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阳年纪大,带着几个弟弟赶紧站起来,在一边紧张地看着老太太号啕大哭。 年纪小的弘晓瞪了好几眼弘历:就你能!就你记得还有个姑妈夭折了!就你有孝心! 显得我们个个没良心! 弘历不停地劝说乌雅氏,乌雅氏情绪失控,想起那活了不到两个月的女儿难受地心如刀割。 她拉着弘历说:“你那可怜的姑妈要是活着,现在比你九姑妈年纪还要大,要是她活着,你们这时候还有一群表兄弟来往,可怜我的女儿啊,才活了不到两个月,连个名字都没有。” 这么多年来乌雅氏终于在这件事上公开痛哭出声。 乌雅氏哭得越多,弘阳兄弟几个就越是显得如坐针毡。弘阳和弘杲对视一眼,两人都觉得这场面难收场。 弘阳从宫女手里接了手帕说:“祖母,您别哭了,事儿都过去这么久了。” 乌雅氏头一回对弘阳不假辞色:“是过去这么久了,也就你弘历兄弟还记得你七姨妈,你们这些小东西都不记得!” 弘阳嘴角动了动,说不出辩解的话来。 弘杲一看这模样,也不敢再劝了。他都不敢劝说,弘昌和弘晓自然也装木头。 经过弘阳这么一打岔,乌雅氏也确实不哭了。她从十几岁入宫,十五岁就侍奉康熙成了贵人,到如今算算过了将近六十年,早已经人老成精。 七格格去世五十多年,她的兄弟姐妹都对她没太多感情,更别说侄儿外甥了,弘阳弘杲这种才算是正常,想起来了去山下的大殿上烧一次纸钱,想不起来就一起祭祀。弘历这种还特意上山把所有姑姑的坟墓重新培土的才罕见。 在一般人家,这么做是孝顺。在皇家,这么做就是有目的了。 然而乌雅氏也认可了弘历的投机取巧,就如弘晖想的那样,上位者不缺什么,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为他们出生入死,普通人只要对他们恭敬就够了。 乌雅氏活到现在,什么都不缺,很少有人能拍马屁拍到马屁股上,弘历这次就拍马屁成功了。 乌雅氏对弘阳说:“你们也累了,回去歇着吧。留你弘历兄弟在我这儿,我想问问她你姨妈们的坟墓风水如何,让我们自在地说会话。” 弘阳应下,带着几个弟弟出门了。 兄弟几个出门后走远了,弘晓忍不住说:“嘿,今儿居然能碰到这种事!” 弘杲跟弘阳商量:“哥,你说这事儿要和皇阿玛说一声吗?” 弘阳想了想:“先不说,跟大哥说一声就够了。” 体面人不能直接说交易,那太不体面了。乌雅氏拉着弘历说:“好孩子,多亏你想着你七姑妈。祖母也没什么能赏你的,你皇阿玛这几日要封爵,你有什么想法吗?” 弘历心想祖母真是人老成精,他以为还要再费一阵子口舌呢。 他说:“孙儿没什么想法,就是喜欢现在的园子,不舍得搬走。” 乌雅氏说:“就是以前你三伯的园子?你三伯那人原先老犯糊涂,原本是亲王,降至郡王,圣祖爷让他把府邸换了,但是园子还让他住着。你想住这样的园子最少也该是郡王,这样吧,我跟你皇阿玛说给你个郡王如何?” 弘历心里欢喜,就说:“孙儿谢您,只是皇阿玛心志坚定……” “你放心,我这一辈子对他没提过什么要求,这点事儿他会答应我的。只是你也要给他个像样的理由才是啊!” 弘历瞬间明白乌雅氏的意思,这是让他先有个看得过去的功勋才行,他正好手里有张牌,这时候该打出来了。立即俯身应是,谢了祖母指点迷津。
第714章 鸿词科 弘历从畅春园出来直接回家,回到家也没回后院,直接召见了自己的门人。 此时可谓是争分夺秒,务必要在封赏爵位之前做出些成绩出来。 康熙年间,康熙为了笼络读书人,大开博学鸿词科,给那些读书人提供了另外一条晋升之路。然而当时很多有骨气的人都不愿意应召,去的大部分都是些歪瓜裂枣。但是在这些歪瓜裂枣里面也是有经学大师的。 比如朱彝尊、汪琬、潘耒、毛奇龄等人都是通过博学鸿词科出人头地。所以博学鸿词科取士也就保留了下来,雍正初年,雍正也很重视博学鸿词科,让弘时去笼络人,但是弘时表现不佳,在雍正看来这个儿子又笨又懒。还没来得及处理这件事,八旗新学和各种各样渠道输送的人才如井喷一样地爆发出来,雍正对博学鸿词科也就没那么重视,这几年也不提重开博学鸿词科的事了。 但是弘历觉得这是个机会,他认识那么多读书人,正愁没机会把他们塞到朝廷里面,乌雅氏说到功劳的时候,他就想起了博学鸿词科。 想通过博学鸿词科晋身也是要考试的,录取率达到一半,录取成功后一般是安排在皇帝身边做侍读、侍讲,再或者去编书,总之是清贵的差事。报名方法一般是各省的巡抚和各处总督等这些封疆大吏有资格推举读书人参与考试,每次考试的人也不多,也就是一百出头。 他这边让人运作,先和各地有资格推荐的官员打招呼,接着安排自己人积极备考。安排妥当了之后,他去找雍正商量重启博学鸿词科考试。 雍正有些犹豫,担心这样会造成冗官,但是转念一想,京城确实需要起草诏书的官员,也需要考证学问和编书的官员。雍正稍微想了想就说:“行啊,既然你先提了这事儿,就安排你去办吧。” 弘时那个懒蛋给他机会了,他不中用啊! 弘历心里大喜,觉得现在的发展太顺利了,就退出去积极准备。 博学鸿词科以前很重要,现在随着国力强盛、各种人才冒头、新学朝着科举发起挑战,反而不显得重要了。雍正也没放在心上,很快把精力放在了别的事情上。 最近的大事就是封爵位。 礼部、宗人府、内务府三处衙门隔天来商量这件事,雍正就说:“早年圣祖爷立下过规矩,皇族宗室男丁不满十八岁不可封赏爵位,朕兄弟们如此,朕的儿子也是如此。所以这次福沛和弘曕不参与封爵,朕的弟弟二十五阿哥不参与封爵。”二十四阿哥虚岁十八,卡着线没被删下来。 宗人府立即把二十五阿哥的名字从册子里划掉。把名单交给了礼部,礼部就要给这些人琢磨出一个像样的封号来,下一次会议就是议论爵位和封号了。 礼部和宗人府开完会就走了,内务府总管大臣要留在皇帝跟听吩咐。 这次有几个贝勒几个贝子雍正要提前告诉内务府,内务府提前准备衣服、府邸、园子等配套的东西,还要提前分配太监侍卫和包衣人家,更要提前准备安家银子等。 雍正这次不准备封王,预备着将来等这些人立功了还有晋升的余地,如果这些人一直不立功,就在这个位置上终老吧。等十六阿哥听完这次晋升的安排,雍正想了想跟他说:“你们提前准备出一座亲王府,再准备出一处大园子,这是留给小二十五的,等他将来大了,朕就封他做亲王。” 十六点头,问雍正:“您还有别的吩咐吗?” 十六没什么疑问,因为很多民族都有“幼子继承制度”。家业一般是留给幼子的,满蒙一直遵循这个制度。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成吉思汗去世后,窝阔台和托雷的汗位之争。窝阔台是成吉思汗指定的继承人,然而蒙古有“幼子守灶”的传统,托雷认为按照传统汗位该自己继承,支持他的蒙古亲贵有很多,这就是遗嘱和传统起了冲突,导致了兄弟之间的分裂。 满洲也有这样的传统,比如扎拉丰阿的好朋友伊都立,因为是小儿子,在他阿玛去世后照顾额娘,继承了大部分家业。 但是满洲这样的传统也在慢慢改变,当初入关的时候,满清没有制定新制度的能力,多尔衮下令一切学明朝,明朝的制度和习俗被全盘接收,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也被接收,所以很满人眼下在继承制度上慢慢地趋向嫡长子制度了。 虽然康熙的家业被雍正继承了,雍正给小二十五多一点物质上的东西大家都理解。 雍正说:“小二十五的事儿朕不放心,你把他那份安家银子单独存放,朕再贴补他一些,等将来他封王的时候一起给他。” 十六阿哥笑着说:“还有好几年呢,您操心得太早了。” 雍正说:“早点准备到时候用起来你们不用着急,他的东西不许人挪用,汗阿玛不在了,朕做哥哥的总要照顾好他们,免得到时候下去了无颜面对汗阿玛。” 十六阿哥连声应是,说了句:“何至于此,您就是想太多。”就站起来带着几个总管大臣退下了。 雍正叹口气,二十五阿哥才十一岁,按照康熙十八岁封爵的说法,距离封王还有七年,雍正不能保证自己能活到那天,所以二十五阿哥极有可能跟着哥哥过一段日子再跟着侄儿过日子。 他想了想不放心,就决定先提前交代弘晖,到时候二十五阿哥大了封他做亲王,再把安家银子和京畿皇庄以及圣祖爷的一部分私房一两不少的交给二十五。 他吩咐苏培盛:“让大阿哥到朕跟前来一趟。” 苏培盛派人出去传话,这时候乌雅氏派出太监来请雍正。 听到老额娘召见,雍正也不等弘晖了,站起来就赶紧去了畅春园。 乌雅氏为的就是给弘历求个郡王,她在院子的花架下乘凉,看到雍正来了,把桌上的一盘青枣和一盘石榴往雍正跟前推:“尝尝,这是内务府刚送来的,这个枣别看是青的,这时候吃也很甜呢。” 雍正谢了乌雅氏,拿起枣子尝了尝,觉得味道不错。又把石榴掰开,石榴籽撒了一桌子。 雍正就说:“这东西吃起来费劲,榨汁吧。”把手里的石榴递给了宫女。 宫女赶紧接着,又去端了一盘大红苹果放在收拾好的桌子上。 雍正看着这苹果不错,又大又红,不用凑近就能闻到一股子香甜,他拿起一个啃了一口,汁水丰沛,就说:“这苹果的味道不错。” 乌雅氏就说:“这是山东送来的贡品,内务府特意挑好的送来的,没给你送吗?”这是在贡品中选好的,可谓是优中选优。 雍正回答说:“朕平时不爱吃这些,今年还没吃过呢。”他跟苏培盛说:“朕吃着果子好,让内务府分出去一些送给朕的两个妹妹,”说完他觉得有些不妥,就又说:“回来,给在京的各位公主都送些,再把石榴青枣这些和几位老王爷分一分。” 康熙的女儿中,丈夫去世的公主大部分都回到了京城生活养老,前几日福惠的葬礼上大公主还劝雍正别太难受。不过是一些进贡来的果子,不是什么金贵物件,跟各位兄弟姐妹分一分是个意思就行了。 雍正吩咐完就问乌雅氏:“额娘,您叫儿子来有什么吩咐?”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103 首页 上一页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