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种心态的弘历,是不会觉得自己在毁掉珍贵的文物,不会觉得自己他就是文化艺术届的浩劫的。当然,还有些文物,凭借着巧妙的运气,躲过了弘历的魔爪。那就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弘历在得到这这副画以后,当然免不了要盖上好些章,然后在上面留下一些感想之类的。后来人们发现,弘历得到的这幅,其实是赝品,真迹根本没有落入过弘历的手中。如今看看赝品与真品的对比,赝品虽然是假的,但也像美人脸上多了几块斑和麻子,一旁的真品在这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干净清爽且有韵味了,对欣赏者的眼睛也友好太多。】 《富春山居图》是长卷画,正如天幕说的那样,那副赝品上不仅多了好些个印章,还有许多与画面一点都不协调的字,果然是喜欢在长卷书画上做手记。 几个帝王们看得都直翻白眼。 这一幅是因为运气好,所以逃过了弘历的荼毒,可是在这背后,有更多的书画作品被弘历给糟蹋了。 嬴政看着那长长的卷轴,有些被那十分富有美感的山树等图景吸引住了。除了感受到了画的美,他还很想知道,这长长的卷轴的纸,是如何做出来的。 前头他看过好几朝的皇帝,批阅的是可以折叠的纸奏折,现在这样一副长长的画卷,令他更想要得到这种可书写的东西了。那么长一卷,除了作画,还能写很多字吧?一卷就能写上一整车的竹简所承载的字数? 李世民看着《富春山居图》,也赞道:“确实是不错的画作,可惜只能远观,不能近些看,想看看他的笔触与墨韵。” 李治也捏着下巴道:“看来,后世各朝都涌现了不少才子能人,前头的那副骑马像,这副山水画,都颇具美感和韵味。” 李世民笑了笑,又叹道:“这就是生早了的坏处。”想起《快雪时晴帖》的下场,李世民还是觉得心痛,太可惜了。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就是不能落入不会欣赏它们的人手中,否则就会受到那样的虐待。 赵匡胤在《富春山居图》出来的时候,已经开始默默欣赏了。 真迹给人的感受,与赝品是不太一样的,会欣赏眼力好的人,能欣赏到书画作品中的妙处。 赵德昭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书画发展虽一脉相承,但能不同时候的创作者,总有不同的风格,给人不同的感受。赵德昭感觉有点说不上来,这幅画是什么感受,但是就是感觉画的很不错。 对于《富春山居图》,玄烨当然也知道这副黄公望的名作,听说弘历拿到的是赝品,玄烨反而松了口气,第一次庆幸,皇帝拿到的是赝品。回过神来的玄烨,忍不住苦笑,这想法真是太吊诡了。
第171章 好的不学尽学坏爱新觉罗·弘历(15) 天幕似乎很欣赏《富春山居图》的那份运气,所以配上了如迢迢流水的琴音,让画面缓缓扫过了这幅画的全局,让观赏者能细细观摩欣赏这副画作的细节和局部,感受到画中山水的意境与宁静。 只是,这画越好,让人看得越舒服越高兴,帝王们回过神来后,心里就更加怅然与难受。光是一个《富春山居图》,便已经如此美妙,那些惨遭弘历毒手的书画文物,损失就大了去了。 好些帝王不仅心中骂了娘,还暗暗下定了决心。 【先把弘历的性格放在一边,就说这份审美,也是让人很诧异的。他好歹是接受了皇家最好的教育出来的,就算是艺术审美水平不能多高,但也不至于落到这种什么都往上面糊的地步吧?留白、意境、蕴意是中华传统审美的最独树一帜的风格,他怎么就好像看不得画面有留白似的,一定要塞满了才甘心呢?这么一塞,什么意境,什么韵味全都破坏得一干二净了。在这艺术审美上,他爹胤禛,就不知道要比他高出多少个度了。】 天幕画面中,出现了康熙年、雍正年和乾隆年不同时期,朝廷掌握的官窑中,烧出来的不同风格的瓷器的对比。这样一对比,就显得弘历的审美格外别致,格外格格不入。 康熙代表的是大多数贵族和帝王的审美取向,雍正代表的是具有自己想法和个性的审美风格,弘历则显得太接地气了。那花花绿绿的风格,那不同工艺和画风的瓷器烧制成了一个,除了赞叹一声工匠们实在是了不起,对弘历属实是夸不起来。 李世民评价道:“这人显然是个不甘于和别人一样的人,是个想显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人。” 李治看着那花花绿绿的花瓶之类的,也觉得如此,大唐如此热爱雍容华贵,繁复绮丽,也没搞出那么堆砌的东西来。 “天幕说他好大喜功,倒是没冤枉他。”李治道。 好大喜功可不止是不顾民生,搞建宫殿开运河之类的大工程,而是一种作风,一种为了追求自己心目中的极致和顶级,为了凸显自己个人的能力和与众不同,所以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做一件意义并不那么大的事,比如弘历烧的那个集大成的花瓶。 赵匡胤也看出了这一层,对赵德芳和赵德昭道:“你们二人可不能学他的。” 赵德昭应下,倒是赵德芳,十分不屑地撇了撇嘴,道:“就这样子,谁乐意学他啊?我虽然不是什么听话的人,但分得清好坏的,父皇你放心好了。” 赵德昭无语地捏了捏弟弟的脸,本想解释一下,但是转念想想,看不懂才好,不懂坏在哪里,就不容易去学那种作风,于是赵德昭又把话咽了下去。 朱元璋对弘历那大红大紫的审美,倒是没那么抵触,只是看到弘历做事的方式,十分不喜,对朱棣道:“咱们朱家的孩子,万不可这样。” 相对于弘历,朱家子孙们更是从贫穷骤然乍富,比弘历还容易染上那些毛病。 朱棣老老实实记下道:“父皇放心,我已经记在纸上了,回头咱们也忘不了。” 玄烨眼神放空,注意力没在那些花瓶上,而是忍不住思考起了那个问题:弘历的审美和性子,怎么是这个样子的呢? 【审美只是弘历性格外露的一个体现,因为他自恋,所以他在那些艺术珍品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并不觉得是毁坏艺术品,反而觉得是艺术品的荣幸;因为自恋,所以他总想对别人展现他的不同之处,当上皇帝后,身边都是逢迎拍马的人,但马屁听得多了,那种满足的阈值提高了,于是他要扩大“影响”范围。这种做法,就跟许多明星,太知道自己帅和美,于是为了展现这种优势,而做出许多令人无法理解的事的逻辑,是一样的。所以“油腻”这种形容,放在弘历身上也是合理的。】 【弘历不满足于身边的人,以及大臣们对他的吹捧,和其他帝王一样,他就想到了青史留名,那样不仅能让当世之人对他唱颂歌,后世之人也得对他赞不绝口。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神奇,你越追求什么,反而离什么越远,正如朱元璋反腐,越杀越腐。】 刘彻哼笑了一声,“就这?还追求青史留名?” 他已经预感到,后面天幕不会说弘历什么好话了,就像对李隆基一样。 嬴政也露出一言难尽的神情:“若要青史留名,必然是有雄才伟略,要做出了不小的政绩才可以罢?” 前头弘历确实是有一些政绩,可是还达不到青史留名,被人赞颂的地步。而且嬴政觉得,相对于损毁文物艺术品这种事,弘历可能干出了更加荒唐的事,才让天幕言语间充满了讽刺。 李世民没多大反应,李治十分嫌弃弘历这人:“青史留名?他父亲做出了那么多政绩,还算勉强能留名,他还是算了吧。” 李世民点头:“他若想要青史留名,想要实现他心中所想的那种帝王名,除非掀翻了世界。但他不能反了自己。” 虽然还没完全想明白,什么是生产力发展到了那个程度,促使生产关系必须改变,但李世民以极强的政治敏锐,以及超脱绝大多数人的眼光,看出了清朝所处时代的非同寻常,想要在那个时候青史留名,以皇帝的身份很难。 玄烨倒是理解孙子的想法,但不理解他的做法,总觉得这孙子就是个跑偏了的,他们爱新觉罗家怎么生出了这么个人来? 玄烨的状态看上去不太好,落在李玉这样的人眼里,就觉得皇帝是在死撑。这天幕说话,字字句句都是在扎皇帝的心,皇帝听了那么久都还没跳起来,干脆利落地干掉幕后之人,实在是令他意外。 【弘历想要青史留名,所以他得做些事,于是他找到了他心目中的标杆,也就是养育了他不到两年的祖父康熙帝玄烨。玄烨做的事,前面已经说过了,许多事确实拿得出手,也有一些政绩,整个人的气质也是那种非常霸气的帝王范儿。相对于冷硬得像处理政务的机器的胤禛,玄烨不仅让弘历在心理上更觉得亲近,而且那些及时能见效的政绩,也让弘历更加认定是明君的表率。】 【换句话说,玄烨的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等举措,是短期就能看见成效的政绩,是当场就能获得吹捧和赞美的,但胤禛的许多政策,不仅推行困难,而且直到咱们百多年后分析,才能看出其中的聪明与妙处,但在当时,招来的可是骂声一片。这样一对比,弘历会选择哪条路,十分明显了。】 帝王们可能想不到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这些词,但是也能很好地明白天幕的意思,弘历就是想那种做就有收益的事呗?让他制定一个宏大一些的计划,等个五年十年,才能出成效的事,他是不太乐意去做的。 嬴政喃喃道:“可惜了,他寿命那么长,在位时间也长,为什么就不能耐心点呢?” 对于玄烨和弘历的在位时长,嬴政是真羡慕到眼红。在位六十年,能做多少事啊! 赵匡胤也趁机教育两个儿子道:“马背上的武功夫,确实是能快速立功,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功劳与称赞;可治国更多的是文功夫,需要的就是耐心谋划,走一步要看十步之远。” 这话,赵匡胤越说越有些底气不足,他之前不就是因为,想尽快处理好唐末以来,因为兵制的崩坏带来的问题,所以改用了募兵制,又飞快地将大部分压力转移到了文治上来么?于是他自己在任时,见效挺快,可给大宋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贻害无穷。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1 首页 上一页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