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就是,怎么还不让说呢? 曹操等人也不知道天幕为何而笑,认义父在后世是不可以的吗? 孙策和周瑜两人也坐在案前,把酒言欢,“一边看天幕一边听故事,真是一种享受啊。” 周瑜摇摇头,心中暗想,现在听别人的事情是享受,如果落到自己身上那可不一定了。 吕布面红耳赤,这天幕真真是在嘲笑他没错吧?他认董卓为义父又如何,本就是利益牵扯,他不认别人还会认! 李世民也想起唐僖宗认宦官为义父的故事,顿时恨得咬牙切齿,“后世唐氏子孙若有人违背组训,胡乱认义父者,所有人皆可杀之!” 贞观群臣震惊,跪在地上想请陛下收回旨意,但他们说不出口,毕竟唐僖宗的那个事情还挺令人印象深刻的,在长安城都有人暗地里探讨。 他们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里看到无奈。 朱元璋同样摸不着头脑,不过他还是看向自己的儿子,绷着脸说教,等天幕说到大明的时候,谁的子孙要是敢认宦官为义父,他一定揍死他。 朱棣几个人幸灾乐祸地看向朱标,他们大哥是太子以后肯定继承皇位,打谁都不用明说。 咳,朱元璋也认为自己这话似乎指向性太强了,他当然舍不得打朱标,于是哼了一声,“别看你们大哥,你们儿子要是敢认宦官为义父我照样打。” 【那么历史上的吕布真的认了丁原和董卓为义父吗?甚至被张飞骂称‘三姓家奴’?】 吕布听到‘三姓家奴’这个词,瞬间暴怒,恨不得立刻找到张飞杀之。 【事实上当然不是这样的,我们要给吕布正名,在《三国志》中: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2],所以说两人只是上下级的关系,丁原器重吕布罢了,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吕布认丁原为义父的事情是杜撰的,但是吕布背叛丁原确实是真的存在,董卓引诱吕布杀丁原,丁原也确实被吕布杀了。】 嬴政眯眼,背信弃义,董卓断不可轻信吕布。 蒙恬听见吕布杀了器重他的丁原,立刻蹙眉,心中却隐隐对吕布有些不满,不过这样的人并不是蒙氏子弟,他的不满渐渐消失。 连年征战早已见过各种各样的人,蒙恬摇了摇头继续听天幕。 刘彻哼了一声,吕布杀了看重他的丁原,下一个杀的就是董卓! 李世民再次见识到某些史书的偏驳之处,连没有的事情都能传的神乎其神。 朱元璋诶了一声,“原来吕布并没有认丁原为义父啊?” 语气还有些失望。 罗贯中此时咳了几声,他看着自己完本的小说,一边高兴自己的书被后世所熟读,一边却有些心虚,思考许久,罗贯中决定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写,毕竟这只是小说,又不是什么历史,大不了他就表明出处罢了。 【那么另一个问题,吕布究竟有没有认董卓为义父?《三国志》中同样有这样的描述: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3]。所以吕布应该是认董卓为义父,当然这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 【大家都知道人多力量大,爹/儿子多当然也有好处,乱世正是用人之际,所以这一现象在当时可以说是很多,再加上百姓迁移,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也带来一些相应的影响。】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魏晋盛行认义父的行为,再往后的隋唐时期也受到了影响,懂的都懂。】 嬴政也抽着嘴角,以后大秦定杜绝这种行为,到处认义父成何体统! 刘彻摸着下巴,天幕三番四次说了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不好的影响,还说什么文化融合,究竟要不要杜绝这种? 东汉末年,有认义父的人尽量减少自己的存在感,眼中闪过其他人刚刚看向自己的眼神,他心中恼怒,认义父怎么了,别人都这么做,他为何不可? 也有认义子的,像是刘备尴尬极了,诸葛亮一眼就能看出他在想什么,“主公不必忧虑。” 何况刘封跟着刘备的时间很长,如若因此将人遣走,必会引起骚乱。 有一些想要认义父的人也纷纷停止了自己的想法,决定再看看,如果被记在史书上,那才是一生污点,没看见吕布都被后世编排成什么样子了? 三姓家奴,啧啧。 吕布被天幕正名不是‘三姓家奴’后才冷静下来,重重哼了一声。 李世民这下心中更是难受,隋唐时期不正是说的他大唐,眼前一黑,难道除了唐僖宗还有别的皇帝也认义父了? 朱元璋再次哼了一声,几个儿子瑟瑟发抖,除了朱棣,朱棣昂首挺胸,他将来可是要做征北大将军的,他儿子才不会这样。 【我们回来接着说董卓这个人,在黄巾起义之前就出现了董卓乱政。戚宦之争结束让董卓钻了空子,顺势从凉州抵达京城,夺取政权,并且废黜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也就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 【所以在曹操之前还有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4]’,董卓迁都长安,自封太师,掌控朝政,正是春风得意之际,被王允和吕布刺杀而死,所以说因果循环,报应不爽,董卓引诱吕布杀丁原的时候是否能预示到自己有一天也会被被吕布杀死?】 【现在大家一提起吕布都知道他‘三英战吕布’的,可是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这件事是真的,反倒是因为他先杀丁原后杀董卓,被人诟病千载。】 【回到前面,讨董卓之战结束,各地军阀纷纷发展自己的势力,公元197年袁术称帝,最后被刘备和曹操所灭,公元194年,各地战火纷飞,公孙瓒击败刘虞占据幽州,最后被袁绍灭亡,吕布夺取曹操的兖州失败,依附刘备后趁机夺取徐州,最后被曹操抓住将其杀死,刘备则是依附袁绍,后逃到汝南建立自己的势力[5]。】 【是不是很像大乱斗,难以想象连这些军阀统治者都四处逃亡,百姓又是何等的境地。】 嬴政已经听多了天幕同情百姓的话,也不再表示不认同,毕竟之前百姓抓捕六国遗族的事情还历历在目。 刘彻简直不想再听,‘挟天子以令诸侯’,那那个皇帝当的还有什么意思,刘氏子孙终究是落到了这个地步。 东汉末年的百姓此时正在四处逃亡,听见天幕的话他们跪在地上,哭声震天。 “求求天幕给我们指出一道明路吧!” “我们实在是受够了这样的日子。” 这些人衣衫褴褛,脸上蜡黄,身体瘦弱,此时纷纷大哭,有人甚至已经哭晕过去,之前天幕抽良种的时候他们就想,如果谁能抽到良种他们就去投奔谁,可是没有,竟无一人抽到,让百姓们迷茫不已,他们究竟该去投奔谁啊? 李世民眼睛湿润,见识过隋末乱世,他早已该习惯,可是听闻百姓的苦状,仍是难受的很。 朱元璋也撇开脸,掩饰住眼周的红色。 所有听见乱世惨状的诗人纷纷动容,只可惜他们不能为那个时候的百姓做些什么,这样的情况让他们颓然。 让他们知道,却又不能改变,心中骤然升起一种无力感。 【在这些势力中,最突出的就是曹操和袁绍,袁绍大败田楷、公孙瓒等人,并四州,雄霸河北,曹操四处征战,组成了著名的‘青州军’,后又控制了兖州,然后也出现了和董卓相同的操作,奉立汉献帝于许昌[6]。】 【不过人家可不像董卓,人家说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7]’,意思是尊天子向那些不受臣道的臣子发号施令,以朝廷的名义讨伐其他人,放在史书上谁不说一句曹老板大气呀,而且人家一辈子都是汉臣,一直没有称帝,风评和董卓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嬴政仰头,思索着最近的种种,在天幕还未出现之前他的名声可谓是令人闻风丧胆,各地也掀起大大小小的骚乱,但从天幕出现之后,他的名声瞬间好起来,百姓也更加心向大秦。 虽然他不屑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是如若助他完成大业他也勉强能用一些迂回的手段。 刘彻现在不骂董卓了,开始骂曹操,一口一个曹贼,知道最后曹丕还逼汉献帝退位,更是骂的很难听,什么‘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狼子野心[8]昭然若揭[9]! 东汉时期其他人也都在暗地里骂曹贼,却在得知曹操风评极佳的时候他们破防了,连曹贼这种人都能留名青史,他们真的不服! 曹操噎住,面红耳赤,虽然下属都不敢看他,但耳朵却能听见啊。 要说他真没有称帝之心他自己都不信,可是,曹操心里委屈,他最后不还是没有称帝吗,这也不行吗? 李世民咳了咳,也想起玄武门事变。 朱元璋撇了撇嘴,都是乱世过来的,曹操心里想什么他也知道,他想知道自己以后的名声怎么样?
第45章 弱国无外交 45 【曹操在采取谋士的‘奉天子以令不臣[1]’的建议之后,着手讨伐各地群雄,破袁术、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彼时,袁绍也在扩大地盘,两方势力持续扩大,终于发生了决战,史称官渡之战。】 【公元199年六月,袁绍集结十万精兵,战马万匹,企图进攻许都[2],官渡之战一触即发。】 苏雅放出一个地图,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地点,让人一目了然。 【袁绍一方的沮授、田丰认为经过之前攻打公孙瓒等人,百姓已疲惫不已,粮草不足,如果举兵南下,正是攻打汉献帝所在的地方,违反义理,也师出无名,不是一个好的时机,但郭图等人趁机进谗言,袁绍生性多疑,分监军为三都督,让沮授与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3]。】 【曹操认为袁绍刚愎自用,也会拥兵自傲,所以决定集中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派臧霸从琅玡入青州,占据齐、北海等地,让他牵制袁绍同时也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自己则是率兵前往冀州黎阳守住重要渡口,并协助刘延阻止袁军渡河南下,主力军则是在官渡筑垒固守,同时还派人拉拢凉州稳定侧翼[4]。】 【这种的部署真的能打赢袁绍的十万精兵吗,据史料记载,曹操当时的兵力才两万左右。】 秦朝,蒙恬、王翦目光灼灼地盯着天幕,认真看曹操的布置,不得不在心中感叹,这个部署在当时应该是最优解。 汉武帝时期的一群武将也都不敢分神,甚至将自己代入到曹操的位置来思考自己会怎么做。 刘彻拍着霍去病的肩膀,“如果此战是去病率兵,必胜!” 霍去病昂着头,眼中战意涌现,他也觉得自己能胜! 李世民听着也热血沸腾起来,官渡之战可是史上著名以少胜多的战争。 【曹操和袁绍都在筹备战事,那么此时的其他势力又在做什么?除了阳安李通之外,其余人诸郡大多都响应袁绍的号召,关中的诸侯保持中立,张绣和贾诩则是投靠曹操。】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21 首页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