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他还没念完呢,徐雪筠就迫不及待的接了下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人心中安定,觉得按照徐姑娘这个熟练度来看,一定稳了。 两人期待的瞧着她,却见徐雪筠念完诗之后便卡壳了半天:“额......名字......名字是......” 是什么来着? “不是,这首诗你这么熟练。”曹丕作为一个大才子,真是忍不住了,“你怎么就偏偏不记得名字了?!” 这像话吗?这像话吗? 刘彻猛的一拍大腿:“看吧,我就说当时我觉得诧异不是我的问题。” 明明看着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结果连汉文帝汉景帝是谁都不知道——这压根就不是一个正常学习的流程啊。 谁学诗不是从头开始学的,谁背皇帝不是先从第一个皇帝背到最后一个的? 怎么,后世的诗都不念名字不成。 徐雪筠把自己的头都快挠破了,她是真的觉得这首诗很熟悉,但是这首诗的名字到底是什么呢? 杨万里暗暗喊糟。 “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啊!” 他这话在天幕上一发,原本不知道这首诗的人也都摆手。 就连望洞庭三个字,徐姑娘都能记错一个,他这这么长的一个名字,徐姑娘能记得才怪了。 果不其然,哪怕卫青到最后都把名字念了出来,徐雪筠却还是没印象,抱着自己的脑袋苦苦思索:“真的是这个名字吗?” 怎么看着和诗没有一点关联呢? 卫青和商鞅对视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里的意思。 看来他们用质是取不了胜了,只能用量取胜。 下一个抢到面包的是刘禹锡。 他这次没有念自己的诗,而是看着天幕念出来了一句他也知晓的诗。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一出,徐雪筠就顿感熟悉,不过现在几人怕的不是她不熟悉,而是她只知道诗词却不知道名字。 不过幸好徐雪筠自己翻过来复过去的念了几遍之后就想起来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难得有个她记住的,此时笑得格外灿烂,让曹丕看着心里又酸了一下。 行,就不知道他的诗是吧? 这个仇,他记下了。 而白居易的面色柔和了几分。 嗯,总算是没辜负他上次去天幕的时候陪着她玩了那么好几天。 接下来双方有来有往,卫青他们毕竟是三个人,抢到的次数多,但是李世民的手速也不是盖的,抢到的次数也不少,并且他念出来的诗,徐雪筠一般都能记得起来名字。 “你到底背了多少首唐诗啊?”曹丕都不是嫉妒了,他都开始羡慕了。 虽然他也觉得对面两人念出来的不少诗,挺不错的......但是和他们一对比,这落差也太大了吧。 而且对面可以换着念,那什么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李贺,李商隐,王勃,王维...... 哗啦哗啦几十个,一人一个都轮不上。 而他们呢,念唐朝以前的,徐姑娘十个能说出来一个都不错了,念宋朝的几乎就逮着那几个人念,徐姑娘才能答上来。 就比如那个总是刷屏的苏轼。 不过也幸好有辛弃疾,李清照,王安石,柳永之类他们不认识的人能够给他们帮助。 不过天幕也说了,要给他们分钱的。 曹操无奈:“吾也是尽力了。” 但他写湖的诗句还真不多——倒是有写海的,但天幕不让算。 曹植倒是写了不少,可是他的诗,光是念出来让徐姑娘复述一遍,徐姑娘都复述不下来,更别说知晓并且猜到名字了。 曹植很无辜,觉得这不能怪他。 他怎么能想到徐姑娘都念到大学了,却连‘鰕游潢潦,不知江海流’中的‘鰕’都不认识。 这字很生僻吗? 最后,双方心力交瘁的在天幕开心的声音中结束了这场游戏。 卫青三人获得了三百七十元,李世民两人获得了四百二十元。 他们现在也知道为什么天幕这么明显的把他们三个人划分在一起了——因为他们三个人加起来都没打得过对面两个! 听了曹丕问她背了多少首唐诗,徐雪筠撑着脸仰头回忆:“幼儿园的时候开始背唐诗三百首,上学之后......” 但是她还没说完呢,曹丕就忍不住了:“唐诗?三百首?” 还是启蒙的时候背的? 不是,唐诗凭什么啊?
第123章 之前他们只是从后世知道唐朝的诗受追捧——但是没有想到这么受追捧啊! 但这能怪谁,唐诗是因为在科举的推动下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也就是说可以专心学习,专心写诗的人更多了。 而在战国乃至秦汉时期,能读的起书的人都不多,也没什么上升的渠道,压根就不是一个孕育读书氛围的环境。 徐雪筠不知道他们的震惊以及各种想法,只想着赶紧把船开回去。 终于解放了。 她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下次再也不和他们玩这样的游戏了,她都多少年没有看过语文课本了——今天算是把她肚子里面的墨水全部都刮干刮净了,再多一点都没有了。 刚好回家到了吃饭的时间,夏末初秋,天气没有热到要开空调,但又没有凉快到吹吹风就能畅快吃饭的地步。 当然这是徐雪筠自己觉得的,而其他的几人,无论是李世民他们还是刘姨他们,都觉得这个天气最舒服了,一边开着窗户吹着小风一边吃饭,不是挺惬意的吗? 见没有人支持自己,徐雪筠就把家里边许久没用的风扇给搬出来,放到了自己座位旁边,把风扇打开一档,对着自己呼啦啦的吹。 几人还是第一次见这个东西,因为来的时候正值盛夏,农家乐里是不缺空调的,所以只以为后世就是用空调神器纳凉。 这风扇......瞧着外形好像要做出来不太难啊。 几人开始蠢蠢欲动了。 风能够带来凉爽,这是几乎在人类诞生之初就明白的道理,所以从古至今的纳凉工具都不少,最早的扇子被称为‘翣’,仅看这个字就能看出来这个扇子的原型,‘妾’拿着羽毛给人扇风,而她手中的羽毛就是扇子了,目前中国被挖掘出来的最早的扇子出现在商代。 并且经历了多种演变,从‘翣’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障扇,再到汉朝的纨扇——也就是我们现在也依旧在用的团扇,再到十一世纪左右的折扇。 不过,这些都是上层人士使用的东西,又比如官家小姐或者文人雅士,电视剧中常出现的形象也是由此而来,但要知道最热的可是底层劳动人民,他们所用的扇子没有羽毛,没有‘纨’,也不需要遮尘或者题诗,能够扇风就是最大的用处。 最好还是不用花钱,可以白来的,天生地养的。 那会是什么呢,就是树叶。 这里就要回到‘翣’字上了,和它同时期被指代扇子的字,还有两个。 ‘萐’和‘箑’。 中国人造字,在最初的时候向来都是象形文字,而这两个字上,一个草字头,一个竹字头,就能说明一般人用不起羽毛的扇子,用的都是植物所做成的扇子。 这三个字代表了三种材料,蒲草,羽毛和竹子。 比如,传承千年仍旧在使用的蒲扇,东汉时期电视剧经常出现的羽扇,以及现在不常见,但是在古代还算是比较常见的竹扇,有圆形和刀状,有长柄和短柄。 但——还是不够解热! 因为明末有小冰河时期,再加上现代因为科技的发展,天气总是越来越热,所以便会让不少人下意识的认为古代就一定要比现代凉快。 但其实并非如此,古代有凉快的时候,但大多数的天气还是和现代差不多的。 就比如被称为古代最热的一个夏天。 乾隆八年。 那一年究竟有多热呢,在山西的《浮山县志》中记载,‘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有不少人热死在路上,而且北京更热,有可能买着东西,上一秒还在跟你说话,下一秒就热死了。 不仅只有这一处记载,因为太热了,所以这一年留下来的记载非常之多,比如《天津县志》,‘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续东华录》,‘六月丙辰,京师威暑’等等。 人被热死了,土地也被热的烤焦了。 因为这个记载让不少人好奇那一年的夏天有多热,所以也有专家曾经根据其他的记载换算过当时的温度,平均高于40℃,最热的气温达到了惊人的44.4℃! 因为太热了,所以各地官吏纷纷上奏,请求帮助热到引发百姓的大恐慌,但是天气这种事情,哪怕是皇帝,也无法掌管,乾隆急的晚上睡不着,却也无可奈何,因为他用的法子,该用的都用了。 就比如中国最古老的祭天,早就记过了,甚至还有野史传闻祭了不止一遍,但从五月就开始进入的高温,一直到九月份才退去。 在这其中甚至还引发了大干旱,有的地区一杯水都要十钱,比之前的米粮还要贵。 除了这个被称为古代最热的夏天之外,其他的朝代的夏天也不像现代想象的这么凉快——不然许多大旱也不会那么难熬了。 比如向来心怀百姓的杜甫,‘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还说自己热的饭也吃不下。 如果有经历过没有空调与风扇时期的孩子,应该能够知道在夏天最热的时候,用蒲扇扇出来的风其实也是热的。 不过他们倒不是指望着这一个风扇能够解决干旱暴热的问题,这也太难为它了,他们只是想过来看看后世的纳凉工具。 能够多一些灵感都是好的。 不过一看,李世民便失望了起来。 不是因为觉得风扇的效果不好,而是因为他看到了后面的电线。 又是要用电的。 这电怎么就那么神奇,什么都能干。 但这却给了他一个启发,虽然他们可能不能完全还原出这个后世的风扇,但是说不定徐姑娘能有其他纳凉的法子呢。 但他觉得自己表达的挺清楚的,到最后不知为何落在徐雪筠脑袋里面,就认为他在问古代有没有什么智慧的避暑方法。 朱元璋此时正在哗啦啦的用奏折扇风。 他们今年也不怎么凉快,而且刚吃完饭,人正是最热的时候,朱元璋盘腿坐在榻上,和马皇后一起看天幕当饭后消食。 “这说的话正合我意。”朱元璋不耐烦宫女给他扇风,总觉得那风扇出来都没劲,还没他自己扇的凉快。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89 首页 上一页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