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知道他们要过来摘菜,并且知道徐雪筠要招待朋友,所以其他人就先回到屋里休息,只有朱棣,岳飞和刘邦跟了过来。 南瓜,又是一个惊奇的作物。 听着两个人念叨的南瓜做法,朱棣也摘了一个,在手上掂了掂。 还挺沉。 刘邦在旁边摘了一个番茄,边吃边问:“五仁月饼?” 别说五仁月饼是什么东西了,他连月饼是什么都不知道。 虽然他的语气略带疑惑,但因为五仁月饼几乎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东西,所以徐雪筠没有以为他是在问五仁月饼,而是以为他在问他为什么会喜欢吃五仁月饼。 “就是好吃啊,因为硬,所以哪怕放了很多糖,吃下来的每一口也不会很甜。”不像是莲蓉又或者是豆沙,因为一口可以咬很多馅,所以徐雪筠有的时候中秋节吃的都牙疼。 而且:“五仁月饼才是月饼的正统啊!” 因为中秋节吃月饼已经成为了习俗,所以很多人没有要去追寻这个习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只知道是古代便有的。 但其实月饼,尤其是现代意义上的月饼,出现的时间并不算很早。 现代很普及的一个传说,是讲月饼是在唐玄宗时期出现的,李隆基和杨贵妃两人在赏月时为月饼所取的名,但其实这只是一个传说,真正的月饼是南宋时期出现的。 并且就连南宋时期出现的月饼,最初也不叫月饼,是一种叫‘月团’‘小饼’的小吃。 这种饼以小麦粉,糖,猪油等材料制作饼皮,口感酥甜,饼馅内有猪油丁,松子,果仁等,和现在的苏式月饼非常类似,但当时这个饼和中秋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一种日常甜点。 苏轼的《留别廉守》中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两宋时期的《东京梦华录》和《膳夫录》中详细的记载了中秋时节的吃喝玩乐,但都没有月饼的出现。 南宋才终于第一次出现了月饼这个名称。 是在吴自牧的《梦粱录》中,不过此时月饼‘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意思也就是只是一个市井小吃,什么时候都有。 直到明朝,月饼才和中秋团圆被联系在了一起,在诸多著作中出现。 而五仁月饼,就是那个时代月饼中的标杆,不过不叫五仁月饼,叫‘刘方伯月饼’,之后还有枣泥月饼等月饼出现,不过五仁月饼依旧是中秋节必备的月饼口味之一。 直到清朝末年,广式,苏式,京式,潮式等传统月饼才出现并且分割。 不像是刘邦一头雾水,连月饼是什么都没搞懂,朱棣听了徐雪筠夸耀五仁月饼的这几句话,倒是能明白她说的是什么。 只不过...... 朱棣摸了摸鼻子:“我喜欢吃豆沙的。” 嘿嘿,他也讨厌吃五仁的。 徐雪筠环顾四周,发现自己的身后竟空无一人,只叹气说如今不是五仁月饼的天下了,又嘟嘟囔囔的说太甜的月饼不好吃。 不仅是她在嘟囔,朱棣心里边也在嘀咕。 他觉得五仁月饼反而更甜啊,里边的馅儿直接就是用饴糖结合在一起的,怎么可能不甜呢。 马皇后却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 她推测:“徐姑娘的牙口不太好吧。” 所以吃月饼不是用咬的,而是用啃的。 一次只吃一小点,自然就不甜了,只觉得香。 但等下不是中秋节,他们也不能知道答案,岳飞从一开始就没有加入他们的月饼之争,而是和林成雨一起拔着南瓜。 南瓜好种,不同的南瓜能做的美食不同,比如贝贝南瓜,因为其粉糯,味似板栗,更适合蒸熟后直接吃,普通的老南瓜因为质地更嫩,更水,味道也会更甜,所以适合煲汤,青南瓜皮薄肉脆,更适合炒菜。 徐雪筠不太喜欢吃青南瓜,农家乐也没种,就只种了贝贝南瓜和普通的老南瓜这两个品种。 朱棣手上拿的就是贝贝南瓜。 岳飞摘了一个老南瓜,老南瓜很大,一个有差不多手臂那么长,形状像葫芦一样。 他们在刚开始过来的时候,听徐雪筠和林成雨讨论南瓜做的菜,就知道这南瓜的吃法多样,又能炒菜吃,又能煲汤吃,又能做甜点,还能当主食。 岳飞觉得这真是一个不错的粮食。 岳飞礼貌的问道:“可以上链接吗?” 徐雪筠现在都习惯了:“可以。” 林成雨一听:“还可以上链接?” 那他还在这里费死费活摘什么劲,他甚至都没开车过来,骑着共享电动车过来的,一会带回去都是个问题。 但手上也依旧没把南瓜放下,起码今天他摘的东西晚上回去他就能做上吃的。 他还准备等会再去逮一只鸡——当然,鸡他会给钱的。 朋友之间送点菜是送点菜,他也不能不知道分寸。 徐雪筠之前给他快递过一次鸡,纯正走地老黄油母鸡,林成雨用它煲了一锅枸杞红枣鸡汤,除了盐和姜片之外什么都没加,就那,好喝的他一个人在家里配着油饼干了一锅。 他还没忘记:“你们家这儿有蘑菇吧?” 他记得之前聊天的时候徐雪筠说过。 徐雪筠一看就知道他想做什么,毕竟蘑菇的搭配最出名的就是这个:“鲜蘑菇炖鸡不好吃,有晒好的,等会儿给你拿点。” 她家的干货都是常备的。 徐雪筠不仅准备给他带点干蘑菇,还准备塞给他点干豆角。 都塞,都拿走。 她一点都不要。 林成雨这才满意,看着自己怀里的几个大南瓜,他觉得等会儿不好骑车,但也没打算就这么走,又在旁边绕了绕,准备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带回去的。 徐雪筠从来都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可能受了徐父徐母开门做生意这种想法的影响,所以基本上来她家的客人,她就没让空着手回去过。 “要不要摘点藕回去,小鸡炖蘑菇这个主菜有了,金汤南瓜煲,汤也有了,来个酸辣藕片开胃,等会再摘点青菜。” 青菜在这基本上专指上海青。 徐雪筠很诚实:“不过青菜打了点农药,你得多洗几遍再吃。” 因为上海青招虫,如果在小苗的时候不打农药,基本上就都被虫吃完了——尤其是湿热的夏天。 “不过其实也基本上没留什么了,就出苗的时候打了一次,前段时间下了那么多天的雨,早就把农药都给冲干净了。” 毕竟管天管地,又不能管虫子飞哪里。 完全不打农药的得再过两个月,冬天和初春他们用大棚种上海青,那个时候就不打农药了。 林成雨表示可以来点,徐雪筠就带他去薅上海青去了。 上海青,又是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的蔬菜。 古代的蔬菜其实不少,不过好吃的不多,尤其是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的美食,这个相当匮乏,就连王公贵族也吃不到什么好东西。 秦汉时期常见的蔬菜是什么呢,葵,藿,葱,姜,葫芦,萝卜。 中间两个现在已经不被当做蔬菜来看待,只被当做调料来看待的就先不说了,只说当时最受欢迎的蔬菜,葵。 在古代被视为‘百菜之主’,可是后来蔬菜种类多了之后就没人种植了,自打唐以后种植就逐渐减少,不是因为味道,而是因为不好种植。 喜欢阴冷湿润的生长环境,不耐高温也不耐严寒,所以这‘百菜之主’在古代基本上只有两个季节能吃到。 现代被叫做冬苋菜——和苋菜只是名字像,但不属于同一科,这是一种长得类似于菠菜的菜。 所以刘邦一听徐雪筠说上海青在夏天十五到二十天都能长成,就算在冬天也能长,只是时间长了许多,就屁颠屁颠的跟过去了。 结果到那一看,朱棣怎么瞧怎么眼熟:“这不是小白菜吗?” 怎么有了个这么洋气的新名字。 徐雪筠知道在网络上,很多人都因为上海青的名字而争论不休,以为朱棣也是这种情况,就和他解释:“叫什么都行啊,小白菜,小油菜或者青菜,上海青都是它的名字。” 因为这个蔬菜它自古就有,传播的非常广泛,所以各个地方的名字也都不一样,被本土化了。 “那这个上海青的名字又是从哪儿来的?”朱棣奇怪。 其他三个名字他都听过,就只有这个上海青他没有听过。 这个徐雪筠不知道,但林成雨知道。 “因为这种青菜和以前不能算是一个品种了,以前的矮箕青菜非常容易受病毒危害,有的时候种十都不能收六,有的时候要是有一颗有了病毒,基本上那一片的菜都得遭殃。”而且七零八零年代的冬天蔬菜品种其实没多少,主要就是吃这个矮箕青菜和大白菜。 但是总是遭害。 “所以就研发了一个新的品种,因为是在上海研发,也是从上海传出去的,所以就叫上海青。” 其实人家一开始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矮抗青’,但是没人叫,一问这是什么菜,都说是上海来的青菜,简化着简化着就叫上海青了。 朱棣摘起来了一颗,一打量发现不仅这青菜上基本上没虫眼,也不像他们种的青菜又瘦又小,叶子还焦黄,而是又胖又挺拔,觉得这个也可以上链接。 因为近代吃菜都难,古代吃菜难道就不难吗,实际上古代哪怕皇宫里冬日青菜也是一大问题,吃来吃去其实就那几样,有的时候还没得吃。 这上海青又不怕染病,冬天也还能种,真是一个好蔬菜。 但是没想到徐雪筠却拒绝了。 这还是她第一次拒绝上链接。 朱棣疑惑:“为什么不能上链接?” 徐雪筠比他还疑惑呢:“这怎么上链接啊?” 谁家上海青网购啊,这运过去本来新鲜的都不新鲜了。 她家的菜本来还就贵,但是南瓜辣椒或者西红柿这种运过去基本上没损耗的还好,这上海青——在家门口的超市买买不就得了。 徐雪筠语重心长:“棣哥啊,咱做人呢,追求一点美好也是正常的,但是也不能太奢侈了。” 正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万万没想到奢侈这两个字会挂在自己头上的朱棣:“啊......” 说的太对了。 但问题是,徐姑娘不肯上链接,他现在要怎么把上海青给带回去。
第70章 岳飞替朱棣解释,说他们是因为看这里的上海青品质都很好,所以想买一些种子回去,在小菜园里种。 这个解释听着倒是很合理,只不过:“今年的新种子要等很久。” 倒是有些上一茬上海青剩的种子,不过也不多。 因为蔬菜的种子并不像是小麦或者玉米一样,一粒就能种出来新的小麦或者玉米,因为像是玉米或者小麦中,都含有能够产生新植物的胚胎,蔬菜总不能扯一片叶子就埋到土里种了——只会变烂。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89 首页 上一页 84 85 86 87 88 8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