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是好职位,看谁不爽就喷谁,反正他们职业就是喷子,平时负责抓抓文武百官的小辫子,告告状,骂骂人,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没有官员愿意得罪他们。 至于左右补阙……在当今圣人执政前期还是个好位置,那时候的圣人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后来圣人重用李林甫,李林甫便召集了左右谏官,给他们讲了一个立仗马的故事。 立仗马就是用作仪仗队的马匹,对它们的要求就是安静听话,一旦发出叫声就会被剔除出去。 李林甫告诉他们,当今天子圣明难道还需要他们这些谏官提醒吗。 于是谏言官员地位从此一落千丈,从之前人人都想得到的官位成了现在只有没有前途的混日子的官员才不得不做的官位。 只要有点门路的官员都不会在这个官位上多待。 王维看着自己面前这些堆满了笑容的脸,只觉得往日自己那些不被重视的日子竟然恍如隔世一般。 今日进门的时候,他遇到的同僚连招呼都懒得跟他打,如今调令在手,这些同僚却仿佛一个个都和他成了八拜之交一样热情。 一时间,王维心情复杂极了。 他匆匆应付了几句同僚,便牵着马离开了衙门,反正按照陈郎中所说,他现在已经被分到了吏部,这几日算是他的沐休。 既然受了恩惠,自然要来拜见恩人。左右所有人都已经知道了自己攀附富贵,王维索性就这么牵着马直接到了寿安公主府。 李长安正在书房埋头苦读,桌子上堆满了翻出来的书。 比从知网找参考文献更麻烦的就是纯人工手动翻参考资料。 等过两天就把这些作业都扔给李明锦,她年纪还小,多读些书对她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好处。 听到婢女通传王维来了后,李长安面上顿时露出了欣喜若狂的微笑。 “将王摩诘请到我书房来。” 王维刚一走进书房,李长安便殷切地让他坐下。 “臣此来是特意来谢公主……” “你我之间何必言谢。”李长安挥挥手,对着王维露出了看小白兔般的微笑。 “我听闻摩诘博学多识,遍览群书,摩诘可曾读过《韩非子》?”李长安面上扬起一个笑。 王维自然读过《韩非子》,毕竟此书虽然不像儒家典史一般作为唐朝主流经义,可也算不上什么太冷门的偏僻典籍。 “那摩诘可曾看过有关此书的其他书籍?”李长安又问。 “臣之祖父便学经法,臣家中便有许多法家典籍。”王维实话实说道。 “不错。”李长安道,“那就劳烦摩诘将其中有关《韩非子》的内容标注出来,最好能帮我整理一份。” 自己找不着参考文献怎么办?当然是压榨真正的文学天才给她整理了! 王维欣然应下,他遍观群书,这些东西大多都在他的脑中储存着,只是写出来罢了,不算什么难事。 二人这才说起正事。 “公主为臣谋吏部员外郎一职,可需要臣做些什么?” 按理说应当绕一绕圈子,委婉表达自己的意思,只是王维除了是李长安的下属外还是她的好友,知道李长安的性子干脆就直接问了出来。 李长安也没有客气:“等过段时间科举放榜后我会给你一个名册,你尽量将名册上的人安排到河南道担任县令。” 河南道包括山东和河南两地,属于主要产粮地和征兵地,李长安打算图谋的就是河南道。 安史之乱一起,李长安要将战乱拦在河南道外。 当然最重要的是以河南道为支援,守住东都洛阳。 东西两都要保住一都,李隆基和整个中央朝廷在长安城内,李长安插不上手,洛阳那边倒是可以先布局。 即便沦陷,也要有足够的人手在沦陷前将天下最大的粮仓坐落于洛阳城内的含嘉仓,仓中粮食全部搬出来,即便搬不出来也要烧掉,绝对不能落入安禄山之手。 历史上的安禄山就是拿下了这座天下最大的粮仓才有了足够的粮食在中原肆虐,又以此为根基劫掠中原百姓粮食供养军队。 要不然仅凭从他的老本营范阳运粮,安史之乱绝对撑不了那么多年。 若是有可能,李长安更想将安禄山的兵挡在汴州或者洛阳外,守住洛阳。 历史上安禄山的行军路线是从幽州范阳起兵,到常山兵分三路,从太原、汴州两个方向往长安方向进发,先打下了汴州,于是又顺着打下洛阳,而后到达潼关,直捣长安。 而现在长安和潼关这两个地方,李长安肯定是插不上手了,倒不如干脆放弃这两个地方,先把河南道弄到手,借河南道之力试试能不能守住洛阳。 最好的情况是以襄州、洛阳、汴州为线,守住半个中原,不至于沦落到中原尽丧的地步。 襄州好说,要等到几年后襄州才会从荆州分出去,如今的襄州还在荆州内,是她的老本营,这一个点肯定是能守住。 现在再要布局,就是河南道和洛阳了。 州一级的地方李长安如今插不上手,县一级的地方李长安已经可以试着安插自己的人手了。 到时候这些散布在河南道的各个县就是星星之火,直接绕过州府,由李长安直接派人从这些县征兵,以最快的速度组建一支军队。
第70章 “臣知晓了。” 王维没有问李长安为什么要将手下人都外放到河南道为官。 带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后,王维也彻底看清了一点他的政治情商不太够。 任你才高八斗文压天下,可这些在朝堂上一点用都没有,王维经历了做官贬官升职再被贬官后,终于领悟出了这个道理。 既然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自己仕途毫无影响,那就干脆自己不要再想那么多,上面说什么他就做什么得了。 轻松又自在,至于贬官还是升职,都随他去吧。 不愧是诗佛,主打就是一个佛系! 王维离开后,李长安将自己桌上的书本胡乱整理了一下,从书架上翻出一幅舆图。 舆图上,洛阳被重点标绘了出来。 洛阳是个好地方,从高宗年间起,朝廷中想要迁都洛阳的声音就一直没有断绝。 到了则天皇帝时期,洛阳已经成为了实际上的国都,则天皇帝常年居住在东都洛阳,改东都为神都,待在长安的时候反而不多。 其中原因就是洛阳挨着运河,可以直接从苏北、江南之地通过运河漕运粮食,运粮要比长安方便多了,而且洛阳周遭的土地比长安要多许多,本身洛阳城内还有天下最大的粮仓含嘉仓。 长安城有一百万人口,可是长安周遭的粮食产出不足以供应一百万人口吃喝,运粮也不方便。同洛阳到长安这一段路,若是走陆路,地势险峻,中间还要穿过潼关这样的天险之地,一路上人马嚼耗许多,若是走水路,有三门峡天险,水流湍急且有礁石,运输也不方便。 往前数代的天子都时常往洛阳“就食”,就是带着官员和后妃去洛阳吃饭,节省粮食消耗。 只是如今的天子李隆基钟爱长安,不喜欢去洛阳,从开元二十四年后,就再也没有去过洛阳,还曾得意言“我不出且长安十年,海内无事”。 当然这句话要等到几年后才会从李隆基嘴里说出来,因为后半句话更让人震惊。 “我不出长安且十年,海内无事,朕将吐纳导引,以天下事付林甫,若何?”这才是李隆基对高力士所说的原话。 就是满脑子想着修道长寿,要把政务都交给李林甫处理,自己什么也不管,只享清福。若非这是史书上记载的原话,李长安都无法相信这句话居然是从李隆基嘴里说出来的话。 好在高力士还没有失去理智,劝说李隆基让他放弃了这个想法,要不然大唐乱象能不能撑到安史之乱才爆发都不一定…… 李长安想到此,在心中默默把李林甫的威胁顺序往上又提了提,而后才开始接着思考起如今的局势。 只是从她这几年对时局的了解加上历史情况来看,李隆基一直待在长安不去洛阳,或许并不仅仅是他是个喜欢窝在家里的宅男。 其中更多的原因或许是势力博弈。 唐中宗和唐睿宗两代帝王在位时间太短,本身能力又不够,对时局几乎没什么影响。 与其说大唐的皇位是从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再到李隆基,倒不如说其实是武则天和李隆基之间的交锋。 从神龙政变,一直到武惠妃去世,一直都是武则天派系势力和李隆基派系势力之间的斗争。 东都洛阳是武则天时期的大唐都城,而武则天的摄政时间又远远不仅是她在位的那些年,唐高宗李治就很喜欢待在洛阳,早在二圣临朝时期,武则天就开始经营洛阳了。 武则天迁都洛阳,或许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要避开长安这边的李唐传统势力。 洛阳和长安,背后代表的其实是河东贵族和关陇贵族,关陇贵族就是跟随李家发家的这一批贵族,从唐朝建立起就将根扎在了长安,河东贵族则是后起之秀,他们也想在朝堂上谋取位置,可朝堂上的势力早已被关陇贵族瓜分完了,河东贵族想要进长安争夺权势并不容易。 武则天就是很聪明地利用了世家派系之间的斗争,联合河东贵族,利用他们想从关陇集团手中抢肉吃的心理,定都洛阳坐稳了皇位。 关陇贵族自然不甘心,于是李隆基就看中了这一点,得到了关陇贵族的支持,在武则天晚年时将权柄拿了回来。 李隆基除了帝王之外的另一层身份,是关陇贵族集团的代表人,关陇贵族协助他登基,李隆基也投桃报李扎根在长安,彻底冷落洛阳,也就是重用关陇贵族,打压河东集团。 只是长安的粮食不够吃这是不以李隆基和关陇集团的意志为转移的,毕竟就算是皇帝和世家也没办法凭空变出来粮食。 这时候就需要有能力的臣子来为帝王排忧解难了。 李林甫就出现了,李林甫通过两个手段让长安“富”了起来,成功得到了唐玄宗的青睐,青云直上,顺利做到右相。 其一就是和籴法,在丰收的年份,朝廷低价收购粮食储存起来,等到饥荒的年份再卖出去。 听起来很好,丰年收粮荒年放粮,看似是对百姓有利的好事。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303 首页 上一页 80 81 82 83 84 8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