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民间喜欢说尉迟敬德是打铁出身,但其实尉迟恭是世家出身,同样学习君子六艺,懂武略,也懂文采。 汉族里原本没有“尉迟”这个姓氏,“尉迟”这个姓氏源于西域于阗,在五胡乱华时期东迁了一部分人。 尉迟部族在北魏时期有功,北魏孝文帝把尉迟姓氏尊为八大姓之一,赐姓尉氏。 其他的“八大姓”还有杨坚,是普六茹氏,李渊就是大野渊。 杨坚建隋后,所有人的姓氏恢复本姓,但是已经汉化很深,文字文化语言与汉人无异,彼此也已经混入汉人的血脉。 尉迟恭的曾祖尉迟本真,后魏的中郎将、冠军将军,被封为渔阳郡公;祖父尉迟益都,在北齐、北周都做过官,曾做过济州刺史; 而且尉迟恭的父亲是杨坚的幼弟,一代战神杨爽的记室参军,这一位打的突厥西迁,十分骁勇,尉迟恭自幼接受的教育依然是属于贵族化的军事教育,并非是草根从军。 不光尉迟敬德不虚,文臣同样不虚,笑呵呵地看着后世的笑话。 宋朝文人开始嘀嘀咕咕,说些什么“武夫粗鄙”“武夫不通礼仪”之类的话语。 辛弃疾闻言一声冷笑:“呵,一群只会耍嘴皮子功夫的废物。” 书生拍桌而起:“你说什么!” 辛弃疾“唰”的拔剑,微笑:“你对我说得有意见吗?” 书生“你你你”半天,气得满脸通红,还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辛弃疾的剑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朝他面门快速一扫。 他只觉得面前寒气一刺,尖锐的剑尖停留在他的鼻子前面,正要怒斥,就看到剑尖穿透了一只苍蝇。 “帮你打苍蝇,还不领情。”辛弃疾微笑着收回剑。 书生吓得背后一身冷汗,快速重新坐下:“谢……谢谢谢……” 说话哆哆嗦嗦,腿也吓得哆哆嗦嗦。 如果不是吓到腿软,他现在就想离开这里,离这个武夫越远越好!!! 【先秦时期,军人的社会地位较高,汉唐之后□□皇权实施“重文抑武”,使军人的地位逐渐衰落。】 【尤其是宋朝,科举出身的管理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成为社会精英阶层主流,文官作为成功人士标杆,进一步强化社会重文轻武的导向。】 宋朝时期,民间有谚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这也说明了整个社会的风气。 考了秀才,洋洋得意,免赋税,敲锣打鼓; 参军的士兵,脸上刺青,带着罪犯的标志,看到就嫌弃。 【可能宋朝与清朝时期的士兵难以想象,当兵,曾经是贵族的特权。】 【他们更想不到,武将不仅仅需要懂军事懂谋略,也需要懂文化。】 【现在,让我们回到一切的开始,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去看看那个曾经是贵族才有资格当兵的年代。】 宋朝,面涅将军狄青眼神复杂地抬头,看向天幕。 如此遥远的春秋战国,原来与如今差距如此之大吗? 卖命战斗这样的苦差事,竟然是贵族专属?那贵族也会被刺面吗,想必不是吧? 他十几岁时,因与乡人发生冲突而被官府捕快投入监牢,并在脸上刺字,注销户籍,发配京师充军。虽然充军后屡建战功 不断升官 如今更是有了将军的官职 但在朝中依然被文官瞧不起 甚至连太监都会给他脸色看。 他出身寒门 也没资格接触被朝廷管控的史书 也不会被文人邀请去参加曝书会 只自己买些兵书看着 根据实战琢磨。 天幕讲述的武林高手和江湖风采虽然吸引他 但是他还是更想看军事相关的 现在看来 终于来了 只是与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 【春秋时期的战争非常讲“礼” 这时候的两军对阵 与西方的骑兵很相似 人数不多 都以贵族为主。】 春秋时期 兵源主要是“士”阶级 是贵族的最底层阶级。 因此 春秋时期被称为“贵族文化” 当时的战争主要是“贵族战争”。 春秋时期贵族之间打仗很讲战争规范: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 不能擒获须发斑白的老人 不能落井下石 不能趁人之危 敌军没有做好准备不能实施偷袭。 比如成语里的“五十步笑百步” 就是属于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 根据礼仪 敌人后退五十步就属于投降 不能再继续攻击。 所以退后五十步与退后一百步没什么区别 都是投降 退后五十步的士兵嘲笑退后一百步的士兵也没什么资格。 【同时因为重视礼仪 哪怕是临死前也要着重个人形象。】 兵戈相接 一片厮杀之后 孔子的学生子路被斩断了帽缨 他大喊着: “君子死 冠不免!” 他放下武器整理自己的衣冠 但是蒯聩却命令武士迅速蜂拥而上 对着子路一通砍杀 子路重伤倒下。 他口中吐着鲜血 努力伸出手 颤抖着系好被对手砍断的帽缨 然后扶正自己的冠 随后最后吐出一口生气 彻底断绝了呼吸。 . “衣冠不正 君子以为耻 子路是恪守礼仪之人!”董仲舒大肆赞扬道。 霍去病张了张嘴:不是吧 这蒯聩明显是怀着杀人之心来的 打仗的时候放下武器整理衣冠 这不是自己放弃抵抗吗? 他想说什么 卫青快速扯了扯他的衣角 霍去病只能选择闭嘴。 儒家遵循的是“周礼” 子路这样的“礼”正是符合周礼的军事制度 在春秋时期依然遵循如此。 但是春秋末期 已经开始“失礼” 于是有了《孙子兵法》 有了: 兵者 诡道也。!
第91章 第 91 章 武术与军事8 【春秋末期的吴国人孙武,字长卿,所著作的《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就是公元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在华夏乃至世界范围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华夏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 【《孙子兵法》一开始的“兵者,诡道也”,其实是被儒家十分排斥的,因为这种“诡道也”,与周礼里面的“礼”完全相反,已经从曾经的仁义之兵变成了阴谋诡计的兵,当时的儒家和兵家没少论战,汉朝时期儒家把兵家与方士之流一起列为百家末尾也是因为“于礼不合”。】 春秋时期,关于战争的“礼”有许多种。 比如发起战争的时间要讲“礼”:不能违背农时,在农忙时期用兵会影响农耕,不能在寒冬酷暑打仗,容易让百姓疲惫。所以常见的战争发生在秋季,既是秋收可以抢掠丰收粮食的时辰,也符合“礼”。 在后世的文人笔下有“秋杀”的说法,因为许多刑杀都发生在秋季,比如秋猎,秋后问斩,匈奴人的打秋风。 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古时候讲究孝道,遇到丧事也不能攻击,比如楚国攻陈,正好遇上陈国陈成公的丧事,于是大军及时停止进攻。晋国进攻齐国,遇到齐灵公丧事,直接大军返回。 此外,还有打仗的前期工作,比如“师出有名”,“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双方要约定好时间、地点,两军相对,各居一面,鸣鼓而战,双方都摆好阵势后才擂鼓进攻。 行军途中也要讲“礼”。 比如进入敌国境内,不能破坏宗庙、田地,不能破坏公共建筑、城墙和房屋,不能砍伐树木,不能拿取六畜、禾黍、器械。 作战时也要讲“礼”。 不能伤及幼儿和头发斑白的老人,遇见强壮的人,他本人不抵抗的不能当作敌人。 战结束后,敌人如果受伤,应该把医药送去。 . 这样的“礼”自然让儒家人很欣赏,觉得这才是“仁义之军”,是正道之军。 但是且不说武将,皇帝同样是嗤之以鼻。 若是都要讲仁义,那些大臣篡位的皇帝就最为不忠不仁不义! 【春秋时期,作战主要是车战。虽然战车很快就被淘汰了,但是在当时同样有“礼”的意义。战车不仅是战争的工具,也是维护奴隶主等级制的工具,它是奴隶主身份、权利的象征。】 【但是到了春秋末期,已经开始发生改变,我们用一场战争来介绍一下——泓水之战。】 春秋时期,泓水之畔。 曾经在楚国手下吃亏过的宋襄公好不容易经过鲁僖公调停,被楚成王放回,却咽不下这口气,要报仇。 他亲自带着大军,先行赶到泓水北岸,已经布置好阵势,有先机,按理来说一切都是胜利的兆头。 “昔日孤召集齐鲁楚召开诸侯大会,这蛮夷竟然趁机偷袭,抓捕我去进攻我宋都商丘!若不是我宋兵强大,商丘都易主了!”宋襄公一想起往事还生气,差一点,商丘就没了。差一点,大宋就没了! 虽然商丘没攻下,宋国还在,但是宋襄公倍感受辱。同时依然有争霸天下的心思。 楚国想吞掉宋国,自己何尝不想吞掉楚国? 宋襄公看着对面姗姗来迟的楚军,还处于一片混乱中,露出胜券在握的笑容。 看着楚军正处于混乱之中,公子目夷劝道:“趁我们有先机,现在发起进攻!” 宋襄公:“不,不能攻打未布阵好的军队。” 公子目夷无奈,只能眼睁睁看着楚军整理好队伍,开始过河。 趁对方过河,公子固又劝:“趁楚军过河,立刻发起进攻!” 宋襄公依然坚持:“不,不能不符合礼。” 大宋是未来要争霸天下,不能落下口舌——此时的宋襄公依然做着争霸天下的美梦。 他眼睁睁看着楚军全部过河,在自己对面背河而战,开始整顿军容,派兵列阵。 然后双方击鼓,宣布战争开始。 击鼓出兵,鸣金收兵。 战争开始! “好了!” 宋襄公这才下达命令: “进攻!” 楚军早已准备妥当,迎战时从容不迫,双方交手后,并没有宋襄公以为的会疲惫。 宋军大败! “哈哈哈哈!”楚成王猖狂大笑,“我就知道,手下败将再怎么扑腾,也还是手下败将!” 宋襄公被公子目夷与公子固掩护着逃亡,听到这话气得当场一口鲜血喷出! 此战之后,宋襄公不仅自己身受重伤,还受到巨大刺激,回去没多久就去世。 从此,宋国失去了争霸实力,开始衰落。 .在现代人,或者是春秋以后的武将看来,宋襄公都很迂腐。 但这正是春秋时期的“礼”。 按“礼”,就是两军对垒之前,先下战书,约定好时间、地点,然后开战前,将军有足够的时间排兵布阵,完成之后,双方鸣鼓开战,这才光明正大地有序对战,并且不能使用阴谋诡计,只能凭实力战斗,还不能重复击伤一个士兵两次,等战争结束后有序退出,不能再次追杀。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68 首页 上一页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