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百分之十一共分成三分,分别是村里、乡里和外面。 三部分分别占的比重为二五三,乡里的比重最大。 村里主要支付孩子们读书的费用和奖学金,近期可能会涉及到的是家家通电灯,家家挖井,村里道路全部硬化,村部办公室重新装修等等。 乡里的比重占了一半,这是小美提出来的,以后阳澄湖乡要发展成什么样子,乡里会不会支持王家的规划,这每年的百分之五的慈善基金尤其重要。 目前乡里迫切需要的还是镇里那条马路的修缮,如果每年的钱用不完,那就留在账上,以后再用。 至于百分之三用于外面的,这里三分之二用于县里的教育、还有三分之一用于王家在外面所开的店所在的城市,主要也是用于教育事业。 这么一算,四人都觉得每年赚的钱还是不多啊。 王奶奶笑道:“这做好事也要拉帮结派的,我们这是先开个头,让其他老板有个参照,只有大家都伸出手,才能办更多的事。俗话说的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另外三人都点头。 王培根道:“这事让文明负责吧。财务处再添两个人,给他当助手。” 顾花娥也笑道:“文明已经做了好久的光杆司令了,确实应该给他配两个人了,你们看他,每天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的,帐是做的清清楚楚,忙也是真的忙。” 小美也说道:“我已经一个月没看到夏花姐了,不知道她在学校里适不适应。” 王奶奶点点头:“她们学校管得不严,两个礼拜放一次,她九月中旬回来过一次,人白了点胖了点,听她讲挺适应的。” 王培根笑道:“她肯定适应,本来就理科好,现在就是一天到晚在数字里,肯定如鱼得水了。” 这个夏花是王家以后财务上的主力军,大家肯定要加以关注的。 确定好慈善的比重后,王家又商量村里、乡里、县里具体联系的人或单位。 村里很简单,就找书记菊生,王培根决定明天就去跟他讲。 乡里,那肯定是找云根了。 一来他是田泾村出去的,跟王家关系就好,人很正直,交给他放心;二来,云根现在是乡里的二把手了,还主管经济,这事对公来说,找他也合适。 这事就交给王奶奶去处理了,毕竟她还是玖润公司的老板。 至于县里和其他城市,这也简单。 先商量其它城市,由于比重只占百分之一,王家就觉得还是在当地搞助学活动,主要资助贫困生入学,这点王家在自己村里已经搞过几年,有经验了,交给顾玲花的市场部具体执行就可以了。 至于县里这百分之二,小美建议也是用于教育系统。 这当然先要让小华和小美到一起。 “我们学校的操场很破,天好时尘土飞扬,一下雨就是积满了水,像个鱼塘,这要改建一下。 还有食堂,我们吃饭是没有凳子的,都是站着吃饭的。” 这食堂在学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小美到学校的第一天,好多人都是到食堂里去翻被子,因为食堂里用餐的都是一张一张的八仙桌,两张八仙桌一合起来,就可以翻被子了。 三顿饭,大家都是蒸饭吃的,八个人一桌,编好号的。自己去找了饭盒后,到自己所在的桌前,站好,然后桌长开始分菜。 早饭就是咸菜,中饭和晚饭的菜都是一盆,基本上咸菜炒肉丝为主,肉丝少得可怜,也没多少油,菜里还有汤。反正就是汤汤水水的,每人一勺子。 平时学生会议也在食堂,周末看电影也在食堂。 小美的意思是这至少给大家配条长凳,吃饭时坐着吃。 “还有,学校里开个小卖部,平价的,不赚钱,学生每月发平价购物凭证,一人每天限购一样东西,比如卤蛋、红烧鸡脚、鸡翅等。”小美又提出了一个点子。 王奶奶想了想,摇头道:“这恐怕不妥。条件好的学生可以问其他人借凭证,就会买很多,到时钱不够用,家长要有意见的;也有可能在学生间发生偷窃的事。还有的学生会不会买了平价的弄到外面去卖?这些都是问题。不能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结果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比不做更不好。” 王培根也点头:“我同意妈妈的意见。我知道小美的出发点是好的,知道同学们吃的差,学习强度又大,你担心大家身体吃不消。但我们搞慈善,还得和学校、教育部门商量,要得到人家的支持、欢迎,在相关部门的主导下,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小美一听家人的建议,觉得很有道理,不禁吐了吐舌头:“我这事欠考虑了。但爸爸,封亭中学的校舍,我们一定要出点钱,帮他们建起来,哪怕把明年的慈善款先用了,也要出点力。” 小美的大多同学,都在封亭读高一。 开学不多久,学校就发生了火灾。 当时是晚上了,可能就是在小华他们男生嗑瓜子的时候,女生们在宿舍里点了蜡烛在看书复习。 有一位女生的蜡烛倒在床上,点燃了蚊帐,宿舍里起了大火。 三位女生窒息死亡,两位重度烧伤,轻度烧伤的也有。 重度烧伤的两位中,有一位还是小美初二的同班同学,初三到了三班。家里父母对孩子们一视同仁,中考后孩子没考取中专中师,孩子想读高中,就让她继续上学了,谁知碰到这种事。 据说当时火灾发生后,那孩子已经跑出宿舍了,可是她看见自己就穿了一条短裤,想回去拿长裤的,结果被烧成了重度。 当然,这主要暴露的是学校管理上的问题,但那么多人住在老房子里,那房子还是木结构的,宿舍又大,二十多人一大间,所以烧起来很快,靠师生救火根本无济于事。 王培根听小美说起这事,忙道:“这你放心,镇里和县里已经拨了专款,已经动工了。”说完挠挠头:“这每年拿百分之十出来做好事感觉远远不够哇。象你们学校食堂的长凳这个很容易的,就让小男建筑队做好了我们直接送你们学校去,就是这操场,要重新弄一下,恐怕要不少钱。” 王奶奶挥挥手:“这些都要一步一步来的,你找教育局去,看看人家是什么想法。我们反正就是每年拿出那么多钱来,做慈善。 这些事一时也急不来的,先跟相关部门接头,再跟人家商量个章程出来。我们这边也要让文明跟进此事,不要我们是善心,人家瞎搞,那就辜负了我们的一番心意了。” 三人都点头认同。 慈善是一份心意,现在已经跨出了第一步,只要以后扎扎实实地跨出每一步,王家的初心,肯定会实现的。
我家的后院通现代_第227章 田泾村的若干第一 时间在王家众人的忙碌中飞快地过去,一晃眼,小美在高中已经读了一个学期了。 小美是和寒泉、张慧珍一起回家的,坐的是尹炳昆家的面包车。 王家出货实在多,很多代理商来田泾村批发货物后,要排队等王家运输部将货送过来,短的两到三天,时间长的要一周以上。 王家也在想办法,比如再买车再招聘驾驶员,比如鼓励批发商自己来田泾村取货,运输费用王家给与补贴等等。 象尹炳昆这样开几家店的就动心了,店越多自己拥有一辆车子越方便。 但这个时代车子好买,驾驶员难请。 自己去学吧,那花的时间太长了,请驾驶员吧工资高不说,人家有驾驶技术的,基本都是吃公家饭的。 好在尹炳昆二姐夫在部队里学会了开车技术,他倒是分到了县里汽车站,但被小舅子一鼓动,立马辞了职跟小舅子合伙做起了生意。 所以小美今天搭的车就是尹炳昆姐夫开的。 回到阳澄湖镇,先把张慧珍送到家,再往田泾村而来。 “小美。”寒泉在村口喊了声小美:“你看,这是谁家造了楼房了?” 小美一看,可不是,村里不知谁家起了一幢楼房,在一众平房中,鹤立鸡群的感觉,分外引人眼球。 小美看了一看,摇摇头:“不知道是谁家的,好像是四小队的位置,估计是四小队的人吧?” 寒泉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可能是建荣家吧,我国庆时听说他跑东北去倒腾木头了,估计是发财了。” 这小美也听说过。 其实最近几年,田泾村出去的年轻人也不少,象彩娥的三个儿女,金花等。 龙根夫妻俩也出去了,据说是去玉山县城开了一家餐饮店,小美听说后还开了句玩笑;“怎么不卖冷饮了。” 建荣去东北也很正常。 回到家,小美问起这楼房是哪家造的,果然,是建荣家。 不仅如此,王家三个大人还介绍,村里出现了很多的“第一”。 比如,村里有人家开了第一家饭店,就在家里,两三桌,主要接待的就是来王家批发、运输商品的人员的。 这是俞阿婆家开的。当然是王奶奶吩咐她家开的咯。 王家有王培英负责三顿饭,但来王家上班的人越来越多,都在王家吃饭肯定不行,所以现在除了那几个经理外,都是自己解决用餐的。 来的客商,王培英也没有那个精力烧饭炒菜,王家也没有人陪吃陪喝,就把这生意交给了俞阿婆。 俞家这农家饭菜,食材都是新鲜的,便宜的可以吃配好的,象后世的盒饭,也可以点了菜坐下喝点酒吃点好的。倒是挺受大家欢迎。 在此基础上,俞家又扩大经营范围,建成了第一家招待所。 称招待所可能不合适,叫民宿可能更贴切。 有的批发商,下午来的,拿了东西一时来不及回去;有的来了后,挑挑拣拣的,来不及当天走;有的货物不一定有可能要等一到两天(其实是小美没办法及时去后世拿过来)……各种原因要住一宿,原来是要去镇上招待所的,现在村里就有住的,还有吃的,住宿环境不说多好,但起码蛮干净,就在俞家住下了。 俞阿婆听从王奶奶的话,正儿八经地去申请了执照,开起了农家乐、民宿。 这第四个“第一”是属于朱宝庆的。 他在元旦前,在田泾村开了第二家批发店,这是第一家外来卖货的。 这事还是王家促成的。 朱宝庆这几年一直和王家有生意往来:他主要卖给王家古董字画等,到王家进百货在苏城售卖。 王家的服装他也来加盟的。 顾玲花的市场部,也会对他的这些店进行不定期的巡防。 在这过程中,市场部发现朱宝庆的百货店里,除了王家提供的货物外,他还卖其它产品:比如苏城本地的丝绸、食品,有家店里甚至卖漆,因为苏城有造漆厂。 王奶奶知道这事后,跑了一趟苏城,找到朱宝庆,问起相关事宜。 原来这些东西,有的是他的朋友寄放在他店里买的,有的确实是他去进的货,他有门路批发。 王奶奶经常听小美唠叨,要把阳澄湖镇做成商品集散地,那靠王家一家肯定不行,现在听朱宝庆说他有批发的货物,就鼓动他到田泾去开个批发部。 朱宝庆本来就是田泾女婿,他妻子大双和孩子的户口还在村里呢,还有田呢。 考虑了没多大会,他就答应试试。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43 首页 上一页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