空见惯不需要记载? 历史民俗的种种,因为战乱和各种原因资料不全,许多资料遗失只能通过只言片语的材料猜测,哪怕是专业的历史学家,对许多历史也保持猜测状态,提出多个可能性,并没有直接下论断。 但是对于听到天幕这种神迹的官员来说,自己的老家出现这样残忍的事,老家的那些故人怎么办? 古人最注重故土,哪怕自己考出去,故土一定还保有族居之地,还有宗祠祖坟,是家族的根。 家族的根万一后人败落了保不住,被人当旱魃给挖了,那岂不是更影响风水影响家族气运? “太后贤明,实乃百姓之福!”山东河南两地的官员快速赞美道,心中则是迅速下决定:赶紧把老家的男女孩子都送去学校,老人思想固执没得救,孩子们还有救! .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在生闷气,他任命大臣们严厉查处打旱魃之事,但是对于女性地位,丝毫不肯松口。 朱元璋是一个对权力极为强势专横的帝王,对大臣对文人开创文字狱和廷杖,把封建帝王权利高度集中,大臣们的地位与女性一样,在明朝也下降了许多。 文人被迫只能学习八股文,被迫顺从,忠诚,还不能要求高工资、更不能贪污。 可以说朱元璋自身能力不差,作为开国帝王权力欲大也正常,但同时,他的出身他的起义经历也注定了他个性的强势偏激,和不肯听劝。 ——后世总是说朱元璋唯一听劝的是马皇后的劝,成为帝后后依然称呼马皇后“妹子”,或许朱元璋的确念旧,的确对马皇后有夫妻深情,但朱元璋的本性注定他的深情依然是以自己为主。 他对马皇后有很多偏爱吗? ——满后宫的孩子,儿子就有足足26位,有些宠妃同样是一人好几个儿子,还不算女儿。真偏爱马皇后的话哪里来的? 不要说皇帝做不到,朱棣9个儿子,7个是徐皇后所出,这才是真正的偏爱。 马皇后是贤后,不代表朱元璋真是一个深情的帝王。 他念旧,重感情,但这也是在马皇后不会威胁到他的统治相对而言,若是哪一天马皇后也来个垂帘听政,朱元璋大概会毫不犹豫把马皇后殉葬。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触及到自身利益,普通人都不会轻易改变,何况帝王。 最起码对于此刻的朱元璋来说,海禁触及了他的利益,但是打旱魃没有,人殉也没有。 . 明朝永乐年间,徐皇后淡定地看着朱棣在后宫发疯,自己在一旁写字。 徐皇后出身将门,颇有军事谋略,靖难之役时曾经率军守北平城,一直坚守到朱棣回援; 文学上有“女诸生”的美称,意思是通晓儒家典籍,博览群书。在朱棣登基后,依然与朱棣经常一起在御书房批阅奏折,一起用膳。徐皇后还对佛教颇有研究,曾编纂多部经书传世,可见文才相当不错。 帝王的偏爱,不仅仅在孩子,还在权力上。 朱棣登基后,册立王妃徐氏为皇后时,特意将朱元璋规定的皇后金宝龟纽提升为盘龙纽——龙一般是帝王和藩王才有资格使用,朱棣这是非常明显的偏爱。 立后当日,由礼部官员在承天门单独诵读诏书昭告天下,开创了明清两代册立皇后颁诏昭告天下的先河。 而且在立后册文中很明显的提到徐皇后与他“同勤开国”,徐皇后后来在宫中除了管理后宫,写了诸多诗集、佛经、内训,徐皇后去世后朱棣命人将徐皇后所写《劝善书》大肆印刷传播发放给官府和书院,还收录入自己派人编纂的《永乐大典》。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85 首页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6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