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初初步定下这样的赋税体系之后,这两个人都觉得这么搞要崩盘,还极力劝说她不要这样做。 理论上,这么干确实不行。 如果是一亩地最高三石的粮食水准,那么平均就是两石的粮食产量,只取平均数字来计算。 大约有四万户雁门郡人口,按照平均每户有五十亩地,所以一年大约有田租八十万石粮食。 注意,这都只是取的中间数字,不是实际情况,但大概只会在这个数字上下起伏。 而现在有一万的兵,就不算那些高阶军官的待遇,就按照最普通的兵卒每年消耗粮食来计算。 一个月的平均水准是每人两石,一年就是二十四石,就只按照一万的整数来算,光是粮食就要吃二十四万石。 这么算起来还有剩余,但是杨秋现在占据整个雁门郡,那又不是只有兵卒,还有上上下下的负责管理的官吏,那都是要发工资的。 总不可能比东汉的工资还要低,因为斗食小吏的东汉水准就是一百石,而一百石相当于五口之家一年的粮食需求。 目前雁门郡有上千多个官吏,一旦发完工资,到时候肯定入不敷出。 更何况每个月都还要给士兵发军饷,除此之外,这个计算体系甚至还没包括各个工坊的工匠俸禄。 所以在铜钱数量不够的情况下,杨家军发工资有时候就会用布匹和粮食代替,按照市价来折算。 这在大汉朝也不算稀奇,说是两千石的官吏,其实不是都发粮食的,有时候会折算成其他等价物。 在这个时代,粮食,食盐,布匹,那都算是硬通货。 所以即使换个方式发军饷,那倒也不会被人拒绝。 甚至这种东西有时候比钱还要有用一些。 所以按照平均两石的水准每年收两成田租,并且还免除其他口赋算赋,这种玩法是真的会失败。 当然,邓容他们也知道当时杨家军可以提供更加高产的粮食。 只是在他们商人的本性里面,天生就觉得还是要多收一点赋税,保证更多的盈余,这才是最稳妥的方法。 所以他们当初其实是建议免除口赋,少收一点算赋。 这样杨家军已经免除了苛捐杂税和大部分劳役,其实已经让人很轻松了。 但杨秋自己算了一笔账,按照平均7石的水准,这不算未来开垦出的荒田。 就按照每户五十亩地来算,当然以前很多人没有这么多田地,可是如今加上授田,其实平均下来差不多了。 所以平均每亩地七石,这一年的田租直接变成了二百八十多万石左右,比八十万石的基础上翻了几倍。 等到更多的荒田开垦出来,再加上新加入的五万多冀州黄巾军,这数据还要继续往上增加。 所以粮食自给自足现在是没问题的,但这样就收不上钱币,这才是当初众人犹豫的原因,只收粮食怎么运转这个体系? 其实,这只是邓容邓广他们姐弟俩的固有思维作祟而已。 事实上,杨家军控制了盐矿铁矿茶叶,这几大挣钱的行业全部都专营了。 在雁门郡的豪强不是死亡就是逃出去之后,这个空白的市场已经完全让杨家军占据了。 所以收少量的田租,保证体系运转,而杨家军售卖的各种东西,直接促进这群有多余的粮食的人可以把粮食卖到市场上。 然后可以购买铁制农具、布匹,食盐,肉类等物品。 如此,这个经济市场就能活起来,如果农户们每年不止没有剩余,还要倒欠一笔贷款,那整个经济市场都是一潭死水。 而古代的统治者喜欢疲民弱民。 那就是让农户们一年到头都在种地,交完赋税之后就只剩下那点儿粮食可以吃,并且还吃不饱,就连造反都没有一副健康的身体。 而统治者的理想状态是,庶民们没有时间思考任何事情,只要一辈子老老实实种地就行了。 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一定要让他们每年粮食有剩余。 只有在吃饱穿暖的情况下,庶民们才敢送孩子读书,出钱继续把房子修得结实一点,购买耕牛农具开荒等。 如此,经济才能发展起来。 当然,这种制度依然有弊端,雁门郡现在几乎是杨家军这个寡头在控制经济民生军事,所以未来必定要随着地盘扩大改变政策。 但至少眼下这个体系还玩得转,也适合当前杨将军积攒实力。 更何况,杨秋其实私底下还在挖掘金矿和铜矿。 私铸钱币现在不算啥,这都是反贼了,还守啥规矩。 而且,杨秋有一个更加远大的规划,那就是大汉朝诸侯并起之时,她要将天下的铸币权抢到自己手里面。 眼下她正在让工匠们试验如何提高铸钱技术,力求做出更加精美高质量的钱币,让未来的诸侯们无法模仿。 至于怎么流通,只要占的地盘够大,手下的商业足够繁荣,那时就由不得别人接不接受了。 不过这个规划还太远,眼下也不适合告诉荀彧,毕竟谁知道荀彧以后为谁办事儿? 因此,杨秋换了另一个角度回答荀彧这个问题。 “君以为,何以民富国强?” “施政以仁,重农抑商以固国本,轻徭薄赋以养民力,崇礼尚德以化万民,明法度以维秩序。如此,则国家富强、民众富裕可期也。” 嗯,很官方的答案,杨秋笑着又问了另一个问题。 “何谓财富?” “财富之事,古人亦有深论。‘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此言道出生财之根本,在于众人共力创造,而消耗者少,勤勉治事,使用得当,则财富自然充盈。 “故吾以为,财富非独金银珠玉,乃国家之资粮丰足,百姓之家给人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此乃真正之财富。 施政者当以养民为本,使百姓安于耕织,商贾之利归于公家,国用充盈而民不困乏,如此则国家之财富可保。” 在经学上,杨秋和这些人是绝对辩不赢的,所以把这个开胃菜问出之后,杨秋再出一问。 “若君主贤明,重视农桑,轻徭薄赋,崇礼尚德,明法度,朝廷官员皆为君子。 然天有不测风云,旱灾洪涝瘟疫频发,庶民吃不饱穿不暖,即使朝廷存储粮食分发亦不够,当如何是好?” 荀彧觉得此言似乎是在刻意为难,不过他还是认真回答了这个问题。 “此乃天灾人祸,非人力所能完全抗拒。既君主与官员既皆为君子,当以民为本,共克时艰。 首先,需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以解燃眉之急。同时,组织百姓修缮水利,改良耕作技术,提高抗灾能力。” “再者,朝廷应鼓励商贾捐赠物资,以补充官府之不足。同时,派遣医术高明之士前往灾区,救治病患,防止瘟疫蔓延。 此外,还应减免灾区赋税,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总之,面对天灾人祸,君主与官员需以身作则,带领百姓共同应对。如此,即使遭遇困境,国家亦能逐渐恢复元气。” 到了这一步,杨秋终于开始了自己的驳斥。 “君此言错了。” “错了?” 荀彧不解,杨秋随即作答。 “当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外敌必乘虚而入。若粮食匮乏,无法均分给百姓,那么得不到粮食的民众定会聚众起事。 到那时,边疆受敌寇侵扰,兵卒军粮不足,边疆必失守;而国内,民众因饥饿而暴乱,纵使有贤明的君主和君子在世,亦难以解决此等困局。 所以此等困局,天下必将大乱,野心家会趁机崛起。若此时天灾继续频发,抢粮食杀人之事将层出不穷,君子在世亦无法解救,除非能变出足够多的粮食。” 荀彧闻言,心中一凛,他听出了杨秋的弦外之音,这是在谈论朝廷的未来。 更糟糕的是,天子和官员还并不贤明。 “将军何意?” “君莫要误会,我并非在谈论杨家军的未来。我只是想告诉君,战争实为资源掠夺。 当天下百姓无法吃饱穿暖,天灾频发粮食产量锐减时,只有一部分人死亡,才意味着另一部分人能够吃饱活下来。 此乃弱肉强食之道,君子贤人亦无法改变此等局面。” 此言一出,荀彧立即沉默了下来。 他倒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对他们士子来说,有些话不会说得那么直白。 施以仁政,对民众进行教化,教化失败的那一部分,自然直接进行叛乱压制。 “若按将军之意,杨家军起义造反,乃是为了抢夺粮食资源?” 这总结倒也不能说没有道理,本质上当然是为了吃饱穿暖。 只是人吃饱穿暖了,当然还会向往更加美好的东西,想要一直吃饱穿暖,那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所以杨秋笑着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等庶民追求饱饭暖衣,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粮食、桑麻,皆出自我等之手,躬耕力作,织布成衣,而后何以不得饱暖? 这又不是不劳而获,而是吾辈辛勤耕耘,然世道之艰,竟不予人生存希望。 荀郎君,汝刚刚说要君子贤人治理天下,如此天下吏治清明,横征暴敛之途将会被驱赶出去。 可是据我所知,即使没有苛捐杂税,没有人在其中中饱私囊,每年交完赋税之后,我等小民依然无法吃饱穿暖。 如果再加上天灾频繁,易子而食的事情甚至会是普遍现象,荀郎君,问题出在哪里? 君子不是已经在治理这个天下了吗,为何还是不能让小民休养生息?” 这一个问题瞬间让荀彧哑然。 荀氏是一个大家族,族人们有些生活优渥,有些则生活贫寒,他倒不是不知道。 身为荀氏家族的族人,其实也不会受到太多胥吏为难,毕竟家族有这样的声望,不至于被残暴之徒强征苛捐杂税。 可即使如此,每年交完赋税之后,许多族人依然吃饱穿暖困难,需要宗族出面给予帮助。 所以真要细说治理问题,贤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其实只是能让底层人吃口饭不饿死而已。 但这已经是仁政了,因为现实是昏暗的世道更加残酷,直接逼得万千庶民饥饿致死。 “将军之问,吾也无法解答。” 这一刻,荀彧无奈地回答了杨秋的质问。 无论是现实当中观察到的小民景象,还是上古先贤说的各种道理。 都没有说过,即使君子贤人治理天下之后,小民依然吃不饱该怎么办? 他们士子追求的只能是吏治清明,君主有德,那样的世道好像已经是最好的世道了。 “昔日我家曾有田二十亩,天时顺遂之时,一年可得粮食约四十石。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53 首页 上一页 88 89 90 91 92 9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