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隆基顾不上爱妃,因为天音可不会等人! 【李隆基派遣了一位太监去监军,这个人直接导致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名将的枉死,他就是边令城。】 “贱人!”李隆基当即挥手,抽了杨玉环一巴掌。随后起身将跪在地上请罪的杨国忠狠踢了几脚,“尔敢误我!” 若不是这女人阻拦,或许就能如同天音所说,一年之内把叛军清缴,不会留下那么多的后事!偏生太子无能!女子干政! 杨玉环捂着脸默默垂泪,她除了忍受君王的怒火,什么都做不了。再说圣人自己脑子不清楚了,才误斩了将军,造成了局势不可控制,跟她有什么关系! 红颜祸水,她到底祸害大唐什么了?圣人要抢儿媳妇,她敢反抗吗?寿王敢反抗吗?先太子才死了每两年!圣人要给她锦衣玉食,她寿王妃的时候难道没有吗? 君王自古薄情,喜怒无常。宠爱时天上的星星都能摘下来,厌恶时如同狗彘。就因为天音一句话,十年夫妻情义消散殆尽。 李隆基还是有些心疼,毕竟贵妃很合自己的心意,贵妃是好的,就是她三个姐妹!“废掉贵妃姊妹的爵位,贬为庶人,发配岭南,终生不得回长安!” 【边令诚觉得高仙芝二人屡战屡败,可安禄山叛军看起来也就那样,倒不如自己亲自指挥。这一决定自然早点高、封二人的反对。于是,嫌隙渐生。边令诚借着给李隆基回报军情的时候说高仙芝年老昏聩,被封常清玩弄于股掌之中。而封常清贪生怕死,并不尽心退敌,所以洛阳失陷。同时他还诬告高、封克扣前线物资和朝廷赏赐,挑动士兵对朝廷不满。】 【大敌当前,李隆基却昏庸得可以,完全分不清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但是就在十二月十八日,李隆基下旨,诛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唐帝国在一天之内损失两位大将!】 【封常清临死前并没有怨恨李隆基,而是写下了最后一封上表,他说:我深受皇恩,没有除掉逆贼有负国家,我死之后,请陛下千万不要小觑安禄山的叛军,只愿‘逆胡败覆,社稷复安’,‘生死酬恩,不任感激’】 【而高仙芝从战场上赶回来后才发现好兄弟已经魂归九泉,接到李隆基要处死自己的诏令,最先反对的不是高仙芝,而是守关的将士,他们集体为高仙芝喊冤,可远在长安的皇帝怎么能听到?高仙芝看着兄弟的尸体,悲哀地说:封二,我们同甘同苦,从默默无闻到扬名天下,如今我又跟你一同死在这里,也是命运的安排。】 【在安西叱咤风云的两位将星在同一天陨落了。我们已经无法探知李隆基当时的心境,是否会因为损失两员大将而哀痛。】 李世民一把将剑刺入地下,气得只叹息,他不知道天音说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是什么,作为身经百战的将士,莫说这是边令诚私心作祟,谋害将士,就算是真的,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应当是剿灭叛军,而不是诛杀!李隆基是不是自己的血脉?莫不是哪个后人被绿了? 尉迟敬德把自己代入了一下封常清,当时气冲脑门,什么狗屁皇帝!但他看秦王比自己还愤怒,也不好意思把唾弃表现得太明显,毕竟是秦王的后人。 李元吉就没那么客气了,大声叫骂道:“李二,你今晚成事了又如何,看看你的后人,都是写什么东西!阵前诛杀大将,是怕大唐命太长了吗?” 房玄龄出言道:“武德二年,四大王镇守太原,遇到刘武周的军队,不战而降。太原丢失,河东难保,结果刘武周还北联突厥、宋金刚,太原沦陷,敌军包围长安,我大唐岌岌可危!” “太原建城数千年,第一次在四大王手里丢失……”长孙无忌看看妹夫,又看看自己,心道难道他们长孙家血脉那么差劲?出了长孙安业这个蠢货也就罢了,怎么秦王有勇有谋,掺了他们长孙家血的秦王后人这么差劲吗?他很快反驳自己,肯定是后人太不争气!都什么玩意! 李元吉听闻往事,顿时面红耳赤,叫嚣道:“李二一去不就收复了太原,也没那么难嘛,若不是我,李二能立功?你个老头子怕是应该感谢我才是!” 房玄龄头一次见李元吉这样厚颜无耻的人,还是李世民安抚住了他。尉迟敬德趁机打得李元吉哭爹喊娘,旁边的李建成一言不发。 毕竟太原丢失这种事,太丢人了! “可算逮着机会抽你了!” —— 李隆基皱眉看向天幕,自己能干出这种事?自己怎么可能干出这种事!他走向下首的高仙芝和封常清,“朕一定严厉处罚边令诚,竟然敢里间我们君臣情谊!敌军压境,朕怎会做出如此昏聩之事啊!” 君臣三人抱头痛哭,还是贺知章等老臣上前劝谏,李隆基才放开二人。 贺知章看向三人,封常清骁勇无比是真,但在安西军待得太久,安西军在安西屡战屡胜,怕是会助长封常清的气焰。三年后封常清怕不是给圣人做了某种承诺,比如快速平定叛乱,把安禄山的头颅带到圣人面前结果失策了,叛军太过强大! 而高仙芝,这个高句丽王族后裔,生得貌美异常,但在安西的时候,贪污军粮这事不知真假,反正被弹劾过。 贺知章不觉得这两个的死是巧合,应该有重重原因在当时加在一起。可大唐两位将领含冤受死,可悲,可叹! 【高仙芝、封常清二人是死了,但安禄山的叛军还在攻打潼关,李隆基终于亮出了王牌。】
第11章 第 11 章 随着女声的讲解,天幕上出现了一个高大威猛的将军身骑骏马,在战场上领兵杀敌的身影。 殿内的人纷纷瞠目结舌,遇见这位,安禄山总要败了吧!可有记性好的人想起天音说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这怎么可能呢! 【哥舒翰,大唐西北军一把手,玄宗朝所剩的最后一员猛将。】 【从‘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到‘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边防将,慎勿学哥舒’中间隔了一个李隆基,还有一个杨国忠。】 “我听过!”杜甫听见熟悉的前半首诗点头,这是西北民歌,夸赞哥舒翰用兵如神。只是后面那一首诗,总觉得有一种莫名的熟悉。 【斩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后,李隆基命哥舒翰出兵,解决潼关之危。可是这个时候的哥舒翰已经六十多岁了,更何况他在回长安述职之际中风,如何卧病在床。但是哥舒翰不敢违背皇帝的命令,拖着病体镇守潼关,当时的潼关有二十万守军,除了高仙芝等人带来的安西军,更多的是新招募的士兵,一触即溃,一溃即散。】 【原本这事跟杨国忠没关系,坏就坏在哥舒翰上任时李隆基给他封了一个‘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后人据此推断当时的潼关守军名义上已经归太子统领,所以哥舒翰作为潼关守将就是站在太子背后的军队势力代表。李隆基已经老了,而太子代表未来,没有人不在意未来,即便是哥舒翰。杨国忠知道自己为了讨好李隆基把太子得罪了个遍,将来李亨继位,除非杨国忠是李亨的亲爹,否则他不可能不被清算。】 【太子不能登基,站在太子身后的最大势力必须要被扳倒。哥舒翰就是那个最大势力。于是杨国忠又开始了吹耳边风的生活。或许是哥舒翰的生命真的走到了尽头,这时候来了一条军报,说潼关外面的军队只有四千老弱病残,只要王师奋力一搏,就能将叛军赶出陕郡,河东大安!】 【杨国忠信了,李隆基信了,不管当时的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如何劝说,李隆基都不肯相信这是敌人的迷惑阵。三位大唐战功赫赫的将领依然无法阻止李隆基,他不断催促哥舒翰出兵,信使络绎不绝来到潼关,哥舒翰此时就像三百年后的岳飞一样,在君王巨大的压力面前,天宝十五载六月初四,哥舒翰哭着出兵与叛军对战。】 【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什么!”李隆基傻眼了,不说潼关易守难攻,你哥舒翰可是数一数二的大将,二十万都没了? 高力士悄声道:“天音说,二十万的新兵根本挡不住安禄山的精兵。” 不知道李隆基有没有听到高力士的话,他在琢磨是不是老天爷故意的,他怎么可能屡屡出昏招呢!难道四年后的自己没脑子了? 【叛变唐军的火拔归仁劫持哥舒翰,他说:你一战损失了二十万大军,难道天子会放过你吗?你忘记了高仙芝和封常清的下场吗?哥舒翰宁死不屈,最后被火拔归仁捆在马上,送给了安禄山。在威逼利诱下,哥舒翰投降了,并写信招降李光弼等人。一年后,哥舒翰被安禄山之子随手杀掉。一代名将,就此陨落,还流万世骂名。】 【从威名赫赫的大唐名将,到遗臭万年的叛军降将,哥舒翰真的有错吗?李隆基催促哥舒翰出兵,不完全是杨国忠的锅,正重要的是李隆基自己的诉求!他是将大唐盛世推向巅峰的君王,他不能有污点,只有快速平定战乱,朝臣和百姓才会继续拥立自己,只要快速平叛,他还是那个英勇无双的明君!】 【潼关失守,长安危机。李隆基没有精力去管哥舒翰投降的事,他有更着急的事情要做。六月十二日,李隆基在兴庆宫的勤政楼上,宣布亲征。史书记载‘闻者皆莫之信’——没有人相信皇帝的鬼话了,盛世天子的政治威望跌落到了谷底。】 【李隆基一生都在于他的曾祖父李世民相比,甚至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李世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他永远也比不上李世民。】 【毕竟,即使贞观初年颉利的突厥精兵打到渭水,距离长安不到五十里,李世民也没有想过退缩。诚然渭水之盟是天可汗毕生的耻辱,但他用最小的代价,为唐朝赢得了最宝贵的发展时机,而在三年后,李世民解决了这位北方强敌。所以,李世民可不会弃城逃跑!更不会偷偷弃城逃跑!】 李世民已经被李隆基的操作搞得麻木了,这到底是不是我的血脉! 人都是怕死的,哥舒翰投降求生再正常不过,但人家为什么会投降!都说在其位谋其政,不是打仗的好手就不要去指指点点!把打仗的事情交给将军!不是每个皇帝都能跟自己一样喜欢打仗,总打胜仗! 还要,贞观初年颉利竟然打到了渭水!转而一想他就明白了,肯定是新旧两任帝王交界,唐朝政局不稳,加之国家初定,一切都在重新开始,突厥就是想趁火打劫!一提到突厥他就头疼,这简直就是大唐的心腹大患!天音说自己三年解决突厥,“我真的能做到吗?” 李世民陷入了自我怀疑。 想起颉利这个疯狗,对侯君集道:“要密切关注颉利的动静!” 尉迟恭道:“殿下何必自谦!想想您打仗,哪一次是没有胜利呢!再说有了天音的帮助,此番颉利要有来无回了!”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02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