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好的饭竟是不要钱给咱们吃的……”陈婆子面上浮现如梦似幻的表情。 “这都是李娘子好心看不得百姓受苦。”宁行骄傲道。 这样的好菜好饭,放在寻常百姓家中也得是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好饭食了。 陈老三喝了口汤,两行老泪瞬间顺着他满是皱纹的赤色脸庞上滚落下来:“这汤是咸汤啊!” 盐这样贵的好东西,李娘子竟然舍得往汤里放。 尽管还未见过李长安,可陈老三已经在脑中虚构出了李长安的形象。 一定是一位慈眉善目的大善人! 正在县衙中一手拿着毛笔,一手拿着草稿纸列算式的李长安连打了两个阿嚏。 她吸吸鼻子,抬头狐疑左右看了两眼。 莫非李泌已经发现了玉溪县人口流失严重,在背后破口大骂自己不成? 李长安思索了一会儿,觉得李泌还是有道德的,应该不会背后骂自己。 再说了,这些百姓也不是她拿刀架在他们脖子上逼他们到漳县来的嘛。老百姓自愿来,漳县县衙只是给予了一点小小的帮助罢了。 思及此处,李长安接着低头算着这一段时间的漳县GDP增长。 居民消费大大增加,一方面是居民数量增多,另一方面则是漳县百姓收入途径增加赚的钱多了消费意愿就自然就强烈了。 这一点最直观的反应就是她名下的几个肉铺销售额日益增多。 现在整个漳县几乎家家户户养鸡鸭。鸡和鸭实在是好东西,鸡能吃肉还能下蛋,鸭能吃肉鸭绒还能塞进衣服里保暖,最重要的是鸡鸭的养成周期短,比起需要以年为单位饲养的猪羊和根本舍不得的牛马驴来说,鸡鸭几个月就能养大一批,还不用费心喂食,综合比较下来简直就是最好的肉类来源。 企业投资也增加了不少,县里的铺子多了,下面村子里村合作社规模也扩大了许多。 另外就是县衙购买部分……漳县的府库中已经堆满了粮食铜钱和布帛,有钱就要花出去,在李长安的提议下,漳县县衙正在进行重新修建,所用的砖石是统一向砖窑购买的。 修建水渠和水库挖出来的那些土也不能浪费,李长安就组织人手就近设立砖窑,烧砖技术在唐朝已经完全成熟了,正好能将挖出来的土全都烧成砖。 既处理了建筑废料,又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和生产产品,一举三得。 唯一薄弱的部分就是净出口了,目前漳县向其他州府贩卖的货物都还是依靠制糖工坊衍生出来的货物。不过这个不急,等再发展两年,漳县自己生产的东西够用了自然就会往外卖东西。 计算完了GDP李长安又开始逐个看起各个公众设施的收支情况。 然后就更满意了。 就连食堂也能实现净盈利,大规模采购最大程度压低了食材成本,用大锅做饭又减少了生产成本。 目前来看支出最大的就是买盐了,不过这也是没法子的事,这些人都要去做开荒挖渠运土烧砖这样的重活,摄入的盐太少可不行。 人手还是不太够。李长安捏捏下巴,叹了口气。 受限于户籍制度和地理交通,目前漳县能吸引到的外来人口还仅限于附近的几个县。 嗯,政策倒是可以再宽松一些…… 五月,帝王下旨册封杨玉环为贵妃。 蝴蝶掀起的翅膀已经引起了一股不小的风暴。 史书上,杨玉环于开元二十八年入宫,改名杨太真作为女道士居住于大明宫。 开元二十九年又搬至兴庆宫。 直到天宝四载,李隆基才正式册立杨玉环为贵妃。尽管在杨玉环被称为贵妃前,她享受的已经是皇后仪仗了,可终究是无名无份,如今却在刚入宫就成为了贵妃。 七日内,荆州收到了一封信,又送出了一份奏折。 张九龄在得到这个消息后暴跳如雷,被掐着人中好半天才缓过神来,缓过神来后不顾旁人劝说立刻提笔写了一封劝诫李隆基的奏折,快马加鞭往长安送。 不过李长安觉得他的这份奏折一点儿用都不有,说不准还会牵连他自己再被贬官。 毕竟李隆基独夫之心日盛,早就不是开元前十几年那位广开言路的圣明天子了。 可也没办法,大唐朝廷的文武百官现在也就张九龄一个人敢写奏折骂李隆基了,其他还能留在长安围观的臣子早就被李隆基和李林甫二人联手收拾的老老实实了,硬骨头早就被贬出了长安。 张九龄就是这样的脾气,眼里容不得沙子,旁人不敢劝诫皇帝,他敢劝诫。 只是张九龄还是那个张九龄,李隆基早已非昨日的李隆基。帝王要一意孤行,哪个臣子又能劝得动呢? 收到信的人是李长安。 [室非悬罄,野有青草。] 是杨玉环的字迹。 信上只写了一行字。 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这是出自《左传》的句子,齐孝公攻打鲁国,鲁使者展喜劝其退兵。 孝公嘲笑鲁国百姓家里没有存粮田地里没有庄稼,问展喜有什么依仗觉得不恐惧呢? 杨玉环改动了两个字。 李长安嘴角越咧越大。 室非悬罄,野有青草,则她可有恃无恐。 李长安顿时蹿了起来,像一只箭一样往沈初书房蹿。 还读什么书写什么诗啊,有这一句话在,区区状元算什么!
第47章 沈初不急不缓地写着手下的行卷。 投行卷是大唐举子必做之事,又多以诗赋为行卷内容。 沈初自知他这半个唐朝人与土生土长的大唐诗星们比起来一点优势都没有,若是写策论,沈初仗着自己活了两辈子博览群书又有超前一步的见识还不憷大唐举子,可诗词一道上沈初实在是没多少把握。 唐时科举不糊名,试前考官将知名之士列于一榜中,考中者多数出自其中,谓之“通榜”。想要上此通榜,就要多方行卷,让公卿权贵知晓有自己这么个人。 如今虽说进士科一年一考,可每次只取三十人,每年参考者却多达两千五百,若无门路,想要考中进士的难度不亚于上青天。 虽说和李林甫不是一路人,可他回长安以后也必须投一份行卷给李林甫,不求他看中自己,只求他不要添乱就好。 这世事,已经到了如此地步了。 沈初垂着眸子,提着毛笔的右手稳稳端在半空,纸页上浮现一个个筋骨清正的墨字。 他学颜体,写的却不是颜体,而是夹在颜体和欧体之间的字体。 自从三年前见过颜真卿一面后,沈初就改学了欧体,只是他写颜体写了三十年,想要完全转变字体没那么容易,哪怕练了三年的字,可如今他下笔却依然还带着一丝颜体横轻竖直的特点,混杂着欧体的奇侧险峻与严谨工整。 “老师!” 哐当一声,书房的房门被从外推开。 沈初手腕一抖,白纸上落下一个指肚大的墨点。 沈初心中无奈叹了口气,又要再重新撰写一遍了。 “这幅行卷毁了。”沈初抬头轻轻睨了一眼李长安,指着纸上的墨团道。 李长安三两步走到书桌前,眼神迅速瞥了一眼桌上摊平的宣纸。 “害,还写什么行卷啊,今年科举您一定是状元!”李长安嘴里说着,手上则迅速将桌上的纸揉成一团扔进纸篓,毁尸灭迹。 “我已经给您托好了关系了,到时候您去考试就行,旁的啥也不用您管,您只管往试卷上写您名字,这状元之位落不到旁人手里。”李长安斩钉截铁道。 “那李林甫,老师都无需搭理他。”李长安得意显摆着自己手里的信,“这是杨玉环寄来的信,有她罩着你,老师的官途一片平坦。” 在大唐政策上,李隆基会听李林甫的话,可若只是一个小小的状元名头,李林甫说一百句话也没有杨玉环说一句有用。 沈初沉默了一阵,方才缓缓开口:“杨玉环刚入宫,根基尚浅……” “此言差矣。”李长安胸有成竹,“老师实在是太不了解人性了。” “有武惠妃珠玉在前,我那亲爹对新宠妃的待遇必定会超过武惠妃。武惠妃是三妃之一,杨玉环就必定是贵妃,武惠妃能扶持臣子,杨玉环开口想让李隆基给她看好的人封官她就一定能成功。帝王给新宠妃的待遇必定会超过旧宠妃。” 尤其是对李隆基这种自诩深情的人来说,他要让杨玉环觉得他和杨玉环才是真爱,他就必须要表现出来他重视杨玉环超过重视武惠妃。 就和养猫一样,养两只小猫,若想要让第二只小猫觉得它更重要,那就要给它买更昂贵的猫粮,更气派的猫窝,更多的猫玩具。 李隆基是聪明人,他不会让杨玉环觉得他不够“爱”她。 嘴上说说谁不会?要想真让人相信还是得拿出点实际东西来啊。 沈初盯着侃侃而谈的李长安,眉头颦起:“你为何会对这等事如此熟练?” 李长安视线游移:“……嗯,反正就是这样子,老师你一定会是今年的状元。” 支支吾吾就是不说她为什么会对李隆基这种渣男心理如此清楚。 “我凭自己未必不能……”沈初忽然出声。 两千五百人考科举,可状元之位却在三个月之前就定了他,这对旁人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 李长安挥挥手:“就算没有老师,那三十个进士里也不会有一个人是仅凭自己的本事考上的进士。” “我也不妨告诉老师,通榜如今已经出来了,里面出身最差的一人,也是尚书左丞的子侄。”李长安道。 “通榜若是只凭借名气就能上,那风流天下闻的孟夫子为何考不中?靠名声和自己的本事顶多只能考得上明经科。”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进士科取人只有明经科的十分之一不到,但是一旦考上进士……那也没啥用,王维还是状元呢,照样郁郁不得志。 沈初苦笑:“我明白了。” 他凭自己一定考不中状元。 “面子工程终究还需要做一做,如今已经六月了,再有三月今岁科考就要开始了,老师也该去长安投一投行卷了。” 李长安厚着脸皮拿起墨条随便磨了两下,从一沓新纸中抽出一张铺在桌上,又把方才沈初随手搁下的毛笔拾起来塞进沈初手中,最后才转身离开,行到一半又回头道:“我这次恐怕无法和老师一同回长安了,这就要到了丰收的时候,漳县这边离不开我。”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303 首页 上一页 54 55 56 57 58 5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