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大唐万国来朝,来都来了,不留下点什么怎么对得起大唐人的热情? 宋朝商业发达,头脑更灵活。 东京开封府商人听到各种研讨会时越听眼睛越亮:“这什么技术研讨会不错啊!还有跟同行合作,这不就是强强联合吗?” “好主意啊,闭目塞听都是一家之言,这互相交流才有新的门路。” 商人听了这么久的天幕,已经总结出了这个结果。 别说经商,就算是国家,闭关锁国也得落后挨打,这经商也需要人脉和技术,如果总是在自家内部发展,家里子孙自由接受的都是同一种思想,能发展到哪里去?还不如吸收新鲜血液,比如榜下捉婿,富商最喜欢干这事,家里不缺钱后,谁不是冲着人才去的。 听到各种研讨会,商人有了新思路。 原来有比联姻更紧密的合作方法。 联姻或者榜下捉婿不一定生儿子,生儿子不一定继承门户,还有翻脸后吞并对方的风险,还不如就利益至上,用利益来合作。 想到这里,立刻兴致勃勃出门,准备去找其他同行商议此事。 . 明朝想法更简单点。 首先,得把高产量的农作物搞进来! 等到明朝末年引进玉米、番薯,全都便宜了清朝,朱元璋可不服。 “要造福也得是造福我大明。” 当然,农学院也要。 “朕就是农民出身,若是大明农业比不过大清,那岂不是丢了农民的脸?” 朱元璋起了强烈的攀比心,尤其是对抢走他江山的大清,耿耿于怀。 既然海外在大明时候变强,他要让大明更强,强到无论是大清还是外邦,只能臣服,看这后世子孙还骂不骂他。 永乐年间,朱棣也不服:“朕既有郑和,也有海船队,不提前引进玉米番薯都对不起朕下西洋的经费。” 民间的商人沿海的百姓更不服“” “去国外打工都能带回粮种青史留名,我上我也行!” 现成的引进番薯的方法都有了,现成的番薯产地也有了,这么好的青史留名机会还不珍惜,那真是活该自己碌碌无为。 有了天幕以后,从洪武年间开始,就已经不再实行海禁,而人被利益驱使时的行动力是惊人的,还没等朝廷下令,已经有不少海商渔民,带着熊熊野心,冲向了茫茫大海。 玄烨原本因为“御稻米”的成功还有些飘飘然,现在看了看自己写得诗歌,嫌弃地推向一边。 “朕也研究了水稻,可惜产量相比这后世,还是差了许多。”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华夏古代帝王里唯一一位亲自培育出高产水稻的育种专家,也正是康熙皇帝亲自培育的水稻,终结了古代史上长城以北不能种植水稻的历史。 古代许多帝王都有在皇宫中单独开辟农田来提倡农耕的习惯,康熙也不例外,他在宫中有丰泽园,种植了来自全国各地省份进贡来的稻种。 但是不同的是,康熙的亲力亲为,不仅仅是提倡农耕,还开始培育良种。 康熙二十年,玄烨去丰泽园查看稻田收成,发现了一个抗寒高产稻种。 康熙开始就这个发现,用了十年的时间反复试验研究。 等到证实“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时,康熙才确定为一个新品种,这时,便开始在承德避暑山庄试种,由相关官吏负责看管。 等到丰收之后,康熙亲自试吃,并且赐给百官食用。 据史料记载,“御稻米”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早熟,比一般稻种早成熟两个月;第二个特点就是好吃,康熙自己说“气香而味腴”,他从康熙二十年开始就一直食用。 之后,康熙每一季度都从他的试验田中挑选耐寒、早熟、饱满等具有优良特性的水稻种子,然后进一步培养、筛选,直到全部都符合要求为止。 ——这种培养新型植物的方式在1856年被西方植物学家维尔莫林首先提出,被称之为“单株选择法”,也就是说,康熙的这个技术领先西方140多年。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起初,因为“御稻米”产量不足传统稻米,每亩产量不足1石,大臣们有些犹豫要不要推广,直到发现该稻米成熟时间更短,可以一年两熟,作为双季稻推广,最终使得种植水稻的百姓亩产提高三倍。 “高产啊,高产。”玄烨眼红地看着现代杂交水稻的产量,用手轻轻在膝盖上拍打着,片刻后下定决心。 “农业学堂之事没那么简单,先从已有的条件开始,朝廷也设立农学奖项,先吸纳民间农学人才,共同研发御稻米。” 说着瞅向几个儿子们:“你们都别闲着,这一期天幕说了如此多的农学之事,回去给我写学到了什么,朕明天要看。” 学业一向繁重的阿哥们不管面上如何,心里齐齐吃了苦瓜似的。 这写农学,他们该怎么写,写什么啊? 虽然康熙帝亲自育种,但是不代表每个阿哥都精通农事,写学到什么,明显不能随便糊弄。写得太假大空也不顶用,皇阿玛可不是好糊弄的。 阿哥们齐齐在心中下定主意: 这农事府中幕僚和母族贵族显然也不懂,还得自己亲自去看。 远的不说,母族的庄园,京郊附近的乡村,总可以去吧? 玄烨看在眼里,对儿子们的心思自然懂。 他没有明说什么,端起茶示意送客。 就是得让皇室真正的重视农业,重视农学,自上而下,那些官吏、商人才能跟着重视。 若是帝王都昏庸着,有人才也不知道重用,帝国同样没救。 每当想起天幕说过的大清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玄烨就深感无力。 但愿,现在救一时还有用吧! 【水稻,从华夏的河姆渡文化时期驯化发现,经过一代代的农学家研究传承,最终走向全世界,成为全世界的粮食宝藏。】 【如今,在农学院里,依然有许多农学生,在为了这一粒种子费尽心血,在传递着这一粒种子,传递着华夏人的农耕文明。】 【这就是华夏的薪火相传,文明相继!】 古人集体感到荣耀! 从颁布过兴农政策的帝王,被点名过的古代农学家,历史知名的文人士子,到田间耕种的农民,经营过农副产品的商人,每一人都曾为这片农耕文明贡献过自己的力量。 而后世子孙也没有让他们失望,依然在继续传承着华夏文明,传承着农耕之下的祖辈精神。 【水稻是正规途径,但是也有许多,是非正常渠道传出去的。】 【华夏是世界植物的故乡,许多现如今你以为是其他国的特产,其实都是起源于中国。】 【比如号称新西兰的国果猕猴桃,谁能想到,猕猴桃的故乡是华夏,新西兰所有猕猴桃、包括后面培育的新品种金果,老祖宗其实来源于湖北宜昌?】 【下一周,将为您带来特别讲述——植物间谍,为您讲述那些,从华夏流传出去影响全世界的植物,以及,那些乱世之中偷盗华夏植物的植物间谍!】!
第58章 第 58 章 后续影响 “先有纸,然后是学校。”咸阳宫中,嬴政提笔一项一项写下来: “女科,农科。” 咸阳学宫需要设置的学科越来越多了,但是他不但没觉得繁琐,反而有一种回到年轻时征服六国时殚精竭力、全力以赴的挑战欲。 嬴政回忆着天幕提到过的职业:“农家,墨家,法家,兵家,医家。” 后世有农学家,类似大秦的农家; 有各种能工巧匠,而且很推崇墨子和其夫人,大秦的墨家可替代; 有女法官,定然也会有男法官,有“法官”定然也有各个阶层的执法人员,大秦的法家可以替代; 兵家自不用说,后世不但说明了军事武力的重要性,还举出了大宋的反面例子,大秦的兵家本就受重视,以后只会更受重视。 虽然还没详细介绍医学,但是介绍过军医,也提到过后世长寿离不开医学的发达,大秦的医家也得重视。 百家其实远远不止一百家,许多派别在后世甚至没留下名字。 如今百家人才汇聚咸阳,嬴政自然也有侧重。 咸阳学宫设置学科,还有请先生教授学问,都得仔细考量。 写完侧重的学科,嬴政又开始写天幕提到过且重点夸奖过的各种技术:石刻工艺,青铜剑,冶铁技术,刺绣地图,农业技术,农业的范围包括粪肥、耕地、农具、温室、育种、养鱼和养蘑菇菌子等等。 嬴政看着写满文字的纸张,满意地收起笔:“天幕这一次带来了不少好东西。” 他回忆着天幕提到过的温室,心动又有些无力。 可惜纸张还是不够,造温室差了点,用布帛来造温室同样昂贵,只能试试室内挖沟渠放硫磺的“堂花术”。 温泉是有限的,温泉里的硫磺同样是有限的。 在嬴政看了,终究是一个问题:大秦的面积目前还太小了。 “百越是种植水稻的好地方,日后需要重视。”嬴政对着扶苏说。 “百越之地农耕工具技术不足,可以以此方法来收服当地人。”说着说着,嬴政想起了管仲,“果然不是所有战争都需要用武力,若是管子现在还在世该有多好。”他恨铁不成钢看一眼李斯,摇摇头。 同样是法家,你怎么没学到管子的商战之术! 李斯:“……” 对不起,是他无能。 嬴政想起后世那美国发动的粮食战争,不费一兵一卒让一个国家不战而败,想起前一年刚刚打下来的百越之地,想起那些桀骜难驯的百越人,有了新的主意。 . “别这么仇恨大秦,我们是来帮你们致富的,不是与你们为敌的。” 此时的赵佗,因为始皇帝在位,还没有生出反叛之心,当朝廷派来农家人帮忙收服百越人心后,赵佗立刻带着星夜兼程赶来的农家人到百越人面前。 当然,因为咸阳比较远,这里的农家人不是从咸阳赶过来,是得到传书后从就近赶来的。 在学习和融汇贯通天幕上的农学知识上,农家人具备了很大的优势,他们也有足够的野心,想要壮大农家,听到始皇帝要征发农家子弟去百越教授种植水稻,立刻调转去咸阳的方向,赶到百越。 一群各种狼狈的农家子弟彼此对视一眼,眼里满是庆幸。 原本还觉得自己住的离咸阳太远,现在发现远也有远的好处,若是他们在百越普及了中原的农耕之术,岂不也要青史留名了? 农家弟子朝前一步,看向百越人:“我们是农家弟子,来这里是帮你们扩大水稻产量,种出更多粮食的。” 百越人群中有些骚动,他们依然保持着自己民族的发型和服饰习惯,也说着自己的语言,叽里咕噜起来,大秦人也听不懂。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68 首页 上一页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