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别将当时的各家学子想得那么单纯,咱们细想想,他们是真心敬畏周礼才要求恢复分封制的吗?】 作者有话要说:注:出自鲁迅《狂人日记》 其实不管哪个朝代的法律和道德约束,归根究底都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外部表现。 秦法的开明是如此,理学的压迫也是如此。 这么想想,也有点为当时的老百姓感到难过呢。
第40章 霸王道 “小人之心,焉有真心复立周礼?”嬴政听后嗤之以鼻,冷冷一笑。 那些六国士人只不过想让他将膝下诸位公子都分封到关东六国故土,他们也能因诸王征辟门客被招揽入朝,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重演战国时一句话劝服各王,成就朝登天子门夕为诸侯相的荣耀。 如今因郡县制,他们失去了入朝为官的机会,失去了当门客攀龙门的希望,又因他焚书、禁私学,想来日后更是将他们作为客卿的退路都堵死了。 他们不过都是为了自己,哪是为了什么周礼? 嬴政就是因为看透了这些士人的私心,更不愿恢复六国遗风,才更加不愿向他们妥协。 何况,郡县制何错之有? 林菱听到这,顺带跟直播间的网友嘀咕: 【你们有没有觉得秦朝那些儒士拽拽的,而且不知道在拽什么,听起来跟键盘侠似的,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的,这么想想顿时能共情天天被网暴的始皇大大了,真是怎一个惨字了得!】 键盘侠?扶苏悄悄竖起耳朵,那是什么侠?他只听说过游侠。 【至于坑儒,历史学家对这件事情大多是持否定态度的。很多史料都证明,当初秦始皇坑的是骗了他大量钱财的方士。有两个方士叫侯生、卢生的,他们骗秦始皇能炼长生不老药,结果花费了数以巨万都没有炼出来,于是便卷财逃亡。 他们逃亡就算了,还是两个嘴巴不停歇的大喇叭,逃亡路上还和一些儒生背地里议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手段以及求仙多么疯狂,到处败坏秦始皇的名声,秦始皇得知后自然是大怒,他气得半死,一下搜捕了四百六十名方士,然后下旨将这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活埋。】 什么?方士竟敢如此欺辱朕! 嬴政还未来得及生气,就听仙迹中有路人感叹: 【桃子恋夭夭:我天哪,这样想想秦始皇好倒霉啊!被人诈骗了那么多钱,那些人还要到处去造谣他!】 嬴政:“……” 好了,现在不仅生气,更丢脸了! 汉高祖时空,刘邦也拍着大腿哈哈大笑: “乃公想到始皇陛下听见这事儿,就忍俊不禁!” “坑杀术士确有此事,只是不知后世怎么传成了儒士。”没看过《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萧何不解地说着,下意识看向自家陛下越发不雅地叉开腿的坐姿,正想劝告,却惊讶地发现这次没有看到那不该看的地方,原来他的陛下不知何时在里头穿上了如后世一般包裹严实的裤子。 他眨了眨眼,得,穿上这裤子,陛下的仪态也越发随意了! 虽说不雅,但也算拯救了他的双眼,也好,也好。 【而在秦始皇下达坑杀方士的王令时,不知道有没有抓几个和方士一起背地里说他坏话的儒生一起活埋,总之,扶苏劝谏时就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注] 这话意思就是,扶苏劝秦始皇:“如今天下刚刚安定,远方六国的百姓都还未归心,尤其那些儒生都读孔子的书,并不信奉法家,虽然嘴巴不干净,但其实没有很大过错,朝廷如今用严法重刑惩罚他们,儿臣担忧这样会影响国家的安定,恳求陛下慎重考虑此事。 秦始皇什么反应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汉高祖时空,刘邦是最有体会的人,不由幽幽叹气:“扶苏此人绝非传闻中那般只会悲悯心肠,他与始皇不过处事不同罢了。 【很显然,其实扶苏不是向传言中那般亲附儒家才为儒生说话的,他也不是因为本性过于仁爱善良为儒生说话的。 他这段话其实说得很有道理、也很恳切,“远方黔首未集,他对秦始皇说六国遗民还没归心啊!做任何过于强硬、刺激他们的事情都可能会导致他们再次起义的。 这不是一个借口、不是虚话,是当时的现实写照! 而且这件事直到秦朝灭亡、汉朝建立都还没结束,汉初几位皇帝一直都还要小心翼翼安抚关东民心。 咱们在这里顺带提一下秦朝时期的“关东在哪里,和咱们现在认为的关东是“山海关以东不太一样,秦朝的关东泛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有什么特别呢? 在春秋战国时期,函谷关以东特指的就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因为战国时期,只有秦朝一个国家在函谷关以西。而秦国也自称“关中,八百里秦川指的便是关中地区。 所以,扶苏这句“远方黔首未集发自肺腑,秦与六国的矛盾在当时是非常非常突出的。果然秦始皇就因为这次焚书坑儒的事情,再次失去了六国的民心,也因为这件事,两千多年来不断被儒家的弟子发酵,成为了“暴秦的证据之一。】 嬴政沉默了。 他当然知道“远方黔首未集,但他本就不是委曲求全的个性,小心翼翼安抚六国遗民?凭什么!他做不到!他要用严法震慑他们,用强大的武力压倒他们!用绝对的威势驯服他们! 【而且扶苏告诫秦始皇天下安定时不宜再用重典,是很有政治远见的一句话。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还记得爷爷说过,汉朝对秦法的调整吗?其中一条是对“严刑的调整,他们取消了很多判的比较重的法律,其二便是在关东六国地区建立诸侯,没有一味推行郡县制,而是改用郡国并行制。 这都是对当时民情的一种妥协与“不宜用重典的表现。那为什么大汉要对关东如此特殊呢? 我们可以来看秦朝灭亡之前的战争,就可以理解刘邦对关东的小心翼翼了。 咱们都知道陈涉吴广喊出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我们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陈涉吴广一举起义的旗帜,关东六国的故土之上瞬间便如星火燎原,响应者无数,数月之间便“尽复六国旧观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载:“陈王奋臂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各报其怨而攻其仇,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 六国遗民的愤怒顷刻间燃烬千里之地,所有在外的秦吏都被杀光。 与关东六国故地成为鲜明对比的便是老秦人所在的八百里秦川,即便经过胡亥三年民不聊生的折腾,秦地依旧统治无比牢固,没有一点动乱的影子,那样风雨飘摇的帝国末日,老秦人却还是死心塌地地追随着、服从着他们昏聩荒谬的王,由秦人黔首、关中子弟组成的“关中卒也依旧无怨无悔地跟随章邯冲向来势汹汹的起义军,与王离从长城边境赶回来的边军精锐一齐为大秦战斗到了最后。 关中卒一直努力到巨鹿之战,才被章邯胁迫投降项羽,甚至投降时不少关中卒无法原谅自己背叛大秦一直焦虑不安最终这些无法“归心”的关东卒几乎全都被项羽击杀从此关中卒覆灭成为了绝响。 关中卒与秦朝本地的黔首、官吏为大秦效忠到了最后而关东六国却几乎人人都以亡秦为己任这便是秦法在不同地区“水土不服”的表现也可以看得出秦在对待关东六国的统治上出现了致命的问题。 对待与秦地文化迥异的区域是不能无差别推行秦法的尤其在关东等地文明繁盛程度远超秦地的地方秦始皇企图在短时间内强硬地完全清除各地风俗习惯一举完成军事政治和文化上的征服与统一目的是好的但手段却太急了。 关东地区反秦的声浪很大程度是对秦法的不适应与仇怨。 大家想想咱们的“一G两制”是不是就明白了?其实当时的刘邦在关东地区封诸侯也是“两制”的法子他尊重了当地的风俗文化历史来源极大安抚了关东地区的人心。同时他又在旧秦之地行郡县制、实施从秦朝继承而只是微调的“汉法”这样那些熟悉秦法的旧秦人只需依循旧章也会很快就安定下来。 犹如婆媳关系中必须两头哄的丈夫能把六国遗民与秦朝遗民都哄好嬴政不知何时已从跪坐的姿态慢慢站了起来。 他瞭望着远方好似看到了大秦的末日如今在咸阳城内外安居乐业的秦人似乎都披甲在身他们告别了父母妻儿举起了保卫大秦的武器义无反顾地冲向了比他们多得多的叛军。 狼烟四起风中是不断为大秦抛洒头颅与鲜血的老秦人最后的呐喊他似乎还看见了那些在尸山血海里不断翻找亲人尸首的妇孺可她们却没有退缩与惧怕还是哭泣着、嘶哑地唱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 杀敌!杀敌! 终究……秦人的鲜血与风雨飘摇的大秦一起被浓重的黑夜覆没。 嬴政紧紧攥住了拳头。 扶苏跪坐下首也早已用衣袖遮挡住了自己流泪的面容。 【三古三圣:是的其实不止是刘邦妥协了对待关东到了汉文帝手上都还在妥协。汉初那些关东的诸侯国是高度自治的他们在王国内的地位与皇帝无异几乎可以说是半独立的那些国家不使用汉法只实行诸侯国的法律。到了汉文帝时期都还是这样贾谊就在《新书·亲疏危乱》感叹诸侯国:“汉法非立汉令非行也!”。 这声感叹的背景是汉文帝继位后想在关东诸侯国推行汉法汉文帝已经是汉朝第四位皇帝了啊!他都还是没能解决这个死局只能迁就所以秦始皇当初强硬在六国故地推行秦法还要焚毁他们的史书、断绝他们文化的存续对他们而言简直和掘了他们祖坟没什么区别能不恨之入骨、举国皆反码?】 林爷爷给这个网友点了个赞: 【对!没错!讲完这一段啊咱们再来回看扶苏对秦始皇的劝谏就能看得出扶苏是基于当时的恶劣形势才去劝谏秦始皇并非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说他一心偏袒儒士他劝的还是很中肯的。 只不过这孩子傻啊不懂沟通技巧明明都知道亲爹为了这些儒士和方士都快气炸了你还凑上去当爹的不打你打谁?但是秦始皇生气归生气头脑还是很清醒的你不看他把扶苏赶到谁的身边去了? 那可是蒙恬啊!】 这话停下来连李斯都忍不住悄悄瞥了眼不远处的大公子。 的确大公子劝谏也太不会挑时候了。 陛下气头上呢你就不能回头再说? 或者你们父子俩关起门来说嘛! 非要当众劝。 嬴政也看了眼自己的大儿子见他满脸通红也只好叹了口气。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64 首页 上一页 58 59 60 61 62 6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