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真是让昨天才对她稍有改观,认为她其实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娇气,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各朝代观众叹为观止。 连肉包豆粥都不愿意吃,那还要吃什么。 不知道有多少人想吃肉包都吃不上。 但徐雪筠是真不喜欢一大早上吃这个,觉得肉包太油,豆粥太难喝,最后央求着刘姨给她摊了个西葫芦鸡蛋饼,配了一杯冰凉的草莓牛奶。 肉包也没浪费,本来就给她留了一个,苏轼两口就塞完了。 徐雪筠还没醒神,李白他们急也没办法,撑着脸看她慢悠悠的嚼着,嚼着嚼着还像嚼累了一样叹了口气。 朱元璋摇头。 这孩子要是放到他小时候那个年代,都活不下来。 难养活着嘞。 哪家小孩不是有啥吃啥——有的吃就不错了。 吃完早饭,徐雪筠打着哈欠带着他们下了地。 今天他们要去摘点梨回来熬秋梨膏。 诸葛亮他们还问徐雪筠觉得什么东西产量多。 徐雪筠当时想都没想:“豆角啊!” 一到下豆角的季节,好家伙,她家的豆角吃都吃不完,送都送不出去。 吃的她一听豆角两个字都反胃。 说着徐雪筠就准备带他们去摘豆角——刚好走的时候全都拿走,一点也不要给她留。 上年晒的豆角还没吃完呢,再不摘她奶奶又要晒豆角了。 拿走,都拿走!
第45章 很多人其实对豆角的产量没什么概念,因为基本上都是屋头屋后种一些,知道多,但到底有多少呢。 把其产量数据化就很直观了。 杂交水稻亩产在1000斤到1500斤之间,而豆角亩产却在2500斤到4500斤之间。 “两千五百斤到四千五百斤?!”听到这话的人无不震惊,却也有人连声反驳,“我家就种豆角,怎得没有那么多的斤数?” 豆角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几人平日里自然也吃过豆角,新鲜的豆角,酸豆角,或者冬日的干豆角。 可谁也不知道豆角的斤数如此之多,对视一眼,纷纷都觉得不对劲,想着是不是徐姑娘记错了,决定等到豆角地里再说。 直到看见了那一大片一大片,好像能把人都埋进去的豆角。 徐雪筠家里的豆角搭了架子,看着比徐雪筠还高几厘米。 徐雪筠今年也是第一次来豆角地里,比了比:“好像留的空小了点。” 当时播种的时候她倒是来了,听人聊天说她们地里的肥力好,豆角可以种的稍微密一点,就每隔五十厘米放一颗种子,也就是行距五十厘米左右。 但是豆角架上现在爬满了豆角藤,下面又挂着密密麻麻的豆角,说的倒是没错,因为肥力好,所以豆角没有减产,可以人就有点进不去了。 天又热,徐雪筠试了一下就放弃了:“要不然今天别摘了吧,等之后下架子的时候一块摘了。” 但几人却坚决不同意,并且终于回过神来,连声追问此处的豆角为何如此茂密。 徐雪筠挠了挠头:“就是像之前一样种啊......” 豆角不都是这样吗。 因为除了豆角肉沫和干煸豆角之外徐雪筠不怎么喜欢吃豆角,所以平日她也没怎么关注豆角的种植,见他们好像都很好奇,本着顾客是上帝的原则,徐雪筠帮他们找了个人过来。 “王叔——”徐雪筠带着他们去旁边的小屋子里,这里是放置一些随手就能用的到的农具的地方,还有一张床可以休息。 她敲了敲门,里面应声之后探进去了个脑袋:“王叔,他们说觉得您的豆角种的又多又好,想学学怎么种豆角。” 这么大的地,平时肯定是有人看着的,而且虽然围起来了,但还是有人会进来东拿一点西拿一点。 其实拿一点也没什么,毕竟种的的确多,再加上人吃能吃多少,徐奶奶没管过,直到有一次被人偷狠了,徐奶奶一气之下就找人看着。 少一点没事,就是不能像之前一样被人偷了去卖,少了快半亩地的东西。 王叔正在屋子里泡茶,一个大的农家乐发的双层玻璃杯,里面是满满的茶叶,还有特意养的茶垢。 徐雪筠其实真的觉得茶垢就是污渍,但似乎有不少人都喜欢养这个,说养的好的,清水倒进去都是茶的味道。 ‘那不就是没刷干净吗......’ 但徐雪筠只看了一眼,也不说什么,毕竟这是人家的兴趣爱好,又不让她喝。 “种豆角?” 王叔从小就干惯农活,虽然五十多岁了,但是身体看着好的很,比徐雪筠都硬朗,脸晒的黄黑黄黑但是又油亮亮的:“还有客人对这个感兴趣?” 虽然农家乐很大,但其实大部分人说想要来体验生活的客人都是去一些好玩又好吃的地方。 比如去摘草莓,摘苹果,摘梨,洗了就可以吃,又或者是摘点玉米挖点地瓜土豆,在地旁边架个火就烤了。 这才是客人们想要的农家生活,要真是让他们实打实的下地干几个小时谁愿意啊。 所以王叔是真的意外。 不过他拿了主家的钱,这点事算什么。 “豆角好种啊,比其他杂七杂八的菜好种多了。” 王叔推开门出来,见这一群年轻人还愣了一下:“这么多人啊。” 诸葛亮看着他就觉得亲切——在他的朝代中,人大多数都是这幅精瘦健壮的模样。 “麻烦您了。” 王叔连忙挥手:“这麻烦什么,来来来,我给你们讲讲。” 但他种了一辈子地,要讲还真不怎么会讲,所以王叔到地里摸了好一会的豆角后才开口。 “种这个豆角啊,首先就是要知道豆角的特性,就像是水稻得种水里,没水不好活——现在听说也有不要种水里的水稻了,但是咱也没见过,小麦刚种下去的时候如果土好,就不能浇那么多水,甚至如果前后下雨,最好那几天就不要浇水,我认为这就是和庄稼成为老熟人,得知道庄稼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才能谈其他的。” 杜甫便问道:“那请问豆角的特性是什么呢。” “豆角喜欢肥力高的,松散的地方。”王叔指着这密密麻麻的豆角,“你想,要是一块地里肥力不高,它能出这么多豆角吗,就像是一个孩子本来能长到一米八的打个,但是吃不着好东西,再有潜力也没办法。” 听着他说话的农户皆觉得这话有道理。 那就是他们的地肥力不高?可要怎么样才能让豆角地的肥力高起来呢。 这是所有人的疑惑,诸葛亮也问出了这个问题。 “想要肥力高就施肥啊,不过豆角不称好肥,农家肥,或者直接在翻土的时候埋点鸡鸭或者猪牛的粪便进去也行。”王叔说的都是实在话,“现在谁还缺豆角吃了,用好肥料当然好,用农家肥省点钱也不错。” 肥料。 所有人都注意到了这一个词。 这些话,如果是种地的老把式,一听就明白,哪怕古代没化肥也能听明白。 因为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发现,往往地里埋了骨头,或者是埋了粪便的地方,长的庄稼就格外好,哪怕他们不知道原因,但也已经下意识的开始这么做。 像是在秦汉时期,粪便,骨汁,豆箕,甚至是河泥,都被广泛当成肥料。 还会种植一些豆类植物,又或者是把杂草落叶都当成绿肥,压在土里,第二年种的作物就更好。 不过一开始的施肥方式是简陋的,效率也不高,所以施肥的人也不多——因为虽然产量提高了,但是却花费了更多的功夫,在秦汉时期人口相对于后世可以说是稀少,有大片的地等着人种,何必在一块地上钻研呢。 即使有《汜胜之书》中的精准施肥法可以避免一些肥料的浪费,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没有必要的。 如果说现代是精细种植,那秦汉时期就是粗放型种植,不是地不够种,而是人不够多。 这也是秦汉时期的帝王一直提倡妇女再嫁的主要原因,因为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耕力。 所以嬴政和刘彻现在听是听了,记也记了,却也在犹豫要不要建议全国施肥。 花费这么多人力和时间,到底值不值得呢。 毕竟这豆角吃肥,其他的作物可不一定吃肥。 他们决定继续听一听再说。 李白也不嫌脏,低头扣了扣地,发现好像没有粪便或者腐烂落叶的踪影,果断提问:“王叔,我们现在用的什么肥啊,和以前用的肥比起哪种更好啊。” “我们现在用的是复合肥和磷钾肥。”王叔对肥料可谓是如数家珍,如果他自己种肯定不花这个肥料钱,但这不是主家的地多吗,人家要好东西,不在乎成本,“复合肥当基肥,不嫌弃的混点鸡粪最好,每亩施五十公斤差不多——就豆角要这么多肥,多的吓人。” “光有基肥还不行,它一开花还得施磷钾肥,这个就得看地和当时的情况了,按每亩十公斤上下增减。” “你和小麦比比,小麦一亩地才是它的一半都不到。” 王叔还有点感慨:“我小的时候家里也种豆角,毕竟就算豆角吃再多也吃不饱,但多少是个菜。” 屋头里种几颗的,也没人管没人问。 可豆角都稀稀疏疏的,长倒是长,但一个藤上就那么几根。 就差在这肥上了,当时都吃大锅饭,肥也不能乱丢,队里都收集起来一起沤肥,自家能有点烂叶子就不错了。 虽然很多人还是没听懂复合肥是什么肥,磷钾肥是什么肥,但有一点他们听明白了。 那就是豆角,十分吃肥,哪怕他们种的和徐姑娘家种的豆角看起来差不多,但没有肥,产量就差个天翻地覆。 接着王叔又说了怎么撒化肥,怎么起垄,间距多少,一个坑里撒多少种子。 “撒完种子就得盖土,盖的土得提前用水浇过,盖一厘米半到两厘米就可以了。”说完想了想又说,“其他的就没什么难的了,除了豆角出苗的时候不能多浇水,长到一米多的时候得掐尖,其他的还有啥,简单的很。” 徐雪筠掐了根豆角:“王叔,上一年这种的好像不是豆角吧,这豆角怎么一年换一个位置啊。” 王叔一拍腿:“诶——差点把这个忘了,豆角不能一直种,伤土伤水,种一年得换个地方,种点其他的作物缓一缓,最好的就是种水稻,不过咱这上一年种的藕,今年它俩掉了个个,你去上一年种豆角的地方就能看见藕了。” 徐雪筠当即决定明天摘点藕做藕粉。 别问,问就是小时候没手机闲的时候学的。 王叔的教程很详细,基本上人听了就知道该怎么种。 李世民感概道:“没想到种植方法和工具,竟然会对作物的产量有如此大的影响。”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89 首页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