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世民胳膊枕着头躺在榻上,依然兴致勃勃,毫无受打击的模样,笑道:“办不成就换一种方式吧。我没在这事上花心思,果然是想当然了。” “换一种方式?”长孙琰抱着李世民给她用的草莓靠枕,好奇地问。 “那种走街串巷,只会一两个方子治病的野医,你也知道吧?” 见长孙琰点了点头,李世民接着道:“我们的医生,怎么也比这样的强,让他们去乡间。” 他拿出一本手册,这是改动过的《赤脚医生手册》,先是在后世找了几个学医的删过一遍,再给孙思邈修订过,留下来的都是在当世即时能用的药方和治疗方式。 孙思邈拿到这本书之后,称奇之,赞叹不止,认为远胜《肘后方》,也胜过自己正在撰写和完善的药书,是具备大德和超绝医术的大医所著。 孙真人对书中那些没有删除得尽,依然与当世不符的医术视而不见,从不向李世民询问让他为难,一边修订,一边向学生们传授这套医书。 现在带过来的五十多人都掌握了基本的针灸和用药之法,手边常备一本手册。既然办不成医院,那就先在清河郡尝试一下赤脚医生体系。 这些人被李世民称为“医生”,解释说是学医的学生的意思。大伙便都跟着他这样叫了。 长孙琰便重新开始考虑。 钱的问题,她与李世民也讨论过,很难像那个后世一样给予支持,但也不能一点不给。 她知道她的丈夫,现在已经用天下之主的角度在考虑问题了。这个医疗体系想要铺开,不说一国之地了,哪怕是少数郡县,钱投下去都跟扔进水里一样,是个无底洞。 不可能无限制的支持,但至少要让这些“赤脚医生”不用担心吃不饱肚子,他们得有基础的哪怕是微薄的俸禄。 不必高,现在这批人是骨干,但将来只需要从乡间贫家选拔就行了。原本只种地甚至地都没得种的农家,能学到一手医术吃朝廷的饭,对此不会不满意。 她现在要做的,就是在清河郡看一看,这些医生派下去之后能不能因地制宜的治病,民间能不能花得起这个药钱,有没有实际的用处。 以及大概需要支出多少俸禄,给未来做一个参考。 孙思邈的三名高徒留在县内开了医馆,并继续开班收徒。而五十四名小医师被分了组,派向了清河县的各个乡村。 杜阳与杜星兄妹俩和另两人分在了一组。四个人都是洛阳附近穷苦人家的少年,不少人连现在的名字都是后来起的,原名过于粗俗。 李世民给医术班招生的时候把他们招来了,能学到这样糊口的本领,他们一点也不嫌弃拿到的俸禄少。 五十四人中有女子,孙思邈本来也擅长妇科,对李世民收一些女学生的建议不以为怪,反觉合适。现在分组,每组四五人不等,各安排了一名女医,方便给乡间妇人看诊,也方便处理产妇的问题。 四人边走边观察四周,看到能入药的便过去采摘。他们的学习内容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识别药材和炮制药材,暂时没作要求但也得学的还有种植药草。 让他们每到一地,能尽量利用当地就有的药给人治病,如果长留一地,要能自己种植药草加以炮制。 现在他们初来清河郡,所以每人背着的药箱里其实是有药的,但用一点少一点,还是要能自己再炮制才好。 第一站是离清河县最近的辛庄,一个村子压根不用四人甚至五人出诊,但长孙琰还是这样分了,就是因为这年头路上并不安全,本郡就有受迫不过造反的人,破家逃亡流落成匪的更不会少。离县城越远越不安全。 四个人包括杜星这个才十六岁的少女在内,全都带着刀,也全都练过。也算是这个年代“赤脚医生”的特色吧,没点护身的本领也不行。 不过去辛庄还算安全,近村时大片的粟田铺开,杜星踮起脚以手遮阳眺望了一会,笑道:“这边大概引入的麦种还不够,我们在洛阳时还不觉得,现在一看这里,才想起来家乡已经是种麦多了。” 隋唐之际,北方仍然以种粟为主,小麦次之。但李世民在洛阳附近育种,小麦产量已经明显高于粟,那边包括关中的高门大户都想方设法拿到种子,还学着育种,在自己庄园里种起了小麦。 在这样的情况下,洛阳附近的农户也得到了李世民放出去、以及大户们手中漏出的麦种,开始种小麦多于种粟了。 清河县则不然,或许世家的庄园里也种上了更多的小麦,但普通农人还是种粟居多。 同行的程良身体弱些,才被塞进来跟两个体壮的同行,此时赶上来,喘着气道:“不管种什么,能种上就是好事了。你们看那边,一大片的荒地,不知道跑了多少人。” 杜星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也叹了口气。那不是真正的荒地,而是原本的良田,因为没人耕种长出了杂草。仍然看得出田地的模样。不过再有几年,这儿一直如此的话,就要真正成为荒地了。 她不用问也知道是为什么,因为她生活的村子里也是这样,她自己家也是这样。要不是唯一还活着的哥哥背着她去报名孙真人的医学班,她这个时候大概已经埋在她家曾经的田里,烂成一把骨头了。 这不,仔细看过去,杂草中掩映的不是就有墓碑么,简单用木条插在坟上,如果没人管,过几年就要烂没了。不过埋在里面总是好事,没人收尸的更惨,还会被野狗啃食。 “会有人找我们治病吗?”她问。 她的兄长走向了前方,沉稳地道:“会有的,看田里的情况这个村子还行,没跑的总还是想活的。穷人生病了也想活着,也想治,以前不治是治不起,我们收钱少,他们会来的。” 杜阳说得不错,四个陌生人又带着刀,进村时引起了很大的疑虑,被闻讯赶来拿着农具的青壮围了起来。这就是他说的这个村子还行,能凑出这么些青壮护村呢,在这年头就是不错的了。 等杜星站出来,打开药箱给他们看药草和银针,说明自己一行人都是医生,带刀不过是防身的之后,他们就被带到一户还算齐整的富裕农家,又被人围住了。 这次围过来的人,衣服虽然补丁,但看着都算整齐,可见是家境尚可的人家。四人小组里小队长杜阳没说什么,让妹妹到另一边去给女眷诊治,自己这边三人分开给男人看病。 有的是长期慢性病,关节痛背痛腰痛。杜阳给他们针灸按摩,又根据本地的出产开了些药教他们敷,从带的书里翻出药草的模样指给他们看。 往往得到人们恍然大悟的回应:“原来是这个草,还能治病啊?” 这样的病,病人问诊费的时候,杜阳便笑着道:“给点粮食,半碗就行。” 这么多人围着看,这批来看病的又是家境还可以的,不好意思干不要脸的事,于是都从家里舀上半碗粟,倒进他们的布袋里。 杜阳他们却没有全收,有的人收了,有的人却被他们笑咪咪地拒绝了,道:“只看了看,药还要你们自己去采,怎么好拿细粮。” 只收了碗豆子,倒进另一个布袋里存着。 杜星那边的女病患还多了一个问题,妇科病。其实这个时候也没什么好办法,杜星除了告诉她们平时怎么清洗预防之外,也只能尽量减轻病痛。但这样的措施对她们来说已经很好了,一个个千恩万谢,倒让杜星不好意思起来。 还遇上个受了伤发炎导致发热不退的人,杜阳临时制取了大蒜素给他用上,让家人先观察情况。 到天色渐暗的时候,终于有更穷的人过来问了,又看了一阵子,天黑下来就真的要收摊了。杜阳大声道:“我们过两天再走,有急病的来,没急病明天再来吧。” 有急病的白天都已经来过了,晚上自是没人打搅。村里的富户热情邀他们去住了一晚,四人舒服地睡了一觉,第二天继续接诊。 昨天那个受伤发炎的已经退烧了,杜阳再开点药,这家人千恩万谢,一个劲的跟别人说这是神医来了,又引来昨天观望的人来看病。 到这天中午开始,就都是一身破衣烂衫的穷苦人来看病了,四个人开的方子也越发简单,能让他们自己去找药的便自己去找。 好在几个人都是穷苦出身,甚至还有已经倒路边快死掉,被孙思邈路过救活,顺便收入门下的人。所以怎么跟这样因为穷困而麻木,脑子都转不动的人说话,怎么让他们认出药草,他们都有经验。因为他们曾经也是这样的人。 程良可能是因为生得瘦小,昨天那些病人看他自己都一副病弱的样子不太信任他,到他这来看病的少。今天却不一样,穷而胆怯的人看着他的外形没有攻击性,倒是更愿意来找他,他也忙起来了。 杜星那边是稳定的忙,就她一个女医生,穷的富的都找她。 经过昨天的诊疗,今天他们已经获得了信任,于是也开始做另一件事。 杜星在给一个妇人带来的孩子接胳膊,孩子蹲地耍赖,大人一拉,把胳膊给拉脱臼了。她一边同孩子说话,一边沿着脱位的方向轻轻拉拽,加大脱位。看孩子注意力没放在胳膊上,肌肉绷得没那么紧了,她才一用力,接了回去。 孩子的母亲比孩子更紧张,这时才松了口气,看孩子活动着胳膊,露出了笑意。杜星给固定好,也笑道:“回去之后这样固定着,先不要动。以后注意点。” 妇人连连应着,说回家去取粟,杜星道:“这没用药,不收粟了,有豆收豆,家里有种薯吗?薯干也收。” 排着队的人眼睛都亮了,妇人连说有的有的,带着孩子就回去拿了。 杜星一边给下一个人把脉问诊,一边跟他们闲聊起来,说到他们也开始种的马铃薯,便自豪地道:“这是我家郎君在洛阳种的呢。不过你们这里种,没人给你们育种,产量会越来越少……每年不能种同一块地,你们知道的吧?若是发芽了可别吃了,有毒呢。” 这是长孙琰特意嘱咐他们说的,一方面给夫君扬名,一方面也是怕自发流传开的种植,农人不知道红薯跟马铃薯都不能重茬的问题,更不知道马铃薯发芽不能吃的道理,于是让小医生们借着行医来教导一二。 这边的农夫还真不知道救荒作物是李世民带来的,这一下比看病时还热情,没下地的人就算昨天看过病也又围了过来,把四个人围在中间,你一言我一语地询问种植方法和要注意的事。 杜星这边人最多,因为没事的男人都下地去了,在家干活的女人闻讯过来,可不都来围她了。 她有点发慌,毕竟也才十六岁,脑中空白了一瞬,过了会儿才想起自己要办的事,忙打开药箱,从箱中拿出了一包种子,也顾不上怎么铺垫了,高声道:“我家郎君这里还有南瓜的种子,只要种在后院,爬满院墙,一棵就能结五六个瓜,脑袋那么大。没粮时也能顶一顶饥。”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9 首页 上一页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