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言情小说网
站内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无CP向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时间:2024-09-10 12:10:06  状态:完结  作者:春山有信

  【但是要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但是一个近景还不足以显示,陶渊明像一个资深摄影师,把笔触移向了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里用了两个叠字。看过《红楼梦》的同学可能记得,香菱向林黛玉学诗,也提到了这一句。】

  刚写完第 一 章的曹雪芹看看水镜,又看看自己桌上的书稿,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真实。

  【香菱说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写得好,林黛玉说你只知道他这个写得好,我给你看个更好的。于是把陶渊明这两句给他看。

  香菱看完十分叹赏,原来“墟里上孤烟”的“上”字是从“依依”这两个字化用来的。

  曹雪芹的文学造诣是很高的,他借小说中两个角色之口,点评前人诗作,颇具匠心,由此可见陶渊明这两句确实有精妙之处。】

  刘氏拉了拉丈夫的衣袖,言笑晏晏:“相公,人家可是说了,你的诗不如陶渊明。”

  王维也不在意妻子的打趣,柔声道:“本便不如他。”

  这句诗他还没写,想必是后来所作。那曹雪芹确是个造诣颇高的,一眼看出他的句子来自陶潜,而“依依墟里烟”,写炊烟隐约之状,合于远景的笔触,更显平淡而浑然天成,他输得心服口服。

  【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照应了后面的“远”字,因为村子隔得远,所以模糊不清;依依,形容炊烟轻柔缓慢地向上飘升,由于距离又显得隐隐约约的。这句近景描写给人一种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化外之地,不受任何侵扰。

  但是太安静了仿佛有缺点什么,于是他接着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所有画面都活起来了。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鸡鸣狗吠,为什么?】

  陶渊明捋着花白的胡须笑眯眯道:“无鸡无犬,怎算得是村庄?”

  【因为鸡犬之声相闻正是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哪个村里没有几只鸡几条狗呢?陶渊明真的是一个很有生活气息的人。

  而且大家还要注意,老子曾经描绘过他“小国寡民”的理想,“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这当然是一种落后的思想,但确实是非常理想的生活状态,陶渊明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其中了。】

  陶渊明捋胡须的手一顿,和对面的颜延之交换眼神,笑叹道:“我确有此心。”

  他已经厌恶了这征伐动荡、名利相倾的生活,所以寄心古圣贤描绘的盛世图景,又于田园中寻觅。

  嬴政摇摇头,小国寡民,不过是咫尺之安,他要的是天下一统,四海升平。

  刘彻也兴致缺缺,汉初提倡黄老之学,他欲改尊儒家,前朝后宫便有诸多反对,此时听到《老子》之说自然没什么好脸色。

  不过水镜说小国寡民是一种落后的思想,后世都这么讲了,这群顽固总该松口了吧?

  他忽然觉得心情又好了一点,不松口没关系,他借题发挥也要让他们松口。

  【在这几句里,他总体用到白描的手法,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写出归隐之地的风光,暗藏欣然情绪,可谓是颇具匠心。“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的评价,确实十分恰当。】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陶渊明品味着这句诗,忽然拊掌大笑起来:“好,说得好!千载之下不乏有知音,吾道不孤!”

  他的眼里隐有水光,纵然不合于时,但几百年后,几千年后,总有人懂他的诗。

  颜延之也为这一句诗评赞叹,时下风气以玄言为高,诗文祖法三张二陆,铺排云景。他虽与陶渊明交好,但也知晓陶渊明的诗作并不为当世推崇。听水镜中的女子来讲,似乎后世对兄长诗作极为推崇?

  颜延之不由得高兴起来,他就知道,兄长是浑金璞玉,必将大放异彩!!


第15章 归园田居4

  【从写景转下,是这样几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无和有,是一句对偶。无尘杂,就是说没有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

  很明显,这个“尘杂”是在cue他自己做官的时候。既然做官肯定有很多杂事吧,还有讨厌的应酬,看着就不爽的上司……如今可算是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而且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

  【所以最后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樊笼”,恰好照应了开头的“尘网”,都是指世俗官场,“自然”,既是指自然环境,又是指顺应本性真、无所扭曲的天性。

  樊笼与自然,既是官场和田园的对比,也是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他挣脱了樊笼,就代表逃离了官场,超脱了现实。】

  【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完美闭环。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终于做回自己了。】

  楚棠的声音欢快,水镜下的陶渊明却忽然垂眸,染上沟壑的脸上神情莫测。

  颜延之以为他是想到了当年出仕的旧事心情不乐,当即出言宽慰道:“前事已矣,兄长如今困顿,但如水镜所说,到底做回自己,志节犹存,不像小弟……”

  他欲言又止,陶渊明也知道他心中苦闷,劝慰道:“延之,我素来欣赏你的才华,也知你正直真诚,屈身伪朝,实非本愿。但延之,如今邦无道,时局浑浊,官场险恶,你一定要听我一劝,韬光养晦,保全自身,否则将祸及性命,身名俱灭。”

  自东汉党锢之祸以来,文人卷入政治风云,死者不计其数,刘裕变节夺权,尤其是好相与的?他真的不希望好友卷入其中,落得个满目苍凉的下场。

  颜延之看着他满脸严肃的样子,郑重地点点头:“兄长所言,延之一定谨记。”

  他在心里轻叹,兄长虽然归隐,但依然洞达事实,自己此次被外放始安,又何尝不是有性命之危?兄长此番言辞恳切相劝,便是一片拳拳爱惜之心,此中情谊如何不令人感动?

  他在心里下定决心,此去始安,一定谨言慎行,远离纷争。

  唐朝。

  王绩饮尽杯中酒,低声道:“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公以退隐保留本真,自是第一流人物。”

  王维也起了些遐思:“我虽对陶潜愧于家中妇子一事不敢苟同,但他归田守拙,不与世同,桃源之想更是令人神往啊!”

  刘氏笑了:“相公也想要归隐么?”

  王维笑着摇摇头:“如今四海升平河清海晏,正是大展宏图之时,退隐岂是君子所为?我是想以后致仕,也寻一处田园山泽,以近自然,养足天性。”

  届时兼济之志已成,携妻归隐,岂非乐事?

  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在院中独坐,日前他在友人的帮助下结庐浣花溪边,免于颠沛之苦,蜀中天府,自有安乐,聊慰他漂泊之怀,他此时的境地,倒也有些“归园田居”的意思了。

  此时,听罢水镜中的话,他没有立即言语,隔了一会儿,这才轻轻叹道:“所谓做回自己,也不只在一个拙字。”

  晋宋易代,陶渊明身处其中,焉能没有感怀?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知识点。在这首诗中,陶渊明的性格可用一个“拙”字概括,“拙”是他的天性,借诗歌的开头几句点出,其后他也选择了“守拙”,即归隐田园。

  注意羁鸟、池鱼、尘网、樊笼几句,都用到了比喻的手法,而中、后几句写景,纯用白描,动静、远近结合,理解性默写可能考到,而写法的考点则是放在诗歌鉴赏里面,大家要灵活运用。】

  不知道第几次提到考点了,李世民终于将心中的疑问说出口:“这后辈说的考试,和我们的科考是一般么?”

  贞观君臣这几日一直在商讨科考事宜,房玄龄也注意到这一点,回话道:

  “考试者,选拔人才之用,这一点倒是不必见疑,只是臣原本以为后世是考察作诗,可听水镜说法,似乎考的是解诗,解诗与从政能力有何相关?”

  他们的陛下文采不错,他们这一干文臣自然也有解诗的能力,但解诗对从政来说,并不是一个必须啊!君不见以诗从政都是周代的故事了,秦以降所用渐少,后世怎会如此重视,专门考察?

  【对诗意有一个基本了解之后,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课文将它与曹操的《短歌行》编在一起,曹操进去,渊明避世,曹操以天下为任,哪怕“老骥伏枥”,亦是“志在千里”,陶渊明却选择归隐田园,该怎样看待他的归隐呢?】

  颜延之从郁悒中回过神来,听到这话只觉莫名其妙,高声道:“兄长归隐自是高义之举!”

  当然他说得在大声楚棠也听不见,她继续cue流程:

  【所谓“端居耻圣明”,换句话说,陶渊明选择归隐的行为是不是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荒唐!陶潜是义士,这问题是折辱!”

  王绩坐不住了,他归隐田园便是效仿陶渊明,若陶渊明是消极避世,他是什么?

  王维也摇摇头:“虽然不是很认同的他的行为,但陶潜品性自是无可置疑,楚姑娘怎会有此一问?”

  苏轼难得没有笑:“先生高士,岂可用消极一词来评判,曹孟德纵有天下归心之志,然而失节于汉,怎么及得上陶公高义?!”

  很明显,苏轼破防了。偶像的人格都被侮辱了,这绝对不能忍。他无师自通开启拉踩大法,连带着对前面提到的曹操都没有好脸色。

  未央宫。

  刘彻一脸淡定地开始看戏,很明显后世之人对这个陶渊明非常推崇,那么有此一问不过是寻个由头为后面张本,这种话术他当皇帝都用烂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都是套路。

  董仲舒学习儒家经典,又担任授业之师,倒是对这个问法报以会心一笑,夫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方是为师之道。

  只能说,这波还是众位诗人代入感太强了,以至于被情感蒙蔽双眼,倒不及其他局外人清醒。

  【我们知道,评价一个人要有综合视角。关于陶渊明,我们很容易给他打上一个隐士的标签,这样当然方便,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之下。

  但“打标签”意味着陷入定势,如无意外不会再特意去了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虽然学过不少陶渊明的诗,但他对我们来说仍然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曹操对这个“综合视角”的提法十分欣赏:“以点观人,其人不全,对一个人的评价怎么能以偏概全呢?”

  显然,他是对那些骂他是汉贼的人非常不满。

  刘彻也理解这段话了:“打标签,陷入定势,比如说秦始皇的标签是暴君,所以后人便陷入始皇帝是暴君的定势?”

  底下大臣纷纷捂脸,有点道理,但又好像槽多无口。陛下您是不是忘了水镜里的后辈显然对始皇帝颇有好感,说不定人家在后世不存在“暴君定势。”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自愿赞赏网站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您的支持和鼓励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赞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