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比起这个,他果然还是更加关心在天幕提到的众多人中,他最希望谁能成为他儿子。 这个话题乍一听很荒谬,但这确实是嬴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倒是不是真觉得这些人能真成为他儿子,只是觉得借着这些皇帝,把自己那些儿子女儿的性格规整规整,看看有哪些相似的,看看能不能朝着那方面培养一下。 当然,这也让嬴政对昏君也格外关注,他对自己儿女乃至于孙辈的关心很少,他得看看现在哪些小兔崽子已经养成了昏君浑然天成的性格,看看能不能掰正,能掰就掰,不能掰的话,趁早滚出储君的行列。 当然,出于一定的考量,嬴政并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宣之于口,若是说了,人心浮动不说,那些不孝子们估计一个个的都会装起来,观察起来更麻烦。 而对于赵匡胤这种性格的,嬴政也是接受良好的,毕竟连有个胡亥那样昏庸的儿子都知道了,赵匡胤这种最多不忠君,但却是明君的存在,嬴政也是接受良好的。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大秦能够建立起来,乃至于一统六国,可不是因为忠君爱国。 改“公”称“王”惠文王:没错,是这样的。 灭亡东周昭襄王:人还是要懂得变通。 …… [陈桥兵变是一场特殊的兵变,因为说实在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关注兵变到底是怎么个变法的,但陈桥兵变意外得到了很多关注。 而究其原因,自然是因为陈桥兵变紧接着的,便是那句黄袍加身。 是的,黄袍加身和黄袍加身的经过,以及宋朝对武将的打压,才是重点。 当然,其中过程真的很精彩,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我接着往下说,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一,后周朝廷风闻契丹和北汉要联兵南下,宰相范质等人在不辨真假的情况下,就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赵匡胤的动作很快,次日,也就是正月初二日,就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在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 就在这天晚上,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将士的兵闻言,纷纷变了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 如此,到次日,也就是正月初三日赵光义和赵普见时机成熟,授意将士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 给大家挑重点,时机成熟、事先准备好、假装睡醒刚醒、黄袍加身。 总而言之,其中经过全是剧本,但这件事无疑十分成功,因为赵匡胤就在如此情况之下,成功被拥立他为帝。 都说是剧本了,赵匡胤自然也要稍微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表示一下自己是被迫的,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也一齐表示“惟命是听”。 于是,赵匡胤不装了,就当众宣布,咳,主要是布置一下作战计划:“回开封后,不得惊犯太后和主上,不得侵凌公卿,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赵匡胤于是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当然,进城也很顺利,他们都安排到这儿了,怎么可能让自己在进城这件事上被卡住。 如此,后周变北宋,开封变北宋都城,改元“建隆”。] —— 这里说下题外话,作者的话不能分段有点麻烦,我就在这说了,不算作者的话剧情4000绝对足够。 那个灭东周的是秦昭襄王赢稷那个,不是我打错了,而是就是这么回事儿。 我也是最近才发现的,主要是我最近仔细看了一下秦昭襄王和秦庄襄王的百度百科,然后很神奇的发现,他们两个的成就里面都有灭东周,欻的一下,我好奇心一下子就起来了。 一国不能被灭两次,除非像是政哥灭赵国那样,有皇室在别处建国了。 出于好奇心,我又仔细查了一下,确定了赢稷灭东周的时候,就宣布了东周灭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然后,事实的真相是,我们理解的西周东周是周天子的那个,其实没错。 但老祖宗比我们会玩,他们在西周灭亡的时候,也就是春秋战国战国时期那会儿,又弄出个诸侯国版的西周东周。 换句话说,这两人灭的不是一个东周。 我懵了,我懂了,但不确定我理解的是不是100%正确,等我再查查资料吧,拜拜,这次真晚安了。 二更达成。
第553章 重文?抑武? 北宋,是一个很特殊的朝代,应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个朝代毫无好感的。 当你抛下当时的皇帝、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因素,只单纯了解那个时候的社会环境、生活状态、文化水平来说,尤其是在文化这一方面,确实是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因此,大多数人对两宋的态度其实是,怒其不幸哀其不争,你但凡支愣一点,我们也不至于看得如此脑溢血。 而这样的态度,显然不单单只是后世有,随着各朝代众人对两宋的了解,这样复杂的情绪也随着吹遍了千家万户,让天幕下的大部分人都想要看看,这北宋的开国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要说之前,他们对赵匡胤的看法,除去对皇权的敬畏,必定是十分不好的,篡位与被篡位的关系,确实是有那么亿点点微妙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他们对皇帝所有道德上的要求,都随着或明君那精彩纷呈的上位史而粉碎。 而他们对正统上位的皇帝的所有期待,又都随着昏君们的粉墨登场而消失殆尽。 再加上皇权争斗着实复杂,他们也不想动这个脑子了,只想看看这个上位的皇帝靠谱吗,甚至不用是皇帝,是女皇、是太后、是权臣、还是其他,他们都无所谓了,他们就只关注一个问题,这人能不能让他们有一个安稳的生活,让他们有充足的安全感。 而今天,他们显然也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判断赵匡胤的,他们被赵光义伤害了的心,特别需要赵匡胤的安慰。 唐朝。 李世民的面色平静,也好奇虞美人接下来会说什么内容。 但他知道,若是在天幕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平静是断不可能如此坦然自若的出现在他身上的。 显而易见的,所有人看待皇帝的态度,始终只有一个,就是能者上,庸者下。 用后世人的话说,就是这是很残酷的丛林法则。 而这样的法则,在篡位者的身上无疑是格外明显的,如同他自己跟赵光义的对比。 他是被夸,赵光义是被唾骂。 而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早已被实锤了自己千古一帝的身份,这让二凤无论何时都十分安稳,稳坐钓鱼台。 毕竟就连他自己都对宋朝很不满呢,垃圾玩意儿,该骂。 所以赵匡胤又怎样,他觉得,应该并没有优秀到让后世人偏爱的程度。 …… [赵匡胤登基之后,相信大家能猜到他最先做的会是什么。 不要想歪哦,赵匡胤最先做的,可不是卸磨杀驴那种。 此刻的他,深刻的意识到了一个残酷的道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嗯,希望两宋那些一天到晚祖训祖训祖训的,也能把这句话刻进你们写满了祖训的DNA里呢。 事情是这样的,在北宋建立后,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发动的叛乱,而赵匡胤也借着这相继的胜利,巩固了北宋的政权。 但这也让赵匡胤更加深刻得意识到,现在并不是和平时,此时仍然是乱世。 之后,赵匡胤开始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军制,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经过两年的,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准备,赵匡胤终于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决策,决心通过战争创造统一局面。 因此,在经历了足够养精蓄锐的时间以后,宋军让那时的人们看见了自己强大的战斗力,在他在位的那段时间内,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对内,赵匡胤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以及“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创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澄清吏治、劝奖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赵匡胤的种种举动,不仅恢复了五代以来的战争创伤,且使国家呈现出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说实话,如果仔细看得话,我们一定会发现,作为宋太祖赵匡胤其实不单不信任那些武将,连文人他也不是特别相信。 如果说杯酒释兵权削的是武将,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就是为了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了。 总而言之,为了中央集权,赵匡胤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让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是为了削弱宰相的地位和权力。 再比如,在礼节上取消宰相“坐而论道”的制度,是为了使宰相失去了百官所不可企及的待遇。 但可能是五代十国对赵匡胤的阴影实在太深,亦或者是在那个武德充沛的年代,皇帝确实是要摆出那么个态度。 赵匡胤之所以会给我们那么个重文轻武的印象,真要解释的话,一定程度上得说到赵匡胤自己是怎么想的,比如两权相害取其轻之类的。 赵匡胤曾对赵普说过这样的话:“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让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贪浊,也抵不上一个武人。” 也就是说,对于赵匡胤来说,他觉得文人的杀伤力对比武人来说,那就是个弱鸡,就是一百个,也比不上一个武人对江山社稷,尤其政权的危害。 但,我现在特别想采访一下当事人,请问您现在也是这样想的吗,有没有改变主意呢,会不会觉得还是自己想少了,在朝堂上的搅屎棍跟在现场的搅屎棍对比,其实也没差什么呢? 有没有深刻的意识到,两宋文人跪起来真的非常非常轻松,割地赔款特别利索,有没有看清他们贪污受贿的表面下,那软骨头一样的内核呢?] 宋朝。 赵匡胤闻言,脑门上青筋暴起,一张黑如包青天的脸上,愣是让人看出青红交加来。 虽然他们这话说得犀利又难听,他觉得这分明说的又是他的心里话。 他怎么知道在自己的“天真”想法下,最终会养出那么,一帮蛀虫、祸害呢? 事实上,除了两宋的文人以外,当翻开我们两宋之前的历史书的时候,可不就发现,我们对宋朝前面文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人贪污受贿,人中饱私囊,人土地兼并,而宋朝又不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贪污受贿赵匡胤又早有准备。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06 首页 上一页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