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撼动它,需要有相关人才就位,大力创办学堂是第一位。今年的特招就是要招来第一批星星之火。 如此剧烈变动,不是一两年能完成,初步成效至少也要五年。 因此,前期是随风潜入夜不引人戒备的准备期,中期是双轨并行不会不一刀切砍断旧式科举,而后期是全盘改动。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秦灭能够六国,可无法令其归心。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输给了时间。 从春秋战国近五百五十年的天下分裂,对比秦朝大一统十四年,是时间赐予了分裂思想极大的力量。 时间却也是一味良药,能让人忘却过去的旧习惯,就是不能操之过急。 朱元璋默默规划着接下去的具体操作方案。 等新考纲拟定后,有一段时间难免会新旧考纲并行。 这世道就是如此讽刺。 你说要把一个人的房子完全砸了,将其逼到了无处容身时,他必是誓死反抗。 此时,你稍稍改口,表示只拆掉门和窗,那人往往就退一步接受了。 新旧考纲并行,即所谓不拆家,只拆门与窗的温和政策。 墨守成规者又怎么能知道一步退步步退。门与窗都被砸了,外头的科学暴风骤雨入侵,距离整个家被拆又岂会远。 现在,朱元璋默默祈愿咕咕接下去能多讲些科学内容,让他手握利器去拆旧时房子。 *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秦朝咸阳,最近流行起了两种新吃食——小麦饼与豆浆。 这是从招贤馆里传出来的。 始皇帝深知民以食为天,对于天下人的餐桌问题,不是只有空谈的关心而是给出了实策。 公布了如何将小麦从“粒食”变为“粉食”的方法,只经过一道石磨工序,以往难以下咽的小麦就能变成口感尚可的麦饼。 很简单却也很神奇。 这不只意味着人们的餐桌上能多添一道菜,更重要的是小麦如今多种植于齐鲁之地。 谁说始皇不关心六国旧地的民众生活,若无关心,岂会因地制宜研究如何提升食用小麦的口感。 更要一提,小麦磨成粉使用的关键器具出自公输班之手,而鲁班正是来自齐鲁之地。 因此,同样从那里来的儒生再也别说秦朝不重用六国旧人,不重视六国文化。 嬴政当然愿意选用六国人才,但要能做实事的人,并且遵守按照大秦的官吏选拔精神。 若问具体什么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诸子百家,兼容并包,扬长避短」。 秦朝欲设立官学,也鼓励私学以此为教学纲要。 具体纲要内容与新增的官吏岗位在进一步拟定中。欢迎秦地与六国旧地的人才前来咸阳自荐,出言献策、应征岗位。 与此同时,公布了第一波秦律改动的条例内容,废除了一些连坐条令。 由于律法改动,从事刑名相关岗位的官吏必要更新自己的执法认知。 朝廷会委派监督巡查官到各地抽查考核,各处官吏务必不能懈怠。 随着一条条新闻地传出,咸阳城岂能不热闹。 人们议论纷纷始皇帝做的大善事,给餐桌增加好滋味食物、减轻刑罚、各地人才都有入仕的机会等等。 暴秦之名更进一步退去了,人心进一步向秦。 前有神迹降世震慑人心,它却难免高不可及。本次却截然不同,是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 什么? 你说给出小麦粉的制作方式不够实在,黔首们无法制作或购买石磨,那就是小看大秦了。 推广农具正在火热规划中。 谁说找不到工作的,各地即将增加专业的农事技术官吏岗,那是势在必行。 好的工具能够改变生活水平。 就像石磨不只带来小麦粉,更是能举一反三,比如说制作豆浆。 这是嬴政触类旁通想出来的。 在观看了《植物考古小冰河期》视频后,他岂止是将农事技术增添到了官吏职位分类中,更是希望把注重技术创新的理念植入官员选拔中。 对于秦朝来说,与明朝相隔了一千八百多年。 历史上的明朝不重视技术创新,没有了研究自然科学的精神,其根源是在秦制吗? 嬴政无法跨越时空去仔细论证,至少他能让这个世界的大秦将鼓励技术发展精神刻入兼容并蓄的施政理念里。 如果百代皆行秦法政,但愿在王朝更迭之后,大秦的精神永生不灭。 话说回来,找到市面上难得一见的石磨后,当然不会按部就班只以视频所示磨小麦,而是善于联想地把其他谷物变着花样地磨一磨。 比如灵光一闪,把泡发后的大豆加水研磨,煮熟后竟是别有一番风味。 嬴政将其取名为豆浆,再把饴糖加进去搅一搅,甜的口感很不错。 这吃食不知在咕咕的世界历史上有何地位?另外,在豆浆之外,还能有其他新式的豆子吃法吗? 食物是强大的力量,潜移默化能改变国家,它何尝不能助大秦更好地一统天下。 就像联想到磨豆浆后,在这一过程中不只是引出了新吃食豆。 用原本磨粉的石磨去磨豆浆,发现收集浆汁时不够便捷,需要改良制作出导流槽。 这种改良就交给了专业人士负责,由此足见精于发明与改良器物人才的重要性。 因此,宣传豆浆新吃食之际,也将推崇发明创造的理念给捎带上了,希望多多吸纳此方面的人才来咸阳自荐。 嬴政越发明确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在想着它能否被运用到扩大巩固大秦版图上? 原本他制定了北守南扩计划,即往北防御匈奴,向南吞并百越。 因为水镜出现,他意识到穷兵黩武的风险性,把攻占百越计划临时暂停。休养生息与军粮供应确实是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现在喊停,却不代表将来一直不打,而是要做足了准备再打。 是否能通过某些技术的革新,将对百越之战降低到最小损耗呢? 期待着咕咕更新下集视频,让他找一找灵感。 间隔七天后,新一集视频如期而至。 这次水镜在夜深人定时分出现。 开幕没有以往的丑萌二次元主讲者画像,而是呈现了一段十五秒的美食视频。 皮蛋豆腐、冰镇小龙虾、咖喱烤鱼、南瓜羹、鲜榨西瓜汁…… 这一桌没有名贵菜式,但硬是拍出了色香味俱全的氛围。莫名令人觉得香味扑鼻,肚子饿了,想要食指大动去吃点什么。 【朋友们,我来了。应评论区提议,这是一次加更,再随意聊几分钟食物相关内容。 为了应景,贴心地将本集内容在夜半三更定时播送。深夜放毒成就Get,请鼓掌。】 嬴政正要闭眼休息,卧室墙头冒出了水镜。 本以为镜子会推迟一天才出现,可它在今天将结束前来了,而且还带着一桌蛊惑人心的食物。 视频里的食物,别说相关烹饪手段了,只说食材他也无法认全。 嬴政忽觉作为始皇帝好生可怜。 后世观众被毒到了,能立刻买同款来吃,而朕看得着吃不着! 尽管如此,他依旧端坐在镜前。 年过四十,愈发进取好学。夜阑人静,准备好奋笔疾书,学习食物带来的新知识。 作者有话说: 这章终于赶在今天结束前来了,明天恢复正常下午时间段更新。
第49章 水镜:【本次闲聊,就从视频开始十五秒的一桌美食谈起。 皮蛋豆腐、冰镇小龙虾、咖喱烤鱼、南瓜羹、鲜榨西瓜汁,这些食物如今能出现在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上。如果不幸穿越回古代,想凑齐这样一桌菜,哪怕是皇帝也为难。 先说冰镇小龙虾,直至清朝灭亡,也没法在华夏之地上吃到它。 市面上多见的克氏原螯虾,原产于美洲,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由日本传入了我国。 本来是外来入侵物种。 克氏原螯虾适应环境能力强,繁殖速度快,杂食性强,对于水草、昆虫、动物尸体等等啥都能吃点。这就会破坏本土生物链,而一度成为危害水稻的大杀器。 小龙虾多在河道、水塘与稻田生活。它取食植物根系,势必破坏农作物生长。 同时,它也在田地河道中挖洞筑巢。这样一来,既让灌溉农田的水流流失,又会损毁堤坝等水利工程,继而引发决堤与洪涝的风险。 近十几年,养殖小龙虾被越来越广泛地端上了餐桌,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野外克氏原螯虾对生态环境的恶劣影响。 对于外来物种不能只看到它丰富餐桌的一面,更要注意到它破坏本土生态链的另一面,从而做出针对性防御措施。 当小龙虾对稻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那么有没有某种动物能与稻田共生,一起向好生长呢? 今天开场视频的一桌菜中,就能找到共生典范的主角,它就是「鱼」。 也许,有些观众不相信,东汉末年争三国的曹操其实也是一位美食家。 他写过一卷《四时食制》,原文已经佚失。只能在《太平御览》、《颜氏家训》等书中读到只言片语的被收录部分。 从现存文字来看,曹操记录了舌尖上的魏武。描述了一堆水产品知识,包括且不限于鱼类的产地与烹饪方式。 提到例如搁浅在海滩上的鲸鱼,“东海有大鱼如山,长五六里,谓之鲸鲵……骨可为臼”,鲸鱼骨头能用来做捣碎食物的骨臼。① 此书也记录了一条“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 曹操所记载的这一条目,表明至少在东汉末年,稻田中有鱼的场景已经出现。 稻田有水,水中有鱼。选对了鱼的品种,不似克氏原螯虾摧毁水稻根茎,反而起到双向奔赴的正向作用。简单概括,鱼以稻田里的虫子与杂草为食物,而水稻因鱼粪获得了更多肥力以而更好生长。 不过,「有鱼」与「养鱼」是两种概念。 学界对于东汉究竟是不是成规模稻田养鱼之始仍有争论。可以确定的是明清之际,这种稻鱼共生养殖方式已经越趋成熟。 明朝的《青田县志·土产》记载得很清楚,“田鱼又红黑驳数色,于稻田及坪地养之”。 不再是“有鱼”,而是明确地“养鱼”。 可惜,这种共生养殖技术未能大面积推广。归根到底,又养鱼又种稻,其过程所需技术含量偏高。 古代碍于信息闭塞的局限性,如果没有官府组织人手教授稻田养鱼术,它很难从一个区域传递到另外的地方。 反观现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足够便捷,为什么稻田养鱼又少了呢? 一说与农药的使用相关,那会让鱼类存活艰难。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78 首页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3 下一页 尾页
|