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田租之后,仅剩三十六石,时有强征,又需孝敬里正乡老。算赋口赋一缴,我等小民已无力饱腹暖身,故多有农户丢弃婴儿。 汝等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曾否议及此事之解?” “或许应开垦荒田,修渠引水,提高耕作之术,如杨家军之所为。闻将军已使一亩之地出粮七石,是否为此道?” 倒是引导到了她想要说的方向,于是杨秋问道。 “当然需借百工之力,提耕作之术,扩粮食之产,驯化高产之种。然有一问,种植粮食皆需水,何故有些粮食作物更能抗旱? 又有何法可驯化出更抗旱之种?何故有些土壤肥力较高,有些则否?这肥力究竟是何物? 仅凭经验总结,此道并不能使粮食生产大增。若不能明其根源,技术何以进步?” 荀彧闻此言,面露疑惑。 “将军此言,令我困惑。能否再明言一二?” 莫非这就是杨家军能提高粮食的原因?在杨家军这里见到的东西,很多都能让荀彧耳目一新,所以他也想听一听杨秋的见解。 “若仅论粮食,君恐怕均经验不足,我换一种说法,君或许便能明了。 若父母身材高大,子女亦多身材高大,然亦有两矮小之人生出高大之子,这似乎并非固定之规。 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五官相似,皆有诸多异同,此乃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然有人能知其所以然? 难道仅以血缘关系解释?子女何以遗传父母的相似特征,如粮食种子,何以有些能驯化出越来越抗旱之特性? 此等知识难道不值得我们人类探究学习?” “至于土地的肥力,我们除了能判其松软易于种植之外,是否能明其何以种植菽后能增强肥力,这肥力究竟是何物?难道不应试验探究之出来吗?” 杨秋的这一番言论,让荀彧想起了杨家军学堂里面那些幼童同所学的书籍。 似曾讲过遗传之理,然进一步的解释则未明言。 这些在生活当中最普遍的现象,好像无人能探究最具体的原因。 “这就是将军在学堂里面开设那些生物物理化学教学的原因吗?吾虽没有全然理解那些书籍。 但按将军之意,学习此等知识方能探究许多事情之本源?” 至少能引导大家走向一条探究科学的道路。 “人力有限,虽可制越来越多的农具,购足够多的耕牛,开垦越来越多的荒田,这些也都能促进粮食的增产。 但要如杨家军这般翻倍提升粮食产量,甚至未来亩产达十石二十石,此非靠贤明的君主和有德的官员治理所能行。 而需培养农学方面之人才,此非一两人所能为,而需诸多人投入此研究之中。 而驯化高产粮食种子,甚至需十年数十年方能见效。” “除农学外,这世上尚有许多知识需我们人类去了解清楚。如太阳距离我们有多远?月亮与太阳之间之距离又是多少?我们人类能否去往月球?研究此等东西其实亦有必要。” 这些事情,荀彧小时候大概疑惑过,可是后来就觉得这些事情不值得探究了,好像变得毫不重要。 但眼下这位女将军却说,这些事情非常重要。 “将军所走之道是我未曾想过之道,只是是否会有些异想天开?我们人类真能去往月亮?” “仅凭我们自身之力,自然难以企及,然而我们可以借助工匠之智。如今我们已能借牛车之力,以载货物快速前行,日后必然有更精妙之工具,可使行进之速更胜往昔。 君是否知晓,术士炼丹之时,偶有炸炉之变故?若能深究此现象,借火焰爆发之巨力,推一物直上云霄,又何愁不能抵达月宫呢? 正如荀子也曾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亦曾目睹我们此处众多利用水力所制工具,如水碾、水转大纺车等。 若能进一步巧用水力,制作出更为迅捷的工具,则抵达月宫之事,岂非指日可待?”
第65章 这道理荀彧这几天也明白了,利用百工之力,许多事情能够事半功倍。 只是杨将军更强调一点,那就是弄清楚具体的缘由,而不仅仅只是经验总结,工匠技术熟练。 “将军所言令我豁然开朗,只是,将军好像还没有回答吾最初的问题?” 荀彧此言一出,杨秋顿感尴尬,倒是把话扯远了不是,都忘了回答正经问题了。 确实,利用百工之力,古人又不是不知道,只是他们好像不太习惯更进一步的研究具体原因,又或者不重视。 所以工匠的技术传承只能变成私人家族传承,农学的研究只能变成小部分范围的传播,而不是大肆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彻底变成技术革新。 “其实此问题我方才已作答。我重视农学与工匠,故虽免除了其他苛捐杂税,仅留田租,但实际上吾收得田租却比以前官府收得更多,皆因总产量提高之故。 因此,有时欲使民富国强,仅着眼于吏治清明是无用的,还需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如何让土地拥有肥力? 如何驯化出抗寒抗旱粮食种子?再如,如何提高炼铁技术,使农具更加锋利?此皆是促使民富国强。” “当然,若杨家军仅依赖这些田租,自然不够。目前杨家军自己在开采盐矿,设有工坊炼铁,此外还有其他各种工坊,皆在促进工匠之力便利生活。 而吃饱穿暖的百姓们一旦有余钱,自然会购买各种工具,此乃良性循环。” “世间财富之道,许多人都说要开源节流。节流之方法固然简单,然而要如何开源,实际上方法多种多样。 吾辈之人,自然要想出更多方法来开源,而非在仅有粮食产量下研究如何让众人吃饱,那根本无法实现,饥饿必然导致混乱!” 简而言之,那就是提高生产力,只是这么直白的说出来,两个人会沟通不良,所以杨秋只能用各种例子来举例。 荀彧听完默然无言许久,他再一次问了一个问题。 “吾在此间数日,闻将军有神秘师承,故将军所言此等学识,莫非皆出自将军之师传授?”荀彧试探着问道。 那自然也只能有这一个答案了,杨秋笑着点头,并且又说了一些话来震撼眼前人的世界观。 “其实吾师还曾言,于大海之彼岸,尚有广袤的土地,居有其他肤色、文字皆异的人类。 而我们所居之地,实为一巨大的球体,若一直沿同一方向行进,终将回归原点。 “而若一直向南行,彼处并无四季之分,终年炎热如夏,彼处亦有诸多国家,此等事宜,荀郎君或已知之。” 汉朝与周边国家素有交流,故对周边情况,士子们皆略有所知。 只是杨秋说的距离要再远一点。 “若再向南行,跨越浩瀚的海域,便可抵达更南的土地。而彼处之季节,与我们正好相反。 当我们处夏季之时,他们可能正是冬季。而两边季节相反的缘由,又与我们所居之地球如何绕太阳转动息息相关。” “至于南北季节差异,乃因与太阳距离不同所致,此等皆可作为一门单独的学问研究学习。 “而天空中的云层,为何会变成雨水降落?风为何会刮到这边来?为何有些地方降雨量多一些,有些地方降雨量少一些? 又为何有些地方有盐矿,有些地方没有?此等皆非巧合,而是皆可探究的知识。” “在吾看来,天灾频繁并非上苍警示。君主贤明与否,皆不能违背自然之规律。此等事宜,也许与我们头顶之太阳息息相关。 就如日升月落一般,太阳之远近、活动的过程,皆可能导致我们人类之生产活动受到影响。” 话说至此,荀彧一时无语,因为这些皆是他不曾涉猎的领域。 但他又觉得眼前的人好像说得颇有道理,让他无法反驳。 事实上到了今时今日,对历法稍稍有研究的人也都明白,所谓的日食,其实都能总结出具体的时间规律,并不是君主是否有问题。 所以荀彧这样一个务实的人,不会刻意胡搅蛮缠,然后断章取义来辩论眼前人的言论谬误。 事实上他觉得这位杨将军确实所言颇有道理。 但荀彧还没有明白杨秋刻意绕这些话题的原因,那自然是因为大家的知识体系不一样。 在经学上面,杨秋是绝对辩不过这些古人的,哪怕她也进行过深入学习,但学习和擅长差距很大。 所以当不能在别人擅长的领域打败他之时,那要把他拉到你擅长的领域,然后击败他。 直接来降维打击了不是。 毕竟荀彧是个务实讲理的人,若是遇到一个杠精,说再多的道理,人家都能引经据典的反驳你,那种人沟通起来自然毫无意义。 但显然荀彧是一个会思考的人,只要会思考,那自然会有进步。 因此,把话说到这个程度,杨秋已经没有再多的赘言叙述,不过都是类似的重复言论而已。 而荀彧想要了解,想要思考,甚至认同,那都需要他自己领悟,旁人说再多,此时已无作用。 而杨秋之所以愿意对荀彧说这么多,大概是觉得眼前之人可以寻找一条更为理想的道路看待这个天下吧。 困在固有思维里面,只图谋贤人君子管理这个天下,那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说完此话之后,杨秋告别离去,留下荀彧在原地自己思考。 出了坞堡之后,远处的田地间有人正在劳作,而杨秋见到了两个熟悉的人,此人正是田冲和徐庶,这俩人似乎在说什么。 杨秋笑着走了过去。 此时,徐庶和田冲两个人在做什么呢? 还是在斗嘴,这两个人的经历,想让彼此当做好友,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想要就此仇恨彼此,又都有救命之恩,所以这两人每次见面必掐。 “听说你现在做了什么博士,好好的大儒弟子,现在在反贼这里做事儿,你可真是自甘堕落?” 徐庶的挑衅完全没有让田冲大怒,他反而直接反击了回来。 “于洛阳研习术数,或于马邑探究术数,于我而言,皆同一事。学问之道,无处不在,皆可研究。 反观足下,近日闻君日日端坐于学堂之中,与幼童共学,学问之浅,竟至如斯地步,与幼童无异,令人讶异。” 徐庶听出田冲话中嘲讽,却并未羞赧,坦然言道。 “你把我丢到这个地方,我无法逃离,想要求学就只能跟着那些幼童一起学习。 但杨将军治下的书籍都是我从未见过之书,倒也还好,到了今日,我方才觉得以前自己确实是个无知之人。” 竟然还有这种觉悟,田冲忍不住笑了。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53 首页 上一页 89 90 91 92 93 9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