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后!”尚还年幼的李承乾和李泰担心的看着母亲,几个女儿早已齐齐激动地扑向长孙皇后,拉着母亲看来看去,难过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至于李治,得等两年后才出生。 长孙无忌也担忧地看着妹妹:虽然知道观音婢身体不好,但是却没想到如此不好!怎会年纪轻轻就去世! 636年,按照天幕的纪年法,现在是公元626年,也就是说长孙皇后只还有十年寿命。 十年后,她也才三十六七岁,正值壮年! “太医!太医快给皇后看看!”李世民大声呼喊着太医,急的都顾不上是在大臣们面前。 “陛下,臣妾没事。”长孙皇后连忙安慰丈夫,但是生死大事,哪怕是往日有效的安慰,此时也显得很无力了。 【可惜,长孙皇后呕心沥血用一生时间写,唐太宗推广天下的《女则》,宋朝以后,因为女子不得干政,这本后妃教科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最终失传。】 刘娥出身不高,入宫之后才有机会读书写字,闻言也起了好奇心:“皇后写得书,为什么不让后妃看?” 说起来,皇室藏书那么多,她好像都没好好读过,或许遗漏了许多财富。 “去宫中藏书阁找找,有没有《女则》。” 很快,宫人带着《女则》来复命。 尽管当权者不喜,但是出于帝王家对天下知识的垄断权,和古人对书籍的看重,也没有毁坏,只是让它封起来在角落蒙尘。 宫人自然是擦干净之后送来的,刘娥翻了翻,意外地睁大眼睛:竟然是这样的内容?难怪会被禁。 刘娥原本找书是想自己看,突然有了新的想法:“既然还有,为了避免日后遗失,将《女则》印刷后传到民间。” 李世民身为男子,都能大大方方把《女则》传阅天下人,她身为掌权的女性,更不会约束女子发挥自己的能力。 虽然可以想象,一定会遭到那些迂腐大臣的阻拦,以往刘娥还会忌惮自己的身后名,现在已经不在意了。 从她专权开始,从她屡屡用龙袍试探与龙椅的距离开始,就注定会为男性当权者不喜。 反正左右是不喜,她为何不更大胆一点,直接把那群老顽固气死,也可以让自己耳朵清净点。 想到这里,刘娥甚至悠然往龙椅上一靠:“如此好书,当为天下人欣赏,等书重新刻印后,给各位大臣都送去一份。” 【这里为长孙皇后平反一下,虽然很多人听到《女则》这个名字以为又是什么女德书籍,其实不是,它跟《女诫》等女德书不一样,从宋朝以后的统治者让它逐渐失传的态度就可以看出。】 【现存有关《女则》的书籍,是从其他人的书籍中记录的只言片语。】 《女则》与《女诫》是两本截然不同的书,却因书名相近的缘故被很多人混淆。 《女则》是长孙皇后采集古代妇女主要是历代后妃的事迹并加上自己的评注,用于时刻提醒自己如何做好皇后的一部评论集。比如书中有提醒自己约束外戚,还可以从长孙皇后的诗歌,以及李世民受到《女则》影响,下令编纂《晋书》来窥探。 《晋书·列女传》是历代各色由男人书写的“列女传”中,对女子贞节表扬的最少、但是对智慧女性表扬最多的史书。 比如谢道韫老年遇到贼寇拔剑杀贼的故事,就出自此书,并且表扬谢道韫有“林下之风”。 还有许多例子: 苻坚妾张氏“明辩有才识”,上疏力劝苻坚南征。 毛氏“壮勇善骑射”,军营被姚苌攻破时,她“犹弯弓跨马,率壮士数百人与苌交战”,直至被俘。 慕容氏“有才慧,善书史,能鼓琴”。 辛氏“聪朗有才鉴”,其弟辛敞按照她的指点处事,在错综复杂的曹魏政治斗争中如鱼得水…… 比起宋明清时期表彰的“节妇”“孝女”,《晋书》上记载的魏晋女子能文能武,聪慧过人,懂军事懂政治。 【其实《晋书》的作者同样是男性,共二十一人,说出名字各个在后世都是鼎鼎大名。】 负责监修的是后世鼎鼎大名的名臣和文豪: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 负责天文、律历、五行等三志的作者是玄学大佬——李淳风; 其他十六位编纂者里同样有许多名臣。 比如巾帼女相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上官仪自己也是著名诗人和文豪,当做宰相;后来武瞾的心腹、成语“笑里藏刀”的来源李义府,也当过宰相;还有编纂了《艺文类聚》《周书》和《唐高宗实录》的著名史学家令狐德棻,等等…… 除了众多名臣,唐太宗李世民还亲自为司马懿、司马炎、王羲之和陆机写史论。 众多文武兼备的文豪名臣修书写的《列女传》,挑选的女子楷模充分说明唐初的风气,更注重的是女子自身的才识和技艺,而相对忽视传统三从四德的“妇道”。 后世修前朝史书都会受到当朝文化风气的影响,《晋书》这样的“魏晋风流”与其说是魏晋风气,不如说是大唐的开放包容,比起欣赏女子守贞守节,更在意女子的能力。 欣赏女子的才艺甚于妇道的《晋书》既然符合李世民的心意,自然也符合皇后作品《女则》的核心主题。 . 李世民听到后世怀疑长孙皇后的书,比自己的书被质疑了还生气:“《女诫》?观音婢写得书怎么是那写给自家女子看的私书可以比得!” 长孙皇后安抚着李世民,比李世民还要看淡生死。 她对自己的身体其实心里一直有数,此时天幕说她芳年早逝,对她来说,不过是提前解开谜底。 事实上,她的注意力在另外一点。那就是天幕之前提过的女皇武曌的心腹和女宰相的祖父,原来都参与修过《晋书》。 这岂不是意味着,贞观朝的这么多名臣,都留到了武氏当权时期。 但是这一时期,别说还没见到武曌本人,上官婉儿也还没有出生,连靠着李治东宫举荐的李义府都还不知道在哪里。 民间的李义府此时才12岁,但半大孩子早已开始学习,他自幼就颇有城府,看到天幕上对自己的介绍,完全不觉得是耻辱,反而颇为向往。 “笑里藏刀,这个名头可不太好。” 但是能当上宰相,成为帝王心腹,哪怕是女皇,照样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义府眼眸闪烁:明天就去改名,关系到一家前程,想必父母亲族也会配合。 【宋朝时期,雕版印刷发展到全盛时期,从开始只有单色印刷发展到“单版复色印刷”,并且以这种方法印刷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因为单版复色印刷时颜色容易混杂渗透,印刷效果不好,后来印刷工人发现分板着色,分次印刷效果更小。于是发展出了“多版复色印刷”,又称“套版印刷”,现在木版画印刷基本也就是单色和套色,可以说是老祖宗几千年前的研究打下的基础。】 朱元璋看着天幕里的印刷方法,想起自己去官刻厂见过的画面,给儿孙们解释:“现在南京的官刻书主要也是这两种印刷法子。” 洪武年间,大明的官刻机构,或者说官方印刷厂,就设立在南京,许多官刻书都是在南京刻板,比如《南藏》,这本明初时期在应天府刻成的官方版本《大藏经》命途多舛,刻成后没多久就遭遇火灾,因此永乐年间再次刻本。 嘉靖以后,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到了永乐年间,朱棣设立经厂,北京变成了官刻机构中心,在北京刻板了《北藏》和其他正统道藏书籍。 一直到清朝年间,清朝帝王依然还在使用北京的刻板,比如雍正时期的《龙藏》,就是北京刻板。 《龙藏》是历代官刻大藏经里极为重要的一部,不仅仅是汉文大藏经,还收录了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经版79036块,是历代集大成者的经典著作。 【正是在北宋繁盛的印刷环境中,书肆刻工毕昇发明了新的活字印刷法,一下子把印刷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毕昇先用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刻上凸面反字,用火烧硬后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个单字的印章。 他批量制作了组多胶泥“印章”,按照一定的顺序规整的放在木格子里,然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松香或者蜡和纸灰,用来做泥模子的黏合剂,按照字句、段落,把一个个胶泥字模子摆放好,最后框上铁框,用火加热。 等到黏合剂冷却后,依然不能立刻使用,需要用平板把版面压平,等完全冷却泥模变硬之后,就可以开始刷上墨、覆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开始印刷。 印完之后,再用火烘一烘,黏合剂融化之后,泥活字还可以拆下来留着下次使用。 . “毕昇!真的是你!” 北宋庆历年间,一处书肆里,各个印刷工匠羡慕地看着毕昇。 原本听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昇他们以为是重名,以为会是什么大人物——就算那造纸术的宦官,也是宫里伺候皇帝皇后的人物,对他们来说也算大人物了。 没想到如此详细的介绍,还真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书肆刻工,就是他们身边的同伴! 毕昇同样感到不敢置信。 他伸出双手,看着手指上还残留的胶泥,原来,他的发明除了沈家小公子,还是会有很多人欣赏的吗? 原来,他虽然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他的发明创造却影响了几千年的后世,他的一切努力,没有白费! . “活字印刷活字印刷,原来是这么个活字!” 唐朝的工匠是最激动的。 大唐的造纸工艺已经很厉害了,雕版工艺同样成熟,不缺优秀的匠人,只缺效率。 再简单再好刻的木板,一版一版刻下来也是费时费力。 现在有了活字印刷,大的书肆若是匠人一起合作,多印刷几次积攒许多的胶泥模子,日后都不需要自己刻木板了。 匠人们热闹地讨论着:“果然比雕版省事!还可以改错别字!” “还比雕版省地方!”大批的书版存放不方便,若是遇到阴雨或者老鼠还会被损坏,坏一两个字整版都无法用了,看着就心疼。 “这做一批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做得越多,后面越省事,都可以不用做新的直接找旧模子,多方便!” “但是泥活字容易变形吧?泥巴还是太软了点,而且轮廓模糊,若是用来刻米芾怀素那样的草书,就不好看。” 有匠人顺手在地上抓起一团泥,捏成方方正正一长条,用树枝在底部刻字,刻完看着那模糊的模样直摇头,不好看,单独看都不好看,印刷出来更糊更不好看。 “不知道木活字成不……”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68 首页 上一页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