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胜了,不但吴兆恒自己加官进爵,也是给三皇子以助力。若是败了……若是败了,仗着三皇子的势力,只要晋亲王不倒,自己终究能保住性命,但是仕途上也到头了。 圣旨已经到了,此事无法推脱。好在皇上知道吴兆恒首次真正打仗,给的部队和粮饷都很充足。南越不过边陲小国,兵力物力都有限,吴兆恒觉得这一仗自己必能旗开得胜。 接到圣旨当日便点兵/择吉,这日启程之前,接到了粤海传来的急报:原来,南宁知府林海组织了败退的粤海兵力,现在已控制住了局势,大有反攻之势。 监军魏幸立刻笑着恭喜吴兆恒说:“恭喜吴大人,出征当日得这样的好消息,吴大人此次出征必定旗开得胜。” 有好消息吴兆恒自然是高兴的。于是吴兆恒带着五万精兵浩浩荡荡的向西进发。 因有监军同行,吴兆恒虽因初次出征有些紧张,也不敢故意拖延,日夜兼程的向前赶。好在江南到粤海的管道修得很成熟,行军速度倒是不慢。不足一月,援军到了粤海。 这时,林海已经带着重整旗鼓的粤海将士修筑工事,补全防线,又得了当地土司的支持,开始往南推进了。 打仗除了打有生力量、打后勤、打指挥,也打情报。朝廷援军刚到,南越军就知道了。 本来么,朝廷军这边就稳定了军心,战局有逆转的迹象,现在援军一道,南越军首先士气就没了,且行且退。粤海与南越交接之地一直到南越境内都是绵延的大山,地形复杂,丛林密布。 如果南越军逃回丛林,朝廷军是不好追击消灭的。至少要付出不少的代价。 好在林海在粤海这几年,从未停止过修习兵法。贾代善准备退路的时候,也是倾囊相授,林海对各种地形需要的注意事项,对应的阵法都很熟悉。 既是两江总督带着兵符来了,林海自是要交指挥权的,但是林海也将接下来的作战计划做好了,一并交了上去。 吴兆恒没有真正打过仗,但是也是武将出身,学过兵法,身边也带着谋士。见林海所提的作战计划处处周全,便交给谋士参详。 那谋士看完道:“属下觉得此计甚是周全,只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到了战场之上,还要随机应变。” 林海是荣国公的女婿,和吴兆恒不是一个派系。虽然林海能在粤海稳住局势,已经说明了其军事天赋,但是林海到底是文人出身,吴家是武将世家。林海的计划再好,若不提点意见出来,岂不显得吴家不如一个书生。 林海也知道这些弯弯绕,只笑着答曰:“是我考虑不周了。” 吴兆恒说:“林大人所提计划虽好,但到底太保守了。现在南越军心涣散,我们应当一鼓作气才是。兵法云‘十则围之’,我们兵力数倍于南越军,速战速决即可。魏监军以为如何?” 吴兆恒野心勃勃,不但想将南越军赶回去,还想让南越割让城池,立大功勋。 魏幸是兴德帝身边的五品太监,品级虽然比之吴兆恒要低很多,但却是兴德帝亲派的,吴兆恒不敢怠慢。 魏幸说:“调兵遣将的事,杂家哪能胡乱开口。只觉吴大人说得对,林大人也说得有理。吴大人问我这个,不是为难我么?吴大人作为一军统帅,拿主意便是。” 林海虽然觉得穷寇莫追,又想到贾瑚所言荣国府受兴德帝忌惮。魏监军既然是代表皇上的意思,那么魏监军这话应当是敲打自己做好本分,不要僭越。于是林海便没开口。 吴兆恒点了点头,便拿起令箭传令,先命人出城刺探军情,谁做先锋、谁断后,如何追击,安排得井井有条,也符合兵法要义。 ----
第57章 援军到了之后,林海便交还了兵权,依旧做自己的南宁知府。贾敏一叠声的念阿弥陀佛,可算是不必提心吊胆了。 林海这几年虽然也练了骑射,但是半路出家那比得上自幼习武的武官。林海更多的时候是坐镇指挥,并不上前线拼杀。但是为了把控战局,时常也要去前线查探地形地貌、并给将士打气。每每林海出去,贾敏就担心得什么似的。现在烫手山芋交出去了也好。 但是这段时间是林海带着众将士和月还百姓找到了主心骨,撑到了援军到来,在军中林海已经有了一定的威信,每日都有新的战报传到林海这里来。 吴兆恒坚持带兵乘胜追击,想立个大功劳,刚开始,南越军也的确是节节败退。 但这日探子飞马来报,道:“报!吴总督被乱石砸中,现在身受重伤!” 林海大吃一惊,问:“吴大人现在何处,前方战事如何?” 战事能如何?远远看见帅旗都倒了,一传十十传百的,除了吴兆恒亲卫,其他人可不知道他是死是活,士气自然大受影响。 但是很快就有副帅接过帅旗,稳住了阵脚。朝廷军兵力数倍于南越军,南越只是给自己争取到了逃跑时间,依旧是难以扭转局势。 而南越军本就只求一条活路,潜伏在山上推滚石的是一群极擅长丛林生存的蛮子,看准了帅旗到了推下滚石便从山上逃了。朝廷军想要抓人也是难上加难。 这一仗就这样胜了,在必胜之局上白白搭上一名主帅。原本援军确实可以在即将胜利的时候揽功劳,但是主帅就这么受了重伤,将得胜的喜悦都冲淡了几分。 贾瑚是在朝廷得胜消息传入京城前回京的。这一路游学便是两年。听闻贾瑚回来,荣国府上下都十分高兴,其中最高兴的要数贾琏。 听闻大哥回来了,贾琏特地请假半日,提前下学,然后飞也似的冲入荣禧堂,没见着贾瑚,又飞奔回东大院,还是没瞧见贾瑚,倒是让张氏抓个正着:“琏儿慌慌张张的在做什么?你看你成什么样子?” 张氏到底出身,坐卧行走皆有规矩,贾瑚有了奇遇,要承担的责任也大,是不能留在身边教育了,张氏还是想将贾琏教育成翩翩公子的。 贾琏今年十一岁,平日里已经俨然有了温润如玉的样子,但是已经两年不见兄长,贾琏却顾不得那么多了:“母亲,我听昭儿说大哥回来了,怎么没见人。” 张氏道:“你哥哥在书房和祖父说话,不知道多早晚回来呢,我看你就是不想好好念书,故意找借口提前跑回来。” 贾琏听说贾瑚在大书房,就知道有正事与祖父商议,向张氏行了一礼,回房去了。他知道大哥本事不同,从八岁就开始独自南下修祖坟,早就开始外出办事了。自己可不敢跟大哥比,也不愿意像大哥那样累。 荣国府自张氏重新掌家已经十余年,现在可没有下人敢乱嚼舌根。但是父亲在龙禁尉当差,二叔幽居东小院,时常独自喝闷酒,贾琏受大家教育自然知道里头有事。 直到贾琏十岁后,张氏才跟贾琏说了贾赦、贾政两兄弟的事,和为何贾政现在天天闷在屋里,连珠大哥、元春姐姐都是养在祖母房里。 听完上一辈的事,贾琏评价道:“长子要支应一家一族的门楣,要承担家族兴旺的责任,若是争过去,弄得家族败了,岂不是愧对祖宗。再说了,兄弟阋墙,乱家之始,自己家里斗成乌眼鸡,却不见外面别的家族兄弟齐心力争上游。这一进一退之间,便是逆水行舟,定然导致败落。在家里争那点子祖宗基业算什么本事,有本事外头建功立业去。二叔当年当真不该,若是发现稍迟一些,会捅多大乱子来。我反正是感激大哥在前面替我顶着,给我遮风挡雨。日后我也会和大哥相互扶持。” 听了这话,张氏十分欣慰,抚摸这贾琏的头道:“好孩子,你这样明理,我很喜欢。你现在大了,这些话我才告诉你,是让你知道团结家族的道理。但过去的事,你不要外头说去,也不要敌视你珠大哥和元春姐姐。” 在张氏看来,只要贾珠和元春本分便足矣。 而书房里,贾代善已经在翻阅贾瑚带回来的一大箱堪舆图了。贾瑚这次游学,固然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也是为着这件事。 贾代善作为将领,自然对堪舆图极为重视。但康王谋反后,兴德帝禁止民间私藏画有重要城镇和关隘的堪舆图。贾代善以前处处谨慎,手上的舆图也很粗略。现在贾瑚亲自跑一趟,再重新勘误补充的舆图不说比不上方略馆全面,但比之方略馆的更加准确详实。 “瑚儿这一趟辛苦了。”贾代善的神情有些复杂,他知道这些东西意味着什么,只是有些伤感,当初自己不顾性命都要辅佐的帝王,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贾瑚摇摇头:“这一趟瑚儿学到不少东西,非但不辛苦,还受益良多。”说着,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西南。回来的路上,贾瑚已经听说粤海起了战事。 “你姑姑、姑父可还好?也不知道粤海的战事怎样了?”贾代善自己带兵打仗向来身先士卒,但是晚辈在前线,却忍不住担心。 贾瑚比之贾代善要淡定得多:“我觉得凭姑父的本事,必能自保的,说不定还能立下一功。” 贾代善突然笑了:“你倒是对他有信心。”不过略顿一下,贾代善就接着道:“如海确实聪敏,悟性也高,可惜是半路出家,又没在军中历练过。” 贾瑚对林海很有信心,一是因为林海有真才实学。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林海本就是个极智慧,不因循守旧的人。这样的人,不管学什么都事半功倍。 二是前世里,季琳受司徒睿猜忌之后慢慢失了权柄,也闲下来可以研究许多旧事。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季琳恰巧看过。 若是仅凭南越,是不敢进犯大兴朝的。这场仗之所以打起来了,是有个粤海大土司黄成录与南越王勾结,黄成录想借南越的势力脱离朝廷的控制。 而且季琳还看过这一仗的战报,知道前世里这一仗双方的行军路线,在哪里设伏、哪里交战,转折点在哪里。 因此贾瑚去南宁的时候,借着讨论之机,将前世的实战过程夹在几种战争可能性里告诉了林海。凭林海的本事,战争一打响便能想起自己说的那些话,只需派几个探子就能验证自己所讨论的方案是否可行。这样起码可以节省大量的搜集情报的时间。 而且林海身边的探子是贾代善安排过去的,都是一顶一的能人,比之粤海守军的探子还好,从哪方面说都没什么好担心的。 贾代善不知道这些过程,但是贾代善知道贾瑚对局势的判断向来精准,便担心之情有所缓解。 贾瑚提醒道:“与其担心姑父的安危,不如担心若是得胜之后,我们该如何应对。譬如,万一有人弹劾我们有谋逆之心。” 一经查实,便是诛九族的重罪! 贾代善早就想到这个,却并不着急,道:“我许久没有过问官场的事了,也约束了族人不曾违法乱纪。若是如此还被治罪,则是皇上的取亡之道。”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72 首页 上一页 55 56 57 58 59 6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