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怪她会做此想,她之所以会怀此念,便是从黛玉和惜春身上得来的。 虽说有失偏颇,但若能让她从此宽厚待人,倒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接下来就变成了赵姨娘的主场,四人围桌而坐,赵姨娘就坐在惜春身侧,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所有怀孕时的禁忌,一一都和惜春说了,半点都没有藏私。 一边说着,她一边打量桌子上的糕点和蜜饯。看完之后点了点头,说:“这些东西倒都是孕妇不必忌口的。” 惜春道:“我婆婆和两个嫂子都对我颇为关爱,每次三爷买了东西回来,婆婆身边的妈妈都会帮着看看,有我不能吃的一早就挑走了。” 听闻此言,赵姨娘脸上露出了实质的羡慕,忍不住感慨道:“四姑娘是个有福气的人,可一定要惜福,好生孝敬你婆婆才是。” 确实她想起自己从前在贾家时,无论是贾母还是邢王二夫人,都不算什么好婆婆。 贾母的规矩大,刑王二位夫人都是四五十的人,每到用膳之时,仍旧要站着伺候,替贾母捧羹布菜。 王夫人对守寡的大儿子李纨如何,她更是看在眼里。 至于邢夫人,她不是贾琏的亲娘,就更不会怜惜王熙凤这个儿媳了,整日里变着法子勒掯他们夫妻,时常让王熙凤有苦难言。 受过王熙凤辖制的赵姨娘虽然幸灾乐祸,但对于邢夫人的做派,也没少私底下和人说嘴,主打一个谁都不放过。
第122章 宝玉出家 虽然赵姨娘有些啰嗦,但惜春知道她是好意,便也耐心听着,并无半分不耐之意。 直到赵姨娘说得口干了,自己意识到说得太多了,才讪讪一笑,尴尬道:“我年纪大了,不知不觉就添了啰嗦的毛病,几位姑娘别见怪。” 惜春笑着给她添了茶,不以为意道:“姨娘哪里话?按理说,这些东西都该是我母亲教给我的。 但我不幸母亲早亡,婆婆虽然和善,但到底隔了一层,许多话不好直说。如今有姨娘肯教给我,我感激还来不及呢,又岂做他想?” 见她说得真诚,赵姨娘才松了口气,陪笑道:“四姑娘不嫌我多嘴就行。” 因知晓孕中容易疲惫,几人也没多坐,陪着惜春说了会儿话,便一起告辞了。 如此过了有四五天,探春忽然来访,告诉黛玉一个惊人的消息——宝玉出家了! “什么?怎么就出家了?”黛玉大吃一惊。 探春蹙着眉,叹息着摇了摇头,说:“具体的我也不清楚,只是今日接到了宝姐姐送过来的信,里面说宝玉那日正在街上闲逛,忽然遇见一个癞头和尚并一个跛足道人,三人说了一会儿话,就一起走了。” 两人正说着话,福婶拿了一封信进来,说是金陵那边送过来的。 黛玉接过来一看,原来是凤姐写的。 她忙拆开来看,见上面先是写平儿嫁了一个富商做继室,如今已经有了身孕;又说巧姐认了平儿做干娘,如今也定亲了,定给了一个会读书的秀才。 最后还有一件事,便是宝玉出家了。 上面写的极详细,把宝玉那日如何出门,街坊邻里如何看见他与和尚、道士说话,又如何仰天大笑,如何抢了那和尚的褡裢背着一起走了……一一都记录在信上。 最重要的是,对于宝玉出家,宝钗仿佛早有所料一般,照常过日子,根本没有半点伤心之色。 黛玉看完,深吸了一口气,把信纸递给了探春。 探春匆匆看罢,沉默了半晌,忽然道:“宝姐姐的信上写了,她如今已有了身孕。宝玉头一天知道她有孕,第二天便跟着和尚、道士走了。” 想到远在岭南的贾政夫妇,再想想身怀六甲的宝钗,姐妹二人都有些齿冷。 这真真是父母也不顾了,妻儿也不要了。 半晌,黛玉叹道:“当年宝姐姐及笄之时,宝玉看了一场戏,又因我和云妹妹闹了一场,就有几分开悟之意。 只是那一回被我、云妹妹和宝姐姐嘲笑挤兑了一通,他自己又醒过神来了。不想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到底还是遁入了空门。” 回想当年之景,任谁也不由感慨:仿佛一切早有预料,全都是命中注定。 探春勉强道:“好在琏二嫂子也在那边,平儿也安了家,宝姐姐多少有个照应。如若不然,我是万万不能放心的。” 黛玉也不由道:“是呀。女子怀胎本就辛苦,丈夫又忽然离去了,也不知宝姐姐心里多难受?” 虽然王熙凤的信上写了,宝钗好像对此早有预料,并毫不在意,日常还是照样过日子。 但无论是黛玉还是探春,都不相信宝钗心里半点都不在意。 就算宝钗心思再豁达,再能想得开,孕期女子心思敏感多思,根本就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黛玉道:“我准备收拾些东西,叫家仆跟着商队跑一趟,给两位嫂子送过去。” “我跟你一起吧。”探春道,“两家合在一起,更不怕出意外。” 姐妹二人商量妥当,探春便告辞离去。这边黛玉收拾好了东西,那边探春也收拾好了。 徐家这边人还是叫徐禄走一趟,不过这次又叫石头跟着一起,听从徐禄吩咐。 柳家那边,探春也派了自己的心腹陪房。两家的东西人手都合在一起,找了一个要去金陵进货的商队,坐船顺流而下了。 因水路顺畅,神京到金陵虽然路远,但这一行人一来一回,也不过用了两个月。 徐禄回来禀报黛玉,说他到了金陵之后,先是去拜见了王熙凤和薛宝钗,将一应礼物奉上。 这两位都是周全人,厚赏了他和石头之后,就安置他们住了下来。 徐禄发现,薛宝钗脸色红润,精神也十分健旺。反倒是王熙凤神情萎靡,脸色蜡黄,就连脂粉都遮不住的憔悴。 林黛玉听得心头一紧,忙问道:“琏二嫂子是什么病?可请了大夫瞧过了?现吃什么药?你回来时她的病可好了?” 从前她就知道,王熙凤身上有些女儿家的病症。只是王熙凤是个要强的人,无论谁劝她都不肯歇歇,一心倚权仗势、卖弄才干。 原想着离了荣国府回了金陵老家,没那么多事情让她管了,她也能趁势歇歇,把身体仔细调养一番。 哪曾想,在京城时看着脸色还好,回了金陵反而病重了。 徐禄回道:“小人悄悄问了宝二奶奶,宝二奶奶说是女儿痨,治是治不好的,只能慢慢养着,能拖一天是一天。 因着小人是外男,也不好多往两位奶奶身边凑,在那里时只能和底下的小厮管事们打听。但他们也不能上去伺候,知道的也不多。” 黛玉左右不能放心,当即修书一封送到驿站,书信里询问薛宝钗关于王熙凤的情况。 随信一起送去的,还有安王府赏下的一株老山参,还有一包风干的银耳。 又过了一个月,薛宝钗的书信送了回来,黛玉看的心里咯噔噔的,半晌叹息了一声,双眼中已鞠了泪。 却是宝钗书信上说,王熙凤从到了金陵身子就不大好。也是因此,才着急忙慌地把平儿和巧姐安置好。 先前徐禄在时,王熙凤已经是强打精神了。徐禄一走,她那口气一松,直接就躺倒了。 这些日子请医延药,不知道花了多少银子。 在书信里,宝钗还特意感谢了黛玉送来的那株山参,说是有那株山参吊着,王熙凤能撑过这个冬天,等明年开了春,就能慢慢回过元气来了。 信里还说,王熙凤如今也就是靠一口气挣扎着,想要亲眼看着巧姐出嫁。因而无论身体怎样痛苦,她都能忍受。 有时候连宝钗都看不下去了,言语再三暗示她会把巧姐当亲生女儿,王熙凤虽然感激她,却还是想亲眼看着女儿出嫁。 等到晚间,徐茂行从书房里出来,夫妻二人一起用晚膳的时候,林黛玉把这些跟他说了。 徐茂行也忍不住叹息了一声:“可怜天下父母心!” 无论是当初看红楼,还是穿越之后的短暂接触,王熙凤都不算是个好人。 但不算好人的人,心底也潜藏着最柔软的部分。 从前王熙凤心底的柔软或许大部分都给了丈夫贾琏。 可自从她决心跟随宝玉夫妇回金陵起,就已经伴随着淋漓的鲜血,把一次又一次背叛她的丈夫从心底剜出去了。 从那以后,延续她血脉的巧姐就成了最重要的那个,其次便是自幼陪伴她长大的平儿。 如今平儿已然终身有靠,唯一让她放心不下的,可不就只剩下了巧姐? “吃饭吧,别想那么多了。”他给黛玉夹了一块清炒笋片,劝她少思少念,多吃一些。 林黛玉也知晓多想无益,只得打迭起精神点了点头,就着笋片扒了一口米饭,也给徐茂行夹了一筷子他爱吃的红烧肉。 “来,你也吃。你读书费脑子,正该多补补。” 徐茂行一边吃饭一边说:“今日郭先生临去时说,我的八股和策论都有火候了,只是于诗词一道上差得太远。 恰好你在这方面灵气逼人,时常有佳句被你妙手摘得。等会儿吃完饭,咱俩先别急着休息,就在院子里掌两盏灯,你教我作诗罢。” 林黛玉笑着调侃道:“你是读书科举的人,竟找我一个小女子请教诗词,也不怕人家笑话你?” 徐茂行冷笑了一声,理直气壮地说:“笑话我的那些人,怕是一个也比不上你。他们还有脸笑话我?我不笑话他们就够了。” 黛玉听得哈哈大笑,边笑边点头道:“对于科举来说,诗词本是小道,最重要的是要会做应制诗,也就是俗话常说的颂圣诗。 虽说写这种诗本质就是溜须拍马的,但这个题材早被前人写烂了,想要再写好、再写得出彩也不容易。” 见徐茂行一碗饭吃完,她顺手给添了碗汤,说道:“咱们先吃饭,等吃完了饭再说做诗的事。” 她自小跟着父亲学的就是科举之道,其中自然有如何写应制诗。 既要写得好,又要不犯忌讳,自然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不过对徐茂行来说,写这种诗体也有一样好处,那就是不怎么需要天赋和灵气。 只要掌握了技巧,多写几首,应诗之时足够诚恳就差不多了。 反倒是那些在诗词上有灵气的人,除非是李太白、杜少陵那样的天才人物,写应制诗反而要屈了那份天赋了。 两人用过了晚膳,着人收拾了餐盘,便把桌子搬到了院子里,点了两个灯笼挂在上头,桌上便一片亮堂堂了。
第123章 徐家翻案 也好在卢季玉对惜春是真的用心,把徐茂行说的那些“好父亲守则”,除了每日对着惜春肚子读书这一条之外,都严格执行了。 不过,那一条他自己虽然没有执行,却告诉了惜春,让惜春自己对自己的肚子读了。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88 首页 上一页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