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忍不住笑了,安慰刘邦:“你把儿子教好就行了,又不用你去考。” “我那个小小的新丰国哪有人教,还不是得我先学了再教。我……”刘邦骂了一串丰邑脏话,骂得很脏,萧何一本正经地捂住了耳朵。 非礼勿听,非礼勿听。 最后刘邦说:“还好我把四弟叫去了,他年轻,让他学了教。” 嬴政就没有他们这么悠闲了,战事将启,他再想着分事务于臣下,这个时候也要操心许多方面。 如今军心可用。已经在先前战事中立功的秦卒分到了闽浙的土地,不过不需要他们前去耕种,实际上他们都不曾见过自己的地,朝廷将这些土地集中开垦,所得的钱粮交税之后,再拨给他们。 一下子取消军功授田的制度那就太急了,秦卒并不是个个都能读书识字,长久以来从军立功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一下说立功只给钱不授田了,恐怕他们转不过这个弯,会严重打击士气。 如此,其实还是给钱粮,但是在这些朴实而单纯的农户子弟们看来,国家仍然给了他们地,还不用他们承担天灾的风险,多好啊。 真遇灾不给钱粮,也不用他们亏了种子钱,他们总归是不亏的。 这个政策也有隐患,田地不在这些秦卒手上,官吏上下串连很容易贪污。但两害之中斟酌,嬴政决定将这个过渡的政策在自己手上完成。 目前那些地刚开出来不久,有的种粮,有的种甘蔗,有的种果树。前者还没有见利,后两者略有盈余,但钱粮已经发给了立功士卒,总的还说国库还是亏损的。 不过这保持了秦军高昂的士气,只是提前预支了钱财而已,嬴政粗略地算算,肯定比历史上的耗费少,将来这些划为官田的土地出产还能补回来,纸面上算的话并不亏。只不过他也明白了,吏治的问题存在了数千年,有人的地方就有贪欲,不是他或者任何人敢夸口说可以解决的问题,在他这个时代监督是一件比后世更难做到的事,所有的环节都应该设计得尽量简单。 后世如何且不论,他这个时代,越复杂,经手人越多,越容易被人从中牟利。 这看起来很不错的军功授田财政转移,也只能是临时过渡的政策。 要把这临时过渡的政策维持住,就要皇帝亲自盯着,不时敲打,不时交叉派人检查。这种情况肯定不能持久,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之后,应该很长时间内不会再有战事,嬴政打算趁那个时候讨论军功爵制的改革。 这都是远景,近处最大的变动,就属火枪军的成立了。 曹参等人知道自己要入火枪军,除了他们之外,蒙氏、王氏、冯氏等军中宿将朝中重臣的家族,都有人入选。 他们当然不会来做普通小卒,进来至少也是个百将,这还是因为火枪军开始只有千人,将来扩军的话,他们自然水涨船高。 曹参他们,也就能做个什长、屯长了,还是因为他们是太子的人才有这个机会。 还在读书的小公子们也对火枪感兴趣,好几个有事没事去拜访太子长兄,扶苏哪看不出他们的意思,看着跟自己长子一样年纪的弟弟们好笑,得到父亲许可后,领他们去看了火枪训练。 现在千人的规模都还没呢,是预定的将领们自己在学。 刘弃疾跟韩信也得以随之观摩。有了火炮在前,他们对火枪的出现并不是很惊讶,尤其现在现在还有一些工艺上的问题没解决,用的不是后膛枪,是前膛燧发枪。 理论上熟练的士兵可以达到一分钟三发的射速,但刚接触的人显然没这个水平。好在他们都是未来的将领,头脑和反应都比普通士兵强很多,还没有出现忘了拔通条就开枪的情况。 但见识过火炮威力的小公子们,对火枪的表现就很失望了。 卫青和李靖、罗士信也在试枪,卫青知道大汉同样在研制,而且跟秦国是同步的,两边一直在通过皇帝在交流,因为皇帝带着刘弃疾过来才中止。现在秦国先造出来,他正好可以提前体验一下。 罗士信试了试,跟小公子们一样,同样不是很满意,心说不如我用弓得心应手。 刘弃疾看着好玩,跃跃欲试,奈何扶苏怕他们乱跑进了靶场,每人身后都跟着两人,不顾尊卑一人抓一只胳膊,钳制得牢牢的,根本跑不脱。 他只好转头跟同样被抓着的韩信聊天:“你看这火枪能打仗吗?装子弹挺麻烦的。” 韩信正踮着脚全神贯注地看人试枪,头也没回一下,随口道:“怎么不能打仗,你开弓要多少力气,端着它开枪要多少力气?” “弓手挑一挑总能挑出人来。这训练起来也太麻烦了,现在看着不显,真用到军中,那些普通士卒肯定手忙脚乱,不知道要闹多少笑话。” 韩信这次总算舍得回头看着他说话了,认真地道:“这种事,多加训练就可以解决了,但是它的好处,用弓箭是不能解决的。” 高惊陪着李承康,原先在看枪,现在在看他们说话,这样的对话对于他来说有点高端了,他连弓都没摸过,本来是说等他的学问补得有点基础了,就要学武,自然会学到。但是有了火枪之后,听说他们以后就不学弓箭,只学枪了。 可是这枪行不行啊,高惊不懂,只能听他们议论。 李承康却插话道:“是不是火枪的威力更大?普通人用枪能穿透盔甲伤人,弓手在同样的距离做不到。我看火枪的射程也远。” 他并没有失落,李世民早就跟他讲过火枪,他之前也没学过射术,并没有对家传技艺失去作用的失落情绪,反而一直盼着能用上新武器。 刘弃疾点了点头:“射程远倒是真的,现在他们刚练放得近,我之前问过,放的最远的靶场有三百米呢。” 这是有效射程,不是最远射程。而不用机械力量的弩的话,弓手很难达到这个距离,只有强弓配上强壮的弓手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他刚才把火枪手看作是弓手的平替,所以压根没想过大量火枪手准确点射特定目标的事。虽然训练时会练准确度,但上战场应该是向前进攻的敌方阵型,根本不看具体目标的一轮轮齐射。 现在转而一想,这个样子,其实得看最远射程,这就比弓箭的优势大得多了。 而且箭射远了,会“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对穿着甲的敌人威胁减小,火枪的子弹好像不太吃这一套…… 这么一想,刘弃疾觉得火枪确实也不错。 韩信却摇了摇头,问他:“不止如此。你读过孙子兵法吧?” 不知不觉间,嬴摽等人也聚了过来,不等刘弃疾说话,已经有人应道:“读过,这与兵法有什么关系?” “孙子论兵,少不得后勤供给。你们说,做一把弓需要什么材料,要多长时间?” 大部分人还真没概念,不过嬴摽和刘弃疾都知道,刘弃疾抢先道:“干、角、筋、胶、丝、漆,不说做多好的弓,正常总要三年时间吧。” 他不等韩信开口,接着道:“但是弓坊一直开着,说是三年,其实源源不断,也不耽误事。” 李承康还没抢到话头,嬴摽抢得快,接着道:“以前三到四个工匠,两天能造一百五十支以上的箭。不过现在用了车床,箭杆造起来快多了。我听父亲说,最耗时耗力的就是这一步,所以现在一天就能造很多了吧?” 他不太确定,因为箭尾的羽毛仍然需要手工完成。 其他人不由点头,他们年纪所限,对这些事不算特别了解,跟刘弃疾和嬴摽一样,都是知道个大概。 韩信其实也差不多,不过这事本来也是知道个大概就行。他父母都在武学任教,嬴政让他入宫读书,也有意无意引导他对兵法的兴趣。 可能是天性也可能是后天的引导,韩信现在的兴趣确实更偏向于军事,在家已经跟着父母读过《孙子兵法》,又在宫里粗读过其他兵书,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干、角、筋、胶、丝、漆,一把弓要这么多材料,而且都是很难用机器处理的材料。就像箭一样,箭杆和箭簇都能用机器加工,本来一天几百支都不成问题,却受限于翎羽,产量还是不高。” 说着,他指了指那边的靶场,“前天陛下召我进见,问我读书的事情,我趁机问了陛下,知道火枪是怎么造出来的。它是机器的造物,就像……就像箭杆和箭簇,工匠只要组装一下就好。” “啊!” 有几个人明白过来了,嬴摽恍然道:“多找点人,完全能跟上机器生产的速度是不是?” 另一位公子也叫道:“我知道了,如果子弹也是这样,那只要原料能供应,工厂就能源源不断地生产火枪与子弹,战事消耗多少都能供得上!” “不仅如此。”韩信说,“一把弓用的材料太复杂了,角、筋、胶都从牲畜身上来……” 这回是刘弃疾抢到了话头,他对这可不陌生。大汉与匈奴的战事持续得久,他以前好奇心重,有时候会问老师们,有时候会问舅父卫青,有时候会问表兄霍去病。 从他们那里杂七杂八听来许多,像霍去病自然是与他讲战事多,而有的人却隐晦地向他表达战事损耗国力的观点。 以前年纪小,听过就算,只是这些信息多少留下了印象。此时不知道是大了几岁,还是人多有竞争心,突然打通了窍脉,刘弃疾顿时意识到其中的意义。 “从牲畜身上来的材料又贵又有限,不像火枪的材料,不是木头,就是钢铁,全从地里来!又多又便宜。” 其实矿石也会枯竭,林木也会伐尽,但是在这个时代,在这些孩子们眼中,这些都是无穷无尽的,比需要费力耗时去养殖,一不小心还会养死的的牲畜,那可是相当容易得到的原料。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能够大量而快速制造的武器,当然比流程漫长到需要三年时光,材料还要从牲畜身上取得的弓箭更受欢迎,哪怕杀伤力弱一点都行,更别说它的杀伤力还很强了。 李承康半天没插上话,这会儿想了想,眼睛一亮,怕再被人抢了话,赶紧道:“还有,弓箭不是弩,我也听父亲说过,弓始终要依仗人力,威力自有上限。弩就不一样了,可以用机械的力量达到更好的效果,就是没有弓手射速快,也不方便携带。现在换成枪,上限更高,操作更方便,制作更简单,应该是一样的道理吧。” 他说的当然不是随身携带的弩,那种便携的弩射程还不如弓。所以这也是弩不如火枪的地方:威力大的不便携,便携的威力小。 这点韩信倒是没想过,他考虑的全是军事方面的优点,枪用于战事,实际杀伤效果还不太看得出来,但出于后勤的考虑肯定比弓合适。现在李承康一说,他也觉得有理,不觉有些向往地说:“等我能从军征战的时候,火枪是不是就更强了?”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9 首页 上一页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