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就是经济效益相关。不同于古代农户的耕种多为自给自足,如今规模化种田是赚钱为主。农药有助于大规模种植,而当单独种稻的投入与利润高过稻田养鱼,人们会选择哪种植模式也就不言而喻了。】 嬴政手上的毛笔不停,他将水镜内的稻与鱼共生养殖布局图给画了下来。 视频里不只放出了水田的不同沟渠挖掘方式,还列出了一张水田可饲养鱼类表格,每亩田地适合放养的鱼类数量等数据。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选择,后世选择了经济效益更大的单独种稻。 大秦的农户们却多处于自给自足生活模式中。假设官府有规划性、有选择性、因地制宜地推广稻田养鱼术,可以给黔首的餐桌提供更多鱼肉。 鱼肉鲜美,谁会不喜欢。 当然有人不喜,吃鱼的风险与吃鱼的快乐总是同时出现,被鱼刺卡过的人必是有些抗拒心。 不过,对绝大多数的大秦人来说,能多一口鱼肉的幸福感远胜于被可能被刺的痛苦。 嬴政已经懂得好文章的力量。 他想好了,很有必要编撰一本《舌尖上的秦朝》。在推广农具、改良种植方式时,通过宣传食物的美味从全方位多角度来提升人们的改良务农积极性。 他奋笔疾书,把史上多地区的稻田养鱼分布图给誊抄下来,其中就有岭南。 如今尚未把百越给打下来,却已经开始规划后续如何治理了。这是有着充足的信心,或早或晚,大秦都会把南边的一大块地给收入囊中。 等记录完这一部分,将暂停的水镜继续播放下去。 水镜:【说回外来农作物,上次谈到美洲作物在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人的海上航路进入中国。 除了广为人知的土豆、玉米、番薯作为“流量之王”,还有评论区里提名过的辣椒,它在中华八大菜系中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同时也有花生可以用来榨油,现在几乎无人不晓的番茄炒鸡蛋,以及美洲棉花冲击纺织业等等。 然而,以上这些美洲作物的广泛利用都为时较晚,有些是清朝进行广泛推广,而有些要到建国后才走入寻常百姓家。 一种外来物种却是例外,十六世纪随着西方船队抵达大明后就迅速遍地开花。现在做非常简单的排除法,大家能迅速把答案打在弹幕上。】 朱元璋瞧不见弹幕,但不妨碍立即做对选择题。 咕咕放出的一桌菜式,他没有见过五百年多年后入境的小龙虾,也没有见南瓜羹。 因此,答案就是“南瓜。” 不出意外,他答对了。 【正确答案:南瓜。和大多数美洲作物的命运迥然不同,南瓜来到大明不久就被多地种植了。 对于南瓜的传入路线有两种说法。 一说它从南边沿海地区登陆大明,随之兴盛传播。另一说它被葡萄牙使者直接带到了北京,最初在京畿大面积种植,而迅速辐射北方地区。② 不论是哪种传播方式,南瓜作为外来作物,其本土化的速度非常快。 在十七世纪小冰河的最寒冷期到来之前,除去东三省、疆藏青、台湾省之外,其余各省都有了种植。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明朝地方志中都能看到南瓜的身影。还有一个现象,反映了南瓜本土化很成功——不少地区举办南瓜节。 岭西毛南族的九月初九、广西侗族的八月十五、广州惠州的二月十三,以及辽西的十月二十五等等,这些地方都会举办不同风俗的南瓜节。 清朝上海嘉定的南瓜会,被记录于王培荀的《听雨楼随笔》,节日活动是为评选出巨无霸南瓜作为冠军。某年的冠军瓜记录如下,“沈珏斋曾见之长约二丈,横卧高五六尺,观者骇绝。” 南瓜能够实现高产速收,并且耐存放便于运输,加上它无碍农忙又不争地等优点,就被快速推广开了。 另一方面,它能被人们迅速接纳,离不开其好吃属性,这种“好”是能与中华传统的饮食习惯完美结合到一起。 比如简单的蒸煮就能得到清甜口感的熟南瓜。 一只南瓜能开发多种吃法,不只是做南瓜羹,与肉一起烹饪做菜,还能被做成果脯以及南瓜糕等点心。 瓜能吃,瓜子亦可吃。 南瓜子的出现,改变了数百年西瓜子称霸瓜子界的格局,开始了两分江山时代。 多年后,同样是美洲作物的向日葵发力。葵花子后来者居上,先与南瓜子、西瓜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再一跃而上成了瓜子界顶流。 这也反映出农作物传入与推广的历史变迁。 在明朝,南瓜被列入救荒宝物之一。对比来看,番薯、玉米与土豆就没相同待遇。 为什么南瓜有别于其他美洲作物,能够成为本土化急先锋? 这也是值得琢磨的地方,是否与它的多样化食用方式有关? 这方面,咕咕我没有查到具体成因,又到了各位观众朋友们大显神通的时候。】 水镜里抛出了这一问,被朱元璋着重记录了下来。 史上南瓜得以迅速本土化种植,其推广方式对其他外来作物必能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咕咕没能给出答案,如今的大明可以自己去找。 不能凡事都依靠水镜指导。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会已经得到「渔」的大致方向,而具体就要自行探索了。 朱元璋相信大明能被激发出探索精神。 水镜在继续。 【说了南瓜、鱼、小龙虾,接下去就说一说西瓜。假如穿越回古代,西瓜刚刚传入中国,你可能会认不出它。 当时的西瓜品种体型很大,似冬瓜,瓜瓤呈白色或淡黄色。其口感也与今日不同。 好在它有较广的土壤适应性,不同土质都有各自种植方法。在引入中国后,经过数百年的自然品种分化,有了如今我们习惯食用的西瓜。 说到此处,西瓜冠以「西」字,它的原产地指向性很强了,是从中国之西而来。 目前学界多数认可,西瓜在唐朝末年传入中国。 有关外来作物引种的历史时间段,明清时期的美洲作物多走海路来到中国。在此之前,外来物种多经过陆路进入中国,以汉朝与唐朝为集中引进时间段。 此处必要提到凿空西域第一人——汉武帝时期的张骞,他第一次规模性地从西域带回了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种子。】 汉朝?它可不就在秦朝之后。 嬴政顿时来了精神,在这个世界必是大秦最先凿空西域,西域之地又有哪些值得引入的作物呢? 水镜:【张骞从西域把一批新物种引入中原后,必要做一件事就是给它们起汉语别名。 来一道简单选择题,以下几大外来农作物的姓氏,哪一家与汉朝关系最紧密。A“胡”姓,B“西”姓,C“番”姓,D“洋”姓。无奖竞猜开始。】 作者有话说: ①“东海有大鱼如山,长五六里,谓之鲸鲵,次有如屋者,时死岸上,膏流九顷,其须长一丈二三尺,厚六寸;瞳子如三升碗大,骨可为臼。(《文选·海赋》注,《御览》九百三十八) ②具体路线可见《我国南瓜种植发源、兴起于京冀——〈我国南瓜传入与早期分布考〉》,申说 ③西瓜来历,《新五代史》:“(胡矫)居虏中七年,当周广顺三年亡归中国……自上京东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东行,地势渐高,西望平地,松林郁然,数十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第50章 “胡”、“西”、“番”、“洋”,哪一项用来命名汉朝引进的外来作物?① 嬴政果断地选了“胡”。 此前水镜提过明朝引入的美洲高产作物之一“番薯”,所以“番”姓先被排除。 西瓜是唐朝末年引入,“西”姓也要存疑。 剩下的“胡”与“洋”有什么区别? 洋,显然有着走水路的含义。排除法之后,“胡”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 水镜: 【公布答案,应该选A“胡”姓。让我瞧瞧弹幕,绝大多数观众都选对了。 来看一组“胡”姓外来作物的例子,放图片1-6.JPG。 胡瓜(黄瓜)、胡蒜(大蒜)、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萝卜、胡椒。 这六种都是如今餐桌上的常客,前四种在张骞凿空西域时被引入中原,后两种在唐朝年间引入。 为什么今天对它们的习惯性称呼有所不同?前四者惯称其括号里的名字,而后两者继续冠以胡姓呢? 谜底就藏在传入时间里。前四者在汉朝传入,后两者在唐朝传入。 从汉亡到唐兴,两个朝代间隔了近四百年。期间经历了混乱的三国、魏晋南北朝,还有隋朝。 其中,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崇胡重夷,继而下令避“胡”讳。《太平御览·赵录》所记载的“ 石勒讳‘胡’,胡物皆改名。” 胡姓的外来农作物们也没逃过这轮改名风波。 相似改名风波在隋朝又来一次。在杜宝的《拾遗录》中可以找到相关记录,比如“隋大业四年避讳,改胡瓜为黄瓜”。 经过这两轮的避讳,汉朝传入的外来“胡姓”农作物就有了我们如今熟悉的名称。 此前提到走陆路从西边传入农作物的朝代,一集中在汉朝,二是在唐朝。唐朝年间引入的物种逃过了前两次的避讳,也就继续着“胡”姓。 做个归纳,胡姓农作物,多是从北方或西北而来。其引入中国时间早,大部分在汉朝年间。 再看选项C“番”姓,它是继“胡”姓之后,另一大外来农作物家族。 恰如广为人知的“番薯”,此类作物多是美洲传来的,时间集中在明朝年间。像是番茄、番豆(花生)、番麦(玉米)、番椒(辣椒)等等。 这一批农作物的命名较为驳杂。因为引入时缺乏统一的书面语,各自都着不同地区的别名。以辣椒举例,它又被叫做海椒、辣子、辣角等等。 从命名方式或能看出“胡姓”与“番姓”农作物的引入方式不同。前者起于张骞凿空西域,获得大汉朝官方支持,命名较为统一。 后者起于欧洲船队抵达明朝,从民间多点散发式引种。 真正成规模种植需等到清朝年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名称是各地各叫各的。 人过留影,雁过留痕。不同朝代的气象与底色亦会留存于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中,从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之中窥得一二。】 镜前,嬴政与朱元璋不约而同地点头。 两人立刻开始思考,由大秦/大明主动引入的农作物该冠以什么称呼呢?这个问题记录下来了,继续看视频。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78 首页 上一页 49 50 51 52 53 5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