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赞同道:“朝政问题上,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要心思敏锐,又要手段果决,若是帝王懒怠了,朝臣又不尽心,必然是要乱起来的。” 李治立马赞同道:“父皇说的极是!” 李世民看着他,感觉他比哥哥们都安静,也更乖巧听话,可他知道,这小儿子真当了皇帝,也不是什么好糊弄的主儿。他当皇帝,李世民是满意的,只是想到他和武氏的事,又觉得是个头疼的。 听见李世民叹气,李治忙关切地问:“父皇怎么了?” 李世民张了张嘴,一时又不知道怎么提起这事儿,便先摁了下去,道:“没什么,只是想着以后,我走了,这天下要交给你,就觉得你会很辛苦。” 李治露出纯良的笑容:“反正父皇交给我的事,我尽量做好。” 朱元璋听到“明太宗朱棣六十岁亲征漠北”的事,忍不住激动地锤了朱棣肩膀一下:“好小子!真了不起!” 朱棣有些不好意思:“这是儿臣还未做的事,父皇还是别夸儿臣了。儿臣羞愧。” 朱元璋哈哈一笑:“既然都信了天幕说的其他事,那这事必然也是你会做的。我儿果然天赋过人,到了我这个年纪,还能亲自征战沙场,我都羡慕你呀!” 朱元璋能够感觉到天幕说的,人上了年纪,就会精力不济,就会变得思维迟钝,甚至有些懒怠,对比起来就更加感慨了。 “希望儿臣能真的做到吧。”朱棣谦逊道。 朱元璋又拍了拍他的手臂,道:“不过,到了六十多,还要亲征,也不是个什么好事,说明朝中没有十分得用的人,能挑起这大梁来。高炽我看着他是瘦了一些,人也黑了不少,有些精壮小伙儿的模样了。你回头好好练练他,看看能不能带兵上战场,他若行,你六十多岁时就不用自己上啦!如果他不行,就看看你其他的儿子。” 朱棣觉得朱元璋的语气有些好笑,但他的话也十分有道理,便认真应下道:“是,儿臣回头就去办。” “回去后,你王妃没有怪我吧?”朱元璋笑眯眯地问。 朱棣忙道:“当然没有,她看到高炽现在的样子,也很高兴,觉得男儿就是要摔打历练。” “那就好。希望你们能明白的我一片苦心。” 朱元璋现在不仅担忧会出个朱祁镇,也担忧两百多年后,大清真的会取代大明,又来压迫奴役汉民。 【玄烨无疑是一个有手段有能力的皇帝,否则不能年少时就智计斗倒鳌拜,牢牢掌权五十多年。只是他当政后期,清朝朝廷内部糜烂,矛盾重重。除了拉帮结派的不少,清朝还有一个别的朝代没有点的问题,就是满人与汉人的矛盾,在朝堂上,满汉之争十分激烈。这个问题有点敏感,就不深入聊了。】 【古代皇帝都会尽早立储君,储君的确立有利于稳固朝堂,缓和内斗。玄烨的太子立的也很早,可惜胤礽做了三十七年的太子后,还是被废掉了。玄烨很爱这个太子,但太子最后落到被废的地步,和朝堂斗争也有着极强的关系。太子被废没多久,大阿哥胤褆也步了后尘,直接出局了。】 【对于玄烨来说,太子的被废,是极大的打击。胤礽最后被圈禁后,他没有再立太子,使得其他阿哥都觉得自己有希望,于是继续争斗。玄烨未能再立太子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是被太子伤了心,不想重蹈覆辙;有可能是觉得儿子们都不够优秀,不达标,所以选不出来;也有可能是为了皇位的稳定……但这样一来,大臣们看着皇帝日渐衰老,改朝换代的节点似乎就在眼前了,为了混一份功劳,提前站队是必然的。大臣们一站队,必然要攻讦其他阵营,朝中斗争自然也激烈起来。】 听到这里,帝王们才明白,为何清朝不能深入说。 虽然不知道说了会有什么后果,但天幕避开,帝王们也理解。只是都很遗憾,不能听到天幕对这个问题的剖析与解答了。 朱元璋深深地叹了口气,喝了一大口茶,道:“本以为,可以听到天幕骂这大清的,看来,本期是不会骂得多厉害了。” 朱棣给朱元璋剥了橘子,嘴角挂着一丝笑意:“父皇,换个角度想,若后面清朝的皇帝也像咱们这般,能看到天幕,十分重要的问题他们得不到剖析与解答,又如何去解决呢?” 朱元璋被一点播,倒是转过弯来了,顿时笑了起来:“你说得对。” 赵德芳也觉得,此次天幕,怕是说不到重要的地方:“最关键的问题说不了,那就没意思了。” 赵匡胤拍了拍他的头,道:“天幕毕竟只是后世之人,并非神仙,岂能随心所欲?她说什么,咱们听着便是了。” 赵德芳点头:“能学到什么,便学什么罢!” 玄烨的心气倒是略略平和了一些,既然天幕避开满汉之事不谈,说明后世对这个问题有些忌讳的。那便说明,即便是汉人重新掌权,也没有对他们满人如何,应该没有进行什么屠戮之事。 【除了没有立储,引起的朝堂内各势力的纷争,康熙朝另一个被诟病的大问题,就是财政。雍正帝胤禛继位时,国库真的是好大一个漏洞,整个国家的财政已经不堪重负,入不敷出十分严重,所以胤禛埋头苦干十几年才把洞补起来。】 【至于财政大窟窿形成的原因,则有好些方面,首先是税制的问题。清朝建国一直到康熙朝六十一年,最重要的田地资料,依旧用的明朝万历年的数据,也就是张居正改革的时候,所统计出来的。这个数据有多久呢?有一百多年了,也就是一百多年里,这个资料是没更新的,而且还是前面王朝的数据。】 【前期说过,帝制时代的主要生产资料就是土地,而统治阶级就是地主。皇权和统治,就是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一个朝代,它连自己有多少土地,都没有去查实摸清楚,你能期盼它收上来的税是足够的吗?其中有多少偷露漏税的、隐匿田地的,谁知道呢?至于为何没有重新丈量统计全国的耕地,是因为其中的阻力和障碍很大且很复杂。面对这样的情况,玄烨的拖延症就犯了:直接躺平拉倒。于是,这个发烂发臭的烫手山芋,就被他扔给了后面继任者。】 【第二个方面,则是江南富庶之地,欠税极多。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了,江南成了全国最富庶之地,本应该是贡献税收最多的地方,可这些地方的官员,大多是和玄烨私人关系不错的人,他们拖欠税收,康熙也就一直纵容,一直到胤禛上位,才得以补上。】 【第三个方面,康熙朝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这是一项鼓励生育的措施,人头税是古代很常见的一种税收了。这政策效果确实不错,清朝的人口数量达到了帝制时代的巅峰。】
第159章 好的不学尽学坏爱新觉罗·弘历(3) 这里的每一条,都挺让帝王们窒息的,特别是第一条。 连土地都不丈量清楚,谈何收税?不知道一国最重要的便是经济么? 嬴政显得尤为嫌弃:“作为君王,此等关系到国家根基、民生要义之事,怎可搁置在一旁?” 虽然很嫌弃上一期的李隆基,可李隆基至少前期还是很认真负责的,对内对外都有政绩。没想到这个皇帝,说是圣明君主,结果这点事都不想办,只想逃避。 在嬴政看来,阻力越大的事,就越要去做,不然哪里够格称皇帝? 刘彻也颇为讽刺道:“就这,还想成为千古一帝?” 刘彻有一丢丢酸酸的,“千古一帝”听上去是个虚名,可是当了皇帝的人,地位财富本就不缺,最想要的,不就是这等流传千古的盛誉吗?这等极尽荣耀的头衔,那个连丈量国家土地都不做的君主,谈何资格? 李世民沉吟着,他很怀疑,这个皇帝在位六十一年都没丈量土地,阻力可能和天幕避而不谈的问题有关。不是唯一的因素,但也占有不小的比例。 李治识趣地没吭声,虽然大唐在他父皇的治理下,算得上是河清海晏,一切都欣欣向荣,可最近,他父皇的动作格外多,似乎是预见了某些问题似的。而如今,还有朝着土地下手的迹象,这让李治感觉脑子有些混乱起来。 这部分不讲打仗,不讲人物事迹,听得赵德芳昏昏欲睡,觉得这个从没听过的大清,比上一次的大唐无趣得多。 赵匡胤无奈地摸了摸小儿子的头,这孩子听了上一期的大唐后,确实有些长进了,只是仍旧改不掉这坐不住的性子。 他扭头看了看另一边,见赵德昭正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点点头,心中充满了吾家有儿已长成的喜悦与欣慰。 “父皇,你说这清朝的皇帝,为何不丈量土地?一国开国以后,虽可借用前朝一应事务,但不应也有自己的清理么?” 赵匡胤就是开国皇帝,赵德昭对于赵匡胤称帝以后的一系列的做法,都是看在眼里的,属实不明白大清这摆烂的态度。 赵匡胤道:“原因嘛,无非是朝廷不够强势,地方豪强不好对付咯。” 赵德昭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天幕前面浅浅地提了一句清朝独有的问题,这个问题,必然不仅存在朝堂,也存在民间。 朱元璋嫌弃得直摇头:“取代了我大明,却事事都还要用我大明的,鸠占鹊巢便是如此了。” 朱棣知道,这一期下来,自己亲爹的心情都不会好,便假装不经意地说道:“没想到不收丁税,能让百姓愿意生孩子,咱们大明也可以考虑借鉴一番?” 朱元璋深吸了一口气,气鼓鼓道:“他们为何鼓励生育?我猜那个什么满人与蒙古人一样,对汉人不好,汉人死太多了,没足够的人干活交税供养他们,所以才免去人丁税的。” 朱棣没想到,自己还是避免不了戳了雷,赶紧识趣地闭嘴了。 玄烨则扶着头,老老实实地听着天幕对他的指责。 他确实没丈量过土地,可这个事儿也不是说搞就能搞的啊,而且欠税什么的,不是显示他的宽待下属的仁慈么?怎么还被骂上了?至于不收人丁税,也是一种仁政吧?缘何说成是税制的问题? 作为帝王,他还没被人这样指着鼻子说哪里有问题的时候,所以他内心还是不太服气的。 【土地的多寡没厘清、富户交税交不上来、人丁税又越来越少,税收财务的源头是越来越少了,别人开源他闭源,财务越来越差就成了必然。闭源就算了,节流的话还能抢救一下,可是节流也没有做到。】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1 首页 上一页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