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识字方面表现出色的兵卒,可以直接获得升职的机会,从伍长晋升为什长,再从什长晋升为队长。 只要他们表现出色,一切晋升的可能性都向他们敞开。 至于全民教育,那不可能,这属于白日作梦,不说有没有这个金钱实力。 就算有,但对于大部分农户而言,种地才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事情。 你若是强迫他们把孩子送去学堂里面读书识字,他们会骂你脑壳有病! 饭都不确定能吃饱,谁愿意让家里的劳动力不劳作去读书?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杨秋也没妄想强求。 脱离现实去发展,那是找死。 所以,除了兵卒,杨秋先把教育试运行在了铁坊这里。 如今这里也算是一个小小工厂了,这里的铁匠就相当于工人。 提高工人待遇,妥善解决工人家庭的居住问题,并为其提供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让铁匠安心在工坊里面做事儿,这是必要的措施。 毕竟炼铁实在是太重要了。 而东汉时候已经开始用炒钢法炼铁,但产量不够高,且品质一般,过程具有偶然性。 而技术不能跃迁发展,所以杨秋先让铁匠们练习灌钢法,这本应该是南北朝时候的技术,不过现在引导铁匠往这个方向走,倒也不算太困难。 毕竟技术总是一步一步升级。 只是,张辽还是没有懂杨秋的意思,他当然明白炼铁的重要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铁可以生产武器和农具,如果杨秋不能自己生产,而是依靠世家大族的铁匠工坊,那就相当于把身家性命交到了别人手里。 所以对于杨秋将炼铁工坊当做重中之重,张辽非常理解。 当然,为此提高铁匠待遇,优待铁匠子女,让铁匠子女可以读书,这虽然超出他的想象,但不失为一个鼓励铁匠增多的方法。 虽然他脑海里还没有打仗打的就是后勤保障这个概念,但他知道兵法里面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所以张辽隐隐约约已经明白,武器和粮食掌握自己手里面,这才不会被外部势力所掣肘。 “将军,我明白武器和粮食的重要性,这一处田地张氏已经放弃了,将军不用担忧我心中不虞。” 思来想去,张辽想出了杨秋让他看这一处工坊的原因。 毕竟,这里原来属于张家,而他如今决定投靠杨秋,那么张家的财产土地,杨秋肯定要给个交代,总不能白白占了吧? 当然,杨秋早就准备了其他方法补偿,但这和她眼下要做的事情可不是一回事。 于是杨秋笑了笑不说话,而是又带着张辽去了外面几里远的田地。 那里正有人在种植冬小麦,这里附近的土地曾经也是张氏的。 当初两千多人被征集为兵卒,每个人都分了一百亩田地,但土地可没有分完。 所以那些暂时没有分出来的田地就让兵卒们屯田。 “文远,关于杨家亩产八石的事情,你也听说过了吧?” 张辽点头,杨秋笑着开口了。 “这件事情是真的,不是传言。” 这话说完,张辽瞬间露出了惊愕的神情,这种产量他当时听完都觉得是谣言。 他们张氏所有的土地,用了最好的种植方法,最好的种子,但最好的产量也只有一亩地五石,那还是非常稀有的情况。 然而杨秋现在竟然平淡地说出了如此让人惊人的事情。 若是粮食有这种产量,那这天下许多人就不会被饿死了。 如果杨秋知道张辽脑海里此刻的想法,她肯定会笑出声,亩产再高,那都是抵挡不住剥削。 只要这个上上下下的制度体系有问题,再牛逼的技术,再高的产量,那都跟穷苦人没有关系。 但杨秋现在不适合跟张辽谈制度,这种事情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她想跟张辽聊的是,提高生产力有多么重要。 于是,杨秋走到一块草地扯了一根已经枯黄的杂草起来。 这种杂草在未来有很多形象的称呼,其中一种就叫做狗尾巴草,现在的称呼叫做莠子草。 “文远,你知道我们吃的粟一万年前是什么样子吗?” 张辽纳闷,然后摇头。 “难道一万年前的粟不是粟?” 此言一出,杨秋笑着指了指手中枯黄的狗尾巴草。 “一万年前,粟就是这个样子。” 这话瞬间让张辽震惊了,他开口就结巴了。 “这……这是不是有搞错了?有哪本书籍记载了这个事情吗?” 那当然是几千年后的发现,不过眼下不重要,杨秋简单地解释了起来。 “粟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是我们祖先不断挑选颗粒饱满籽大的种子不断种植驯化而来,这就像是狗,最开始是由狼驯化而来。 至于鸡鸭牛,难道他们一万年前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的。” 话说到这里,张辽似乎隐隐约约触摸到了杨秋的意图,但总感觉还是隔着一层薄雾,就像是雾里看花。 杨秋没有继续让张辽苦思,而是带着张辽下了田地。
第39章 此时农夫正带着牛转弯,张辽诧异地发现,这铁犁转弯非常方便,完全没有费时费力,而是轻轻松松就带着牛掉头转弯了。 再仔细一看,这里就只有一个农夫,一头牛,这是怎么做到的? 这年头,虽然上层阶级日常剥削农户,但明面上,农户的地位还是仅次于士人之下的。 所以张辽见过自家佃户种地时候的情况,大户人家的牛耕技术基本就是二牛耦耕。 也就是两头牛牵引铁犁,然后还要三个人来辅助犁地,一人牵着牛在前面导耕,一个人在后面扶犁,再有一人控制犁辕调节耕地深浅。 这种耕作技术其实已经非常先进了,基本都是大户人家才有的实力,毕竟需要的牛和人力太多。 犁出来的地也是又深又宽,二牛三人一个季节就可以耕田五百多亩。 但这种铁犁掉头非常不方便,转弯之后也起土费力。 可是眼前这个铁犁不一样,这铁犁明显可以自由摆动和转动方向,非常灵活。 张辽不由得想到了杨秋那个神秘师傅,当初杨秋就利用了造纸法和张家交易。 那时候他就猜测,杨秋这个神秘师傅肯定不只是传授了造纸术,也许还有很多厉害的传承。 现在看来,他的猜测是真的,这也更加让他确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于是张辽笑问了起来。 “此种铁犁颇为灵活方便,这又是汝师所授?” 杨秋都好久没有听到有人问她师傅了,眼下听到张辽这么问。 她明白张辽注意到了曲辕犁的优势,于是杨秋微笑点头。 农业和工业是根本,所以杨秋早早在杨家寨的时候就让铁匠木匠研究出来了曲辕犁,但那时候只能在寨子里用。 如今终于可以大规模量产了,毕竟现在有大规模的的土地需要耕作。 如果不是人力不够,杨秋都想再扩产一些农具。 但事情要一步一步来,先把马邑县吞下,等到把马邑县彻底控制好之后,她才可以进一步扩张。 “将军,我想我明白了一些,重视农桑,不仅在于倡导耕作,更在于重视工匠之利,通过改进铁犁等农具,提升农耕效率,使农户耕种更为便捷。 至于粮食增产之事,除施肥等传统方法外,亦须注重种子的优选与驯化。犹如养马,需挑选高大的马匹孕育后代,如此方能驯化出骏马。 将军之意是想告诉吾,万事万物皆有创新进步的可能。 上古先贤授我耕作、筑屋、养蚕织布等技艺,而今我辈不应固步自封,当重视工匠之技艺,重视粮食之育种。 且应广纳百家之能,汲取万物之优,勇于创新,不断求索。如此,方能在百工之事、农耕之道上皆有所进益。” 杨秋当然知道,眼下不适合给张辽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 讲了也听不懂,毕竟大家学的教材不一样。 不过,到了这个程度,张辽也明白了重视工匠之利有多么重要。 虽然张辽脑海里的概念不叫技术进步,但意会就行了。 毕竟,对于豪右出身的子弟而言,你跟他们讲农民有多辛苦,均田有多重要,他听了是真的没感觉,更不会有心理触动。 不曾体会过的人,永远都不会感动深受。 但杨秋不可能排斥所有士族豪右出身的人,那是自绝于天下。 所以,她需要求同存异,只要有共同的理念和方向,一切都可以合作。 毕竟,思想建设可以未来一步步来,眼下得先把队友搞得多多的。 至少张家不为非作歹,张辽属于进步分子。 于是,杨秋接下来又带着张辽来到了河边,那里已经有一架龙骨水车安装好了。 这是张辽第一次见到龙骨水车,他惊讶地发现,这种水车可以连续取水,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不仅如此,取水的时候,只需有人在摇动把手,河水就能提到岸边上,完全不费力。 后来,杨秋又让张辽看了水碾和水磨。 这个时候,石碾已经有了,但需要人力和畜力不断劳作,可是水碾能利用水力来给谷物去壳,这显然是重大的技术进步,还提高了效率。 接着,张辽又看了水转大纺车,看到这纺车织布的速度如此之快,他不由得感叹了起来。 “汝师实乃神仙中人。” 杨秋厚着脸皮应了,反正谎言说多了,假的也变成了的真的。 既然可以在书籍上知道古人的技术进步,杨秋当然要用在现实生活之中提高生产效率。 只是这些东西是可以创造出来,但还不能量产,毕竟她手下也就十几个木匠,效率是真的不高。 而且由于人太少,所以木匠现在和铁匠混合住在张氏坞堡这里,而木匠的子女也和铁匠享受同种待遇。 所以,缺乏人才是杨秋的痛。 甚至,她都安排间谍悄悄给周边几个县宣传马邑县的军户匠户的待遇了。 但故土难离,有勇气离开家乡的人还是太少。 所以必须要等杨秋打下更多的土地,她才能拥有更多的人才。 待离开张氏坞堡之后,两个人坐在牛车上,张辽深吸一口气开口了。 “将军,欲图天下,并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然北方有鲜卑,东边有羌胡,西边有乌桓,南边有匈奴,而我汉人在并州人员稀少。 一旦周边胡人开始动乱,恐以杨家军一己之力难以抗衡;这一次王太守身死之事震怒朝廷,天子已经下旨令并州刺史张懿平叛。 若我没有估计错的话,一旦春日到来,恐怕汉军将会立即发兵,若是到时胡人也伺机而动,将军可有良策?”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53 首页 上一页 45 46 47 48 49 5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