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这种小反贼竟然也让朝廷震怒了?杨秋忍不住笑出了声。 对于张辽的问题,杨秋没有立即作答,反倒抛出了另一个问题。 “文远,你这疑问,我稍后自会给你答案。但此刻我心中倒有一个困惑,想要先向你求解,为何你会选择跟随于我? 想那天子高坐龙椅之上,恐怕也未必觉得我这反贼能够掀起多大的风浪。即便刺史明年出兵讨伐,恐怕亦觉得我这反贼可以轻易镇压。” 杨秋虽欣喜于张辽的信任与青睐,但其中缘由,仍需弄个明白。 她究竟有何特质,能得张辽如此看重? 想当年,张辽并无此念。 那时张家尚为大汉忠臣,从未想到乱世将至。 即便做了那个奇异地梦,张辽也只是对杨秋多了几分留意。 多年相交,他发现自己一个男子在武力上竟不及一女子,于是一直立志打败杨秋。 然屡战屡败,始终未能如愿,不过也仅视其为劲敌。 又因杨秋背后有神秘师傅,张辽对其另眼相看,以为此女未来必成大器。 但究竟将成何等大业,当时张辽亦未曾想透。 随着年岁渐长,张辽逐渐接触到家族内部事务。 那时,他以为自己武力超群,可以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于家族学习中,他洞悉了朝堂地形势,明了士族权贵间地游戏规则。 于是发现自己年少时的志向,竟是如此虚妄。 朝堂间的权利游戏规则,分明是关东世族的天下! 纵有人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如凉州三明,他们曾是威震一方的猛将,为朝堂立下汗马功劳,平定羌人之叛乱。 但皇甫规、张奂、段颎开始不断受到宦官的迫害,被汉恒帝罢官免职,虽后来重新启用,然其结局各异,令人唏嘘。 尤其是段颎,纵使后来投靠了宦官,最后却还是被逼在狱中自尽而死! 张辽自此洞悉朝堂之弊,明白凉州武人在朝堂上难以立足,更勿论并州武人,根本就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 故纵有满腔抱负,张辽亦知自己在这朝堂之上绝无前途可言。 况这些年来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天子昏庸无能,朝堂乱象频生。 众多士族皆在私下揣测,这天下即将陷入动荡。 张辽心中,亦有此预感。 于是张辽常思未来天下大乱之际,家族应何去何从,自己又应投靠何方明主? 左思右想,张辽觉得,必须在并州寻找明主,绝不能投靠并州之外的人。 于是,张辽提到了这样一桩旧事, “将军可知,光武帝当年为何定都洛阳?” 若依官方之言,自然是因关中之地历经战乱,满目疮痍,人口稀少,田地荒芜,已不复长安昔日之繁华。 而洛阳则地处优越,周围有八大关隘,可西进关中,北接太行,东进中原,南临南阳等富饶之地。 作为都城,必汇聚天下之粮食财宝。 长安之地虽险要,但转运粮食极为不便。洛阳则地理位置更佳,漕运陆运成本皆低,故光武帝当时选择建都洛阳。 但这也就叫做官方说法了,其实真正的原因,众人都心知肚明。 于是杨秋开口言道。 “实则因随光武帝起事的将领功臣集团中,大半皆为南阳人士,而另一半则为冀州士族,故光武帝不得不将都城定于洛阳。” 一个皇帝若是不想当光杆司令,团结自己的统治基本盘是非常有必要的。 昔日刘秀起兵,麾下功臣集团皆以关东为利益所系。 若轻弃此地,立都长安,那就相当于抛弃了你的统治基本盘,你的皇位都会坐不稳。 所以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洛阳当然有地理优势,但选择定都在这里,是因为他的基本盘在这里。 这也就导致东汉一朝,朝堂权力中心始终被关东士族所占据,此乃开国之初便已奠定的格局,外力难以撼动。 因为当初定鼎天下的就是这一批人,如果关东世族都不占据朝堂本位了,这也就相当于这个朝廷的统治基本盘已经完蛋了。 这也是后来董卓乱政之后,为什么有关东诸侯讨董? 因为他们的利益核心完全不一致,大家都不是一个圈子的人,权利的本位都不一样,所以当然不能相容。 毕竟你一个西凉集团的军阀,占据在朝堂的权力中心,那以后关东世族就是在权力的边缘了,这是不死不休的的利益分歧! 所以他们注定是要决裂的,这也是董卓后来迁都的原因。 因为他发现自己和关东世族的矛盾冲突已经不可调和了,所以他决定另起炉灶。 因此,一个朝廷建都位置十分重要。 强悍如朱元璋,刚刚考虑迁都,太子朱标去了西安回来没多久就死了,然后自此不考虑,谁知道怎么死的? 而朱棣强行迁都北京后,皇宫马上发生大火,但朱棣坚决留在北京,其后北京一直叫行在,也就是皇帝临时驻扎地的意思。 而皇帝和大臣就这么僵硬着,图谋把下一个皇帝拉回到南京。 直到朱祁镇继位之后,北京才正式确立京师地位,这场斗争持续了数十年。 而东汉就不存在斗争了,南阳集团和冀州集团都对洛阳没意见。 但冀州氏族后来有点惨,当初刘秀选择和冀州士族合作,登基之后,刘秀也选择了冀州出生的郭圣通做皇后。 但是后来郭圣通被废,随后冀州士族不断遭到打压,这种打压甚至持续到了明帝时期。 彼时,汉明帝听信谗言,疑楚王有悖逆之心,遂大兴刑狱,严刑拷问之下,冤屈横生,千人受牵。 这其中有很多人都是冀州人,杀得冀州人头滚滚。 在这场浩劫之中,袁绍之先祖袁安挺身而出,救了许多冀州一系的人。 因此,袁绍后来择冀州为根基,一则因冀州大族与其有香火之情,二则因冀州与朝廷早已离心离德。 所以黄巾起义之火,亦在此地汹涌爆发。 “没错,光武中兴基业,实乃倚仗南阳、冀州大族。 故而定都洛阳之后,朝廷利益便已化为关东士族的利益,而并州、凉州、关中之地彻底变成朝廷边缘人士。 想前汉之时,并州人口近二百万,而今竟只剩六十余万,令人痛心疾首。” “朝廷对并州的轻视,实在是令人寒心,并州士族的利益,朝廷亦不再关心。 自光武帝始,朝廷竟让胡人内迁居住并州边境,南匈奴便是在光武帝时趁机内迁至此。 其后百余年,胡人内迁不断,如今并州之地,竟有一半已被胡人所占。 将军,此乃我等生活的土地,祖祖辈辈,皆在此地繁衍生息,为何要将其让于胡人? 可是朝廷不在意,我等并州人毫无办法。一旦天下大乱,并州的胡人只会趁机残杀汉人。 而那些关东世族,只会在中原地区争得你死我活,未定天下雄主之前,无人会关心并州情况。 可是我不希望未来的并州,再如此恶化下去。所以我一直认为,并州的士族武人应团结一心,共谋发展。 如此,方能保住并州安宁,使祖祖辈辈的土地,不再落于胡人之手。” 这就是张辽不想去朝廷的原因,盖因并州之人,绝难跻身高位。 倘若未来的雄主,仍出自关东士族,则并州之地,势必继续被弃如敝屣。 如果有理想的选择,张辽希望并州人团结在一起,改变这个天下。 若非万不得已,他绝不愿孤身加入中原的诸侯团队,那只会是边缘人士,永远没办法进入核心权力阶层。 所以张辽自意识到这天下将要乱起来之后,他的目光一直放在了并州内部,欲在此地寻觅一明主。 引领并州人重振昔日荣光,使并州之地不再被无视与遗弃。 然而,经年累月的观察,张辽发现并州的豪强士族,已然腐朽至极。 彼等并未因朝廷的排斥而团结一心,反而在日益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互相内斗吞并,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此等人皆无吞吐天下的才略与勇气,实乃并州的不幸。 于是,张辽不由得想到了年少时候的那个梦,遂开始暗中观察杨秋。 对方不仅深研兵法韬略,更将自身锤炼得如同西楚霸王一般勇猛无敌,且其并毫无为朝廷效力之念。 张辽当时便已洞悉杨秋的心思——此人必反! 虽然很不可思议,一个小小的农户女子也想造反,但事实就是这样。 因此,张辽愈发坚信自己曾经的那个梦乃是上苍指引,于是他更加用心地观察杨秋此人。 其人拥有吞吐天下的魄力与勇气,又兼具西楚霸王的勇猛武力。 自六岁起,她竟已开始筹谋反叛朝廷,甚至秘密培养自己的心腹团队。 七年之后,石破天惊,一举起兵反抗朝廷,占领了马邑县。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仿佛天命都眷顾在杨秋之身。 她拥有神秘的师承,所向无敌的勇武之力,又在战场上战胜了汉军。 若此时再不表明自己的投靠之意,日后岂非要被排斥在杨家军权利核心阶层之外? 因此,张辽才决定秘密会见杨秋,向其表明自己的心迹。 毕竟,太平道即将造反,天下大乱在即。 张辽希望他们并州人能够尽快团结起来,共谋大计! 当然,张辽不能预测未来,他不知道太平道造反之后,其实一年之内就平定了。 虽然后来还有大大小小的叛乱,但实际上接下来的几年并没有彻底大乱起来。 但现在张辽等不及了,他需要尽快加入杨家军这个团队,有时候加入晚一步,地位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在和父亲商量之后,张辽遵从内心的指示来到了杨秋面前! 而当杨秋听完张辽年少时候所做的梦之后,她忍不住笑出了声! “嗯,这个梦做得好!” 毕竟她自己听完都要觉得她是天命之人了,果然,人的本性就是喜欢听拍马屁。 于是,杨秋回答了张辽最初的那个问题。 “文远,你所言极是。并州大患,非汉军也,乃周遭地胡人。彼等如狼似虎,环伺我杨家军。 一旦我军有失,必群起而攻之,犹如嗜血之狼,欲在我等身上撕咬一口!” “故而,我军需打一场胜仗,震撼彼等,使其损失惨重。唯有血腥地武力,方能令其恐惧害怕。 但人杀之不尽,若一味镇压反抗,杨家军必将陷入无穷无尽的战争,永无走出并州之日,甚至可能困守雁门郡!” 张辽闻此言,点头赞同。 他亦深知,选择并州为根基,未来隐患重重,盖因周遭胡人实在太多。 但他本为并州人,难道还能选择其他地方?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53 首页 上一页 46 47 48 49 50 5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